初七一過,街上走動的人漸漸多了,小商鋪重新開門,城外寺院辦起廟會,引去不少老人小孩,天橋處來了幾位藝人,仿著當年北平的“天橋八怪”,說學逗唱,倒也興起了一陣小熱潮。隨著政權更迭,許多民間藝人紛紛消失不見,天橋也不似以前熱鬧,當年雲裏飛唱滑稽二黃,大金牙手拉洋片,焦德海說單口相聲,另有大兵黃罵街售藥糖,拐子頂磚,賽活驢,現在也隻是淪為北平老人口中的閑話家常,一開頭便是一句“想當年”,如何如何。
不過,這不是最熱鬧的,最熱鬧的還得當屬元宵,那才是處處懸燈結彩。
正月的頭幾天,李琅玉沒有出門,他每日最常做的便是擦洗那根紅纓銀槍,槍上有隱約的墨色細痕,當初未及時拭去便留下了,這是他小時候的“傑作”,那會兒正是男孩子長個時期,他隔半月就比一次,用毛筆在槍身上麵標下小橫線,一道一道,時間一久便擦不掉了。
槍身已經老舊,纓穗稀稀疏疏,還掉色,這讓它看起來像一個備受歲月折磨的人,從青春煥發到日薄西山,中間的苦難道不盡、說不出,可是稍稍想想就會掉下淚來。李琅玉想,它該是多可憐,孤零零落在外麵,如今總算迴來了,如同曆經十三載終於歸漢的張騫。他將它握在手心裏,冰冷的金屬不自覺產生了一絲暖意,仿佛有雙手在迴握著他,蒼老有力,他甚至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掌紋脈絡,長滿老繭的皮膚,還有修長的指骨,這雙無形的手讓他無比安心,似乎在告訴他,風雪夜歸人,一切都能迴來。
聽張管家說,當日程翰良借著酒醉跟馮尚元討來這根銀槍,對方相當不快,然而又不好發作,便忍了氣吞了聲。李琅玉對此沒有迴應什麽,倒是張管家笑著問他,大聖爺,這金箍棒還你了,還鬧不?
可是一根金箍棒也換不迴五百年被壓之苦。李琅玉冷著臉不再理睬。
得,還是這往死裏強的臭猴性,哪天真得給套個緊箍咒。張管家啐出一口瓜子皮,再次哼起了四川小調。
月巧在正月十三這天來到程家,跟著阿靜熟悉四周,她之前聽聞程家姑爺是入贅過來的,不免多在意了點,程四爺和李琅玉站在院子中,似乎在談著什麽。
“元宵那天和蘭蘭一起出去看看吧,你應該很久沒看過了。”
他確實是很長時間沒見過北平的元宵節,走一走也好。
程蘭上次跟他提及的旗袍已經定做好了,她本來想親自去探望下徐桂英,被李琅玉以其他理由推脫了,那徐婦人估計此刻早就離開了北平。旗袍大小是按白靜秋的標準給的,布料質感很好,李琅玉擇了一個時間捎給白靜秋,沒有多待,心裏仍然揣著愧疚。
而這一轉眼,日子便走到了正月十五。
程蘭走在外麵很是愉悅,李琅玉被她拉著,勉強打起精神。程翰良讓他倆早點迴來,傍晚很有可能要下雪。北平的整條街都掛滿了紅燈籠,一些老字號招牌店精心挑了牛角燈或紗燈懸上,小孩子喜歡圍在燈下,看上麵描繪的彩圖故事。撥浪鼓和麵具是賣得最多的,餑餑鋪和茶湯鋪在搖元宵,李琅玉在南方時曾過過幾次正月十五,也是在那會才知道湯圓餡竟然有鹹的,包著菜肉。豆沙和芝麻稍顯甜膩,程蘭買了碗山楂餡,粉白麵筋團子上點了梅花圖案,瞧上去模樣可愛。
李琅玉起初隻是走馬觀花看看,後來不免慢下腳步,還是迴來好,什麽都是原滋原味,被市井的吆喝聲所感染,他也覺得心境慢慢明暢。
從餑餑鋪裏走出來時,有人喊他名字,李琅玉迴頭望去,發現是賀懷川。他拿著一袋紙裝板栗,未走近便聞到裏麵的油爆香味。
李琅玉不由露出笑臉,他向程蘭介紹賀懷川,舊日朋友,海外學醫,十月左右迴的國。三人去了間茶館,坐下來談南論北。
賀懷川生得斯文,穿著考究,應該是剛從學校裏出來。大概常年與病症打交道,又聽說程大小姐身體不好,便不由多問了點。
“程小姐平日吃的是哪些藥?”
“都是中藥,醫生說得慢慢調,有時天氣不好,也會嚴重。”
賀懷川斂著眼瞼,眉宇微皺,但也沒往下說。
李琅玉對程蘭道:“他學的是西醫,平日與他聊天也沒見他對中醫有好感。”
賀懷川忙解釋道:“這你就冤枉我了。我外公是中醫,我爸也是中醫,隻不過到我這裏,中途改道,到現在我都沒少被他們罵。”
他說,學中醫時常常覺得很多知識得不到解釋,缺乏理論支撐的後果就是虛無縹緲站不住腳,何況最終還要用到人身上,這對生命實在不尊重。改學西醫心裏會踏實很多。
李琅玉道:“其實國人到現在都不相信西醫,與其說這是醫學之爭,倒不如說是政治之爭、利益之爭。”
程蘭有些好奇,問他支持哪種。
李琅玉稱是西醫,後又補了句,梁啟超也推崇西醫。
賀懷川舒朗一笑,程小姐,他最喜歡的便是梁任公,這問題你問他沒用。
程蘭仔細想了想,“其實中醫並非全無道理,縱然它不是科學,但卻是經驗技術,就像誇父追日。”她打了個比方,讓李琅玉他們有些不解,“中醫治人,其實是一個人定勝天的過程,科學是死的,人是活的,路是通的,經驗技術總會接近科學,甚至會孕育出更多可能。能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一種信仰傳承,就像梁任公被割錯腎後還在為西醫辯解,為的就是讓人相信,我不能因為我的病沒有治好,就去懷疑中醫。”
賀懷川覺得有點意思,他家裏人平日說起這個問題,無非就是“數典忘宗”、“崇洋媚外”這幾個詞,聽多了,反而愈加抵觸。李琅玉也突然記起來,程蘭似乎學的是文史哲學那一類。
三人坐到下午,程蘭突然提出想讓李琅玉陪她去那船上看看,湖上有幾艘小木舟,專為元宵這天準備的,聽說將願望寫在紙上,再放進塑料河燈裏,送到水中央便能實現。李琅玉興致乏乏,他想問一下前不久拜托賀懷川打聽的事情,便讓程蘭自己先去。
賀懷川從腰兜裏掏出一些單子,都是馮家在各地的貨檢記錄,一比對,發現數目雖然相同,但前後重量都不吻合,想來中途有易貨的可能性,若是要查,還得去馮家。
賀懷川見他滿臉嚴肅,於是道:“今日見你發現跟往日有很大不同,是在程家出什麽事了嗎?”
“沒有,隻是有點小變更,不打緊。”
賀懷川微微鎖眉,“雖然我知你是為報仇,也能理解,但這程家也不像你所說的那般可惡,還有,程小姐也不是……”
“我知道!”李琅玉突然打斷他,似乎被戳到什麽,臉上現出氣悶情緒。他前段時間剛被白靜秋責罵,如今又被好友質疑,覺得所有人都對他倒戈相向。
賀懷川中止談話,不再繼續,有些事情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他不打算插手,也幫不上什麽。
兩人出了茶館,準備去湖邊,忽而瞧見前麵圍了一堵人,人潮都往一個方向湧,還聽到敲鑼的在嚷:“落水了!落水了!有人落水了!”
“是個女的!”
“好像是程家小姐!”
“救人啦!”
……
李琅玉心一驚,朝湖中央望過去,果然瞧見了人影,的的確確是程蘭,雙手撲騰著想要浮上來,大冬天裏湖水冰涼,劃槳的船夫將木漿遞過去夠她,捯飭了半天也沒成功。
“快點來幾個人啊!”
李琅玉原本想過去,可邁了幾步,一個惡念突然鑽了出來。
程蘭萬一沒救成功會怎樣,萬一直接死在這湖裏又會怎樣,她若死了,那程翰良是不是也會不好過,是不是也能體會到他當初的心情?這是不是算報應?
不過這麽短短的一瞬,他停下了原本前進的步伐,心裏沉甸甸的,像在與一條毒蛇對視,他動彈不得,久而久之,他變成了那條吐著信子的冷血動物。
幾個身體強壯的男人跳到了湖裏,賀懷川也是大驚失色,拽著李琅玉朝前,卻突然發現對方不為所動。
“你怎麽了,程小姐落水了!”他提高嗓音,以為對方嚇懵了。
李琅玉雙目由驚惶轉為閃躲,再到冷酷,他煞白著臉,握緊拳頭,胸口堵得發慌。人潮聲音愈來愈嘈雜,這為他的惡念找到了一個良好躲藏點。
他不知道冷汗已經漫到整個後背,他隻是退了一步,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落荒而逃。
“李琅玉!李琅玉!你給我迴來!”
賀懷川在他身後怒喊道。
可他什麽都聽不到。
不過,這不是最熱鬧的,最熱鬧的還得當屬元宵,那才是處處懸燈結彩。
正月的頭幾天,李琅玉沒有出門,他每日最常做的便是擦洗那根紅纓銀槍,槍上有隱約的墨色細痕,當初未及時拭去便留下了,這是他小時候的“傑作”,那會兒正是男孩子長個時期,他隔半月就比一次,用毛筆在槍身上麵標下小橫線,一道一道,時間一久便擦不掉了。
槍身已經老舊,纓穗稀稀疏疏,還掉色,這讓它看起來像一個備受歲月折磨的人,從青春煥發到日薄西山,中間的苦難道不盡、說不出,可是稍稍想想就會掉下淚來。李琅玉想,它該是多可憐,孤零零落在外麵,如今總算迴來了,如同曆經十三載終於歸漢的張騫。他將它握在手心裏,冰冷的金屬不自覺產生了一絲暖意,仿佛有雙手在迴握著他,蒼老有力,他甚至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掌紋脈絡,長滿老繭的皮膚,還有修長的指骨,這雙無形的手讓他無比安心,似乎在告訴他,風雪夜歸人,一切都能迴來。
聽張管家說,當日程翰良借著酒醉跟馮尚元討來這根銀槍,對方相當不快,然而又不好發作,便忍了氣吞了聲。李琅玉對此沒有迴應什麽,倒是張管家笑著問他,大聖爺,這金箍棒還你了,還鬧不?
可是一根金箍棒也換不迴五百年被壓之苦。李琅玉冷著臉不再理睬。
得,還是這往死裏強的臭猴性,哪天真得給套個緊箍咒。張管家啐出一口瓜子皮,再次哼起了四川小調。
月巧在正月十三這天來到程家,跟著阿靜熟悉四周,她之前聽聞程家姑爺是入贅過來的,不免多在意了點,程四爺和李琅玉站在院子中,似乎在談著什麽。
“元宵那天和蘭蘭一起出去看看吧,你應該很久沒看過了。”
他確實是很長時間沒見過北平的元宵節,走一走也好。
程蘭上次跟他提及的旗袍已經定做好了,她本來想親自去探望下徐桂英,被李琅玉以其他理由推脫了,那徐婦人估計此刻早就離開了北平。旗袍大小是按白靜秋的標準給的,布料質感很好,李琅玉擇了一個時間捎給白靜秋,沒有多待,心裏仍然揣著愧疚。
而這一轉眼,日子便走到了正月十五。
程蘭走在外麵很是愉悅,李琅玉被她拉著,勉強打起精神。程翰良讓他倆早點迴來,傍晚很有可能要下雪。北平的整條街都掛滿了紅燈籠,一些老字號招牌店精心挑了牛角燈或紗燈懸上,小孩子喜歡圍在燈下,看上麵描繪的彩圖故事。撥浪鼓和麵具是賣得最多的,餑餑鋪和茶湯鋪在搖元宵,李琅玉在南方時曾過過幾次正月十五,也是在那會才知道湯圓餡竟然有鹹的,包著菜肉。豆沙和芝麻稍顯甜膩,程蘭買了碗山楂餡,粉白麵筋團子上點了梅花圖案,瞧上去模樣可愛。
李琅玉起初隻是走馬觀花看看,後來不免慢下腳步,還是迴來好,什麽都是原滋原味,被市井的吆喝聲所感染,他也覺得心境慢慢明暢。
從餑餑鋪裏走出來時,有人喊他名字,李琅玉迴頭望去,發現是賀懷川。他拿著一袋紙裝板栗,未走近便聞到裏麵的油爆香味。
李琅玉不由露出笑臉,他向程蘭介紹賀懷川,舊日朋友,海外學醫,十月左右迴的國。三人去了間茶館,坐下來談南論北。
賀懷川生得斯文,穿著考究,應該是剛從學校裏出來。大概常年與病症打交道,又聽說程大小姐身體不好,便不由多問了點。
“程小姐平日吃的是哪些藥?”
“都是中藥,醫生說得慢慢調,有時天氣不好,也會嚴重。”
賀懷川斂著眼瞼,眉宇微皺,但也沒往下說。
李琅玉對程蘭道:“他學的是西醫,平日與他聊天也沒見他對中醫有好感。”
賀懷川忙解釋道:“這你就冤枉我了。我外公是中醫,我爸也是中醫,隻不過到我這裏,中途改道,到現在我都沒少被他們罵。”
他說,學中醫時常常覺得很多知識得不到解釋,缺乏理論支撐的後果就是虛無縹緲站不住腳,何況最終還要用到人身上,這對生命實在不尊重。改學西醫心裏會踏實很多。
李琅玉道:“其實國人到現在都不相信西醫,與其說這是醫學之爭,倒不如說是政治之爭、利益之爭。”
程蘭有些好奇,問他支持哪種。
李琅玉稱是西醫,後又補了句,梁啟超也推崇西醫。
賀懷川舒朗一笑,程小姐,他最喜歡的便是梁任公,這問題你問他沒用。
程蘭仔細想了想,“其實中醫並非全無道理,縱然它不是科學,但卻是經驗技術,就像誇父追日。”她打了個比方,讓李琅玉他們有些不解,“中醫治人,其實是一個人定勝天的過程,科學是死的,人是活的,路是通的,經驗技術總會接近科學,甚至會孕育出更多可能。能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一種信仰傳承,就像梁任公被割錯腎後還在為西醫辯解,為的就是讓人相信,我不能因為我的病沒有治好,就去懷疑中醫。”
賀懷川覺得有點意思,他家裏人平日說起這個問題,無非就是“數典忘宗”、“崇洋媚外”這幾個詞,聽多了,反而愈加抵觸。李琅玉也突然記起來,程蘭似乎學的是文史哲學那一類。
三人坐到下午,程蘭突然提出想讓李琅玉陪她去那船上看看,湖上有幾艘小木舟,專為元宵這天準備的,聽說將願望寫在紙上,再放進塑料河燈裏,送到水中央便能實現。李琅玉興致乏乏,他想問一下前不久拜托賀懷川打聽的事情,便讓程蘭自己先去。
賀懷川從腰兜裏掏出一些單子,都是馮家在各地的貨檢記錄,一比對,發現數目雖然相同,但前後重量都不吻合,想來中途有易貨的可能性,若是要查,還得去馮家。
賀懷川見他滿臉嚴肅,於是道:“今日見你發現跟往日有很大不同,是在程家出什麽事了嗎?”
“沒有,隻是有點小變更,不打緊。”
賀懷川微微鎖眉,“雖然我知你是為報仇,也能理解,但這程家也不像你所說的那般可惡,還有,程小姐也不是……”
“我知道!”李琅玉突然打斷他,似乎被戳到什麽,臉上現出氣悶情緒。他前段時間剛被白靜秋責罵,如今又被好友質疑,覺得所有人都對他倒戈相向。
賀懷川中止談話,不再繼續,有些事情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他不打算插手,也幫不上什麽。
兩人出了茶館,準備去湖邊,忽而瞧見前麵圍了一堵人,人潮都往一個方向湧,還聽到敲鑼的在嚷:“落水了!落水了!有人落水了!”
“是個女的!”
“好像是程家小姐!”
“救人啦!”
……
李琅玉心一驚,朝湖中央望過去,果然瞧見了人影,的的確確是程蘭,雙手撲騰著想要浮上來,大冬天裏湖水冰涼,劃槳的船夫將木漿遞過去夠她,捯飭了半天也沒成功。
“快點來幾個人啊!”
李琅玉原本想過去,可邁了幾步,一個惡念突然鑽了出來。
程蘭萬一沒救成功會怎樣,萬一直接死在這湖裏又會怎樣,她若死了,那程翰良是不是也會不好過,是不是也能體會到他當初的心情?這是不是算報應?
不過這麽短短的一瞬,他停下了原本前進的步伐,心裏沉甸甸的,像在與一條毒蛇對視,他動彈不得,久而久之,他變成了那條吐著信子的冷血動物。
幾個身體強壯的男人跳到了湖裏,賀懷川也是大驚失色,拽著李琅玉朝前,卻突然發現對方不為所動。
“你怎麽了,程小姐落水了!”他提高嗓音,以為對方嚇懵了。
李琅玉雙目由驚惶轉為閃躲,再到冷酷,他煞白著臉,握緊拳頭,胸口堵得發慌。人潮聲音愈來愈嘈雜,這為他的惡念找到了一個良好躲藏點。
他不知道冷汗已經漫到整個後背,他隻是退了一步,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落荒而逃。
“李琅玉!李琅玉!你給我迴來!”
賀懷川在他身後怒喊道。
可他什麽都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