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茶餘飯後聽別人說起的故事,主角確實是李渝學長,我隻是一位小他很多屆很多屆的默默無名的校友。
後來他去了新疆分團支教,宋唐扔下公司也跟著一塊跑過去了,順便在那邊組建了團隊搞雲計算的業務。待了兩三年,李渝在19年年底迴了北京,正趕上疫情爆發,找了份不溫不火的機構中後台崗位,工資不高,但勝在清閑——盡管和我們那屆的風雲人物相比,他似乎已經淹沒在首都芸芸眾生中,成為了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滴水。
但據說他很快樂。
你問我聽誰說的?當然是八卦王樓尚陽學長。
我在他手下實習了將近一年,加班到淩晨兩三點,大家熬成鬥雞眼,出去抽支煙提神,他有時會跟我講講他的故事,難以避免地談及李渝。
學長前年升執行董事,海澱的學區早已不在話下,可惜尚無用武之地,這麽多年賺的是賣命的血汗錢,忙到腳不沾地,哪有時間談戀愛?生怕耽誤了別人大好光陰。
有次項目過會在慶功宴上我問他怎麽看李渝,那晚他難得喝醉,聽到我的話沉默了很久,說有時候還真挺羨慕這貨,過得比誰都瀟灑。
我說那你也能瀟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學長對我翻了個白眼,說要放你放,他還要賺賣命錢。
我當然也是放不下的,所以才選了金融這個專業,在卷生卷死的人堆裏妄想掙紮出一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光彩。
可惜李渝竟然能放下,可歎李渝竟然能放下。
我向樓學長表達了自己對李渝的崇拜,請他寫個to簽給我,學長經不住我軟磨硬泡,轉天同城快送了一份郵件。
打開是一張信箋和一袋新疆的葡萄幹,信箋上的楷體清秀飄逸。
“親愛的小同學,你好。
感謝你喜歡我和宋唐,我們寄了一點新疆的特產給你,希望喜歡。
想來想去,不知道寫點什麽,那就送你最樸實最真誠的兩句話吧,我之前也寄語給過光華的本科生,再寫給你也很合適。
去吧,但願你一路平安。
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我們衷心地祝願你,道路遙遠,前途光明。”
(正文完)——
盡我所能給了李渝和宋唐最溫柔的結局,之後還有一章正兒八經的後記講講這個故事的構思和寫作過程中的思考吧~
大家晚安~
後記這事從我剛開始有這篇文的想法時就打了幾百遍草稿了,但真要正兒八經地開寫時,又有點羞於落筆。
因為並沒有多麽高端宏偉的理由,其實隻是想寫這麽故事,隻是想寫這麽個人而已。
大概是2019年吧,我當時經曆了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波折,也留意到周圍一些朋友的心理變化,恰巧讀到關於空心病的報道,下意識搜集了相關的資料,成為描述這種狀態的最初的理論基礎。後來豆瓣建了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我成天潛水,深夜劃拉大家的帖子看,眾人百態,各有各的痛苦,有些帖子也提到了空心病,就是文中描述李渝的那些症狀——不知道大學學了點什麽,也很忙,也很累,但不知道自己東奔西跑地為了什麽,績點榮譽追求的過程中還挺正常的,等得到的那一刻,等喜悅被一遍遍消磨後,突然索然無味起來。電影《soul》裏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男主終於完成鋼琴登台演出的夢想,他以為那天晚上會變得非常了不起,然而也不過是像往常一樣做的士迴家,悵然若失後,繼續第二天的生活。
尚且建立在男主熱愛鋼琴的基礎上,遑論商科這種完全沒有任何美感的冷冰冰的破專業。
當然,很難說我沒有在文中摻雜痛罵我們專業的私心。
我前幾年還是深受其擾的,記得有次我看完某份流傳很廣的遺書後,跟我媽說,我覺得我虛無了。
我媽是個很有生活智慧的女性,她說你虛無了是吧,行,這個假期別實習了,去奶茶店打工去。
我真的去做了六個星期的咖啡,別的什麽都沒管,迴家累得倒頭就睡,上班閑的時候就和另幾個夥伴聊天,有些是專科有些是二戰人,漫無目的地隨便瞎聊,在那種環境下,很難產生多少優越感,也沒有人會去比誰做的咖啡更快、更好,就是工作、休息、吃飯、睡覺,聽一聽別人的悲歡喜樂。
後來跟我老板聊天,他說恭喜你這一步終於擺脫學生思維,邁進成人世界。
學生時代是這樣的。大家都努力地往前衝衝衝,量化的標準也很單一,就是成績。在單一環境下,目標就是成為最後的贏家,哪怕不愛學習,但“可我是當好學生欸”的有點虛榮的動力就能迫使每個人向前。
直到成年。
有句話雖然被用爛了,但我還是覺得說得很好,叫“人生不是軌道,而是一片原野”,成年之後發現確實如此,每個人都在沿自己的道路走,當然社會也給我們規定了成功人士的golden track,但那個已經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
那麽,再按學生思維,再繼續的比來比去,拚來拚去,得不到像小時候那麽多的讚揚,發現其他沒有那麽優秀的人也可以幸福地生活,也就失去了繼續忍受痛苦的原動力。
人生還剩下什麽呢?
這就是李渝的困惑,也是這篇文能誕生的原因。
其實到這裏寫了幾千字的對每個人物,還有我自認為寫到的“點”的分析,都刪掉了。第一是覺得太像我小學寫的閱讀筆記,第二是覺得一旦我分析後,好像就對這個人有了定論,而人物是見仁見智的(指等你們來寫人物分析小作文),第三可能是因為這本來是一篇不帶腦子看的網文小說,非讓我拔高境界上價值觀,搞的我這個特不嚴肅的人比較痛苦……
再看看後記的前半部分,發現和上述言論非常矛盾,我離寫一篇正常耽美的目標南轅北轍,越來越遠。
關於文中的北大,支教等,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模糊處理,大家就當故事看吧。有人問李渝和宋唐有沒有原型,其實對我來說他們的形象更像是在真實的北京照片上塗鴉的兩個線條人物,是真是假,留給你們判斷。
如果相信,也許某天,你會在北京街頭和他們擦肩而過。
對自己的文,我一直保持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麵清醒地認知到它不夠好,有幾個朋友願意看我就已經心滿意足,另一方麵,又想知道更大眾化的反饋,所以如果覺得這篇還不錯的話,也歡迎幫我推薦。我不是職業寫手,正兒八經連載剛過一年多,故事就是寫著玩圖個開心的,沒想到能堅持這麽久。感謝陪我走過這大半年的所有人,如果允許,如果你們還願意看我醉後的一些胡言亂語,希望我們有緣再見。
——壽慈by2022.11.12
後來他去了新疆分團支教,宋唐扔下公司也跟著一塊跑過去了,順便在那邊組建了團隊搞雲計算的業務。待了兩三年,李渝在19年年底迴了北京,正趕上疫情爆發,找了份不溫不火的機構中後台崗位,工資不高,但勝在清閑——盡管和我們那屆的風雲人物相比,他似乎已經淹沒在首都芸芸眾生中,成為了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滴水。
但據說他很快樂。
你問我聽誰說的?當然是八卦王樓尚陽學長。
我在他手下實習了將近一年,加班到淩晨兩三點,大家熬成鬥雞眼,出去抽支煙提神,他有時會跟我講講他的故事,難以避免地談及李渝。
學長前年升執行董事,海澱的學區早已不在話下,可惜尚無用武之地,這麽多年賺的是賣命的血汗錢,忙到腳不沾地,哪有時間談戀愛?生怕耽誤了別人大好光陰。
有次項目過會在慶功宴上我問他怎麽看李渝,那晚他難得喝醉,聽到我的話沉默了很久,說有時候還真挺羨慕這貨,過得比誰都瀟灑。
我說那你也能瀟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學長對我翻了個白眼,說要放你放,他還要賺賣命錢。
我當然也是放不下的,所以才選了金融這個專業,在卷生卷死的人堆裏妄想掙紮出一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光彩。
可惜李渝竟然能放下,可歎李渝竟然能放下。
我向樓學長表達了自己對李渝的崇拜,請他寫個to簽給我,學長經不住我軟磨硬泡,轉天同城快送了一份郵件。
打開是一張信箋和一袋新疆的葡萄幹,信箋上的楷體清秀飄逸。
“親愛的小同學,你好。
感謝你喜歡我和宋唐,我們寄了一點新疆的特產給你,希望喜歡。
想來想去,不知道寫點什麽,那就送你最樸實最真誠的兩句話吧,我之前也寄語給過光華的本科生,再寫給你也很合適。
去吧,但願你一路平安。
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我們衷心地祝願你,道路遙遠,前途光明。”
(正文完)——
盡我所能給了李渝和宋唐最溫柔的結局,之後還有一章正兒八經的後記講講這個故事的構思和寫作過程中的思考吧~
大家晚安~
後記這事從我剛開始有這篇文的想法時就打了幾百遍草稿了,但真要正兒八經地開寫時,又有點羞於落筆。
因為並沒有多麽高端宏偉的理由,其實隻是想寫這麽故事,隻是想寫這麽個人而已。
大概是2019年吧,我當時經曆了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波折,也留意到周圍一些朋友的心理變化,恰巧讀到關於空心病的報道,下意識搜集了相關的資料,成為描述這種狀態的最初的理論基礎。後來豆瓣建了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我成天潛水,深夜劃拉大家的帖子看,眾人百態,各有各的痛苦,有些帖子也提到了空心病,就是文中描述李渝的那些症狀——不知道大學學了點什麽,也很忙,也很累,但不知道自己東奔西跑地為了什麽,績點榮譽追求的過程中還挺正常的,等得到的那一刻,等喜悅被一遍遍消磨後,突然索然無味起來。電影《soul》裏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男主終於完成鋼琴登台演出的夢想,他以為那天晚上會變得非常了不起,然而也不過是像往常一樣做的士迴家,悵然若失後,繼續第二天的生活。
尚且建立在男主熱愛鋼琴的基礎上,遑論商科這種完全沒有任何美感的冷冰冰的破專業。
當然,很難說我沒有在文中摻雜痛罵我們專業的私心。
我前幾年還是深受其擾的,記得有次我看完某份流傳很廣的遺書後,跟我媽說,我覺得我虛無了。
我媽是個很有生活智慧的女性,她說你虛無了是吧,行,這個假期別實習了,去奶茶店打工去。
我真的去做了六個星期的咖啡,別的什麽都沒管,迴家累得倒頭就睡,上班閑的時候就和另幾個夥伴聊天,有些是專科有些是二戰人,漫無目的地隨便瞎聊,在那種環境下,很難產生多少優越感,也沒有人會去比誰做的咖啡更快、更好,就是工作、休息、吃飯、睡覺,聽一聽別人的悲歡喜樂。
後來跟我老板聊天,他說恭喜你這一步終於擺脫學生思維,邁進成人世界。
學生時代是這樣的。大家都努力地往前衝衝衝,量化的標準也很單一,就是成績。在單一環境下,目標就是成為最後的贏家,哪怕不愛學習,但“可我是當好學生欸”的有點虛榮的動力就能迫使每個人向前。
直到成年。
有句話雖然被用爛了,但我還是覺得說得很好,叫“人生不是軌道,而是一片原野”,成年之後發現確實如此,每個人都在沿自己的道路走,當然社會也給我們規定了成功人士的golden track,但那個已經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
那麽,再按學生思維,再繼續的比來比去,拚來拚去,得不到像小時候那麽多的讚揚,發現其他沒有那麽優秀的人也可以幸福地生活,也就失去了繼續忍受痛苦的原動力。
人生還剩下什麽呢?
這就是李渝的困惑,也是這篇文能誕生的原因。
其實到這裏寫了幾千字的對每個人物,還有我自認為寫到的“點”的分析,都刪掉了。第一是覺得太像我小學寫的閱讀筆記,第二是覺得一旦我分析後,好像就對這個人有了定論,而人物是見仁見智的(指等你們來寫人物分析小作文),第三可能是因為這本來是一篇不帶腦子看的網文小說,非讓我拔高境界上價值觀,搞的我這個特不嚴肅的人比較痛苦……
再看看後記的前半部分,發現和上述言論非常矛盾,我離寫一篇正常耽美的目標南轅北轍,越來越遠。
關於文中的北大,支教等,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模糊處理,大家就當故事看吧。有人問李渝和宋唐有沒有原型,其實對我來說他們的形象更像是在真實的北京照片上塗鴉的兩個線條人物,是真是假,留給你們判斷。
如果相信,也許某天,你會在北京街頭和他們擦肩而過。
對自己的文,我一直保持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麵清醒地認知到它不夠好,有幾個朋友願意看我就已經心滿意足,另一方麵,又想知道更大眾化的反饋,所以如果覺得這篇還不錯的話,也歡迎幫我推薦。我不是職業寫手,正兒八經連載剛過一年多,故事就是寫著玩圖個開心的,沒想到能堅持這麽久。感謝陪我走過這大半年的所有人,如果允許,如果你們還願意看我醉後的一些胡言亂語,希望我們有緣再見。
——壽慈by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