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我的三個室友都不是人 作者:柴萬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在我看到那行突然出現的字時,腳底下的三團肉塊突然一下子靜止下來,仿佛被施了什麽定身魔咒,與它們一開始時激動的樣子大相庭徑。
我甚至在那一刹那,開始懷疑這本書的力量就是可以讓房間內的其他生物立刻死亡。
我俯下身子,仔仔細細地確認它們白骨畢露的身體還在繼續生長後,才放下心來。它們隻是暫時失去了生機和活力,並不是真正的死亡了——雖然,我也說不上自己為什麽要為它們放心。
它們懨懨地趴在地上,連生長的速度都比方才慢了幾分,看樣子,是真的對什麽事情失去了信念。
……我可以確認,我剛才拿到這本書,看到那行字,絕對是一件大事。
這是一件讓它們立刻失去生機,無法挽迴的大事——雖然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這件“大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麽想著,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
“這麽想著,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
果然,它的上麵立刻浮現了這麽一行字!!
甚至就在接下來的那個瞬間,繼續出現了“果然,它的上麵立刻浮現了這麽一行字!!”這句話。
我忍不住移開了目光,這本書讓我感覺毛毛的,就好像冬天出門的第一股寒風一樣,透入我的骨髓,而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為什麽在害怕。
其實,要給這本書找借口的話,也不是很難。就比如說,這本書是一本會記錄它主人的一言一行的神書,而我剛才從abc手中奪走了這本書,自然就成為了它新的主人。
可是……
我又一次看向手中的書本,發現它居然在微微顫抖——我是說,我自己的手居然在微微顫抖,連帶著書本一起。
我在害怕,我在害怕一些不那麽對勁,不那麽正常的東西。
……是什麽來著?
我再次低頭,看向書上憑空出現的話語,向前翻動了幾頁。
更多的內容湧入了我的視野,在這個瞬間,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什麽在發抖。
我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麽了。
因為這根本不是一本“記錄言行”的書。
*
一個人,一個正常生活的人,從來不會想到去把自己的言行文字化,哪怕他/她是一個注定要出自傳的名人,也不會把自己的一切細密繁瑣的事跡在腦子裏轉化為無謂的文字。
可這本書居然這樣做了。
它把我這輩子都沒有在腦袋裏具象化的言行舉止化為了文字。
當我看向這本書的時候,自己的腦子裏從來沒有閃過“鼓起勇氣”這樣的詞匯,隻覺得自己是在恐懼中逼迫著自己,朝這本書投去了目光。然而書上立刻浮現出了“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這個句子,因為我早有準備,才會立刻明白這本書是在描寫我的舉動。
可如果我沒有準備,或者說這個句子再模糊一點,正好隻有“鼓起勇氣”這四個字,我便不會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因為……在我的概念裏,我並沒有做出什麽“鼓起勇氣”的這個動作。
這本書把我一係列的思維和一係列的動作,自主概括為了“鼓起勇氣”。
這就是我在恐慌的原因。
雖說表麵上,這本書類似於一個監控錄像,把我的一切行為化為文字,記錄在上麵。可監控錄像隻會一比一地給我傳遞我的行為,而不會像這樣……仿佛有自我意識一般的,自主地描述起我從未在自己腦子裏想過的行為。
甚至,還會予以這些思維與行徑高度的概括,將其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詞匯。
人的思維是瞬息萬變的,如果有個人問我“你現在在想什麽”,我肯定很難做出正確的迴答,因為一板一眼地說就是“我正在想我該怎麽迴答你”,真實地說就是“我腦子裏想了太多的東西,既然你現在這麽問了,我就迴答你最重要的那件吧”。
大腦是萬馬奔騰的跑馬場,而不是單向通行的人行道。
如果這是一本真實記錄我言行舉止的書,那麽當記錄到我思緒的時候,它一定是混亂無章的,因為我腦子裏同時在想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這本書的描述,根本就不是真實性的,而是……出乎意料的藝術性的。
它不會真的把我所想的一切記錄下來,它隻會選擇最重要的,或者,把一係列在現實生活中按順序發展的行為高度概括為某個詞匯,寫在上麵。
並且,對我來說,當我彎起胳膊的那一刻,我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動作是“彎起胳膊”,而隻會覺得自己做了一個自己所想的動作——所以,當我看到自己的這些行為,被轉化為精確概括的文字時,總覺得自己身上毛毛的,仿佛在被監視一般。
長時間的動作,可能在書裏被描述為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匯;短時間的動作,可能在書裏花上整整幾頁的功夫來描寫。這種可怕的轉變讓我突然感覺到了時間的虛幻與本身的未定,周圍的一切似乎又重新變得虛假了起來。
這是我的行為啊?!這是我的動作啊?!怎麽會變成文字呢?!
是誰,是誰在寫我?!是誰在用這個不可思議的速度,每分每秒地記錄下我的一切?!
對了,筆跡!
我突然想起來,就像那些資料一樣,這本書也很顯然不是印刷體,而是手寫體。
我又一次舉起了這本書,湊到自己的眼前——但實際上,即使我發現這個字跡和我之前看到的白紙上的某個字跡一樣,也不能讓我發現什麽。
畢竟,我又不認識這些字跡的主人。
這個想法在我看到字跡的那一瞬間被拋之腦後。
我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看了又看,翻到前一頁,又翻到後一頁,不斷地重複著這個動作,不敢有一絲紕漏——隻是因為,我不願意,也不敢承認眼前的這個事實。
我還真的……認識這個字跡的主人。
或者幹脆說,天底下沒有人比我更熟悉他的字跡。
……這些憑空出現的字跡,是我的字跡。
*
震驚是一波一波襲來的,如今的我,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情緒,即使很震撼,也很快冷靜了下來。
光在這張著嘴巴傻愣著有什麽用呢?還不如幹點實事。
這麽想著,不去理會後麵時不時出現的新的書頁,我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翻了一遍。
也就是這一遍,讓我確認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這不是一本記錄我的言行舉止,或者幹脆說是自傳的。
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稱。
書的內容以我的視角展開,有著許多第一人稱的缺陷——從來不描寫自己的臉(因為看不到),不知道別人的心情(因為無法感知)——確實是非常嚴格地在從我的角度去敘述一切事情。
但它又確實是一本,而不是一本記錄。書中出現的,隻有重要的事情和文雅的事情。譬如我在廁所裏是如何褪下褲子方便的,這種描寫,就不會出現在書本之中。
這是有選擇的記錄。
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一直有一個視角,潛伏在我的身體內部。
其次,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麽多。當我看到最後一頁,它細密地描寫我現在的情緒與動作的時候,還以為它會從我嬰兒時期開始記錄。
但沒有,它的內容從我進入大學的那一天開始……好吧,更準確地說,是從我見到鄧齊的那天開始記錄。
並且,選材大多數與我和鄧齊有關,故事總是發生在我們兩個之間——這些事情在現實裏確實是真的,但它總是在我和鄧齊之間的事情結束之後就切換“鏡頭”,進行下一場場景描述。
我其他的人生,在這個作者眼裏,仿佛根本一文不值。
看到一半時,我已經確認,如果說這本裏,“我”是主角的話,那鄧齊就是不折不扣的男二。
最後……雖然現在不斷出現的筆跡確實是我自己的,但書本最開始的字跡,卻與我的字跡完全不同。
是我之前在那些資料上看到的字跡。
它們一共有三種,在前半程輪流出現。當故事進行到“別墅世界”的時候,字跡突然混亂了起來,一會兒是我的字跡,一會兒又是這三個之中的一個字跡,有的時候甚至像個混合體。
當我離開“別墅世界”,迴到真實世界時,字跡清明了起來,變為了我自己的字跡。
並且,不斷地延伸,直到現在。
我把書本合上,蹲在地上,閉上了眼睛。
雖然還有很多事情搞不明白,但似乎有一件事情,可以確認了。
單這一件事情,就讓我非常,非常地想要流淚——這也是我把眼睛閉起來的原因。
這不是悲傷的淚水,這是憤怒的淚花。
我能感覺到烈火在自己的心裏燃燒著。
平息了許久自己的情緒,我終於睜開了眼睛。那三團肉塊不知何時繞到了我的身邊,正關切地看著我,仿佛擔心我受不住這個打擊,當場輕生——雖然我也很想知道,我現在這個靈魂體狀態,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死亡。
它們三個的頭顱已經幾乎發育完全,勉強拖著個脖子,在我身邊向我投來擔憂的眼神。
來得正好。
我啞著嗓子,第一次這麽冷冰冰地朝它們說話了。
“我是一個活過來的人物嗎?”
它們三個肉眼可見地慌張了起來,完整的頭部不再能夠掩藏情緒,這份慌張很輕易地被我發現了。
過了一會兒,它們緊張兮兮地搖了搖頭,又輕輕地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什麽意思啊。
我本想讓它們開口說話,卻發現它們的喉嚨還沒有發育完全,隻得放棄了追問。
我的疑問還有很多,如果我真的是一本裏的人物,那我為什麽會活過來?所謂的世界意誌,就是作者嗎?abc他們三人,就是作者嗎?如果鄧齊也是裏的人物,那他為什麽會被作者仇視?為什麽作者可以和自己筆下的人物活在同一個位麵裏?為什麽我會莫名其妙地被拖入別墅世界?為什麽我會有兩條記憶?為什麽字跡會出現變化?
為什麽,一本書的字跡,到最後,會變成主角自己的字跡?!
作者去哪裏了?!作者是死了嗎?!
我本來隻是在無腦咒罵作者,但這一句話,突然讓我意識到一個被自己忽視的細節。
確實……有一種“作者已死”定律。
當一部作品寫完的那一瞬間,當它麵向讀者公開發表的那一瞬間,為了得到更多的理解與更多的,作者便會退居幕後。從那一刻開始,他/她便不再是作品的主人,而作品的闡釋權,來到了讀者的手中。
讀者的是構成寫作的一部分,讀者的誕生,應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來換取——這就是“作者已死”的原因。
我看到了眼前的書本,想到了它或許有個作者,但我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或許不僅僅有作者。
它還有讀者。
如果文學原理都能按照字麵意義發展,那麽此刻,掌握大權的就並不是那個“已死”的作者。
而是讀者。
此刻,連我這個人物都已經開始自由行走了,那麽……文學原理成真,又有什麽不現實的呢?!
一時間,我感覺到自己的心髒猛烈地跳動了起來。
我想開口,但又有些害怕,我在害怕自己的讀者不喜歡自己。我突然意識到它們一直在透過我的視角看這個世界,我內心一切膽怯的猥瑣的自私的貪婪的兇狠的東西,都被它們聽見了。
它們就好像一個附身在我身上的幽靈,從我的視角俯視一切,分享我的感官,我的情緒,但它們卻又不全是我。
隻要它們想,就可以立刻從我的身上割離。
對於彼此來說……都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狀態。
我與它們未曾謀麵,可卻已經與它們共享了幾乎一切。我的身體,我的視角,我的情緒,我的一切都變為了它們某個時間點的一部分。
我被它們看透了……
我握緊了拳頭。
但無論如何,起碼此刻,請你們不要割離!!!請你們繼續呆在我的身體裏,共享我的視角!!!
請接收我的情緒!!!
我不知道這是無用功,還是我的無腦想象,但無論如何,如果真的有人附身於我,此時此刻正在觀看這個故事的話,我不能讓這個機會從我的手中遊走。
它們和作者處於同一個位麵,隻有依靠它們,我才有機會打敗這個該死的,把我創造出來的作者。
我才能有機會改寫,扭轉未來,讓鄧齊起死迴生——我這才明白過來,鄧齊當時朝我所說的“時間並不是流逝的”“我看到了未來”“在某個維度過去和未來是同一時間發生的”“根本沒有時間這個概念”到底是怎麽迴事。
原來這些說法都不是抽象的說法,而是他在努力地朝我暗示……這個世界是一本書。
很有可能,在作者的存稿箱裏,我的未來已經被決定得明明白白了。
而作為一個曾經不可能碰到作者的人,我自然不可能搶走它的筆,改寫自己的未來。!
突然意識到自己思考了太多,或許在書本上會占據很大的空間,讓剛才那些讀者等了許久了,我趕忙拉迴自己的思緒。
如果,如果這是一本第一人稱的話……我是不是隻要在心裏想著,“我朝著讀者們說”,書頁上就會出現這行字呢?
我轉過身來,朝著那些可能存在著的讀者們,盡可能地做出自己最可愛可憐的表情,雖然我知道,放在第一人稱裏,這張臉蛋無論多麽可愛,都不會被描寫到書頁上。
我發自內心地懇求道。
“你們,能幫幫我嗎……?”
在我看到那行突然出現的字時,腳底下的三團肉塊突然一下子靜止下來,仿佛被施了什麽定身魔咒,與它們一開始時激動的樣子大相庭徑。
我甚至在那一刹那,開始懷疑這本書的力量就是可以讓房間內的其他生物立刻死亡。
我俯下身子,仔仔細細地確認它們白骨畢露的身體還在繼續生長後,才放下心來。它們隻是暫時失去了生機和活力,並不是真正的死亡了——雖然,我也說不上自己為什麽要為它們放心。
它們懨懨地趴在地上,連生長的速度都比方才慢了幾分,看樣子,是真的對什麽事情失去了信念。
……我可以確認,我剛才拿到這本書,看到那行字,絕對是一件大事。
這是一件讓它們立刻失去生機,無法挽迴的大事——雖然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這件“大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麽想著,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
“這麽想著,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
果然,它的上麵立刻浮現了這麽一行字!!
甚至就在接下來的那個瞬間,繼續出現了“果然,它的上麵立刻浮現了這麽一行字!!”這句話。
我忍不住移開了目光,這本書讓我感覺毛毛的,就好像冬天出門的第一股寒風一樣,透入我的骨髓,而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為什麽在害怕。
其實,要給這本書找借口的話,也不是很難。就比如說,這本書是一本會記錄它主人的一言一行的神書,而我剛才從abc手中奪走了這本書,自然就成為了它新的主人。
可是……
我又一次看向手中的書本,發現它居然在微微顫抖——我是說,我自己的手居然在微微顫抖,連帶著書本一起。
我在害怕,我在害怕一些不那麽對勁,不那麽正常的東西。
……是什麽來著?
我再次低頭,看向書上憑空出現的話語,向前翻動了幾頁。
更多的內容湧入了我的視野,在這個瞬間,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什麽在發抖。
我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麽了。
因為這根本不是一本“記錄言行”的書。
*
一個人,一個正常生活的人,從來不會想到去把自己的言行文字化,哪怕他/她是一個注定要出自傳的名人,也不會把自己的一切細密繁瑣的事跡在腦子裏轉化為無謂的文字。
可這本書居然這樣做了。
它把我這輩子都沒有在腦袋裏具象化的言行舉止化為了文字。
當我看向這本書的時候,自己的腦子裏從來沒有閃過“鼓起勇氣”這樣的詞匯,隻覺得自己是在恐懼中逼迫著自己,朝這本書投去了目光。然而書上立刻浮現出了“我鼓起勇氣,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書本”這個句子,因為我早有準備,才會立刻明白這本書是在描寫我的舉動。
可如果我沒有準備,或者說這個句子再模糊一點,正好隻有“鼓起勇氣”這四個字,我便不會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因為……在我的概念裏,我並沒有做出什麽“鼓起勇氣”的這個動作。
這本書把我一係列的思維和一係列的動作,自主概括為了“鼓起勇氣”。
這就是我在恐慌的原因。
雖說表麵上,這本書類似於一個監控錄像,把我的一切行為化為文字,記錄在上麵。可監控錄像隻會一比一地給我傳遞我的行為,而不會像這樣……仿佛有自我意識一般的,自主地描述起我從未在自己腦子裏想過的行為。
甚至,還會予以這些思維與行徑高度的概括,將其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詞匯。
人的思維是瞬息萬變的,如果有個人問我“你現在在想什麽”,我肯定很難做出正確的迴答,因為一板一眼地說就是“我正在想我該怎麽迴答你”,真實地說就是“我腦子裏想了太多的東西,既然你現在這麽問了,我就迴答你最重要的那件吧”。
大腦是萬馬奔騰的跑馬場,而不是單向通行的人行道。
如果這是一本真實記錄我言行舉止的書,那麽當記錄到我思緒的時候,它一定是混亂無章的,因為我腦子裏同時在想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這本書的描述,根本就不是真實性的,而是……出乎意料的藝術性的。
它不會真的把我所想的一切記錄下來,它隻會選擇最重要的,或者,把一係列在現實生活中按順序發展的行為高度概括為某個詞匯,寫在上麵。
並且,對我來說,當我彎起胳膊的那一刻,我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動作是“彎起胳膊”,而隻會覺得自己做了一個自己所想的動作——所以,當我看到自己的這些行為,被轉化為精確概括的文字時,總覺得自己身上毛毛的,仿佛在被監視一般。
長時間的動作,可能在書裏被描述為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匯;短時間的動作,可能在書裏花上整整幾頁的功夫來描寫。這種可怕的轉變讓我突然感覺到了時間的虛幻與本身的未定,周圍的一切似乎又重新變得虛假了起來。
這是我的行為啊?!這是我的動作啊?!怎麽會變成文字呢?!
是誰,是誰在寫我?!是誰在用這個不可思議的速度,每分每秒地記錄下我的一切?!
對了,筆跡!
我突然想起來,就像那些資料一樣,這本書也很顯然不是印刷體,而是手寫體。
我又一次舉起了這本書,湊到自己的眼前——但實際上,即使我發現這個字跡和我之前看到的白紙上的某個字跡一樣,也不能讓我發現什麽。
畢竟,我又不認識這些字跡的主人。
這個想法在我看到字跡的那一瞬間被拋之腦後。
我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看了又看,翻到前一頁,又翻到後一頁,不斷地重複著這個動作,不敢有一絲紕漏——隻是因為,我不願意,也不敢承認眼前的這個事實。
我還真的……認識這個字跡的主人。
或者幹脆說,天底下沒有人比我更熟悉他的字跡。
……這些憑空出現的字跡,是我的字跡。
*
震驚是一波一波襲來的,如今的我,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情緒,即使很震撼,也很快冷靜了下來。
光在這張著嘴巴傻愣著有什麽用呢?還不如幹點實事。
這麽想著,不去理會後麵時不時出現的新的書頁,我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翻了一遍。
也就是這一遍,讓我確認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這不是一本記錄我的言行舉止,或者幹脆說是自傳的。
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稱。
書的內容以我的視角展開,有著許多第一人稱的缺陷——從來不描寫自己的臉(因為看不到),不知道別人的心情(因為無法感知)——確實是非常嚴格地在從我的角度去敘述一切事情。
但它又確實是一本,而不是一本記錄。書中出現的,隻有重要的事情和文雅的事情。譬如我在廁所裏是如何褪下褲子方便的,這種描寫,就不會出現在書本之中。
這是有選擇的記錄。
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一直有一個視角,潛伏在我的身體內部。
其次,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麽多。當我看到最後一頁,它細密地描寫我現在的情緒與動作的時候,還以為它會從我嬰兒時期開始記錄。
但沒有,它的內容從我進入大學的那一天開始……好吧,更準確地說,是從我見到鄧齊的那天開始記錄。
並且,選材大多數與我和鄧齊有關,故事總是發生在我們兩個之間——這些事情在現實裏確實是真的,但它總是在我和鄧齊之間的事情結束之後就切換“鏡頭”,進行下一場場景描述。
我其他的人生,在這個作者眼裏,仿佛根本一文不值。
看到一半時,我已經確認,如果說這本裏,“我”是主角的話,那鄧齊就是不折不扣的男二。
最後……雖然現在不斷出現的筆跡確實是我自己的,但書本最開始的字跡,卻與我的字跡完全不同。
是我之前在那些資料上看到的字跡。
它們一共有三種,在前半程輪流出現。當故事進行到“別墅世界”的時候,字跡突然混亂了起來,一會兒是我的字跡,一會兒又是這三個之中的一個字跡,有的時候甚至像個混合體。
當我離開“別墅世界”,迴到真實世界時,字跡清明了起來,變為了我自己的字跡。
並且,不斷地延伸,直到現在。
我把書本合上,蹲在地上,閉上了眼睛。
雖然還有很多事情搞不明白,但似乎有一件事情,可以確認了。
單這一件事情,就讓我非常,非常地想要流淚——這也是我把眼睛閉起來的原因。
這不是悲傷的淚水,這是憤怒的淚花。
我能感覺到烈火在自己的心裏燃燒著。
平息了許久自己的情緒,我終於睜開了眼睛。那三團肉塊不知何時繞到了我的身邊,正關切地看著我,仿佛擔心我受不住這個打擊,當場輕生——雖然我也很想知道,我現在這個靈魂體狀態,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死亡。
它們三個的頭顱已經幾乎發育完全,勉強拖著個脖子,在我身邊向我投來擔憂的眼神。
來得正好。
我啞著嗓子,第一次這麽冷冰冰地朝它們說話了。
“我是一個活過來的人物嗎?”
它們三個肉眼可見地慌張了起來,完整的頭部不再能夠掩藏情緒,這份慌張很輕易地被我發現了。
過了一會兒,它們緊張兮兮地搖了搖頭,又輕輕地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什麽意思啊。
我本想讓它們開口說話,卻發現它們的喉嚨還沒有發育完全,隻得放棄了追問。
我的疑問還有很多,如果我真的是一本裏的人物,那我為什麽會活過來?所謂的世界意誌,就是作者嗎?abc他們三人,就是作者嗎?如果鄧齊也是裏的人物,那他為什麽會被作者仇視?為什麽作者可以和自己筆下的人物活在同一個位麵裏?為什麽我會莫名其妙地被拖入別墅世界?為什麽我會有兩條記憶?為什麽字跡會出現變化?
為什麽,一本書的字跡,到最後,會變成主角自己的字跡?!
作者去哪裏了?!作者是死了嗎?!
我本來隻是在無腦咒罵作者,但這一句話,突然讓我意識到一個被自己忽視的細節。
確實……有一種“作者已死”定律。
當一部作品寫完的那一瞬間,當它麵向讀者公開發表的那一瞬間,為了得到更多的理解與更多的,作者便會退居幕後。從那一刻開始,他/她便不再是作品的主人,而作品的闡釋權,來到了讀者的手中。
讀者的是構成寫作的一部分,讀者的誕生,應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來換取——這就是“作者已死”的原因。
我看到了眼前的書本,想到了它或許有個作者,但我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或許不僅僅有作者。
它還有讀者。
如果文學原理都能按照字麵意義發展,那麽此刻,掌握大權的就並不是那個“已死”的作者。
而是讀者。
此刻,連我這個人物都已經開始自由行走了,那麽……文學原理成真,又有什麽不現實的呢?!
一時間,我感覺到自己的心髒猛烈地跳動了起來。
我想開口,但又有些害怕,我在害怕自己的讀者不喜歡自己。我突然意識到它們一直在透過我的視角看這個世界,我內心一切膽怯的猥瑣的自私的貪婪的兇狠的東西,都被它們聽見了。
它們就好像一個附身在我身上的幽靈,從我的視角俯視一切,分享我的感官,我的情緒,但它們卻又不全是我。
隻要它們想,就可以立刻從我的身上割離。
對於彼此來說……都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狀態。
我與它們未曾謀麵,可卻已經與它們共享了幾乎一切。我的身體,我的視角,我的情緒,我的一切都變為了它們某個時間點的一部分。
我被它們看透了……
我握緊了拳頭。
但無論如何,起碼此刻,請你們不要割離!!!請你們繼續呆在我的身體裏,共享我的視角!!!
請接收我的情緒!!!
我不知道這是無用功,還是我的無腦想象,但無論如何,如果真的有人附身於我,此時此刻正在觀看這個故事的話,我不能讓這個機會從我的手中遊走。
它們和作者處於同一個位麵,隻有依靠它們,我才有機會打敗這個該死的,把我創造出來的作者。
我才能有機會改寫,扭轉未來,讓鄧齊起死迴生——我這才明白過來,鄧齊當時朝我所說的“時間並不是流逝的”“我看到了未來”“在某個維度過去和未來是同一時間發生的”“根本沒有時間這個概念”到底是怎麽迴事。
原來這些說法都不是抽象的說法,而是他在努力地朝我暗示……這個世界是一本書。
很有可能,在作者的存稿箱裏,我的未來已經被決定得明明白白了。
而作為一個曾經不可能碰到作者的人,我自然不可能搶走它的筆,改寫自己的未來。!
突然意識到自己思考了太多,或許在書本上會占據很大的空間,讓剛才那些讀者等了許久了,我趕忙拉迴自己的思緒。
如果,如果這是一本第一人稱的話……我是不是隻要在心裏想著,“我朝著讀者們說”,書頁上就會出現這行字呢?
我轉過身來,朝著那些可能存在著的讀者們,盡可能地做出自己最可愛可憐的表情,雖然我知道,放在第一人稱裏,這張臉蛋無論多麽可愛,都不會被描寫到書頁上。
我發自內心地懇求道。
“你們,能幫幫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