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七曜時間過去,趙宇龍和趙宇羅將一切事宜準備好之後,便是下令於今日出城遠征交趾城。
縱觀曆史,交趾城一直與整個大器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作為安南國的都城,交趾城一直是一座戰火連綿的城池。安南國從附屬國到屬地,又從屬地到附屬國,期間偶有獨立稱皇,卻也是很快就被壓了下來,而交趾城每每也都是隨其經曆了一番戰火。
大軍一路開行,二十萬大軍有損失也有補充,降兵居於前軍偏後,由五大騎兵萬夫長率兵看押領路,中軍由趙宇龍親自坐鎮,也順道著為趙宇龍自己養傷,後軍則是趙宇羅率領。此外,降軍還得充當先鋒開路職責,遇山開山,遇河搭橋,直到三日後大軍才是兵臨交趾城下。
在久經戰火之後,交趾城修修補補,也擴建不斷,如今規模倒也算是不錯,二十萬大軍兵臨城下,雖能圍住,卻也做不到包圍太多圈。而且五萬騎兵在手,趙宇龍也不敢輕易四散,倒是直接讓中軍前行些許,安營紮寨,後軍緊隨其後。至於騎兵,則是分散四處,以待命令。
初到城下,
趙宇龍並未直接下令攻城,而是讓全軍準備休息。一路跋涉而來,將士們也都非常疲憊,若是沒能好好休息,這第一戰隻怕就得因此戰敗。趙宇龍不敢托大,還是以休息為主,免得功虧一簣。
糧草此番準備倒也算是豐富。由於早就已經做好了至少一個月的攻城之戰,趙宇龍特意下令帶上一個半月的糧草,此外還有一些隨身攜帶的幹糧,以備不時之需。
大軍臨城,趙宇龍這邊不緊不慢地安營紮寨,交趾城那邊卻是早已急成了一團漿糊。
“陛下!”太監接了命令,急匆匆地入了王宮,喧嘩跪地而道,“陛下,大事不好了!趙宇龍率領大軍已經來到城下了!現在正在安營紮寨,還請陛下指示!”
“趙宇龍來了?!”人的名,樹的影,那安南國王聽得趙宇龍之名,不由得抖了一下,強行鎮定下來,才是問道,“此番趙宇龍帶了多少人來?”
“不清楚,但那規模龐大,聽守城的將士們說,最少也是二十萬人!”太監不敢虛報,隻得如實迴答。
安南國王聞言,大驚失色,不由驚唿出聲:“二十萬大軍?
!天要亡我啊!”
忽的,他似是又想起了什麽,連忙四下尋人,還一邊喊道:“國師!孤的國師在哪兒?!”
“陛下,臣在。”一名不過加冠有餘的年輕男子出,不緊不慢地向著安南國王行了一禮,迴道。
安南國王見得國師在,心裏便是安下了些許,鬆了口氣,又是問道:“國師,這趙宇龍率領二十萬大軍而來,我們該如何是好啊!”
“二十萬大軍,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隻是以我安南國當下兵力,並不足以抗衡,才使得陛下與諸位大人一般驚慌罷了。”鮮明對比,那國師一副胸有成竹模樣,似乎有什麽把握能把趙宇龍擊退。
“國師,兵力不足以抗衡,那孤當如何是好?”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國師淡然的模樣如同春風與暖陽,漸漸平定了安南國王的心。
“迴稟陛下,臣如此而為,一者,是因為再怎麽著急也沒用,單靠著急是沒辦法把趙宇龍擊退,故而倒不如冷靜下來,尋找對策。此外,還請陛下恕臣無禮之罪,陛下如此驚慌,有失大國君王之風,故而臣還請陛下鎮定下來,莫要著急
。”
如同魔力一般的話語令安南國王恢複得差不多,問出來的話也淡然了不少:“國師方才說了一者,那二者又是什麽?可是國師有了什麽對策?”
“正是!”迴了一句,國師又是解釋道,“正所謂唇亡齒寒。交趾城作為安南國一國之都,其下保有無數百姓。據臣了解,交趾城中尚有壯年十萬人左右,好生宣傳一番,告知他們破城危害,借以百姓之力抵禦趙宇龍進攻。此為一種方法,也是臣所認為的上佳之法。”
“可是國師,民為國之本,孤如此動用百姓上陣,難免會。”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陛下若是親自招募,那些百姓會不懂這個道理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是交趾城被破,大器的鐵蹄踏入,他們可還有活下來的希望?而即便是活下來,保不齊又是低人一等。交趾城內都是有著一定實力與眼見的,陛下若是好生宣傳一番,他們不會不知其中道理。故而臣才是如此推薦。”
“除此之外,可還有他法?”也不知是全心於抵禦之事,還是國師動用了什麽渲染的法子,這原先驚慌失措的安
南國王如今竟已是鎮定了下來,詢問之語中竟也是沒有半分懼怕。
“還有,”國師直接應了下來,並未做何其他想法,“二十天前,毒箭將軍陳元之迴來一事,陛下可還記得?”
“此事孤自是記得,當初孤還打算將其斬首示眾,若非國師求情,當下還哪有他的性命?”說起陳元之,那安南國王便是一陣火大,困虎關作為一座重中之重的大關,居然被趙宇龍僅是半月有餘便拿下了,如今也害得交趾城被二十萬大軍圍攻,“國師可是有什麽打算?”
“陛下會不會覺得,這陳元之將軍也是想戴罪立功呢?”說著,國師又開始布局了,“陳元之將軍作為敗將,定是心有不甘。但當初陛下命陳將軍前去鎮守困虎關時候,臣便覺得有些不妥了。陳將軍勝在暗處發箭,而非戰場廝殺,更不是守城一事。當初守城一戰,麵對趙宇龍的二十萬大軍,能堅持半個月的確是不錯的了。”
“可當下守城戰……”
“陛下無須擔心,臣此番選用陳將軍,亦非用來守城,而是別有大用。”說著,這安南國師的眼中閃過了一絲精光。
(本章完)
</p>
縱觀曆史,交趾城一直與整個大器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作為安南國的都城,交趾城一直是一座戰火連綿的城池。安南國從附屬國到屬地,又從屬地到附屬國,期間偶有獨立稱皇,卻也是很快就被壓了下來,而交趾城每每也都是隨其經曆了一番戰火。
大軍一路開行,二十萬大軍有損失也有補充,降兵居於前軍偏後,由五大騎兵萬夫長率兵看押領路,中軍由趙宇龍親自坐鎮,也順道著為趙宇龍自己養傷,後軍則是趙宇羅率領。此外,降軍還得充當先鋒開路職責,遇山開山,遇河搭橋,直到三日後大軍才是兵臨交趾城下。
在久經戰火之後,交趾城修修補補,也擴建不斷,如今規模倒也算是不錯,二十萬大軍兵臨城下,雖能圍住,卻也做不到包圍太多圈。而且五萬騎兵在手,趙宇龍也不敢輕易四散,倒是直接讓中軍前行些許,安營紮寨,後軍緊隨其後。至於騎兵,則是分散四處,以待命令。
初到城下,
趙宇龍並未直接下令攻城,而是讓全軍準備休息。一路跋涉而來,將士們也都非常疲憊,若是沒能好好休息,這第一戰隻怕就得因此戰敗。趙宇龍不敢托大,還是以休息為主,免得功虧一簣。
糧草此番準備倒也算是豐富。由於早就已經做好了至少一個月的攻城之戰,趙宇龍特意下令帶上一個半月的糧草,此外還有一些隨身攜帶的幹糧,以備不時之需。
大軍臨城,趙宇龍這邊不緊不慢地安營紮寨,交趾城那邊卻是早已急成了一團漿糊。
“陛下!”太監接了命令,急匆匆地入了王宮,喧嘩跪地而道,“陛下,大事不好了!趙宇龍率領大軍已經來到城下了!現在正在安營紮寨,還請陛下指示!”
“趙宇龍來了?!”人的名,樹的影,那安南國王聽得趙宇龍之名,不由得抖了一下,強行鎮定下來,才是問道,“此番趙宇龍帶了多少人來?”
“不清楚,但那規模龐大,聽守城的將士們說,最少也是二十萬人!”太監不敢虛報,隻得如實迴答。
安南國王聞言,大驚失色,不由驚唿出聲:“二十萬大軍?
!天要亡我啊!”
忽的,他似是又想起了什麽,連忙四下尋人,還一邊喊道:“國師!孤的國師在哪兒?!”
“陛下,臣在。”一名不過加冠有餘的年輕男子出,不緊不慢地向著安南國王行了一禮,迴道。
安南國王見得國師在,心裏便是安下了些許,鬆了口氣,又是問道:“國師,這趙宇龍率領二十萬大軍而來,我們該如何是好啊!”
“二十萬大軍,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隻是以我安南國當下兵力,並不足以抗衡,才使得陛下與諸位大人一般驚慌罷了。”鮮明對比,那國師一副胸有成竹模樣,似乎有什麽把握能把趙宇龍擊退。
“國師,兵力不足以抗衡,那孤當如何是好?”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國師淡然的模樣如同春風與暖陽,漸漸平定了安南國王的心。
“迴稟陛下,臣如此而為,一者,是因為再怎麽著急也沒用,單靠著急是沒辦法把趙宇龍擊退,故而倒不如冷靜下來,尋找對策。此外,還請陛下恕臣無禮之罪,陛下如此驚慌,有失大國君王之風,故而臣還請陛下鎮定下來,莫要著急
。”
如同魔力一般的話語令安南國王恢複得差不多,問出來的話也淡然了不少:“國師方才說了一者,那二者又是什麽?可是國師有了什麽對策?”
“正是!”迴了一句,國師又是解釋道,“正所謂唇亡齒寒。交趾城作為安南國一國之都,其下保有無數百姓。據臣了解,交趾城中尚有壯年十萬人左右,好生宣傳一番,告知他們破城危害,借以百姓之力抵禦趙宇龍進攻。此為一種方法,也是臣所認為的上佳之法。”
“可是國師,民為國之本,孤如此動用百姓上陣,難免會。”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陛下若是親自招募,那些百姓會不懂這個道理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是交趾城被破,大器的鐵蹄踏入,他們可還有活下來的希望?而即便是活下來,保不齊又是低人一等。交趾城內都是有著一定實力與眼見的,陛下若是好生宣傳一番,他們不會不知其中道理。故而臣才是如此推薦。”
“除此之外,可還有他法?”也不知是全心於抵禦之事,還是國師動用了什麽渲染的法子,這原先驚慌失措的安
南國王如今竟已是鎮定了下來,詢問之語中竟也是沒有半分懼怕。
“還有,”國師直接應了下來,並未做何其他想法,“二十天前,毒箭將軍陳元之迴來一事,陛下可還記得?”
“此事孤自是記得,當初孤還打算將其斬首示眾,若非國師求情,當下還哪有他的性命?”說起陳元之,那安南國王便是一陣火大,困虎關作為一座重中之重的大關,居然被趙宇龍僅是半月有餘便拿下了,如今也害得交趾城被二十萬大軍圍攻,“國師可是有什麽打算?”
“陛下會不會覺得,這陳元之將軍也是想戴罪立功呢?”說著,國師又開始布局了,“陳元之將軍作為敗將,定是心有不甘。但當初陛下命陳將軍前去鎮守困虎關時候,臣便覺得有些不妥了。陳將軍勝在暗處發箭,而非戰場廝殺,更不是守城一事。當初守城一戰,麵對趙宇龍的二十萬大軍,能堅持半個月的確是不錯的了。”
“可當下守城戰……”
“陛下無須擔心,臣此番選用陳將軍,亦非用來守城,而是別有大用。”說著,這安南國師的眼中閃過了一絲精光。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