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什麽好說的,拍攝《三國演義》,我沒怎麽參與,要是非讓我說,我也隻能向王導,任主任,劇組的主創表示感謝了,各位都是前輩,相信一定比我更清楚,從1979年,廣電總局決定要改編四大名著開始,所有人都知道,改編拍攝《三國演義》,比改編其他三部名著的難度都要大得多。”
易青說的是實情,當初廣電總局研究改編拍攝四大名著的時候,首先被排除的就是《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曆史演義,戰爭場麵太多,而當時國內根本就沒有拍攝這種大場麵眾多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的經驗。
當然了,當時也曾有人提出,要武戲文唱,將改編的視角對準人和曆史事件,對於戰爭場麵一筆帶過,可這種提議,立刻就遭到了眾多反對。
三國最有魅力的是什麽?
就是那些著名的經典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火燒連營,還有七擒孟獲,金戈鐵馬,縱橫沙場,要是將這些都一筆帶過的話,那拍的還是三國戲嗎?
所以,在反複的研究之後,《三國演義》就第一個被剔除了,最後率先拍了《紅樓夢》和《西遊記》。
“現在曆時四年,《三國演義》已經完成了全部的拍攝工作,這在世界電視劇史上,也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了,而現在,這個大工程是由我們中國人來完成的,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雖然隻是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足夠我自豪了,另外,還是感謝,感謝所有主創的辛勤工作,讓我們中國也有了自己的史詩劇。”
如今在場的眾人或許還不知道,他們完成的,是一項怎麽樣的工作。
前世,當《三國演義》在海外播出之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因為像這樣的史詩巨著,在國外是還從沒有出現過的。
宏大的戰爭場麵,讓一向對中國抱有歧視態度的老外也不得不驚聲讚歎,同時,劇中所展現出來的身後曆史底蘊,更是讓外國人大開眼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易青說完就坐下了,在場的眾人沉默了一會兒,蔡小清第一個開始鼓掌,緊接著其他人也紛紛拍手,這掌聲當然不是給易青的,而是,給他們自己。
的確,正如易青所言,曆時四年,他們這些人完成了一項看似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在當初《三國演義》剛剛立項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們,因為《三國演義》這部書的分量實在是太重了。
該如何呈現出那些戰爭場麵?
該如何塑造那些深入人心,耳熟能詳的三國英雄?
該如何考證東漢末年那段曆史背景下的風俗習慣?
這些全都是問題,而且都是不容糊弄過去的問題。
為此,連他們這些主創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大到一場決定天下走勢的戰爭,小到一個鏡頭一掃而過的道具,每一樣,都要經過反複的討論研究,才最終做出決定。
比如劇中火燒連營之後,陸遜帶領人馬追趕劉備,誤入石頭陣後,出場將陸遜帶出來的黃承彥,當時這位老漢拄著的那根手杖。
在黃承彥手杖的頂端,有一個小鳥造型的雕刻,那是斑鳩,而這手杖,在古代也被稱作鳩杖。
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早在西漢時期,朝廷就有給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賜鳩杖以示尊老的製度。
鳩杖又叫王杖,因杖首為鳩鳥而得名,因鳩鳥食道暢達,是不噎之鳥,所以以鳩鳥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賜給老人,寓意著長生不老。
淡然了,不可能緊緊因為年紀大,就能被賜予鳩杖,還是要看地位。鳩杖一般是不會頒給庶人的,在國家穩定時,鳩杖代表一種高貴的榮譽,總是以天子、國家的名義頒給有貢獻且地位尊崇的長者。
後來,到了東漢末年,規矩寬鬆了,鳩杖製度向基層延伸,受杖人也是非富則貴,憑黃承彥的身份,在郡縣的地位,自己持一柄鳩杖也是毫無問題的。
可就是這麽一柄手杖,在當初拍攝的時候,就引起了一番討論,有的人堅持認為,黃承彥不曾出仕,是沒有資格持鳩杖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嶽父,而當時荊州是在劉備的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看在諸葛亮的麵子上,黃承彥拿個鳩杖也是理所當然的。
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方為了這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王福林在請教了一幫史學家之後,拍板做了決定一一給他!
就這麽一個小問題,等到電視劇播出的時候,或許根本就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結果劇組愣是超了兩天,才最終得出了結果,就這份嚴謹的態度,又有哪部電視劇比得了?
後來人們都說美劇如何如何製作精良,對曆史的考究如何如何嚴謹,全都是狗屁。
美國人除了美化戰爭,胡編亂造自認為的曆史之外,還會幹個球?
不說別的,就說出現在美國拍攝的關於古羅馬題材的電視劇當中的馬鐙,要知道,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於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
而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在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後,柔然人於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
因此,就連西方考古學者都承認,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製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
結果,連特麽斯巴達三百勇士都用上馬鐙了,溫泉關戰役發生在什麽時候?
公元前480年!
扯不扯淡啊!
所以,就衝這份對曆史的嚴謹,《三國演義》不成為經典,那簡直天理不容。
掌聲過後,有的主創人員的眼眶不禁濕潤,沒有真正參與其中,沒有人能明白,這四年的時間,他們過的有多難,超過四十萬人參與拍攝,總投資接近一個億,可劇組的主創當眾,身為總導演的王福林,每集的片酬隻有200塊錢,片酬最高的幾位主要演員也隻有225塊錢,每頓飯吃著一塊五毛錢標準的盒飯,睡著硬板床。
最難的是在拍攝諸葛亮南征的那一段戲,整個劇組被拉到了雲南邊陲,每年過的風餐露宿的日子,飾演諸葛亮的唐國牆被蚊子咬得高燒不退,依然堅持拍戲。
在拍攝渡瀘水的那場戲時,一幫群演更是在水裏足足泡了一天的時間,好些群演上來之後,都出現了嚴重的腹瀉。
至於在拍攝過程當中墜馬,受傷什麽的,更是家常便飯,飾演司馬懿的魏棕萬更是在拍攝一場騎馬的戲時,直接從馬上掉下來,肩部著地,差一點兒連命都丟了。
可就是在這麽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愣是把《三國演義》給拍完了,說是奇跡,一點兒都不過分。
要知道,所有的劇組成員在此之前,可是一點兒的經驗都沒有,成千上萬人的戰爭場麵,該怎麽進行調度,馬上廝殺該怎麽拍攝?
這些誰也不知道,不光他們不知道,就是從香江請來的專家也是一頭霧水,因此,他們也隻能摸索著拍,效果不行,就重新來過。
單單是一場長阪坡,王福林和蔡小清就帶人在內蒙足足拍攝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算是把這場戲給拿下了。
“不容易,不容易啊!”
阮若林也不禁發出了感歎。
“好了,總局和台裏也知道大家都辛苦了,可是,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剩下的還有後期製作,大家可不能鬆勁兒,另外就是宣傳工作,大家都有什麽想法,盡可以暢所欲言!”
現在已經不同於往日,關於如何宣傳,現在國內已經有了很多路數可以參考,而這些辦法,其中有好些都是易青當初在京台電視劇製作中心首創的。
有獎競猜,讓主創參加訪談節目,剪成片花在電視上播,或者幹脆在報紙上開辟專欄,這些都是辦法。
不過······
“阮主任,還有諸位前輩,我倒是有個想法。”
阮若林看向了易青,笑著說道:“都說了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麽想說的盡管說。”
易青考慮了一下,開口說道:“我覺得,現在宣傳不是最重要的,三國的故事早就已經深入人心,就算是不宣傳,隻要公布了播出的時間,相信到時候,全國得有超過80%的觀眾會做在電視機前麵等著看,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可以接著這個機會,普及一下曆史知識,比如劇中的一些道具,禮節,這些都是咱們的傳統文化,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什麽不借助《三國演義》的影響力,來一次大的知識普及呢!?”
聽到易青這麽說,王福林率先眼前一亮,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他們研究,考證,不就是為了讓這部戲更加嚴謹嘛,電視劇本身嚴謹了,可普通的觀眾卻不知道,好像這些工作專門是為了給那些專家做的了,實在不劃算。
“主任!我覺得小易的這個想法很好,普及一下咱們傳統的文化知識,這個很有必要。”
現在的人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卻一個個都在全麵朝著西方看,極度推崇西方的文化,反過頭來鄙視自家的,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成了糟粕,應該被摒棄,這不是本末倒置嘛!
“嗯!這個想法很好,我看可以宣傳普及兩不誤,等到電視劇播出的時候,每一集都挑出裏麵的曆史文化知識,在報紙上開辟專欄,讓更多的老百姓學習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小易,你的這個想法好,太好了!”
其他人也是紛紛點頭,他們付出那麽多的辛苦,拍攝《三國演義》,要做的可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他們也想要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呈現形式來宣傳中國文化。
這件事很快就被確定了下來,後麵的討論,易青就沒有再參加,可是等到散會的時候,他又被阮若林給留了下來。
阮若林的辦公室內,易青坐在沙發上,和他一起的還有王福林,任大會,他實在是摸不著頭腦,阮老太到底找他還有什麽事。
“小易!這份文件,你看過吧?”
阮若林說著,遞過來一張紙,易青隻掃了一眼,就明白是怎麽迴事兒了。
這份文件還是三年前看過的,上麵的內容是關於拍攝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立項報告,隻不過當時看過之後,央視這邊也就沒有了下文。
當時台裏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三國演義》上麵,哪裏還顧得上其他的,就算是有心,也沒錢。
《三國演義》的總投資達到了將近一個億,再拍《水滸傳》?
錢呢?
今天阮若林又把這個拿出來,是想要幹什麽?
“主任?上麵又把任務給拍下來了?”
阮若林點點頭:“四大名著已經拍攝了三部,現在隻剩下一部《水滸傳》了,做事講究要十全十美,剩下《水滸傳》不拍,全國的電視觀眾怕是也不答應啊。”
易青聽著,道:“可是山東台那邊的《水滸人物誌》到現在也沒幾年啊,現在央視這邊就拍《水滸傳》的話,是不是太匆忙了。”
“不挨著,山東台那邊是按照人物本紀拍的,而且,最終也隻拍到了梁山排座次,現在央視既然要拍,就打算拍全它,小易,你腦子活,跟著一起討論討論!”
得!
這怎麽又被抓了壯丁了!
易青心裏也是無奈,可是還沒辦法拒絕,下意識的朝著王福林看了過去。
不會又是這位老先生領頭吧?
1秒記住頂點:
易青說的是實情,當初廣電總局研究改編拍攝四大名著的時候,首先被排除的就是《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曆史演義,戰爭場麵太多,而當時國內根本就沒有拍攝這種大場麵眾多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的經驗。
當然了,當時也曾有人提出,要武戲文唱,將改編的視角對準人和曆史事件,對於戰爭場麵一筆帶過,可這種提議,立刻就遭到了眾多反對。
三國最有魅力的是什麽?
就是那些著名的經典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火燒連營,還有七擒孟獲,金戈鐵馬,縱橫沙場,要是將這些都一筆帶過的話,那拍的還是三國戲嗎?
所以,在反複的研究之後,《三國演義》就第一個被剔除了,最後率先拍了《紅樓夢》和《西遊記》。
“現在曆時四年,《三國演義》已經完成了全部的拍攝工作,這在世界電視劇史上,也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了,而現在,這個大工程是由我們中國人來完成的,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雖然隻是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足夠我自豪了,另外,還是感謝,感謝所有主創的辛勤工作,讓我們中國也有了自己的史詩劇。”
如今在場的眾人或許還不知道,他們完成的,是一項怎麽樣的工作。
前世,當《三國演義》在海外播出之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因為像這樣的史詩巨著,在國外是還從沒有出現過的。
宏大的戰爭場麵,讓一向對中國抱有歧視態度的老外也不得不驚聲讚歎,同時,劇中所展現出來的身後曆史底蘊,更是讓外國人大開眼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易青說完就坐下了,在場的眾人沉默了一會兒,蔡小清第一個開始鼓掌,緊接著其他人也紛紛拍手,這掌聲當然不是給易青的,而是,給他們自己。
的確,正如易青所言,曆時四年,他們這些人完成了一項看似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在當初《三國演義》剛剛立項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們,因為《三國演義》這部書的分量實在是太重了。
該如何呈現出那些戰爭場麵?
該如何塑造那些深入人心,耳熟能詳的三國英雄?
該如何考證東漢末年那段曆史背景下的風俗習慣?
這些全都是問題,而且都是不容糊弄過去的問題。
為此,連他們這些主創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大到一場決定天下走勢的戰爭,小到一個鏡頭一掃而過的道具,每一樣,都要經過反複的討論研究,才最終做出決定。
比如劇中火燒連營之後,陸遜帶領人馬追趕劉備,誤入石頭陣後,出場將陸遜帶出來的黃承彥,當時這位老漢拄著的那根手杖。
在黃承彥手杖的頂端,有一個小鳥造型的雕刻,那是斑鳩,而這手杖,在古代也被稱作鳩杖。
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早在西漢時期,朝廷就有給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賜鳩杖以示尊老的製度。
鳩杖又叫王杖,因杖首為鳩鳥而得名,因鳩鳥食道暢達,是不噎之鳥,所以以鳩鳥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賜給老人,寓意著長生不老。
淡然了,不可能緊緊因為年紀大,就能被賜予鳩杖,還是要看地位。鳩杖一般是不會頒給庶人的,在國家穩定時,鳩杖代表一種高貴的榮譽,總是以天子、國家的名義頒給有貢獻且地位尊崇的長者。
後來,到了東漢末年,規矩寬鬆了,鳩杖製度向基層延伸,受杖人也是非富則貴,憑黃承彥的身份,在郡縣的地位,自己持一柄鳩杖也是毫無問題的。
可就是這麽一柄手杖,在當初拍攝的時候,就引起了一番討論,有的人堅持認為,黃承彥不曾出仕,是沒有資格持鳩杖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嶽父,而當時荊州是在劉備的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看在諸葛亮的麵子上,黃承彥拿個鳩杖也是理所當然的。
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方為了這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王福林在請教了一幫史學家之後,拍板做了決定一一給他!
就這麽一個小問題,等到電視劇播出的時候,或許根本就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結果劇組愣是超了兩天,才最終得出了結果,就這份嚴謹的態度,又有哪部電視劇比得了?
後來人們都說美劇如何如何製作精良,對曆史的考究如何如何嚴謹,全都是狗屁。
美國人除了美化戰爭,胡編亂造自認為的曆史之外,還會幹個球?
不說別的,就說出現在美國拍攝的關於古羅馬題材的電視劇當中的馬鐙,要知道,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於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
而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在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後,柔然人於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
因此,就連西方考古學者都承認,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製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
結果,連特麽斯巴達三百勇士都用上馬鐙了,溫泉關戰役發生在什麽時候?
公元前480年!
扯不扯淡啊!
所以,就衝這份對曆史的嚴謹,《三國演義》不成為經典,那簡直天理不容。
掌聲過後,有的主創人員的眼眶不禁濕潤,沒有真正參與其中,沒有人能明白,這四年的時間,他們過的有多難,超過四十萬人參與拍攝,總投資接近一個億,可劇組的主創當眾,身為總導演的王福林,每集的片酬隻有200塊錢,片酬最高的幾位主要演員也隻有225塊錢,每頓飯吃著一塊五毛錢標準的盒飯,睡著硬板床。
最難的是在拍攝諸葛亮南征的那一段戲,整個劇組被拉到了雲南邊陲,每年過的風餐露宿的日子,飾演諸葛亮的唐國牆被蚊子咬得高燒不退,依然堅持拍戲。
在拍攝渡瀘水的那場戲時,一幫群演更是在水裏足足泡了一天的時間,好些群演上來之後,都出現了嚴重的腹瀉。
至於在拍攝過程當中墜馬,受傷什麽的,更是家常便飯,飾演司馬懿的魏棕萬更是在拍攝一場騎馬的戲時,直接從馬上掉下來,肩部著地,差一點兒連命都丟了。
可就是在這麽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愣是把《三國演義》給拍完了,說是奇跡,一點兒都不過分。
要知道,所有的劇組成員在此之前,可是一點兒的經驗都沒有,成千上萬人的戰爭場麵,該怎麽進行調度,馬上廝殺該怎麽拍攝?
這些誰也不知道,不光他們不知道,就是從香江請來的專家也是一頭霧水,因此,他們也隻能摸索著拍,效果不行,就重新來過。
單單是一場長阪坡,王福林和蔡小清就帶人在內蒙足足拍攝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算是把這場戲給拿下了。
“不容易,不容易啊!”
阮若林也不禁發出了感歎。
“好了,總局和台裏也知道大家都辛苦了,可是,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剩下的還有後期製作,大家可不能鬆勁兒,另外就是宣傳工作,大家都有什麽想法,盡可以暢所欲言!”
現在已經不同於往日,關於如何宣傳,現在國內已經有了很多路數可以參考,而這些辦法,其中有好些都是易青當初在京台電視劇製作中心首創的。
有獎競猜,讓主創參加訪談節目,剪成片花在電視上播,或者幹脆在報紙上開辟專欄,這些都是辦法。
不過······
“阮主任,還有諸位前輩,我倒是有個想法。”
阮若林看向了易青,笑著說道:“都說了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麽想說的盡管說。”
易青考慮了一下,開口說道:“我覺得,現在宣傳不是最重要的,三國的故事早就已經深入人心,就算是不宣傳,隻要公布了播出的時間,相信到時候,全國得有超過80%的觀眾會做在電視機前麵等著看,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可以接著這個機會,普及一下曆史知識,比如劇中的一些道具,禮節,這些都是咱們的傳統文化,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什麽不借助《三國演義》的影響力,來一次大的知識普及呢!?”
聽到易青這麽說,王福林率先眼前一亮,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他們研究,考證,不就是為了讓這部戲更加嚴謹嘛,電視劇本身嚴謹了,可普通的觀眾卻不知道,好像這些工作專門是為了給那些專家做的了,實在不劃算。
“主任!我覺得小易的這個想法很好,普及一下咱們傳統的文化知識,這個很有必要。”
現在的人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卻一個個都在全麵朝著西方看,極度推崇西方的文化,反過頭來鄙視自家的,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成了糟粕,應該被摒棄,這不是本末倒置嘛!
“嗯!這個想法很好,我看可以宣傳普及兩不誤,等到電視劇播出的時候,每一集都挑出裏麵的曆史文化知識,在報紙上開辟專欄,讓更多的老百姓學習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小易,你的這個想法好,太好了!”
其他人也是紛紛點頭,他們付出那麽多的辛苦,拍攝《三國演義》,要做的可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他們也想要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呈現形式來宣傳中國文化。
這件事很快就被確定了下來,後麵的討論,易青就沒有再參加,可是等到散會的時候,他又被阮若林給留了下來。
阮若林的辦公室內,易青坐在沙發上,和他一起的還有王福林,任大會,他實在是摸不著頭腦,阮老太到底找他還有什麽事。
“小易!這份文件,你看過吧?”
阮若林說著,遞過來一張紙,易青隻掃了一眼,就明白是怎麽迴事兒了。
這份文件還是三年前看過的,上麵的內容是關於拍攝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立項報告,隻不過當時看過之後,央視這邊也就沒有了下文。
當時台裏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三國演義》上麵,哪裏還顧得上其他的,就算是有心,也沒錢。
《三國演義》的總投資達到了將近一個億,再拍《水滸傳》?
錢呢?
今天阮若林又把這個拿出來,是想要幹什麽?
“主任?上麵又把任務給拍下來了?”
阮若林點點頭:“四大名著已經拍攝了三部,現在隻剩下一部《水滸傳》了,做事講究要十全十美,剩下《水滸傳》不拍,全國的電視觀眾怕是也不答應啊。”
易青聽著,道:“可是山東台那邊的《水滸人物誌》到現在也沒幾年啊,現在央視這邊就拍《水滸傳》的話,是不是太匆忙了。”
“不挨著,山東台那邊是按照人物本紀拍的,而且,最終也隻拍到了梁山排座次,現在央視既然要拍,就打算拍全它,小易,你腦子活,跟著一起討論討論!”
得!
這怎麽又被抓了壯丁了!
易青心裏也是無奈,可是還沒辦法拒絕,下意識的朝著王福林看了過去。
不會又是這位老先生領頭吧?
1秒記住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