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旭懷孕,易青一下子變得更忙了,每天伺候完家裏,還得去陳小旭那邊接著忙活。
這位姐姐算是逮著理了,每天變著花樣的點菜,還不帶重樣的。
易青稍微伺候的不到位,陳小旭立馬能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出來,說著說著就掉金豆兒,把易青折騰的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自己欠下的債,咬著牙也得還。
這天,易青剛忙活完家裏,正要去陳小旭家裏,那位姐姐昨天就說了要吃皮蛋瘦肉粥,東西早上就預備齊了。
剛要出門,就被張一謀給堵在了大門口。
他還不是一個人來的,身邊跟這個白白淨淨,架著副眼鏡的中年人。
“這位是……”
“嗬嗬!人家的書還是你介紹給我的,合著你也不認識啊!”
易青一聽,立刻就猜到了對方的身份。
“劉老師,久仰久仰!”
來人正是劉衡,《伏羲伏羲》的作者。
劉衡看上去還有點兒靦腆,大概其作家都是這樣的。
“易總,您好!”
說話的語氣,隱隱還有些激動,他也是剛剛有些名氣,去年出了本短篇集,沒想到居然能被新畫麵給看上,還推薦給了張一謀。
張一謀這名字,現在中國的文化圈子裏可是響當當的,柏林,威尼斯兩座大獎的獲得者,不知道有多少作家都憋著認識他,好讓自己的作品被看上,從而一飛衝天。
“老張,你帶劉老師過來……什麽意思?”
易青心裏還惦記著陳小旭的早飯呢,要是去晚了,少不了又得挨收拾。
“還什麽意思,找你聊聊啊!故事是你推薦給我的,按說你比我了解的清楚,我和劉老師也想聽聽你的想法,好定下來,這改編的方向。”
《伏羲伏羲》的篇幅很短,要改編成劇本的話,那得動大手術。
“我這……請吧!”
人家都到門口了,易青總不能把人趕走,他去給媳婦兒做飯,要是張一謀一個人也就算了,可是還有劉衡呢,不能怠慢了。
沒往中院帶,家裏孩子多實在不方便。
讓黃姨給泡了一壺茶,三個人就進了前院的倒座房。
既然要聊,首先得聽聽劉衡的,他是原著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其實最早創作這個故事,我的想法主要就是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複古思潮,現代化的確是在瓦解古老社會沿襲千年的傳統與倫理,這是現實,可是,人們在喊著狼來了的時候,單純的將道德淪喪的罪過,歸結於人們對金錢的追求。盡管有的人一邊哀歎著人心不古,可是,人們卻又都不想迴到過去,這是一種很矛盾的現象。”
作家就是作家,說話都讓人腦仁兒疼,不瘋狂燒腦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張一謀的底子可比易青厚實多了,思索了片刻,說道:“確實有這種現象,感歎人心不古,可是卻忘了,現代化的到來,掃蕩的不隻是風華雪月的浪漫情懷,也將那些讓人不寒而栗的吃人的禮教也一並掃入了垃圾堆。”
易青聽著這話,直覺得牙磣,太酸了,正常人誰這麽說話啊。
可劉衡聞言,眼前頓時一亮,仿佛找到了知己一般:“沒錯,其實人們懷念過去隻是為了發泄對現時的不滿。但是卻忽略了種種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現代化之上。”
易青這下聽明白了,劉衡的創作初衷,就是將社會上那種所謂借古諷今的情懷,徹底的撕去偽裝。
埋的還挺深!
明白了這一點,很多東西也就清晰了,劉衡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年代,那正是一個現代人熱衷於討論和追憶的年代。
盡管天下大亂,但仿佛英才輩出,濟世救國的英雄們使整個天空都和幾千年來的陰霾來的不同。
那個時代的動蕩也仿佛給幾千年來遲緩笨拙的中國抹上了一層迴光返照般的紅暈。
但事實並不那麽簡單,壓抑的東方古國其實並沒有變,壓抑這個國家的禮教也沒有變,被壓抑的國人更是沒有變。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仿佛集合了千百年來國人的所有痛苦和壓抑,而當兩人在馬廄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時,兩團激烈的仿佛已經熄滅了數千年的火,便再也無法控製的燃燒起來。
而燃燒起來的不單單是他們彼此的身體,更是他們的靈魂和命運。
兩人再也無法離開彼此,但無奈的是,兩人更離不開那座染坊。
他們隻能壓抑自己,就算菊豆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楊天青帶她逃離,最後也隻能選擇放棄。
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健全的人,但卻早已經被吃人的禮教砍去了四肢,隻能擠在橋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釋放彼此的愛與怨。
無數次,在麵對來臨的機會時,他們始終沒能邁出自己的步伐,而他們唯一所做的,隻是在他們曾經幽會過的橋上,一邊再一遍的演戲,在葬禮中為自己,為當家人,為家族,也為整個東方古國的禮教維護僅有的臉麵,一直到頭破血流,抱頭痛哭。
在最後的結局中,死亡的來臨,隻不過是為兩個壓抑已久的身體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這種死亡不是控訴,也不淒涼,仿佛祖宗們真的聽到了他人的唿喚,用這樣一種方式讓一切循環,讓水與火將一切一遍遍的摧毀和掩埋。
即便是在他們死後,在事後鄉鄰們的議論中,因果報應肯定會被不斷的提及,但無論如何,兩個壓抑和痛苦的靈魂終於可以安息。
沉重的主題,壓抑的人性,這正是張一謀最擅長。
木孔,葬禮,地窖,一幕幕都無處不在的詮釋著被深深壓抑著的人性。
越聊越深,張一謀也抑製不住的興奮了,他喜歡這個故事,想休息的念頭一下子蕩然無存,恨不能現在就召集人馬,將這個故事給拍出來。
“把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之下,亙古不變的對人性的壓抑集中在幾個人的身上,老劉,你是怎麽想出來的。”
相較於《大紅燈籠高高掛》,劉衡的《伏羲伏羲》將這個命題剖析的更加深入和具體。
除了故事本身,故事中的每個人物的形象也都更加的鮮明。
女主人公菊豆,剛開始本分善良,因為遭到丈夫的虐待,逐漸變得麻木,她的生活像一潭死水,直到她發現有人偷偷暗戀她。
相信菊豆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對楊金山動殺心,也根本不愛楊天青,走到那一步完全是被環境逼的,而這個環境就是封建禮教。
而楊天青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懦弱又自私的人,如果他拋棄家族家產帶著菊豆一起走,也許誰也不能阻止,但是他不敢。
另一個人物楊金山被“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深深地毒害,他因為別人的兒子喊他一聲爹而欣喜若狂的樣子簡直就是“變態”,可悲的是,他最後還是死在了那個孩子手裏。
最後一家人都被這個孩子給害死了,這裏隱喻了一個道理:封建思想下的產物也是怪胎,會毒害一代又一代人。
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孩子一一楊天白。
他是楊家第十四代傳人,是楊家唯一的後人。
天青天白,寓意清清白白,這是對菊豆和天青不倫之戀的極大諷刺。
楊金山剛癱瘓,菊豆和天青就明目張膽地住在了一起,而天白則被放在了二樓跟金山住一起。
嬰兒時期的天白就不愛笑,天青說:“該笑的時候就笑了,看把你急的。”
天青抱起天白,唱兒歌哄他,天青知道,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場麵存在了,隻有天白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天青才能偷偷摸摸地做迴父親。
天白為什麽不愛笑呢?
仿佛暗示天白從嬰兒時期就注定的悲慘命運。
菊豆和天青隻顧自己快活,把天白扔給楊金山,加上金山根本沒有把天白當成親生兒子來對待,這一切都預示著天白性格的扭曲。
仇恨的種子被埋下,母愛的缺失,父親身份的混淆,加深了天白人性的淪喪。
等到天白快三歲了,一直不說話,天青讓天白叫他爹,天白卻隻顧自己玩,根本不理會天青。這時菊豆開始勸天青,孩子長大就好了。
當天白看見菊豆和天青不倫的關係,生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那一刻,恨在他的心裏已經根深蒂固。
楊金山趁菊豆和天青不在,對天白起了殺心。當他動手時,天白下意識地喊出了一聲“爹”,楊金山立刻高興地忘了要殺天白的事,還一把抱住天白,痛哭流涕。
在楊金山的指使下,天白衝著菊豆喊出了“娘”,喊了天青“哥”,還喊了楊金山“爹”。
對菊豆和天青行為的不理解,迫使天白開啟了自我身份的探尋之路。這或許就是天白喊楊金山“爹”的緣故。
自從天白喊了楊金山“爹”,他就同楊金山一樣,認同了對菊豆和天青的仇恨,從此仇恨就在天白心中埋下了種子。
裏有一個情節,菊豆早上從天青屋裏出來,抬頭正好碰見了站在二樓樓梯口的天白,天白很小,隻穿了個肚兜,但小小的天白眼裏已經產生了仇恨,他惡狠狠地盯著菊豆,想要把菊豆看穿。
還有一個情節是,天青和菊豆在屋裏發生爭執,天白在屋外拿石頭砸門。菊豆從屋裏出來看見天白砸門,但是天白沒有停下,仍然在用石頭砸門。菊豆扇了天白一個耳光,天白被扇了一個踉蹌,此時楊金山在二樓唱起了小時候天青給天白唱的那首兒歌,仿佛這象征著他的勝利。
再後來,天白無意間把楊金山拉下水,看著楊金山在水中掙紮,天白笑出了聲。
教唆仇恨的人死了,第一次對命運的反抗,就這樣在無意間悄悄地完成了。
楊金山死後,菊豆和天青在靈堂前再次發生了爭執,天白全都看在眼裏,但他麵無表情。
兒童時期的天白本應該是依戀媽媽的,但是菊豆卻隻顧自己,忽略了對天白的愛。
在菊豆的眼裏,認為時間會治愈一切,孩子可以無師自通,但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口中所說“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這樣的態度為天白後來的性格扭曲埋下了伏筆。
最終的結果就是,仇恨的種子爆發,通過殺死親生父親來反抗不公的命運。
哪怕菊豆曾跟天白攤牌,告訴他天青才是他的生父,但是天白無動於衷,天白恨的就是自己是天青的兒子。
所以,當天白把天青扔到染布的水池裏,拿起木棍砸向天青的時候,他沒有半分猶豫,紅色綢布掉了下來,淹沒了天青。
兒童時期被教唆形成的仇恨種子,終於在這一刻爆發。
天白殺死名義上的父親楊金山,是抹殺仇恨,殺死生父天青,是殺掉骨子裏軟弱無能的自己。
如果說天白第一次殺死楊金山是無意識的行為,那麽這一次殺死自己的生身父親天青就是對命運的徹底反抗。
天青和楊金山都死了,這下,天白的世界也安靜了。
他不必再矛盾於自己是誰的兒子,因為從此他就隻有一個身份——菊豆的兒子。
天白的一生注定是場悲劇,並且他無法選擇。
在毫無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矛盾和仇恨不斷地撕扯著天白幼小的心靈,加之長大後外界對母親和自己身世的非議,最終導致了天白性格的扭曲。
正如劉衡自己所說:封建思想下的產物也是怪胎。
一切都理順了,張一謀和易青也是豁然開朗,前世,易青看這部電影,最開始也就是記住了鞏麗急促的喘息,甚至對他還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現在明白了,才知道這個故事“黑”到了何種程度,《大紅燈籠高高掛》好歹還有一抹紅來點綴,而這個剛剛被定名為《菊豆》的故事,通篇都是壓抑之下扭曲的人性,明白了,讓人不寒而栗。
張一謀這不到一個小時的工夫,光是筆記就記了十幾張紙。
改編劇本是劉衡的事,但是,從現在開始,怎麽改,就得他說了算了。
“易總,接下來咱們說說演員的事,這個您外行。”
嗬!還真是會捧人,這是打算要擎現成的了。
:
這位姐姐算是逮著理了,每天變著花樣的點菜,還不帶重樣的。
易青稍微伺候的不到位,陳小旭立馬能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出來,說著說著就掉金豆兒,把易青折騰的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自己欠下的債,咬著牙也得還。
這天,易青剛忙活完家裏,正要去陳小旭家裏,那位姐姐昨天就說了要吃皮蛋瘦肉粥,東西早上就預備齊了。
剛要出門,就被張一謀給堵在了大門口。
他還不是一個人來的,身邊跟這個白白淨淨,架著副眼鏡的中年人。
“這位是……”
“嗬嗬!人家的書還是你介紹給我的,合著你也不認識啊!”
易青一聽,立刻就猜到了對方的身份。
“劉老師,久仰久仰!”
來人正是劉衡,《伏羲伏羲》的作者。
劉衡看上去還有點兒靦腆,大概其作家都是這樣的。
“易總,您好!”
說話的語氣,隱隱還有些激動,他也是剛剛有些名氣,去年出了本短篇集,沒想到居然能被新畫麵給看上,還推薦給了張一謀。
張一謀這名字,現在中國的文化圈子裏可是響當當的,柏林,威尼斯兩座大獎的獲得者,不知道有多少作家都憋著認識他,好讓自己的作品被看上,從而一飛衝天。
“老張,你帶劉老師過來……什麽意思?”
易青心裏還惦記著陳小旭的早飯呢,要是去晚了,少不了又得挨收拾。
“還什麽意思,找你聊聊啊!故事是你推薦給我的,按說你比我了解的清楚,我和劉老師也想聽聽你的想法,好定下來,這改編的方向。”
《伏羲伏羲》的篇幅很短,要改編成劇本的話,那得動大手術。
“我這……請吧!”
人家都到門口了,易青總不能把人趕走,他去給媳婦兒做飯,要是張一謀一個人也就算了,可是還有劉衡呢,不能怠慢了。
沒往中院帶,家裏孩子多實在不方便。
讓黃姨給泡了一壺茶,三個人就進了前院的倒座房。
既然要聊,首先得聽聽劉衡的,他是原著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其實最早創作這個故事,我的想法主要就是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複古思潮,現代化的確是在瓦解古老社會沿襲千年的傳統與倫理,這是現實,可是,人們在喊著狼來了的時候,單純的將道德淪喪的罪過,歸結於人們對金錢的追求。盡管有的人一邊哀歎著人心不古,可是,人們卻又都不想迴到過去,這是一種很矛盾的現象。”
作家就是作家,說話都讓人腦仁兒疼,不瘋狂燒腦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張一謀的底子可比易青厚實多了,思索了片刻,說道:“確實有這種現象,感歎人心不古,可是卻忘了,現代化的到來,掃蕩的不隻是風華雪月的浪漫情懷,也將那些讓人不寒而栗的吃人的禮教也一並掃入了垃圾堆。”
易青聽著這話,直覺得牙磣,太酸了,正常人誰這麽說話啊。
可劉衡聞言,眼前頓時一亮,仿佛找到了知己一般:“沒錯,其實人們懷念過去隻是為了發泄對現時的不滿。但是卻忽略了種種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現代化之上。”
易青這下聽明白了,劉衡的創作初衷,就是將社會上那種所謂借古諷今的情懷,徹底的撕去偽裝。
埋的還挺深!
明白了這一點,很多東西也就清晰了,劉衡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年代,那正是一個現代人熱衷於討論和追憶的年代。
盡管天下大亂,但仿佛英才輩出,濟世救國的英雄們使整個天空都和幾千年來的陰霾來的不同。
那個時代的動蕩也仿佛給幾千年來遲緩笨拙的中國抹上了一層迴光返照般的紅暈。
但事實並不那麽簡單,壓抑的東方古國其實並沒有變,壓抑這個國家的禮教也沒有變,被壓抑的國人更是沒有變。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仿佛集合了千百年來國人的所有痛苦和壓抑,而當兩人在馬廄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時,兩團激烈的仿佛已經熄滅了數千年的火,便再也無法控製的燃燒起來。
而燃燒起來的不單單是他們彼此的身體,更是他們的靈魂和命運。
兩人再也無法離開彼此,但無奈的是,兩人更離不開那座染坊。
他們隻能壓抑自己,就算菊豆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楊天青帶她逃離,最後也隻能選擇放棄。
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健全的人,但卻早已經被吃人的禮教砍去了四肢,隻能擠在橋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釋放彼此的愛與怨。
無數次,在麵對來臨的機會時,他們始終沒能邁出自己的步伐,而他們唯一所做的,隻是在他們曾經幽會過的橋上,一邊再一遍的演戲,在葬禮中為自己,為當家人,為家族,也為整個東方古國的禮教維護僅有的臉麵,一直到頭破血流,抱頭痛哭。
在最後的結局中,死亡的來臨,隻不過是為兩個壓抑已久的身體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這種死亡不是控訴,也不淒涼,仿佛祖宗們真的聽到了他人的唿喚,用這樣一種方式讓一切循環,讓水與火將一切一遍遍的摧毀和掩埋。
即便是在他們死後,在事後鄉鄰們的議論中,因果報應肯定會被不斷的提及,但無論如何,兩個壓抑和痛苦的靈魂終於可以安息。
沉重的主題,壓抑的人性,這正是張一謀最擅長。
木孔,葬禮,地窖,一幕幕都無處不在的詮釋著被深深壓抑著的人性。
越聊越深,張一謀也抑製不住的興奮了,他喜歡這個故事,想休息的念頭一下子蕩然無存,恨不能現在就召集人馬,將這個故事給拍出來。
“把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之下,亙古不變的對人性的壓抑集中在幾個人的身上,老劉,你是怎麽想出來的。”
相較於《大紅燈籠高高掛》,劉衡的《伏羲伏羲》將這個命題剖析的更加深入和具體。
除了故事本身,故事中的每個人物的形象也都更加的鮮明。
女主人公菊豆,剛開始本分善良,因為遭到丈夫的虐待,逐漸變得麻木,她的生活像一潭死水,直到她發現有人偷偷暗戀她。
相信菊豆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對楊金山動殺心,也根本不愛楊天青,走到那一步完全是被環境逼的,而這個環境就是封建禮教。
而楊天青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懦弱又自私的人,如果他拋棄家族家產帶著菊豆一起走,也許誰也不能阻止,但是他不敢。
另一個人物楊金山被“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深深地毒害,他因為別人的兒子喊他一聲爹而欣喜若狂的樣子簡直就是“變態”,可悲的是,他最後還是死在了那個孩子手裏。
最後一家人都被這個孩子給害死了,這裏隱喻了一個道理:封建思想下的產物也是怪胎,會毒害一代又一代人。
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孩子一一楊天白。
他是楊家第十四代傳人,是楊家唯一的後人。
天青天白,寓意清清白白,這是對菊豆和天青不倫之戀的極大諷刺。
楊金山剛癱瘓,菊豆和天青就明目張膽地住在了一起,而天白則被放在了二樓跟金山住一起。
嬰兒時期的天白就不愛笑,天青說:“該笑的時候就笑了,看把你急的。”
天青抱起天白,唱兒歌哄他,天青知道,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場麵存在了,隻有天白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天青才能偷偷摸摸地做迴父親。
天白為什麽不愛笑呢?
仿佛暗示天白從嬰兒時期就注定的悲慘命運。
菊豆和天青隻顧自己快活,把天白扔給楊金山,加上金山根本沒有把天白當成親生兒子來對待,這一切都預示著天白性格的扭曲。
仇恨的種子被埋下,母愛的缺失,父親身份的混淆,加深了天白人性的淪喪。
等到天白快三歲了,一直不說話,天青讓天白叫他爹,天白卻隻顧自己玩,根本不理會天青。這時菊豆開始勸天青,孩子長大就好了。
當天白看見菊豆和天青不倫的關係,生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那一刻,恨在他的心裏已經根深蒂固。
楊金山趁菊豆和天青不在,對天白起了殺心。當他動手時,天白下意識地喊出了一聲“爹”,楊金山立刻高興地忘了要殺天白的事,還一把抱住天白,痛哭流涕。
在楊金山的指使下,天白衝著菊豆喊出了“娘”,喊了天青“哥”,還喊了楊金山“爹”。
對菊豆和天青行為的不理解,迫使天白開啟了自我身份的探尋之路。這或許就是天白喊楊金山“爹”的緣故。
自從天白喊了楊金山“爹”,他就同楊金山一樣,認同了對菊豆和天青的仇恨,從此仇恨就在天白心中埋下了種子。
裏有一個情節,菊豆早上從天青屋裏出來,抬頭正好碰見了站在二樓樓梯口的天白,天白很小,隻穿了個肚兜,但小小的天白眼裏已經產生了仇恨,他惡狠狠地盯著菊豆,想要把菊豆看穿。
還有一個情節是,天青和菊豆在屋裏發生爭執,天白在屋外拿石頭砸門。菊豆從屋裏出來看見天白砸門,但是天白沒有停下,仍然在用石頭砸門。菊豆扇了天白一個耳光,天白被扇了一個踉蹌,此時楊金山在二樓唱起了小時候天青給天白唱的那首兒歌,仿佛這象征著他的勝利。
再後來,天白無意間把楊金山拉下水,看著楊金山在水中掙紮,天白笑出了聲。
教唆仇恨的人死了,第一次對命運的反抗,就這樣在無意間悄悄地完成了。
楊金山死後,菊豆和天青在靈堂前再次發生了爭執,天白全都看在眼裏,但他麵無表情。
兒童時期的天白本應該是依戀媽媽的,但是菊豆卻隻顧自己,忽略了對天白的愛。
在菊豆的眼裏,認為時間會治愈一切,孩子可以無師自通,但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口中所說“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這樣的態度為天白後來的性格扭曲埋下了伏筆。
最終的結果就是,仇恨的種子爆發,通過殺死親生父親來反抗不公的命運。
哪怕菊豆曾跟天白攤牌,告訴他天青才是他的生父,但是天白無動於衷,天白恨的就是自己是天青的兒子。
所以,當天白把天青扔到染布的水池裏,拿起木棍砸向天青的時候,他沒有半分猶豫,紅色綢布掉了下來,淹沒了天青。
兒童時期被教唆形成的仇恨種子,終於在這一刻爆發。
天白殺死名義上的父親楊金山,是抹殺仇恨,殺死生父天青,是殺掉骨子裏軟弱無能的自己。
如果說天白第一次殺死楊金山是無意識的行為,那麽這一次殺死自己的生身父親天青就是對命運的徹底反抗。
天青和楊金山都死了,這下,天白的世界也安靜了。
他不必再矛盾於自己是誰的兒子,因為從此他就隻有一個身份——菊豆的兒子。
天白的一生注定是場悲劇,並且他無法選擇。
在毫無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矛盾和仇恨不斷地撕扯著天白幼小的心靈,加之長大後外界對母親和自己身世的非議,最終導致了天白性格的扭曲。
正如劉衡自己所說:封建思想下的產物也是怪胎。
一切都理順了,張一謀和易青也是豁然開朗,前世,易青看這部電影,最開始也就是記住了鞏麗急促的喘息,甚至對他還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現在明白了,才知道這個故事“黑”到了何種程度,《大紅燈籠高高掛》好歹還有一抹紅來點綴,而這個剛剛被定名為《菊豆》的故事,通篇都是壓抑之下扭曲的人性,明白了,讓人不寒而栗。
張一謀這不到一個小時的工夫,光是筆記就記了十幾張紙。
改編劇本是劉衡的事,但是,從現在開始,怎麽改,就得他說了算了。
“易總,接下來咱們說說演員的事,這個您外行。”
嗬!還真是會捧人,這是打算要擎現成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