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史官詔布廷辯結束,並以佛道兩教糜費過度、徒眾流濫而詔令即日起大周境內徹底斷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經毀像、登記二教徒眾田產那時,殿前階下的五百眾僧突然大放悲聲……
大禪師所料不差:時隔不久,朝廷果然再次下詔,召集儒釋道三教名流,就三教教義對於國家百姓的利弊得失再次進行廷辯。
盡管幾次廷辯之後,境內佛教高僧和黃老弟子皆有過議論猜測,懷疑朝廷削減二教五成以上寺廟和釋老數目的詔令恐怕隻是第一步,眾人也都預感到了朝廷很可能還會有再次削減二教的詔書發下,但在這麽短時間內再次下詔廷辯,事情實在太突然了。
接到詔書後,大禪師帶領慧忍等幾位弟子,捎著幹糧,背著行囊,告別寺院眾僧,開始一路西行徒步朝京城趕去。
黎明尚未來臨時,皇宮內外早已是陣列森嚴了。
宮中甬道上兩旁的宮燈映著天上的半勾晨月、數點寥星。顯得很是孤寂寥落。半昏半亮中,隱隱約約見有有成排成列荷刀扶戟的宮中侍衛們樹樁一般層層佇立於皇宮四周各甬道台階。藍蒙蒙的天光微曦下,遠遠近近鱗次櫛比的飛簷畫棟顯得層層迭迭深不可測。各色繡有龍雀虎豹圖形的旄旌麾旗於淩烈的風中忽忽獵獵地飄響著。
於一陣悅耳且莊重的宮廷鍾磬鼓樂聲中,來自各州郡府縣及東西兩都的飽學儒士名流大家們,各伽藍寺院和道觀廟堂的釋道之徒高僧大德一千多人,加上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千多人,眾人跟著內史官,隨著鼓笙鍾磬之聲緩緩地步上甬道,上階、下階,最後聚齊在太極殿前的青磚平台上,依序排列、席地而坐。
此時,天光比初入宮時略顯得青白了一些,四處的景致也看得稍稍分明了。
驀地,隻聽一陣鼓樂振作,人們神情也隨之一振,就見冕旒龍袍的武帝在一片鳳鸞龍駕和鼓樂聲中,在眾宮人、侍衛的簇擁下,在人們雷聲般三唿萬歲聲中緩緩地步上鋪著大紅氈毯的高高台階,最後在太極殿前正中鋪著明黃錦繡墊袱的龍椅上坐定。
慧忍雖曾在太子東宮值守數月,也曾兩三次遠遠地瞻仰過陛下的龍儀聖威。但距這麽近的地方,靜靜地端望著武帝,卻還是第一次。
慧忍坐在師父傍邊,望著燈火和曦光交映下,高高在上、一身明黃袞袍冕旒、身材並不如想象中高大魁梧的陛下,心內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動起來。慧忍定定地望著那因冕旒珠簾的遮擋而看不大清五官和神情的當今皇帝,眼睛竟不由自主地濕潤起來。
他說不清這是什麽緣故。
是因為他是賀公主的親生父親?還是因為他是九五至尊的當今帝王?慧忍曾效力大周朝廷,無論在陣前還是後宮,他所聞聽到的當今大周國主是一位勵精圖治、克已垂範的一代明主……
他是一個佛門弟子,出家僧人,可是麵對這位卻分明能主宰自己的榮辱生死、幸福苦難的至尊至上的俗家帝王,他卻無法做到漠然和超然。他也說不清,自己心內對他究竟幾分是怨恨、幾分是敬愛?
一陣撼人魂魄的鍾磬鼓鈸之樂的餘音縈縈飄散之後,廷辯正式開始了。
除了儒家名流,僧道二教的首領和徒眾對這次廷辯的形式和勝負已不大在乎了。他們隻想知道這次廷辯之後,朝廷將會發布什麽詔布。
釋老二教徒眾一色地闔目打坐、默默不語地聽天由命。神情一如長空遊雲。這也許正是出世之人與俗世之人的不同之處。出家人比起常人總是多了幾份對天命運數的逆來順受和忍辱負重。
釋老二教奉旨先後宣讀了兩教在信道觀內探析匯攏的精妙義理對國家朝廷的輔佐之功。接著,蜀郡公衛元嵩宣讀了自己的《省寺減僧疏》,朝廷內史又令儒家名流宣讀了撰寫的《治國齊民策》。
策書中引用南朝範縝的《神滅論》駁斥二教:“……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使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兵卒挫於軍陣,吏空於官府,其流莫已,其病無限……近世以來,佛道二教糜費過度,過盛則濫,違逆貴本清靜之教義。為使國家穩定富庶,百姓安居樂業,臣等奏請朝廷對境內釋老全麵斷除……”
此時,偌大的太極殿前突然死一般的沉寂。
眾人聽出來了:以這兩份廷辯論文的語調和氣勢,分明有代朝廷挑明今日廷辯目的之意思。
極遠處有一陣低沉的悶雷隆隆滾過。天空開始陰濃而昏黯下來,空氣也開始因鬱悶而顯得燥熱不安起來。
沒有一絲風。四處的彩旌旄旗死氣沉沉地垂成一縷,紋絲不動。
參與廷辯的佛徒眾僧一色的僧袍葛屨,個個闔目打坐、不出一言。他們雖已預感到將要來臨的滅頂之災,但仍舊寄著一線希望,等待朝廷的詔布和最後的結局。
而參與廷辯的五百黃老之徒反應似乎遲鈍了一些。他們以為自己道教的頭目張賓一向與武帝和朝廷幾位大臣私交甚好,以為朝廷此番廷辯主要針對佛教而來。
果然,三教義理分別宣讀完畢,張道士便搶先要過主持廷辯的朝廷內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氣勢逼人地一種“篤篤篤”登上高座,率先高聲發言道:“大道清虛,淳一無雜;祈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壽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傳之國教。不似釋迦出自異邦,佛法虛幻,言過其實。客居中華,不服本土。憑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詭說……”
大禪師的師弟、少林寺等行禪師聞言憤而起身、要過玉如意,準備上前奮起反駁。大禪師見狀急忙扯著等行禪師的法衣低聲勸阻:“師弟,大周皇帝在此,師弟雖佛法大海,但關乎佛門存亡大計,應對之間還須以辨才機智方可使人理服。”
大禪師一邊說,一邊早已把等行手中的玉如意要了過來,與左右高僧低聲商議一番後,遞給素以辯才著名的秦蜀僧人智炫。
智炫神色安定地登上高座後,轉臉詢問張賓:“請問張道士,道教誕生於何時何地?佛教又誕生於何時何地?”
張賓不屑地打量了他一眼:“聖人出世,有何定時?說教興行,有何定處?總之,我道教乃中國本來舊有之教,佛教則是近期從西域異國傳來。”
智炫辯駁他道:“言說道教本來舊有,此話本身便是虛幻。聖人出世,竟然無時?說教興行,便無定處?盤古開天,女禍補裂,三皇五帝皆有定時,即令道教壽同天地,又豈能言說無始?”
張賓冷笑道:“此乃枝節,本道不屑與你解釋。但說自佛教傳入中夏,肆意剃度,廣蓄資財。金佛銀殿,極盡奢華。更甚者,近年來寺院之間攀比成風,繁盛無度。一次法會,動輒萬金。嘩眾取寵,糜費驚人。違背了佛教貴本清靜的教義,實乃罪惡之首。”
智炫抗辯道:“修信者眾,絕非佛門之過,紅塵苦難才是根本。眾生迷茫,心無所依,佛教輔助朝廷安撫人心、教化敦民,使我百姓蒼生各自安運守命,遵奉王法,何罪之有?”
張賓指著智炫道:“佛教泛濫,遷累我道教深受其害,實在罪大難赦!你們這些和尚僧人,若是生在前朝魏國太武帝那會兒,哪裏還用得著和你們此此廢話?早就把你們全都殺掉了!”
見辯不過智炫,張賓憑著武帝平素與他的私交密切,竟以居高臨下口吻斥責起眾僧來了。
武帝見張賓說話離了題兒,忙令人扶他下座,自己親自登上高座,質問智炫:“朕斷除佛教是為了以息虛幻。佛教中有三不淨,一是教主釋迦牟尼娶過妃子並生有兒子;二是經律中允許吃‘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三種淨肉;三是僧人多有犯法造罪者。而且即令釋迦在世時,弟子之間也是相互攻擊。還有,佛說眾生皆平等。可是朕在寺中,卻處處可見貴賤有別,尊卑不同。不僅有奴隸苦作,更有責打處罰。這便是你的平等圓融?朕據此以為,佛、法、僧有虛幻欺人和不淨。你若不能證明佛教無此三不淨,便是虛幻欺人。”
智炫答道:“陛下,如果因佛門中有個別弟子違規犯戒或是虛妄不淨,便要取消佛教,那末,曆朝曆代凡塵世間的逆子、叛臣、**汙吏層出不窮,陛下便因此而取消臣僚官吏麽?”
武帝道:“戰爭、瘟疫、天災,乃天下眾生百姓三大災難。天災人禍,隻有王權可以放賑濟民;戰亂匪寇,也隻有朝廷國家可能率兵抵抗殺掠。佛門眾生口稱彌陀,言必普渡,果然能解救國家百姓諸如此類的燃眉之急麽?你若不能以此國家百姓三大憂患作出令人信服的釋辨,朕就要斷除佛法,決不姑息!”
坐在前排的洪遵此時“唿”地站起來,高聲辯道:“陛下,以貧僧之見,戰爭的本質還是因為王權之爭。正是王權之爭給百姓帶來了最大的無常,而無常才促興了佛教。佛教雖不能為國家百姓解決燃眉之急,畢竟可以幫助朝廷安撫民怨,向善順忍。佛道泛盛,紅塵苦難乃是本源,並非佛門之過。陛下若為國家百姓計,削減佛法有情可願,我等願意擁讚。然而斷滅佛法,貧僧以為,實乃因噎廢食、舍本求末之舉。”
武帝道:“佛道在中夏已呈泛濫,緇衣之眾、黃老之徒高達數百萬,奪我大周百姓竟達半數之多!這些僧侶又多係年輕力壯之人,捐六親者,不能為家盡人父、人夫、人子之責;舍禮義者,不能為國盡人臣、人民、人丁之職!致百姓黎民無耕地之夫、無養老之子;國家朝廷也無禦敵報國之兵!一旦強敵入侵之日,國破家亡之際,何禪能克敵?何佛能禦國?何經又能救民於水火、抵異邦之鐵蹄、擋強盜之殺掠?諸如種種,何來慈悲?何言仁善?又如何敢稱普救萬民眾生?”
武帝聲音漸高,情緒也開始激憤起來。
等行這時也站起身來,大聲辯道:“陛下,若天下萬民皆來信佛,中外南北處處向善,人人友愛平等,事事圓融和順,眾生度盡,皆升極樂。不抗敵而敵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禦土而土自富饒豐登。有何不好?”
武帝哈哈大笑:“這一番胡話,隻怕連你自己也信不大過!竟說什麽教化之功?根本就是蠱惑虛妄之術!”
洪遵道:“陛下,佛教佛教乃胡人所創之教。陛下本是胡人,莫非要毀掉祖宗之教?”
武帝厲聲道:“朕不是胡人!”
等行問道:“陛下不是胡人,莫非是漢人不成?”
武帝道:“朕是華夏人!”
眾人一時無語……
大禪師這時站起身來:“陛下,佛祖釋迦牟尼,喬答摩-悉達多原是迦毗羅衛國太子,寧可放棄已有的至尊王位和榮華,離開愛妃嬌子,尋求解脫眾生苦難的至理,難道不值得眾生崇敬?貧僧以為,王力雖能緩解眾生百姓一時困厄,仍舊無法最終斷絕災難和無常啊!佛教畢竟可以助王權教化並撫慰眾生,使天下向善、蕩清五濁,貧僧還請陛下三思。”
武帝冷笑道:“大周不是迦毗羅衛國,朕也不是喬答摩-悉達多!朕是大周國主宇文邕,朕有朕的治國救民之道!自東晉末年迄今二百年來,天下分裂,紛殺不斷,兵燹戰火,連綿不絕。庶民百姓深受其苦,佛教卻是越來越盛!有誰眼見你們度了哪一方的災民?又誰耳聞佛經息了哪一場的戰亂?朕也許不能終究斷絕戰爭,但朕至少可以率六軍滅掉入侵者,可以減少戰亂!朕不需要那些虛幻哄人的東西,朕就想做些實實在在能使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的大事,就想做能使九州一統、永熄戰火的一代國主!”
言罷,冷冷地睃巡了全場一番後,突然不容置辯地高聲宣詔:“斷除佛道,利國利民,朕意已決,刻不容緩!”
少林寺慧遠法師從僧眾中猛地站起來,高聲抗辨:“陛下!陛下今天仗恃王力強權破滅三寶,就不怕下地獄嗎?”
武帝大笑了一串,目光灼灼地望定眾人,一字一句地說:“不廢佛道,朝廷終將土亡!百姓終致家敗!隻要能使百姓得樂、國家強盛,九州清明,天下大統,朕就算到地獄闖它一遭又有何妨?”
眾人一時寂喑無語。
當內史官詔布廷辯結束,並以佛道兩教糜費過度、徒眾流濫而詔令即日起大周境內徹底斷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經毀像、登記二教徒眾田產那時,殿前階下的五百眾僧突然大放悲聲!
哭聲翻過太極殿,迴蕩於整個皇家宮院,震得腳下的地麵隱隱撼動。
內史官在眾僧的悲啕聲中繼續宣詔:“……即日起,境內斷絕佛、道二教。各地著即融佛焚經,驅僧破塔。一切經像盡毀於火,寺院財產簿錄入官,寺院奴隸盡數釋放……各州寺廟四萬餘所盡皆賜與大周有功之臣為宅。三百萬僧尼道士全部還俗,為各郡縣分別編戶造冊……”
雷聲由遠而近漸漸滾來。
大風驟然揚起。
狂風掀動得四處旌旗的刹時忽忽烈烈地翻響著。緊接著,豆大的雨滴陡然打下,無遮無擋地紛紛打在悲號中的眾僧身上臉上。
雷聲越來越近,黑雲越壓越低。雨滴開始變得密集起來,打在眾人身上,落在青磚平台和兩旁的草圃土地上,空氣中溢滿了濃濃的土氣,伴著四處眾僧的一片號哭聲卷來揚去。
眾僧跟在慧遠**師身後,一路悲號、一路退出壁壘森嚴的皇宮大內。
荷戟扶鉞的宮中衛士仿如雕塑一般一動不動地站在風雨中。他們麵無表情,雨點滴落在他們身上的鐵甲鐵盔和戟鉞盾牌上,發出冰冷的金屬聲響。
就在眾人移步雨中,快要走出太極殿時,突然望見東南方向陰沉沉的半天空中,有一燃燒著的大火球從雲層中轟然墜落,挾著長長的火流劃過半天之後,伴之一聲山搖地動雷般的巨響,訇然墜落於遠方。
眾僧不約而同地驟然合十持號:“阿彌陀佛……”
暴雨撲天蓋地傾泄了下來。
五百僧眾冒著瓢潑大雨離開大周皇宮後,不約而同的一路悲哭、一路冒雨朝城外石窟的大佛走去。
這裏有一處雕在山岩上的佛像群。
眾僧們從頭到腳水淋淋的,僧衣緊緊地貼在皮膚上。來在大佛腳下時,長跪於泥水橫流的地上五百僧眾再次放聲悲號,向佛祖和菩薩訴說著此身無常、此世無常、此命無常,祈求佛祖佑護。
他們目光迷茫、神情悲痛、淚雨滿麵,不知極樂之路、彼岸之舟竟在何方?
天悲地泣的風雨中,大佛悲憫地俯視著天空、陰雲和急流,俯瞰著腳下這群已無家可歸的忠實弟子。
密密黑雲中不時隱現火龍似的電光。雷聲隆隆和著五百人的悲哭,伴著翻湧不已轟鳴的渭水滾滾流去。
石窟整個工程還沒有完工,雖知朝廷已經勒令去佛毀塔,風急雨濃下的工匠和僧人們仍舊一邊流淚念佛,一邊加緊雕刻佛龕經文。佛經佛像,也許隻有鐫刻在這些堅硬的石頭上,才能千年不朽地長留人間。佛像的慈悲的眉眼神情在工匠和僧人的手下一點點凸現浮出。
鐵錘敲打鐵砧的聲響壓住了瓢潑大雨和風聲雷聲,壓住了洶湧翻騰的渭河。
生的無常,苦的無涯,人們於是渴望贖迴過去世的罪孽,淡忘現在世的煩惱,修度未來世的極樂。他們也因而無怨無悔地承受災難的沉重和痛苦的折磨,一錘一鑿地雕塑經像、打造未來、寄托幸福。
朝廷官府聞聽眾僧繼續雕經刻佛的消息後,派官兵持槍荷戟地趕到城外的石窟,驅逐工匠、砸毀佛龕。
麵對官兵的驅趕,僧人和工匠們沒有懼色。當官兵們的刀劍朝著大大小小的佛像砸去時,他們竟用自己的肉身凡體擋在佛像之前。一些官兵的刀劍失手砍在他們身上時,濃的血水伴著淨的雨水一齊濺灑在佛像上,順著雨水狂風再衝到地上、流入滾滾的伊水。
在死亡和痛楚麵前,他們竟沒有恐懼和痛苦,沒有呻吟,有的隻是與佛同在、西歸極樂的滿足……
和師父一起打坐在大佛前的慧忍,望著兩位漸漸倒在血泊中的老年工匠合十流淚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一位身著盔甲、軍官模樣的人,因見阻止不了攀附在高處的工匠和僧人的繼續雕佛鑿像,便仰臉高聲喊叫,威脅上麵的人說再不下來,就要砍斷高梯了。
幾個士兵應聲舉劍朝梯腳砍去,高梯搖搖欲墜。
慧忍再也忍不住義憤,一躍而起,兩步箭在那個軍官麵前,大聲斥責:“朝廷有詔不許傷僧,將軍敢不遵旨嗎?”
那位將軍轉過臉來、正要發作時,驀然看清麵前的僧人原來竟是曾經親手為自己敷過藥
、救過傷的上司周將軍時,一下子楞住了:“啊?周將軍!怎麽……是你?”
慧忍合十道:“阿彌陀佛!貧僧求施主行個方便,一念善則功德生啊!”
那位將軍突然眼睛一熱,含著淚道:“請恕屬下有眼無珠,謝將軍指點……”一麵轉身大聲命令手士兵,“你們聽著,陛下有旨,隻許禁佛、不許傷僧!違令者格殺勿論!”
慧忍微微俯道:“阿彌陀佛,多謝施主擔待……”
那將軍流淚道:“周將軍近來可好?屬下們都很惦記你……”
慧忍的神情於狂風急雨之下仍舊顯得寧靜而恬淡:“阿彌陀佛!貧僧謝各位牽掛,請代貧僧向各位問好。”
將軍用力點了點頭,慧忍轉過身去,大步迴到眾僧當中,依舊打坐在大佛腳下,風雨中,久久地一動不動……
師徒們冒著風雨、踏著泥濘迴寺院的第三天,朝廷的聖旨便跟著發到寺裏來了。詔命即日起少林寺禪院賜予大周有功朝臣做為鄉間別墅。所有寺僧由山城官府編戶入冊、一律還俗為民,寺院佃戶奴隸盡數釋放為民。本月內必須搬出寺院。寺內所有佛像經塔一律毀廢,寺院所占田地山林除酌量分給還俗僧尼隸戶耕種之外,其餘盡數入公。
從今以後,所有還俗僧人一律與普通百姓一樣按朝廷定額納稅服役。
朝廷規定離寺的限期到來的前一天,於冷雨陰風中,寺僧和聞訊趕來的居士們聚集在大雄寶殿前的平地上,聽大禪師最後一次講法並宣告離散。
大禪師話音剛落,數千佛徒和居士們信徒們驟然齊放悲聲。悲號聲如悶雷般滾過少室山脈。群崖諸壑於三千同悲中搖搖欲墜,天地頓然籠罩在一片濃濃的悲風愁霧之中。
寺院多數眾僧在朝廷派來的官吏監督下,已先後入冊編戶。其餘也有還俗歸裏的,也有結伴南下或是東行,想在他國異邦尋找一席存身之地的。也有不肯還俗,寧可逃到附近山林繼續修信,做頭陀苦行僧的。
慧忍和幾位師兄隨師父被官府驅出寺院後,卻始終居無定所,一路逃上山後,先後在三皇峰兩三處山洞中繼續護法修行。
上山時帶的糧食畢竟有數,山下官府又搜尋的緊,眾僧也不敢輕易下山化齋,百姓也不敢主動上山來施舍周濟,幾位大師兄在師父的勸說下,迫於生計不得不暫時下山,為人護鏢看院、另謀生路去了。
到了秋末,山上除了大禪師和慧忍師徒二人,加上自小無家可歸的小師弟慧悟、慧定二人死活不肯下山,師徒四人便相依為命,在山間開了一小片地,種了點糧菜。平素,師徒除了依舊禪武修持和采藥打樵之外,也偶爾下山為附近百姓治病送藥,化些米糧度日。
在山中,師父仍舊不忘督促慧忍修習兵法武功。慧忍謹遵師命,一麵修習禪武,一麵研磨曆朝兵書。生計雖艱難,兵法和禪武卻是與日俱進。
秋去冬來,大雪驟降,冷風肆無阻擋,刺骨般酷寒逼人。無邊無際的雪籠罩著山壑林叢,埋沒一切路徑,隔絕了人世。師父年逾古稀之人,自住進山洞後,因雨雪陰寒侵蝕,引發了痰症和諸多舊疾,每日咳嗽不已。腰腿也因傷寒而疼痛難禁。
慧忍每日為師父或泡製湯藥,或敷貼按摩、針灸火罐,權解師父一時病痛。有時也獨自踏雪下山化些糧米,設法為師父弄些熱飯。有一次失腳,若不是湊巧抓著了一根枯藤,差點滑進無底深壑。
伴隨師父,每日裏虔誠修行、發奮禪武,清心寡欲的日子,慧忍倒也漸漸淡忘了功名之心和兒女私情。然而,偶爾夜半的夢中,公主那雙巧笑倩倩的眸子便會猝不及防地突然闖入他的心扉……
師徒四人於寂無人的高山密林潛行隱跡地的悄悄修行,雖有諸般苦難和沉重,卻也有俗人不能體味的一份寧靜與希望。
冬去春來,天氣終於開始轉暖了。山上的日子也好過了一些。然而,整整一冬缺衣少食的日子,加之岩洞潮濕,師父竟然一天天地病勢沉重起來。穀雨過後,竟開始咳血不止了。
慧忍望著師父這樣子,真是心痛如絞。不禁怨恨朝廷官府逼人太甚。像師父這樣慈悲宏厚、佛法大海的高僧大德,竟然被逼的無一席之遮風居處,令年邁之人受盡酷寒饑荒,竟致一病沉屙。
師父見慧忍心懷怨氣,便勸戒道:“徒兒不可怨恨當今陛下。天下凡事皆有定數。佛門之禍其實是注定的劫數。當今陛下的滅佛與當年魏太武帝的滅佛,兩位皇帝雖說都為了朝廷租調年增、兵師日盛,為了俗世的王權強盛而‘求兵取地’。但是大周國主不似當年的魏太武帝,殺戮殘害佛門弟子。大周滅法但未傷僧,而且還令官府對還俗僧尼編戶給田,也算對斷滅三寶做了一些彌補。
“凡事矯枉過正,太陰太陽。佛道過盛雖是有世事艱險、眾生不堪苦難之故。然而逢此動蕩亂世,百姓饑寒,國力虛弱,佛門如此浮華泛盛,已是異常之兆。達摩祖師一向反對佛教浮華喧鬧,故而當年才離開綺麗的南朝,一葦渡江來到我嵩山少林,整整麵壁九年而終得證果。當年眾人皆不明白,為何佛法大海的達摩祖師始終是獨自隱修、不露法相。
“如當今佛門中人,確實有很多人是想通過入我佛門獲得俗世上原本得不到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益。於是,把俗世上的繁華淫麗帶到佛門中來,連累我佛遭此滅頂之災啊。”
聞聽師父此言,慧忍不覺羞愧臉熱起來。其實,自己當初求入佛門,也不過隻是想憑著學得的少林禪武神功,到紅塵世間去獲取功名榮譽,最終圓了自己兒女私情的夢想罷了。
師父原本就是前朝大魏國赫赫有名的百戰功勳、當朝附馬、開府大將軍,為了自度度人,普求眾生而毅然皈依佛門,寧可放棄既得的榮華富貴、功名爵祿和嬌妻美妾。大禪師所拋卻的一切,恰恰正是自己苦苦尋覓和追求的終極目的!
可是,師父如此殫精竭立地造就自己,難道,這僅僅隻是輪迴或者巧合麽?
莫非,人隻有在得到所渴望的幻相之後,才有可能真正勘破幻相、才會放卻執著與癡迷麽?
師父預知自己西歸極樂的明分到了。
他握著慧忍的手囑托:“徒兒,為師就要走了,有一事托付與你,我才能走得踏實。”
慧忍早已泣不成聲:“師父請吩咐。”
大禪師更緊地握著慧忍的手兒:“徒兒千萬莫要忘了,重揚佛法、光大少林……”
慧忍涕淚橫流地跪在師父身邊,握著師父瘦骨嶙峋的手說:“師父,徒兒記下了。徒兒但死不敢忘記師父的教誨和再造之恩,也不敢忘了師父的囑托……”
大禪師所料不差:時隔不久,朝廷果然再次下詔,召集儒釋道三教名流,就三教教義對於國家百姓的利弊得失再次進行廷辯。
盡管幾次廷辯之後,境內佛教高僧和黃老弟子皆有過議論猜測,懷疑朝廷削減二教五成以上寺廟和釋老數目的詔令恐怕隻是第一步,眾人也都預感到了朝廷很可能還會有再次削減二教的詔書發下,但在這麽短時間內再次下詔廷辯,事情實在太突然了。
接到詔書後,大禪師帶領慧忍等幾位弟子,捎著幹糧,背著行囊,告別寺院眾僧,開始一路西行徒步朝京城趕去。
黎明尚未來臨時,皇宮內外早已是陣列森嚴了。
宮中甬道上兩旁的宮燈映著天上的半勾晨月、數點寥星。顯得很是孤寂寥落。半昏半亮中,隱隱約約見有有成排成列荷刀扶戟的宮中侍衛們樹樁一般層層佇立於皇宮四周各甬道台階。藍蒙蒙的天光微曦下,遠遠近近鱗次櫛比的飛簷畫棟顯得層層迭迭深不可測。各色繡有龍雀虎豹圖形的旄旌麾旗於淩烈的風中忽忽獵獵地飄響著。
於一陣悅耳且莊重的宮廷鍾磬鼓樂聲中,來自各州郡府縣及東西兩都的飽學儒士名流大家們,各伽藍寺院和道觀廟堂的釋道之徒高僧大德一千多人,加上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千多人,眾人跟著內史官,隨著鼓笙鍾磬之聲緩緩地步上甬道,上階、下階,最後聚齊在太極殿前的青磚平台上,依序排列、席地而坐。
此時,天光比初入宮時略顯得青白了一些,四處的景致也看得稍稍分明了。
驀地,隻聽一陣鼓樂振作,人們神情也隨之一振,就見冕旒龍袍的武帝在一片鳳鸞龍駕和鼓樂聲中,在眾宮人、侍衛的簇擁下,在人們雷聲般三唿萬歲聲中緩緩地步上鋪著大紅氈毯的高高台階,最後在太極殿前正中鋪著明黃錦繡墊袱的龍椅上坐定。
慧忍雖曾在太子東宮值守數月,也曾兩三次遠遠地瞻仰過陛下的龍儀聖威。但距這麽近的地方,靜靜地端望著武帝,卻還是第一次。
慧忍坐在師父傍邊,望著燈火和曦光交映下,高高在上、一身明黃袞袍冕旒、身材並不如想象中高大魁梧的陛下,心內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動起來。慧忍定定地望著那因冕旒珠簾的遮擋而看不大清五官和神情的當今皇帝,眼睛竟不由自主地濕潤起來。
他說不清這是什麽緣故。
是因為他是賀公主的親生父親?還是因為他是九五至尊的當今帝王?慧忍曾效力大周朝廷,無論在陣前還是後宮,他所聞聽到的當今大周國主是一位勵精圖治、克已垂範的一代明主……
他是一個佛門弟子,出家僧人,可是麵對這位卻分明能主宰自己的榮辱生死、幸福苦難的至尊至上的俗家帝王,他卻無法做到漠然和超然。他也說不清,自己心內對他究竟幾分是怨恨、幾分是敬愛?
一陣撼人魂魄的鍾磬鼓鈸之樂的餘音縈縈飄散之後,廷辯正式開始了。
除了儒家名流,僧道二教的首領和徒眾對這次廷辯的形式和勝負已不大在乎了。他們隻想知道這次廷辯之後,朝廷將會發布什麽詔布。
釋老二教徒眾一色地闔目打坐、默默不語地聽天由命。神情一如長空遊雲。這也許正是出世之人與俗世之人的不同之處。出家人比起常人總是多了幾份對天命運數的逆來順受和忍辱負重。
釋老二教奉旨先後宣讀了兩教在信道觀內探析匯攏的精妙義理對國家朝廷的輔佐之功。接著,蜀郡公衛元嵩宣讀了自己的《省寺減僧疏》,朝廷內史又令儒家名流宣讀了撰寫的《治國齊民策》。
策書中引用南朝範縝的《神滅論》駁斥二教:“……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使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兵卒挫於軍陣,吏空於官府,其流莫已,其病無限……近世以來,佛道二教糜費過度,過盛則濫,違逆貴本清靜之教義。為使國家穩定富庶,百姓安居樂業,臣等奏請朝廷對境內釋老全麵斷除……”
此時,偌大的太極殿前突然死一般的沉寂。
眾人聽出來了:以這兩份廷辯論文的語調和氣勢,分明有代朝廷挑明今日廷辯目的之意思。
極遠處有一陣低沉的悶雷隆隆滾過。天空開始陰濃而昏黯下來,空氣也開始因鬱悶而顯得燥熱不安起來。
沒有一絲風。四處的彩旌旄旗死氣沉沉地垂成一縷,紋絲不動。
參與廷辯的佛徒眾僧一色的僧袍葛屨,個個闔目打坐、不出一言。他們雖已預感到將要來臨的滅頂之災,但仍舊寄著一線希望,等待朝廷的詔布和最後的結局。
而參與廷辯的五百黃老之徒反應似乎遲鈍了一些。他們以為自己道教的頭目張賓一向與武帝和朝廷幾位大臣私交甚好,以為朝廷此番廷辯主要針對佛教而來。
果然,三教義理分別宣讀完畢,張道士便搶先要過主持廷辯的朝廷內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氣勢逼人地一種“篤篤篤”登上高座,率先高聲發言道:“大道清虛,淳一無雜;祈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壽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傳之國教。不似釋迦出自異邦,佛法虛幻,言過其實。客居中華,不服本土。憑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詭說……”
大禪師的師弟、少林寺等行禪師聞言憤而起身、要過玉如意,準備上前奮起反駁。大禪師見狀急忙扯著等行禪師的法衣低聲勸阻:“師弟,大周皇帝在此,師弟雖佛法大海,但關乎佛門存亡大計,應對之間還須以辨才機智方可使人理服。”
大禪師一邊說,一邊早已把等行手中的玉如意要了過來,與左右高僧低聲商議一番後,遞給素以辯才著名的秦蜀僧人智炫。
智炫神色安定地登上高座後,轉臉詢問張賓:“請問張道士,道教誕生於何時何地?佛教又誕生於何時何地?”
張賓不屑地打量了他一眼:“聖人出世,有何定時?說教興行,有何定處?總之,我道教乃中國本來舊有之教,佛教則是近期從西域異國傳來。”
智炫辯駁他道:“言說道教本來舊有,此話本身便是虛幻。聖人出世,竟然無時?說教興行,便無定處?盤古開天,女禍補裂,三皇五帝皆有定時,即令道教壽同天地,又豈能言說無始?”
張賓冷笑道:“此乃枝節,本道不屑與你解釋。但說自佛教傳入中夏,肆意剃度,廣蓄資財。金佛銀殿,極盡奢華。更甚者,近年來寺院之間攀比成風,繁盛無度。一次法會,動輒萬金。嘩眾取寵,糜費驚人。違背了佛教貴本清靜的教義,實乃罪惡之首。”
智炫抗辯道:“修信者眾,絕非佛門之過,紅塵苦難才是根本。眾生迷茫,心無所依,佛教輔助朝廷安撫人心、教化敦民,使我百姓蒼生各自安運守命,遵奉王法,何罪之有?”
張賓指著智炫道:“佛教泛濫,遷累我道教深受其害,實在罪大難赦!你們這些和尚僧人,若是生在前朝魏國太武帝那會兒,哪裏還用得著和你們此此廢話?早就把你們全都殺掉了!”
見辯不過智炫,張賓憑著武帝平素與他的私交密切,竟以居高臨下口吻斥責起眾僧來了。
武帝見張賓說話離了題兒,忙令人扶他下座,自己親自登上高座,質問智炫:“朕斷除佛教是為了以息虛幻。佛教中有三不淨,一是教主釋迦牟尼娶過妃子並生有兒子;二是經律中允許吃‘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三種淨肉;三是僧人多有犯法造罪者。而且即令釋迦在世時,弟子之間也是相互攻擊。還有,佛說眾生皆平等。可是朕在寺中,卻處處可見貴賤有別,尊卑不同。不僅有奴隸苦作,更有責打處罰。這便是你的平等圓融?朕據此以為,佛、法、僧有虛幻欺人和不淨。你若不能證明佛教無此三不淨,便是虛幻欺人。”
智炫答道:“陛下,如果因佛門中有個別弟子違規犯戒或是虛妄不淨,便要取消佛教,那末,曆朝曆代凡塵世間的逆子、叛臣、**汙吏層出不窮,陛下便因此而取消臣僚官吏麽?”
武帝道:“戰爭、瘟疫、天災,乃天下眾生百姓三大災難。天災人禍,隻有王權可以放賑濟民;戰亂匪寇,也隻有朝廷國家可能率兵抵抗殺掠。佛門眾生口稱彌陀,言必普渡,果然能解救國家百姓諸如此類的燃眉之急麽?你若不能以此國家百姓三大憂患作出令人信服的釋辨,朕就要斷除佛法,決不姑息!”
坐在前排的洪遵此時“唿”地站起來,高聲辯道:“陛下,以貧僧之見,戰爭的本質還是因為王權之爭。正是王權之爭給百姓帶來了最大的無常,而無常才促興了佛教。佛教雖不能為國家百姓解決燃眉之急,畢竟可以幫助朝廷安撫民怨,向善順忍。佛道泛盛,紅塵苦難乃是本源,並非佛門之過。陛下若為國家百姓計,削減佛法有情可願,我等願意擁讚。然而斷滅佛法,貧僧以為,實乃因噎廢食、舍本求末之舉。”
武帝道:“佛道在中夏已呈泛濫,緇衣之眾、黃老之徒高達數百萬,奪我大周百姓竟達半數之多!這些僧侶又多係年輕力壯之人,捐六親者,不能為家盡人父、人夫、人子之責;舍禮義者,不能為國盡人臣、人民、人丁之職!致百姓黎民無耕地之夫、無養老之子;國家朝廷也無禦敵報國之兵!一旦強敵入侵之日,國破家亡之際,何禪能克敵?何佛能禦國?何經又能救民於水火、抵異邦之鐵蹄、擋強盜之殺掠?諸如種種,何來慈悲?何言仁善?又如何敢稱普救萬民眾生?”
武帝聲音漸高,情緒也開始激憤起來。
等行這時也站起身來,大聲辯道:“陛下,若天下萬民皆來信佛,中外南北處處向善,人人友愛平等,事事圓融和順,眾生度盡,皆升極樂。不抗敵而敵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禦土而土自富饒豐登。有何不好?”
武帝哈哈大笑:“這一番胡話,隻怕連你自己也信不大過!竟說什麽教化之功?根本就是蠱惑虛妄之術!”
洪遵道:“陛下,佛教佛教乃胡人所創之教。陛下本是胡人,莫非要毀掉祖宗之教?”
武帝厲聲道:“朕不是胡人!”
等行問道:“陛下不是胡人,莫非是漢人不成?”
武帝道:“朕是華夏人!”
眾人一時無語……
大禪師這時站起身來:“陛下,佛祖釋迦牟尼,喬答摩-悉達多原是迦毗羅衛國太子,寧可放棄已有的至尊王位和榮華,離開愛妃嬌子,尋求解脫眾生苦難的至理,難道不值得眾生崇敬?貧僧以為,王力雖能緩解眾生百姓一時困厄,仍舊無法最終斷絕災難和無常啊!佛教畢竟可以助王權教化並撫慰眾生,使天下向善、蕩清五濁,貧僧還請陛下三思。”
武帝冷笑道:“大周不是迦毗羅衛國,朕也不是喬答摩-悉達多!朕是大周國主宇文邕,朕有朕的治國救民之道!自東晉末年迄今二百年來,天下分裂,紛殺不斷,兵燹戰火,連綿不絕。庶民百姓深受其苦,佛教卻是越來越盛!有誰眼見你們度了哪一方的災民?又誰耳聞佛經息了哪一場的戰亂?朕也許不能終究斷絕戰爭,但朕至少可以率六軍滅掉入侵者,可以減少戰亂!朕不需要那些虛幻哄人的東西,朕就想做些實實在在能使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的大事,就想做能使九州一統、永熄戰火的一代國主!”
言罷,冷冷地睃巡了全場一番後,突然不容置辯地高聲宣詔:“斷除佛道,利國利民,朕意已決,刻不容緩!”
少林寺慧遠法師從僧眾中猛地站起來,高聲抗辨:“陛下!陛下今天仗恃王力強權破滅三寶,就不怕下地獄嗎?”
武帝大笑了一串,目光灼灼地望定眾人,一字一句地說:“不廢佛道,朝廷終將土亡!百姓終致家敗!隻要能使百姓得樂、國家強盛,九州清明,天下大統,朕就算到地獄闖它一遭又有何妨?”
眾人一時寂喑無語。
當內史官詔布廷辯結束,並以佛道兩教糜費過度、徒眾流濫而詔令即日起大周境內徹底斷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經毀像、登記二教徒眾田產那時,殿前階下的五百眾僧突然大放悲聲!
哭聲翻過太極殿,迴蕩於整個皇家宮院,震得腳下的地麵隱隱撼動。
內史官在眾僧的悲啕聲中繼續宣詔:“……即日起,境內斷絕佛、道二教。各地著即融佛焚經,驅僧破塔。一切經像盡毀於火,寺院財產簿錄入官,寺院奴隸盡數釋放……各州寺廟四萬餘所盡皆賜與大周有功之臣為宅。三百萬僧尼道士全部還俗,為各郡縣分別編戶造冊……”
雷聲由遠而近漸漸滾來。
大風驟然揚起。
狂風掀動得四處旌旗的刹時忽忽烈烈地翻響著。緊接著,豆大的雨滴陡然打下,無遮無擋地紛紛打在悲號中的眾僧身上臉上。
雷聲越來越近,黑雲越壓越低。雨滴開始變得密集起來,打在眾人身上,落在青磚平台和兩旁的草圃土地上,空氣中溢滿了濃濃的土氣,伴著四處眾僧的一片號哭聲卷來揚去。
眾僧跟在慧遠**師身後,一路悲號、一路退出壁壘森嚴的皇宮大內。
荷戟扶鉞的宮中衛士仿如雕塑一般一動不動地站在風雨中。他們麵無表情,雨點滴落在他們身上的鐵甲鐵盔和戟鉞盾牌上,發出冰冷的金屬聲響。
就在眾人移步雨中,快要走出太極殿時,突然望見東南方向陰沉沉的半天空中,有一燃燒著的大火球從雲層中轟然墜落,挾著長長的火流劃過半天之後,伴之一聲山搖地動雷般的巨響,訇然墜落於遠方。
眾僧不約而同地驟然合十持號:“阿彌陀佛……”
暴雨撲天蓋地傾泄了下來。
五百僧眾冒著瓢潑大雨離開大周皇宮後,不約而同的一路悲哭、一路冒雨朝城外石窟的大佛走去。
這裏有一處雕在山岩上的佛像群。
眾僧們從頭到腳水淋淋的,僧衣緊緊地貼在皮膚上。來在大佛腳下時,長跪於泥水橫流的地上五百僧眾再次放聲悲號,向佛祖和菩薩訴說著此身無常、此世無常、此命無常,祈求佛祖佑護。
他們目光迷茫、神情悲痛、淚雨滿麵,不知極樂之路、彼岸之舟竟在何方?
天悲地泣的風雨中,大佛悲憫地俯視著天空、陰雲和急流,俯瞰著腳下這群已無家可歸的忠實弟子。
密密黑雲中不時隱現火龍似的電光。雷聲隆隆和著五百人的悲哭,伴著翻湧不已轟鳴的渭水滾滾流去。
石窟整個工程還沒有完工,雖知朝廷已經勒令去佛毀塔,風急雨濃下的工匠和僧人們仍舊一邊流淚念佛,一邊加緊雕刻佛龕經文。佛經佛像,也許隻有鐫刻在這些堅硬的石頭上,才能千年不朽地長留人間。佛像的慈悲的眉眼神情在工匠和僧人的手下一點點凸現浮出。
鐵錘敲打鐵砧的聲響壓住了瓢潑大雨和風聲雷聲,壓住了洶湧翻騰的渭河。
生的無常,苦的無涯,人們於是渴望贖迴過去世的罪孽,淡忘現在世的煩惱,修度未來世的極樂。他們也因而無怨無悔地承受災難的沉重和痛苦的折磨,一錘一鑿地雕塑經像、打造未來、寄托幸福。
朝廷官府聞聽眾僧繼續雕經刻佛的消息後,派官兵持槍荷戟地趕到城外的石窟,驅逐工匠、砸毀佛龕。
麵對官兵的驅趕,僧人和工匠們沒有懼色。當官兵們的刀劍朝著大大小小的佛像砸去時,他們竟用自己的肉身凡體擋在佛像之前。一些官兵的刀劍失手砍在他們身上時,濃的血水伴著淨的雨水一齊濺灑在佛像上,順著雨水狂風再衝到地上、流入滾滾的伊水。
在死亡和痛楚麵前,他們竟沒有恐懼和痛苦,沒有呻吟,有的隻是與佛同在、西歸極樂的滿足……
和師父一起打坐在大佛前的慧忍,望著兩位漸漸倒在血泊中的老年工匠合十流淚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一位身著盔甲、軍官模樣的人,因見阻止不了攀附在高處的工匠和僧人的繼續雕佛鑿像,便仰臉高聲喊叫,威脅上麵的人說再不下來,就要砍斷高梯了。
幾個士兵應聲舉劍朝梯腳砍去,高梯搖搖欲墜。
慧忍再也忍不住義憤,一躍而起,兩步箭在那個軍官麵前,大聲斥責:“朝廷有詔不許傷僧,將軍敢不遵旨嗎?”
那位將軍轉過臉來、正要發作時,驀然看清麵前的僧人原來竟是曾經親手為自己敷過藥
、救過傷的上司周將軍時,一下子楞住了:“啊?周將軍!怎麽……是你?”
慧忍合十道:“阿彌陀佛!貧僧求施主行個方便,一念善則功德生啊!”
那位將軍突然眼睛一熱,含著淚道:“請恕屬下有眼無珠,謝將軍指點……”一麵轉身大聲命令手士兵,“你們聽著,陛下有旨,隻許禁佛、不許傷僧!違令者格殺勿論!”
慧忍微微俯道:“阿彌陀佛,多謝施主擔待……”
那將軍流淚道:“周將軍近來可好?屬下們都很惦記你……”
慧忍的神情於狂風急雨之下仍舊顯得寧靜而恬淡:“阿彌陀佛!貧僧謝各位牽掛,請代貧僧向各位問好。”
將軍用力點了點頭,慧忍轉過身去,大步迴到眾僧當中,依舊打坐在大佛腳下,風雨中,久久地一動不動……
師徒們冒著風雨、踏著泥濘迴寺院的第三天,朝廷的聖旨便跟著發到寺裏來了。詔命即日起少林寺禪院賜予大周有功朝臣做為鄉間別墅。所有寺僧由山城官府編戶入冊、一律還俗為民,寺院佃戶奴隸盡數釋放為民。本月內必須搬出寺院。寺內所有佛像經塔一律毀廢,寺院所占田地山林除酌量分給還俗僧尼隸戶耕種之外,其餘盡數入公。
從今以後,所有還俗僧人一律與普通百姓一樣按朝廷定額納稅服役。
朝廷規定離寺的限期到來的前一天,於冷雨陰風中,寺僧和聞訊趕來的居士們聚集在大雄寶殿前的平地上,聽大禪師最後一次講法並宣告離散。
大禪師話音剛落,數千佛徒和居士們信徒們驟然齊放悲聲。悲號聲如悶雷般滾過少室山脈。群崖諸壑於三千同悲中搖搖欲墜,天地頓然籠罩在一片濃濃的悲風愁霧之中。
寺院多數眾僧在朝廷派來的官吏監督下,已先後入冊編戶。其餘也有還俗歸裏的,也有結伴南下或是東行,想在他國異邦尋找一席存身之地的。也有不肯還俗,寧可逃到附近山林繼續修信,做頭陀苦行僧的。
慧忍和幾位師兄隨師父被官府驅出寺院後,卻始終居無定所,一路逃上山後,先後在三皇峰兩三處山洞中繼續護法修行。
上山時帶的糧食畢竟有數,山下官府又搜尋的緊,眾僧也不敢輕易下山化齋,百姓也不敢主動上山來施舍周濟,幾位大師兄在師父的勸說下,迫於生計不得不暫時下山,為人護鏢看院、另謀生路去了。
到了秋末,山上除了大禪師和慧忍師徒二人,加上自小無家可歸的小師弟慧悟、慧定二人死活不肯下山,師徒四人便相依為命,在山間開了一小片地,種了點糧菜。平素,師徒除了依舊禪武修持和采藥打樵之外,也偶爾下山為附近百姓治病送藥,化些米糧度日。
在山中,師父仍舊不忘督促慧忍修習兵法武功。慧忍謹遵師命,一麵修習禪武,一麵研磨曆朝兵書。生計雖艱難,兵法和禪武卻是與日俱進。
秋去冬來,大雪驟降,冷風肆無阻擋,刺骨般酷寒逼人。無邊無際的雪籠罩著山壑林叢,埋沒一切路徑,隔絕了人世。師父年逾古稀之人,自住進山洞後,因雨雪陰寒侵蝕,引發了痰症和諸多舊疾,每日咳嗽不已。腰腿也因傷寒而疼痛難禁。
慧忍每日為師父或泡製湯藥,或敷貼按摩、針灸火罐,權解師父一時病痛。有時也獨自踏雪下山化些糧米,設法為師父弄些熱飯。有一次失腳,若不是湊巧抓著了一根枯藤,差點滑進無底深壑。
伴隨師父,每日裏虔誠修行、發奮禪武,清心寡欲的日子,慧忍倒也漸漸淡忘了功名之心和兒女私情。然而,偶爾夜半的夢中,公主那雙巧笑倩倩的眸子便會猝不及防地突然闖入他的心扉……
師徒四人於寂無人的高山密林潛行隱跡地的悄悄修行,雖有諸般苦難和沉重,卻也有俗人不能體味的一份寧靜與希望。
冬去春來,天氣終於開始轉暖了。山上的日子也好過了一些。然而,整整一冬缺衣少食的日子,加之岩洞潮濕,師父竟然一天天地病勢沉重起來。穀雨過後,竟開始咳血不止了。
慧忍望著師父這樣子,真是心痛如絞。不禁怨恨朝廷官府逼人太甚。像師父這樣慈悲宏厚、佛法大海的高僧大德,竟然被逼的無一席之遮風居處,令年邁之人受盡酷寒饑荒,竟致一病沉屙。
師父見慧忍心懷怨氣,便勸戒道:“徒兒不可怨恨當今陛下。天下凡事皆有定數。佛門之禍其實是注定的劫數。當今陛下的滅佛與當年魏太武帝的滅佛,兩位皇帝雖說都為了朝廷租調年增、兵師日盛,為了俗世的王權強盛而‘求兵取地’。但是大周國主不似當年的魏太武帝,殺戮殘害佛門弟子。大周滅法但未傷僧,而且還令官府對還俗僧尼編戶給田,也算對斷滅三寶做了一些彌補。
“凡事矯枉過正,太陰太陽。佛道過盛雖是有世事艱險、眾生不堪苦難之故。然而逢此動蕩亂世,百姓饑寒,國力虛弱,佛門如此浮華泛盛,已是異常之兆。達摩祖師一向反對佛教浮華喧鬧,故而當年才離開綺麗的南朝,一葦渡江來到我嵩山少林,整整麵壁九年而終得證果。當年眾人皆不明白,為何佛法大海的達摩祖師始終是獨自隱修、不露法相。
“如當今佛門中人,確實有很多人是想通過入我佛門獲得俗世上原本得不到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益。於是,把俗世上的繁華淫麗帶到佛門中來,連累我佛遭此滅頂之災啊。”
聞聽師父此言,慧忍不覺羞愧臉熱起來。其實,自己當初求入佛門,也不過隻是想憑著學得的少林禪武神功,到紅塵世間去獲取功名榮譽,最終圓了自己兒女私情的夢想罷了。
師父原本就是前朝大魏國赫赫有名的百戰功勳、當朝附馬、開府大將軍,為了自度度人,普求眾生而毅然皈依佛門,寧可放棄既得的榮華富貴、功名爵祿和嬌妻美妾。大禪師所拋卻的一切,恰恰正是自己苦苦尋覓和追求的終極目的!
可是,師父如此殫精竭立地造就自己,難道,這僅僅隻是輪迴或者巧合麽?
莫非,人隻有在得到所渴望的幻相之後,才有可能真正勘破幻相、才會放卻執著與癡迷麽?
師父預知自己西歸極樂的明分到了。
他握著慧忍的手囑托:“徒兒,為師就要走了,有一事托付與你,我才能走得踏實。”
慧忍早已泣不成聲:“師父請吩咐。”
大禪師更緊地握著慧忍的手兒:“徒兒千萬莫要忘了,重揚佛法、光大少林……”
慧忍涕淚橫流地跪在師父身邊,握著師父瘦骨嶙峋的手說:“師父,徒兒記下了。徒兒但死不敢忘記師父的教誨和再造之恩,也不敢忘了師父的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