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也不是個猶猶豫豫的人,想想也是,一個僅僅把自家莊園賣給張諾的商人,就能借著這個機會搭上張諾的線,這心裏要是沒點魄力還真不行。
老鄭最開始知道了拚音普及這個事兒以後,隻是當做一個消息在聽的,他其實很享受這種感覺。
因為普通人其實也能知道很多消息,但是他們也就知道消息而已,而不是跟他老鄭一樣,可以站在一群朝堂頂級大佬旁邊聽他們娓娓道來這裏麵的玄機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
這些東西沒什麽好保密的,隻是普通人沒站到這個位子上,根本想不到一個事情的背後還有這麽多說道而已。
但這些朝堂大佬們就不一樣了,張諾或者李世民的每一個政策或者其他安排,他們其實都能站在普通人根本看不到的高度上,利用自己知道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政治智慧去解讀背後的含義。
這種事情,別看說起來簡單,畢竟現如今的網絡上貌似誰都可以對著國家的政策指手劃腳的說出一大通來,貌似還真有人聽。
可實際上呢,這裏麵是有很大不同的,到了長孫無忌、杜如晦這種高度的官員,要麽他們就會閉口不談,要麽談的就絕對是真知灼見,不然都對不起他們的名聲。
而大唐這麽大一個國家的政策,從表麵上看的話,又哪裏看得到全貌?
最終還是得他們這些人,站得夠高才能看得更遠。
畢竟盲人摸象不就是如此嘛,自己都身在此山了,那也難怪最終會雲深不知處了。
老鄭對於這點就非常感慨,最近幾個月,他覺著光聽到的一些消息、看法,其實就已經值得他這幾年放棄家族生意待這兒了。
他也是經過聽這些大佬的談話才知道,原來一個政策的背後還有這麽多的考量、算計。
跟這些大的國策比起來,他以前那點商賈之間的小算計、小計謀,算個什麽呀。
如果老鄭是個小年輕,或許他會覺著熱血沸騰,覺著自己說不定學上幾手就能暢遊商海、官場,然後撞個滿頭包。
如果老鄭年紀再大點,或許他會覺著人生不過如此,與其在這裏浪費時間,還不如早點頤養天年。
可還好,如今的老鄭正是年富力強卻又有了一定經驗的時候,所以他努力的吸收著、學習著,並且竭盡全力的去思考這裏麵是否有自己的機會。
他其實每天在藍天會所的事情還挺多的,各種宴會的準備需要他操心,哪怕這裏的人都是宮裏出來的,但作為管事,他總覺著自己不看看心裏不踏實,可明明對方比他專業得多。
而且重要的會員到了或者舉辦活動的話,他作為這裏的管事也必須參與其,並且好好招待,他可沒忘記,自己可是代表著張諾這個藍天會所的主人在這裏的,那他可不能丟了張諾的麵子。
他這樣做自然是不錯的,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他每天會很累。
可哪怕已經這樣了,他依舊每天都會在睡前坐在書桌前規規矩矩的把今天聽到的一些他認為有用的消息,尤其是一定朝臣對於某件事的看法記錄下來,然後附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心得體會。
最開始的時候,他幾乎腦子一片空白,覺著自己想到的沒想到的,已經都被其他人給說完了。
但是慢慢的,隨著他了解、見識的東西越來越多,他也能提出一兩點自己的看法了,而從他慢慢跟其他人交流的情況來看,大家還真就覺著老鄭還有點本事啊。
可哪怕聽到這樣的讚揚,老鄭也是微微一笑仿若誇獎的不是他一般,依舊扮演的還是那個多聽少說的管事形象。
直到前幾天,他例行的在睡前坐在桌前記錄杜如晦說出來的關於拚音推廣的那一番意義的時候,他忽然驚訝的發現,其實大唐對於拚音的推廣簡直是迫在眉睫啊。
而且就以他自己來說,要不是他娘是當年從北地嫁過去的,讓他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官話,不然他根本沒法把生意做到長安城裏來。
因為南北之間口音、風俗相差太大了,好多人其實在當地生產的東西還不錯,也有膽子往北地走走,看能不能打開銷路,可偏偏語言問題就成了一道天塹。
不然的話,明明南北之間鐵路都已經在修了,好些個官道也重新修葺了,為啥還有這麽多專門倒賣南北貨物的商隊,還不是因為其他人來往的話,別說兩眼一抹黑了,開口都聽不懂對方說的是啥。
由此可見,大唐境內都是如此,那新並入大唐的高麗、吐蕃、突厥那邊呢?還有南那個正在打的地方呢?
這麽多地方、這麽多都需要學拚音、認字,那麽這裏麵是不是飽含著商機呢?
要說老鄭在藍田會所待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膽子越來越大了,畢竟聽著家族的大佬們,一個個做海商,殺人放火搶地盤如同喝水一般的說了出來,貌似膽子不大都不行了。
其實他慢慢也總結出來了一條規律,法無禁止便可行,甚至如果法律不但沒禁止,反而政策方麵在支持的話,那麽哪怕這東西不是個商機都會成為商機。
老鄭興致勃勃的花了幾天時間,徹底把自己冷靜下來,然後細細的想了一個計劃,接著就是等張諾迴國了。
他沒有資格跟張諾通電報,畢竟張諾是在軍,他這麽個臨時管事還沒那資格。
原以為這事兒還得耽誤挺長時間的呢,誰曾想,張諾居然被李恪、李佑給稀裏糊塗的坑迴來了,那就好說了啊。
老鄭主動找上門去,談了不到半個時辰,張諾點頭了,允許他借著自己的招牌啟動這個項目,甚至還願意給點支持,但能做到什麽程度,全看老鄭自己辦得怎麽樣了。
老鄭得到這個允諾,其實已經非常高興了,畢竟有個名頭還有點支持,其實對他來說就夠了。
藍天會所不缺資金不缺人脈,缺的隻是張諾那點石成金的本事而已!
老鄭最開始知道了拚音普及這個事兒以後,隻是當做一個消息在聽的,他其實很享受這種感覺。
因為普通人其實也能知道很多消息,但是他們也就知道消息而已,而不是跟他老鄭一樣,可以站在一群朝堂頂級大佬旁邊聽他們娓娓道來這裏麵的玄機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
這些東西沒什麽好保密的,隻是普通人沒站到這個位子上,根本想不到一個事情的背後還有這麽多說道而已。
但這些朝堂大佬們就不一樣了,張諾或者李世民的每一個政策或者其他安排,他們其實都能站在普通人根本看不到的高度上,利用自己知道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政治智慧去解讀背後的含義。
這種事情,別看說起來簡單,畢竟現如今的網絡上貌似誰都可以對著國家的政策指手劃腳的說出一大通來,貌似還真有人聽。
可實際上呢,這裏麵是有很大不同的,到了長孫無忌、杜如晦這種高度的官員,要麽他們就會閉口不談,要麽談的就絕對是真知灼見,不然都對不起他們的名聲。
而大唐這麽大一個國家的政策,從表麵上看的話,又哪裏看得到全貌?
最終還是得他們這些人,站得夠高才能看得更遠。
畢竟盲人摸象不就是如此嘛,自己都身在此山了,那也難怪最終會雲深不知處了。
老鄭對於這點就非常感慨,最近幾個月,他覺著光聽到的一些消息、看法,其實就已經值得他這幾年放棄家族生意待這兒了。
他也是經過聽這些大佬的談話才知道,原來一個政策的背後還有這麽多的考量、算計。
跟這些大的國策比起來,他以前那點商賈之間的小算計、小計謀,算個什麽呀。
如果老鄭是個小年輕,或許他會覺著熱血沸騰,覺著自己說不定學上幾手就能暢遊商海、官場,然後撞個滿頭包。
如果老鄭年紀再大點,或許他會覺著人生不過如此,與其在這裏浪費時間,還不如早點頤養天年。
可還好,如今的老鄭正是年富力強卻又有了一定經驗的時候,所以他努力的吸收著、學習著,並且竭盡全力的去思考這裏麵是否有自己的機會。
他其實每天在藍天會所的事情還挺多的,各種宴會的準備需要他操心,哪怕這裏的人都是宮裏出來的,但作為管事,他總覺著自己不看看心裏不踏實,可明明對方比他專業得多。
而且重要的會員到了或者舉辦活動的話,他作為這裏的管事也必須參與其,並且好好招待,他可沒忘記,自己可是代表著張諾這個藍天會所的主人在這裏的,那他可不能丟了張諾的麵子。
他這樣做自然是不錯的,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他每天會很累。
可哪怕已經這樣了,他依舊每天都會在睡前坐在書桌前規規矩矩的把今天聽到的一些他認為有用的消息,尤其是一定朝臣對於某件事的看法記錄下來,然後附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心得體會。
最開始的時候,他幾乎腦子一片空白,覺著自己想到的沒想到的,已經都被其他人給說完了。
但是慢慢的,隨著他了解、見識的東西越來越多,他也能提出一兩點自己的看法了,而從他慢慢跟其他人交流的情況來看,大家還真就覺著老鄭還有點本事啊。
可哪怕聽到這樣的讚揚,老鄭也是微微一笑仿若誇獎的不是他一般,依舊扮演的還是那個多聽少說的管事形象。
直到前幾天,他例行的在睡前坐在桌前記錄杜如晦說出來的關於拚音推廣的那一番意義的時候,他忽然驚訝的發現,其實大唐對於拚音的推廣簡直是迫在眉睫啊。
而且就以他自己來說,要不是他娘是當年從北地嫁過去的,讓他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官話,不然他根本沒法把生意做到長安城裏來。
因為南北之間口音、風俗相差太大了,好多人其實在當地生產的東西還不錯,也有膽子往北地走走,看能不能打開銷路,可偏偏語言問題就成了一道天塹。
不然的話,明明南北之間鐵路都已經在修了,好些個官道也重新修葺了,為啥還有這麽多專門倒賣南北貨物的商隊,還不是因為其他人來往的話,別說兩眼一抹黑了,開口都聽不懂對方說的是啥。
由此可見,大唐境內都是如此,那新並入大唐的高麗、吐蕃、突厥那邊呢?還有南那個正在打的地方呢?
這麽多地方、這麽多都需要學拚音、認字,那麽這裏麵是不是飽含著商機呢?
要說老鄭在藍田會所待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膽子越來越大了,畢竟聽著家族的大佬們,一個個做海商,殺人放火搶地盤如同喝水一般的說了出來,貌似膽子不大都不行了。
其實他慢慢也總結出來了一條規律,法無禁止便可行,甚至如果法律不但沒禁止,反而政策方麵在支持的話,那麽哪怕這東西不是個商機都會成為商機。
老鄭興致勃勃的花了幾天時間,徹底把自己冷靜下來,然後細細的想了一個計劃,接著就是等張諾迴國了。
他沒有資格跟張諾通電報,畢竟張諾是在軍,他這麽個臨時管事還沒那資格。
原以為這事兒還得耽誤挺長時間的呢,誰曾想,張諾居然被李恪、李佑給稀裏糊塗的坑迴來了,那就好說了啊。
老鄭主動找上門去,談了不到半個時辰,張諾點頭了,允許他借著自己的招牌啟動這個項目,甚至還願意給點支持,但能做到什麽程度,全看老鄭自己辦得怎麽樣了。
老鄭得到這個允諾,其實已經非常高興了,畢竟有個名頭還有點支持,其實對他來說就夠了。
藍天會所不缺資金不缺人脈,缺的隻是張諾那點石成金的本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