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確實非常忌諱有人去胡亂揣摩他的心思!
如果是身邊的內侍,那無所謂,畢竟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把他伺候得好好的就行了,能揣摩好他的心思的話,自然就更好的為他服務。
如果是長孫無忌這些人的話,也無所謂,因為他們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輔佐他一起治理這個愈發龐大的帝國,保證帝國境內國泰民安,隻有雙方心意相通,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如果是張諾,那更加無所謂,這人就是謫仙臨凡,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但是他李世民可以很驕傲的說,倆人是摯友、是兄弟、是惟願帝國繁榮昌盛的同濟。
至於說長孫皇後,那更不用說了,他們本就是夫妻同心,同甘共苦快有十年了,早已心意相通,根本不需要什麽揣摩心思,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心裏想什麽。
而除了這些人,其他人有什麽資格去揣測他的心思?
李世民從小喜歡讀史書,因為隻有在史書當,才能去領略那些過往帝王的風采,才能去吸納那些帝王的經驗。
他很小的時候就總結出了一條經驗,那就是但凡偉大的帝王絕對是“親賢臣遠小人”的!
而什麽是“小人”?
那些根本不顧及自己的職責,不顧及國家的狀況,完全隻顧著揣摩帝王的心思,滿腦子想著都是怎麽爭寵,怎麽讓帝王更加開心的,這樣的人就是小人。
後宮雖然也有爭寵,但是後宮本就不能幹政,爭來爭去無非也就那樣,隻要有長孫皇後在,任何人都不會對皇後之位抱有一絲一毫的幻想。m.
再說了,後宮其實就相當於他這頭獅王的領地而已,隻要他和長孫皇後不亂,再怎麽爭寵,也影響不到朝堂和國家。
可朝堂上的“小人”們爭寵就不行了啊,李世民這人非常清楚,他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很多東西他都不懂,哪怕在治國上有點經驗了,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他都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
所以,他需要長孫無忌這樣的大臣輔佐,需要魏征這樣的諫臣來指出自己的錯漏,更需要張諾這樣的兄弟、摯友來幫助他。
可偏偏那些“小人”們不一樣,他們不會在乎朝政,更不會在乎百姓的死活,他們隻在乎某個想法或者政策是不是他李世民這個皇帝想幹的。
隻要是他想幹的,他們就會支持,甚至還會順著他把事情做得更加漂亮。
這樣的人用起來開不開心?
作為一個人來說,有這樣貼心的下屬自然是開心的,根本不用多說什麽下麵人就將你的想法摸得透透的,然後把事情漂漂亮亮的解決了,這有什麽不好的?
可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李世民從史書上清楚的看到,每一個信任這種“小人”的皇帝,最終的結果都不大好!
畢竟,再賢明的皇帝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條政令都是正確的,可偏偏那些人就能裝作看不見的把皇帝的每條政令執行得漂漂亮亮。
那長此以往的話,國家的發展就真的係於帝王的一念之間了,搞好了就是君臣一心、國泰民漢,搞不好自然就是朝野動蕩、烽煙四起了。
所以李世民對於馬周這種敢於揣摩自己心思,還敢直接開口的,簡直討厭到了極點。
其實如果從曆史書上看的話,也能解釋為什麽馬周最終到了李治登基以後才能慢慢上位了。
因為李治本就不是李世民這種殺伐果斷的開國皇帝,所以他喜歡有人哄著他,如果能像馬周這樣一邊哄著一邊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的,那就更好了。
可李世民是誰?這可是個疆土自己打,皇位自己搶的帝王!
這種人治理國家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念,他需要的一方麵是執行者,能夠把最終的政令落到實處,另一方麵他需要的是如同張諾、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這樣能指出他政令當不足之處的人。
至於說揣摩聖意想著投機的小人,他還真不需要,畢竟如今的大唐雖說建國時間並不長久,但早已被他經營得水潑不進了,他根本就不需要小人幫著去出謀劃策搞小聰明!
在他看來,好的政策就是要經得住討論和反對,不能怕別人挑刺,而如果扛不住,那就證明這政令還有問題,還需要完善,而不是隻顧著他的想法不管不顧的執行下去。
那樣一來,他倒是爽了、舒服了,可這個帝國呢?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他現在看馬周的眼神跟看個死人一樣了。
李世民看得馬周後背都已經被冷汗打濕了,才深深地歎了口氣,閉上眼輕聲說道,
“東西放下,你出去吧,以後好好做你的秦王府長史!”
馬周瞬間整個人都差點軟倒在地上,腦子裏嗡嗡作響,他怎麽都沒想到,自己冒險一搏之後,得到的居然是這麽個結果。
正如他自己之前想的,最壞的結果就應該是怒斥一頓啊,怎麽直接一言不發就這麽趕走呢。
而且陛下剛剛的意思他也明白了,意思就是他馬周現在不用想別的了,甚至之後那個鐵道部的主官可能都不用想了,就老老實實當個秦王府長史吧,不用想些有的沒的了。
甚至聰明如馬周都已經瞬間想到了陛下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要不是看在秦王殿下的份上,這會兒他已經涼了。
他能夠保住這個長史的位子都是看在秦王殿下用他用得比較順手的情況下了,不然的話,或許他這會兒已經是一介白身甚至是一具屍體了。
可這會兒的他,已經什麽都不能說了,他腦子裏殘存的最後一絲理智告訴他,這會兒如果還要多嗶嗶下去的話,那麽秦王殿下的麵子都保不住他了。
馬周顫顫巍巍的朝李世民行了個禮,然後步履蹣跚的走了出去,臨到門口的時候還差點被門檻給絆了一跤。
李世民抬頭看了那個蕭瑟的身影一眼,隨即低下頭來,認真的繼續看著公,他李世民,從來不缺人,隻缺人才!
如果是身邊的內侍,那無所謂,畢竟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把他伺候得好好的就行了,能揣摩好他的心思的話,自然就更好的為他服務。
如果是長孫無忌這些人的話,也無所謂,因為他們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輔佐他一起治理這個愈發龐大的帝國,保證帝國境內國泰民安,隻有雙方心意相通,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如果是張諾,那更加無所謂,這人就是謫仙臨凡,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但是他李世民可以很驕傲的說,倆人是摯友、是兄弟、是惟願帝國繁榮昌盛的同濟。
至於說長孫皇後,那更不用說了,他們本就是夫妻同心,同甘共苦快有十年了,早已心意相通,根本不需要什麽揣摩心思,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心裏想什麽。
而除了這些人,其他人有什麽資格去揣測他的心思?
李世民從小喜歡讀史書,因為隻有在史書當,才能去領略那些過往帝王的風采,才能去吸納那些帝王的經驗。
他很小的時候就總結出了一條經驗,那就是但凡偉大的帝王絕對是“親賢臣遠小人”的!
而什麽是“小人”?
那些根本不顧及自己的職責,不顧及國家的狀況,完全隻顧著揣摩帝王的心思,滿腦子想著都是怎麽爭寵,怎麽讓帝王更加開心的,這樣的人就是小人。
後宮雖然也有爭寵,但是後宮本就不能幹政,爭來爭去無非也就那樣,隻要有長孫皇後在,任何人都不會對皇後之位抱有一絲一毫的幻想。m.
再說了,後宮其實就相當於他這頭獅王的領地而已,隻要他和長孫皇後不亂,再怎麽爭寵,也影響不到朝堂和國家。
可朝堂上的“小人”們爭寵就不行了啊,李世民這人非常清楚,他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很多東西他都不懂,哪怕在治國上有點經驗了,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他都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
所以,他需要長孫無忌這樣的大臣輔佐,需要魏征這樣的諫臣來指出自己的錯漏,更需要張諾這樣的兄弟、摯友來幫助他。
可偏偏那些“小人”們不一樣,他們不會在乎朝政,更不會在乎百姓的死活,他們隻在乎某個想法或者政策是不是他李世民這個皇帝想幹的。
隻要是他想幹的,他們就會支持,甚至還會順著他把事情做得更加漂亮。
這樣的人用起來開不開心?
作為一個人來說,有這樣貼心的下屬自然是開心的,根本不用多說什麽下麵人就將你的想法摸得透透的,然後把事情漂漂亮亮的解決了,這有什麽不好的?
可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李世民從史書上清楚的看到,每一個信任這種“小人”的皇帝,最終的結果都不大好!
畢竟,再賢明的皇帝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條政令都是正確的,可偏偏那些人就能裝作看不見的把皇帝的每條政令執行得漂漂亮亮。
那長此以往的話,國家的發展就真的係於帝王的一念之間了,搞好了就是君臣一心、國泰民漢,搞不好自然就是朝野動蕩、烽煙四起了。
所以李世民對於馬周這種敢於揣摩自己心思,還敢直接開口的,簡直討厭到了極點。
其實如果從曆史書上看的話,也能解釋為什麽馬周最終到了李治登基以後才能慢慢上位了。
因為李治本就不是李世民這種殺伐果斷的開國皇帝,所以他喜歡有人哄著他,如果能像馬周這樣一邊哄著一邊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的,那就更好了。
可李世民是誰?這可是個疆土自己打,皇位自己搶的帝王!
這種人治理國家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念,他需要的一方麵是執行者,能夠把最終的政令落到實處,另一方麵他需要的是如同張諾、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這樣能指出他政令當不足之處的人。
至於說揣摩聖意想著投機的小人,他還真不需要,畢竟如今的大唐雖說建國時間並不長久,但早已被他經營得水潑不進了,他根本就不需要小人幫著去出謀劃策搞小聰明!
在他看來,好的政策就是要經得住討論和反對,不能怕別人挑刺,而如果扛不住,那就證明這政令還有問題,還需要完善,而不是隻顧著他的想法不管不顧的執行下去。
那樣一來,他倒是爽了、舒服了,可這個帝國呢?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他現在看馬周的眼神跟看個死人一樣了。
李世民看得馬周後背都已經被冷汗打濕了,才深深地歎了口氣,閉上眼輕聲說道,
“東西放下,你出去吧,以後好好做你的秦王府長史!”
馬周瞬間整個人都差點軟倒在地上,腦子裏嗡嗡作響,他怎麽都沒想到,自己冒險一搏之後,得到的居然是這麽個結果。
正如他自己之前想的,最壞的結果就應該是怒斥一頓啊,怎麽直接一言不發就這麽趕走呢。
而且陛下剛剛的意思他也明白了,意思就是他馬周現在不用想別的了,甚至之後那個鐵道部的主官可能都不用想了,就老老實實當個秦王府長史吧,不用想些有的沒的了。
甚至聰明如馬周都已經瞬間想到了陛下沒說出來的話,那就是要不是看在秦王殿下的份上,這會兒他已經涼了。
他能夠保住這個長史的位子都是看在秦王殿下用他用得比較順手的情況下了,不然的話,或許他這會兒已經是一介白身甚至是一具屍體了。
可這會兒的他,已經什麽都不能說了,他腦子裏殘存的最後一絲理智告訴他,這會兒如果還要多嗶嗶下去的話,那麽秦王殿下的麵子都保不住他了。
馬周顫顫巍巍的朝李世民行了個禮,然後步履蹣跚的走了出去,臨到門口的時候還差點被門檻給絆了一跤。
李世民抬頭看了那個蕭瑟的身影一眼,隨即低下頭來,認真的繼續看著公,他李世民,從來不缺人,隻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