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諾來說,海船也好、鐵路也罷,這些看似龐大複雜無比的工程,其實歸根結底也隻是一個讓大唐更加快速發展的工具罷了。
而且,當跳出某個工程的局限,用全局的視野來看問題的話,就會發現,光埋著頭一路莽過去,不僅不會給大唐帶來多大的好處,甚至有時候反而會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
其實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是沒錯,可是這個年代低下的生產力真的能承受多條鐵路同時開工?
火車、鐵軌、車站、後期維護這對於資源、人力可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要是真的滿腦子想著隻要鐵路修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唐就能發展了,那其實就是個狗屁。
畢竟交通的發展其實就是為了促進人員、物資、信息的高速流通,從而讓各個地方通過流通產生商貿,從而進一步繁榮。
可如果聯通的地方根本就沒啥物資流出流入的需求呢?
沒錯,這確實是張諾需要考慮的事情,後世為啥到了九十年代才大修路,以前為啥不修?
一個是國家沒錢,另一個就是,本來生產力就不是很發達,根本沒啥東西可以流通的,修了幹嘛?專門探親用?
這個年頭的大唐就更不用說了,別的不說,整個大唐的人口,據老李那邊的統計來看的話,大概也就兩千萬多一點點。
這麽些人分布在大唐廣袤的國土上,其實真沒多少,所以,鐵路方麵的話,把長安到洛陽給修了,長安到山東這邊修了,基本上就足夠打造一個初步的物資交流通道了。
至於遍布全國的鐵路網,或者到達邊境地區的鐵路支線,這些東西還是等大唐進一步發展以後再來吧。m.
同樣的道理,海運比起鐵路來說,無疑要便宜許多,而且海船造出來以後,可不僅僅是往來山東道和平壤道這麽簡單。
既然可以兩邊跑,那為啥不能去江浙滬包郵區運點啥呢?
可以說按照張諾的計劃,他是打算把山東道那邊作為整個北方的物資輸入口來打造的。
到時候所有對外的海運最終都會由山東道這邊以鐵路的形式運送到長安那邊去。
想法自然是不錯的,成本相對來說也低一些,耗費的資源似乎也沒有鐵路那麽多,可實際上海運計劃間的麻煩,一點都不比鐵路計劃要少。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海船的製造,場地、原料、人工這三個方麵哪個解決起來都不是個簡單的。
場地還好一點,至少在海邊有個一般的造船廠就行了,但終究也是需要建設的是吧,而原料人工這倆就麻煩了,這還真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好的。
原料需要提前準備而且還不是提前一點點,好一點點的木料都是需要數年時間準備的,這點是沒辦法改變的,或許後續等機械以及化學方麵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能夠生產一些替代品。
可偏偏到了那個時候,鋼鐵戰艦或者說鋼鐵貨輪也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情了,或許根本就不需要木製船了呢。
所以這東西也是個讓人頭疼的麻煩,可是比起最後麵的人工來說,或許木料的麻煩都不算麻煩了。
造船不是簡單的拿起木頭一陣叮叮當當就行了的,這跟傳統的木工還是有蠻多區別的,一些傳統木工用不上或者想不到的工藝,在造船這個行業倒是隨處可見。
因此就算調配一大批木工轉職船工,那也要經過培訓才行。
所以張諾才覺著海運計劃好麻煩,而且,不僅僅海船這裏麻煩,如何弄出一大批船員、船長來也是個大事兒啊。
這可不同於在內河裏麵撲騰,真正航行在海上的時候,要麽就有足夠優秀的知識配合經驗,要麽就隻能祈禱自己運氣夠好什麽破事兒都不會遇上了。
海員和普通商船船長的培訓自然沒有海軍的培訓那麽麻煩,至少火炮射擊、戰鬥隊形演練之類的東西就完全不需要了。
可是哪怕免除了軍事內容,光剩下的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啊,尤其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航海術,尤其是體係完整的航海術簡直跟妖法沒什麽區別了。
利用星座來計算經緯度和方位,合理的計算並且調整船上的貨物,物資的合理安排,人手的調配……
當這些事情不再是口口相傳的經驗,而成了各種各樣有條有理的規範的時候,這一方麵是批量出產海員的開始,同時也是學生們的噩夢了。
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是安穩航行的基礎,所以不要覺著在海船上,明明沒幾個人,還一板一眼的重複命令是電視劇裏的情節,那是經過培訓以後深入骨子裏的製度。
隻有這樣把相應的東西培訓成本能,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條件反射般應對那些天災人禍。
張諾看了看自己整理出來的海運計劃當的一些問題,稍稍琢磨了,幹脆直接拿起旁邊的一張紙寫了起來。
他決定在高麗範圍內征收海員了。
這一方麵是對大唐人口不足、壯男不足的一種補充,畢竟一直從關內抽調遷移人口的話,李世民估計頭都會大的。
另一方麵這也是有助於幫助高麗原有居民融合到大唐體係當來,畢竟海員這個職業雖然有點苦,經常出海就是一年半載什麽的,但收入確實不錯。
而且,這個職業是真正的越老越妖的職業,隻要在船上好好幹慢慢積累經驗,升職幾乎是早晚的事,就算沒升職,跳槽到其他船上也肯定要漲薪。
這樣一來,至少這個職業在平壤道這邊就會培養出來不少富裕家庭。
這對於整個平壤道的發展自然是有好處的,隻有轄區內的民眾富裕了,他們才會產生消費,或者說隻有他們手裏有餘錢了,他們才會產生一些原本沒必要的消費。
而這樣的消費又會反過來刺激本地市場的進一步繁榮,經濟總量就是這麽上去的。
而且,當跳出某個工程的局限,用全局的視野來看問題的話,就會發現,光埋著頭一路莽過去,不僅不會給大唐帶來多大的好處,甚至有時候反而會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
其實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是沒錯,可是這個年代低下的生產力真的能承受多條鐵路同時開工?
火車、鐵軌、車站、後期維護這對於資源、人力可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要是真的滿腦子想著隻要鐵路修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唐就能發展了,那其實就是個狗屁。
畢竟交通的發展其實就是為了促進人員、物資、信息的高速流通,從而讓各個地方通過流通產生商貿,從而進一步繁榮。
可如果聯通的地方根本就沒啥物資流出流入的需求呢?
沒錯,這確實是張諾需要考慮的事情,後世為啥到了九十年代才大修路,以前為啥不修?
一個是國家沒錢,另一個就是,本來生產力就不是很發達,根本沒啥東西可以流通的,修了幹嘛?專門探親用?
這個年頭的大唐就更不用說了,別的不說,整個大唐的人口,據老李那邊的統計來看的話,大概也就兩千萬多一點點。
這麽些人分布在大唐廣袤的國土上,其實真沒多少,所以,鐵路方麵的話,把長安到洛陽給修了,長安到山東這邊修了,基本上就足夠打造一個初步的物資交流通道了。
至於遍布全國的鐵路網,或者到達邊境地區的鐵路支線,這些東西還是等大唐進一步發展以後再來吧。m.
同樣的道理,海運比起鐵路來說,無疑要便宜許多,而且海船造出來以後,可不僅僅是往來山東道和平壤道這麽簡單。
既然可以兩邊跑,那為啥不能去江浙滬包郵區運點啥呢?
可以說按照張諾的計劃,他是打算把山東道那邊作為整個北方的物資輸入口來打造的。
到時候所有對外的海運最終都會由山東道這邊以鐵路的形式運送到長安那邊去。
想法自然是不錯的,成本相對來說也低一些,耗費的資源似乎也沒有鐵路那麽多,可實際上海運計劃間的麻煩,一點都不比鐵路計劃要少。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海船的製造,場地、原料、人工這三個方麵哪個解決起來都不是個簡單的。
場地還好一點,至少在海邊有個一般的造船廠就行了,但終究也是需要建設的是吧,而原料人工這倆就麻煩了,這還真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好的。
原料需要提前準備而且還不是提前一點點,好一點點的木料都是需要數年時間準備的,這點是沒辦法改變的,或許後續等機械以及化學方麵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能夠生產一些替代品。
可偏偏到了那個時候,鋼鐵戰艦或者說鋼鐵貨輪也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情了,或許根本就不需要木製船了呢。
所以這東西也是個讓人頭疼的麻煩,可是比起最後麵的人工來說,或許木料的麻煩都不算麻煩了。
造船不是簡單的拿起木頭一陣叮叮當當就行了的,這跟傳統的木工還是有蠻多區別的,一些傳統木工用不上或者想不到的工藝,在造船這個行業倒是隨處可見。
因此就算調配一大批木工轉職船工,那也要經過培訓才行。
所以張諾才覺著海運計劃好麻煩,而且,不僅僅海船這裏麻煩,如何弄出一大批船員、船長來也是個大事兒啊。
這可不同於在內河裏麵撲騰,真正航行在海上的時候,要麽就有足夠優秀的知識配合經驗,要麽就隻能祈禱自己運氣夠好什麽破事兒都不會遇上了。
海員和普通商船船長的培訓自然沒有海軍的培訓那麽麻煩,至少火炮射擊、戰鬥隊形演練之類的東西就完全不需要了。
可是哪怕免除了軍事內容,光剩下的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啊,尤其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航海術,尤其是體係完整的航海術簡直跟妖法沒什麽區別了。
利用星座來計算經緯度和方位,合理的計算並且調整船上的貨物,物資的合理安排,人手的調配……
當這些事情不再是口口相傳的經驗,而成了各種各樣有條有理的規範的時候,這一方麵是批量出產海員的開始,同時也是學生們的噩夢了。
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是安穩航行的基礎,所以不要覺著在海船上,明明沒幾個人,還一板一眼的重複命令是電視劇裏的情節,那是經過培訓以後深入骨子裏的製度。
隻有這樣把相應的東西培訓成本能,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條件反射般應對那些天災人禍。
張諾看了看自己整理出來的海運計劃當的一些問題,稍稍琢磨了,幹脆直接拿起旁邊的一張紙寫了起來。
他決定在高麗範圍內征收海員了。
這一方麵是對大唐人口不足、壯男不足的一種補充,畢竟一直從關內抽調遷移人口的話,李世民估計頭都會大的。
另一方麵這也是有助於幫助高麗原有居民融合到大唐體係當來,畢竟海員這個職業雖然有點苦,經常出海就是一年半載什麽的,但收入確實不錯。
而且,這個職業是真正的越老越妖的職業,隻要在船上好好幹慢慢積累經驗,升職幾乎是早晚的事,就算沒升職,跳槽到其他船上也肯定要漲薪。
這樣一來,至少這個職業在平壤道這邊就會培養出來不少富裕家庭。
這對於整個平壤道的發展自然是有好處的,隻有轄區內的民眾富裕了,他們才會產生消費,或者說隻有他們手裏有餘錢了,他們才會產生一些原本沒必要的消費。
而這樣的消費又會反過來刺激本地市場的進一步繁榮,經濟總量就是這麽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