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諾對於馬周的想法,其實是支持並且理解的,有些事情說太多了敏感,可實際上後世的時候不也是有這類現象嘛。
當你咬緊牙關、拚盡全力朝著終點奮勇向前的時候,有些人卻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站在了你的終點。
畢竟,那隻是人家的起點而已。
沒什麽好抱怨的,畢竟人家能有那麽高的起點,也是家裏長輩付出了代價奮鬥出來的,惠及子孫而已,能說什麽?
馬周如今的話,自身的才華不用說,就從他能把秦王府上上下下給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一點,就能看出他是真的在這方麵有天賦。
或許跟那些世家子弟相比,最開始的時候經驗並不是很充足,見識也有點不夠,可是馬周強就強在有學習的決心和良好的學習天賦。
跟馬周同一批進來的,好些人到現在還沒弄清楚藍田城那邊非自己部門是怎麽運作的呢,可馬周已經在管理整個藍田城以及高麗這邊越來越大的國土了。
這就是肉眼可見,別人卻羨慕不來的天賦啊,況且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你能怎麽辦?
所以,馬周的崛起,有偶然的成分,但或許當也有一種必然吧。
但是,如果說曆史上的馬周如何如何的話,那跟張諾沒啥關係,那就是個曆史人物而已,可如今的馬周如果真走向朝堂的話,那可就是他身邊放出去的真正第一個“嫡係”了!
這要是到時候丟了麵子啥的,他臉上也不好看啊。m.
所以,要不要給丫來個特訓啥的,比方說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之類的模式,貌似對馬周來說應該也有點用啊。
當然了,說什麽做卷子之類的開玩笑,但是目前來說,馬周的選擇既然是鐵路專業方向的話,那麽就不能像現在這樣簡單了解了,得真的好好學才行。
畢竟,別人不清楚,張諾可是清楚的知道,光設計一個多站點的列車運行時間表,就能把好些個邏輯思維和數學不夠好的人給逼成神經病。
更別說,作為統管部門,不管是鐵路修建也好還是火車的製造、采購、維護也好,那特麽都涉及到數量極其龐大的數學運算工作,實話實說,沒學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一個超大型的基建項目裏麵光前期就有多麽龐大的計算任務。
這些自然不是馬周一個人的任務,但他總要知道和大概了解吧,不然的話連檢查和複核都做到,那說個屁的管理啊。
那麽,馬周既然自己認準了這條路,同時張諾也覺著這條路非常適合馬周走,那作為老東家,肯定得好好的讓馬周同學知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身體力行起來是個什麽感覺。
張諾沒在建設現場繼續停留了,看了看也就夠了,暫時沒有什麽大問題的話,在繼續看下去也就那樣了。
他總不能啥也不幹天天在工地上當監工吧。
還是盡快把馬周培訓出來,然後讓馬周捎帶手的培訓下低層管理人員比較好,這樣就能先一步在這邊構建好鐵路係統的班子了,到時候他迴國的時候正好全部打包帶迴去。
轉身離開的張諾也不是沒事幹的,還有個大工程在等著他呢。
而且這工程貌似也是需要他親自指導的,那就是平壤附近的海港及造船工程。
從曆史上看,這邊是沒有什麽大型港口的,主要原因還是水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方麵都不適合。
但是,如果不是後世那種萬噸級的大船的話,其實單單小型海船,很多地其實都能修建港口停靠的。
畢竟這些小型船隻的吃水深度是遠不及那些遠洋貨輪的,但是如何建造好一艘海船,那裏麵的學問就多了去了。
不說別的,就目前而言,在沒有出現焊接工藝的情況下,木製船舶是唯一的選擇,那麽光如何準備造船的原材料,裏麵都有一大堆學問。
況且,他要造的目前來說不是什麽遠洋貨輪,就是能夠從高麗這邊運送物資迴關內的貨船而已。
兩邊的距離其實並不遠,甚至如果從直線距離來看的話,他選擇的港口地點距離平壤城隻有五十公裏,距離威海港隻有三百公裏,這裏麵學問就大了啊。
三百公裏的距離,如果按照張諾搜集的資料來算的話,考慮到順風、逆風等條件,巡航速度達到78公裏每小時左右是沒問題的。
也就是說,原本要走上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路程,如果走海運的話,隻要兩天時間就能到達關內。
這節省的可不止一點點時間了。
要知道,這個年代運送物資,尤其是長途運輸的話,除了時間成本和路上遇到山崩地陷之類的自然災害的危機以外,最大的消耗就是一路上人吃馬嚼的成本。
可換成海路就不一樣了啊,僅僅兩天時間而已,運輸量怎麽著也有個幾十噸,這比一隻小型商隊運送的東西都多了。
兩者一對比就能輕易的知道,為什麽哪怕到了後世,各種科技迅速發展可海運仍舊是整個世界上最具有性價比的長途運輸方式。
如今張諾就是要依托目前仍在修建的這個港口,實現陸運、海運的轉接,從而把高麗這邊大量的物資輸送到關內,同時從關內輸送一些這邊沒有的物資過來。
另外,如果李世民那邊不介意的話,他打算從威海這邊修建一條鐵路去長安!
雖然知道這裏麵會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但是一旦修建完成,那樂子就大了,不僅僅山東這邊原本有些震蕩的局麵會瞬間平靜,整個鐵路沿線也會進一步發展起來。
當然了,如果李世民那邊不同意的話,這計劃也能緩緩,讓他先修一條洛陽到長安的也不錯。
反正相信到時候看到裏麵的利益以後,不說李世民了,估計其他世家都會嗷嗷叫的要來修鐵路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趕緊把港口、鐵路、海船這些都給準備好!
當你咬緊牙關、拚盡全力朝著終點奮勇向前的時候,有些人卻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站在了你的終點。
畢竟,那隻是人家的起點而已。
沒什麽好抱怨的,畢竟人家能有那麽高的起點,也是家裏長輩付出了代價奮鬥出來的,惠及子孫而已,能說什麽?
馬周如今的話,自身的才華不用說,就從他能把秦王府上上下下給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一點,就能看出他是真的在這方麵有天賦。
或許跟那些世家子弟相比,最開始的時候經驗並不是很充足,見識也有點不夠,可是馬周強就強在有學習的決心和良好的學習天賦。
跟馬周同一批進來的,好些人到現在還沒弄清楚藍田城那邊非自己部門是怎麽運作的呢,可馬周已經在管理整個藍田城以及高麗這邊越來越大的國土了。
這就是肉眼可見,別人卻羨慕不來的天賦啊,況且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你能怎麽辦?
所以,馬周的崛起,有偶然的成分,但或許當也有一種必然吧。
但是,如果說曆史上的馬周如何如何的話,那跟張諾沒啥關係,那就是個曆史人物而已,可如今的馬周如果真走向朝堂的話,那可就是他身邊放出去的真正第一個“嫡係”了!
這要是到時候丟了麵子啥的,他臉上也不好看啊。m.
所以,要不要給丫來個特訓啥的,比方說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之類的模式,貌似對馬周來說應該也有點用啊。
當然了,說什麽做卷子之類的開玩笑,但是目前來說,馬周的選擇既然是鐵路專業方向的話,那麽就不能像現在這樣簡單了解了,得真的好好學才行。
畢竟,別人不清楚,張諾可是清楚的知道,光設計一個多站點的列車運行時間表,就能把好些個邏輯思維和數學不夠好的人給逼成神經病。
更別說,作為統管部門,不管是鐵路修建也好還是火車的製造、采購、維護也好,那特麽都涉及到數量極其龐大的數學運算工作,實話實說,沒學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一個超大型的基建項目裏麵光前期就有多麽龐大的計算任務。
這些自然不是馬周一個人的任務,但他總要知道和大概了解吧,不然的話連檢查和複核都做到,那說個屁的管理啊。
那麽,馬周既然自己認準了這條路,同時張諾也覺著這條路非常適合馬周走,那作為老東家,肯定得好好的讓馬周同學知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身體力行起來是個什麽感覺。
張諾沒在建設現場繼續停留了,看了看也就夠了,暫時沒有什麽大問題的話,在繼續看下去也就那樣了。
他總不能啥也不幹天天在工地上當監工吧。
還是盡快把馬周培訓出來,然後讓馬周捎帶手的培訓下低層管理人員比較好,這樣就能先一步在這邊構建好鐵路係統的班子了,到時候他迴國的時候正好全部打包帶迴去。
轉身離開的張諾也不是沒事幹的,還有個大工程在等著他呢。
而且這工程貌似也是需要他親自指導的,那就是平壤附近的海港及造船工程。
從曆史上看,這邊是沒有什麽大型港口的,主要原因還是水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方麵都不適合。
但是,如果不是後世那種萬噸級的大船的話,其實單單小型海船,很多地其實都能修建港口停靠的。
畢竟這些小型船隻的吃水深度是遠不及那些遠洋貨輪的,但是如何建造好一艘海船,那裏麵的學問就多了去了。
不說別的,就目前而言,在沒有出現焊接工藝的情況下,木製船舶是唯一的選擇,那麽光如何準備造船的原材料,裏麵都有一大堆學問。
況且,他要造的目前來說不是什麽遠洋貨輪,就是能夠從高麗這邊運送物資迴關內的貨船而已。
兩邊的距離其實並不遠,甚至如果從直線距離來看的話,他選擇的港口地點距離平壤城隻有五十公裏,距離威海港隻有三百公裏,這裏麵學問就大了啊。
三百公裏的距離,如果按照張諾搜集的資料來算的話,考慮到順風、逆風等條件,巡航速度達到78公裏每小時左右是沒問題的。
也就是說,原本要走上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路程,如果走海運的話,隻要兩天時間就能到達關內。
這節省的可不止一點點時間了。
要知道,這個年代運送物資,尤其是長途運輸的話,除了時間成本和路上遇到山崩地陷之類的自然災害的危機以外,最大的消耗就是一路上人吃馬嚼的成本。
可換成海路就不一樣了啊,僅僅兩天時間而已,運輸量怎麽著也有個幾十噸,這比一隻小型商隊運送的東西都多了。
兩者一對比就能輕易的知道,為什麽哪怕到了後世,各種科技迅速發展可海運仍舊是整個世界上最具有性價比的長途運輸方式。
如今張諾就是要依托目前仍在修建的這個港口,實現陸運、海運的轉接,從而把高麗這邊大量的物資輸送到關內,同時從關內輸送一些這邊沒有的物資過來。
另外,如果李世民那邊不介意的話,他打算從威海這邊修建一條鐵路去長安!
雖然知道這裏麵會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但是一旦修建完成,那樂子就大了,不僅僅山東這邊原本有些震蕩的局麵會瞬間平靜,整個鐵路沿線也會進一步發展起來。
當然了,如果李世民那邊不同意的話,這計劃也能緩緩,讓他先修一條洛陽到長安的也不錯。
反正相信到時候看到裏麵的利益以後,不說李世民了,估計其他世家都會嗷嗷叫的要來修鐵路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趕緊把港口、鐵路、海船這些都給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