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偵騎再三迴報說周圍遼軍的探馬已經全數消失之後,章楶終於放下了心來,遼軍真的是撤了。


    在戰前,製置使司中軍議時,對遼人的預測,其圍城絕不會超過三天,孰料隻過了一夜就走了。


    一擊不中,遠彪千裏,讓人追之不及。這是遼軍作戰一向的特點。但放在眼下,還是讓章楶喜出望外。這代表了遼軍失去了在野戰中大獲全勝的信心,而選擇了見好就收。沒了銳氣的契丹騎兵,也就不是那麽值得畏懼了。


    要知道,韓岡甚至事前還給了他三封提前寫好並封裝起來的軍情公文,如果太穀縣當真被遼軍圍得水泄不通,讓他代為每天按時發迴東京。現在可是全都作廢了。


    放出了大批遊騎巡視周邊,章楶率領著四千援軍前部,用了一天的時間順利的抵達了太穀縣。後麵的主力走得稍慢,還要一天的時間。


    望著城牆外遠沒有收拾幹淨的戰場,章楶暗自心驚。地上的箭矢密如野草,那一夜怕不射出了有幾十萬支之多。而城南那一片繁華之地所化成的廢墟,也讓他感慨不已。縱然事前已經知曉肯定保不住,但親眼看見卻又是另外一迴事了。


    章楶帶著眾將校在衙中拜見韓岡。


    僅僅是數日不見,章楶卻憔悴了很多,想來他在營中勞心勞力,決不輕鬆。而章楶看韓岡,雖然眼神銳利如昔,但眼窩也是陷了下去。


    不過韓岡和章楶並沒有寒暄感慨的餘暇。下一步該怎麽做?這是必須盡快議定的。


    去太原。


    這是理所當然的結論。


    從主持軍議的韓岡,到隻有站在壁腳列席的一眾指揮使、副,全都對此毫無異義。


    遼軍眼下絕不會僅僅撤到太原就停下來。隻要稍有戰略眼光就能看得出來,太原城下絕不是一個有利於遼軍的決戰地點。


    從太穀之戰已經可以看清楚韓岡用兵的方針,是以勢壓人,絕不會倉促急進。是那種吃口飯,都要用手巾擦上三下嘴的那種謹慎。隻要短時間內沒有攻下太原城的能力,逼得韓岡揮軍急進,所謂圍城打援就不可能成功。


    既如此,蕭十三又如何會在太原城下浪費時間?返迴代州,並鞏固代州才是改變現在不利局麵的最好手段。


    “要是遼賊能直接迴大同去,倒是省了我們多少事!”軍議上,有人調侃著。所有人都了解到了遼軍的窘境,氣氛也就變得輕鬆了不少。


    “北虜會這麽簡單就放棄石嶺關嗎?會這麽簡單就讓出代州嗎?會這麽簡單就放棄雁門、西陘嗎?”韓岡卻無心言笑,他衝著一應將校屬僚搖著頭,“不可能的!若爾等是耶律乙辛,難道不會想拿著代州換迴興靈嗎?隻為了他自己,至少也迴複到開戰前的狀態,順便還能多添幾分歲幣!”


    章楶點頭,“想必耶律乙辛這時候連使節已經都派出來了,要逼朝廷就範!”


    大雄寶殿中輕鬆的氣氛頓時凝重了起來。


    人人皆知,之前韓岡就在《禦寇備要》中宣言過,絕不會讓強盜順順當當的帶了贓物迴去。否則食髓知味,日後將會永無寧日。


    韓岡是絕對不會答應耶律乙辛開出來的條件,既然如此,收複代州便勢在必行。自然而然,援軍當是也得繼續北上。


    但這也就意味著,自從入寇河東,遼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失敗過。沒有攻下太穀縣,僅僅是戰略目標沒有達成,兵力損失在總體中其實並不算大。隻要那麽多兵馬還在,想要奪迴代州,就少不了要與他們交手。要攻取險關名城,還要野戰克敵。


    對此有必勝信心的,並不算多。之前在太穀逼退遼軍也隻是守城而已,隻看韓岡讓援軍慢如烏龜的行軍,就是到製置使本人也不看好野戰的結果。


    “遼人雖然主力猶存,但現在各部戰馬能上陣的不會太多了。”黃裳開口說道,“可以算一下,這一個多月來,他們的戰馬究竟跑了多遠。”


    陳豐緊跟著:“兩千裏,隻少不多。”


    “現在才是初春。”田腴補充。


    三名幕僚配合嫻熟,這等於就是韓岡親自說話。但他們並不是以勢壓人,就是一個從未涉及戰略決策的指揮使也很明白他們想要說什麽。


    從入犯之後,遼軍騎兵每日來迴劫掠,戰馬不得停歇,之後還要馱著搶來的贓物。遼軍的每一匹馬,這一個月來,跑動的距離絕不會少於兩千裏,而且都是負重,且又是在剛剛經過了嚴冬的初春。正常的戰馬吃不住這樣的勞苦。


    這等於就是讓一名餓了三個月的人,又背著三五十斤的重物每日來迴跑,縱然能用幹草糧食將肚皮填滿,身體狀況也好不了。


    “遼賊南下,倒斃在路上馬匹數目不算少。這兩日樞密派出去的偵騎迴報,在太穀縣周邊,至少已經發現了兩百餘匹戰馬的屍骨,這還不算被百姓發現,然後隱匿起來私分掉的,也沒包括被遼賊自己吃掉的。\分和皮室這樣如同禁軍上四軍的勁旅,也都是自備甲胄、戰馬和弓刀。國有征召,正兵便自備弓馬甲兵應召而起。


    戰馬都是自家的財產,而且是最為貴重的財產之一。死了一匹馬,不僅僅家產的損失,還意味著馱送贓物的畜力又少了一匹。這個損失就大了。


    蕭十三之前能用太穀縣中的財物,甚至中原、東京那樣的畫餅,來率領麾下諸軍南下。可現在就沒那麽容易了。無功而返,加上不斷看到周圍戰馬大批傷亡,必然會使得一大批遼將選擇更為保守的方案,而失去決戰的意誌。


    “這番話要傳達下去,讓每一名士兵都明白,不要畏懼遼賊。因為他們沒什麽可怕的。一群強盜而已。”


    韓岡看著指揮使們,中層軍官是支撐一支軍隊的骨架,沒有一群有能力有膽略的軍校,就不會有一支強軍。


    將校們齊齊行禮,韓岡的吩咐就是軍令。


    “當然,能多削弱遼賊一分,對我們來說,勝利就會更輕易一點。之前我已經傳令路中,命各地軍民盡可能的拖延遼軍行動的速度。一天不行,那就半天。半天不行,那就一個時辰。一個時辰不行,那就一刻鍾。能拖延片刻,就拖延片刻。”


    韓岡希望勝利的天平能多向自己這邊偏移一點,即便隻是一點點,或許到了最後,就是決定了勝負的關鍵。


    休整了一夜,韓岡便領著一部兵馬和他的製置使司先期趕往太原。章楶則留了下來,他要迎接後方的大軍,然後安排他們繼續前進。


    軍議時韓岡和他的幕府就判斷過,蕭十三到了這個節骨眼上,盡快退出太原,守住石嶺、赤塘二關,依靠山河地勢來保住代州,就是遼人最好的選擇。


    但韓岡並不是一廂情願認為遼人該如何如何,依然很謹慎的在沿途放出了大批的偵騎,讓自己手中為數不多的騎兵,去仿效遼軍的遠探攔子馬,一部分繼續去追蹤遼軍主力的動向,另一部分則搜檢周邊,以防蕭十三留下些什麽。


    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當地殘存百姓的鼎力相助。有了諳熟地理的向導,能夠藏兵的去處被一一查看。作為外來者,遼軍幾乎不可能有辦法將大股的軍力在某個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待著時機在背後捅上韓岡一刀。


    而搜檢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蕭十三完全沒有拖泥帶水,遼軍已經撤得幹幹淨淨。一路上被搜尋出來的,僅僅是加起來不過兩百多騎的脫隊者,然後被韓岡下令不論死活,一路吊在在道旁。


    確定了道路的安全,北上太原的大軍行動也就快了許多。


    之前是穩,以防為遼人所乘。不過現在,遼軍既然已經撤離,那就完全沒必要再慢慢磨蹭。恢複正常的行軍速度,甚至更快一點,自是理所當然。隻是因為沿途的村莊被毀壞殆盡,困於食宿的問題,卻也沒辦法以最快的速度強行軍前進。


    不過一路疾行,韓岡率軍抵達太原的時間,卻正正好卡在了他許諾的二十天之內。


    言而有信,無過於此。


    王.克臣投筆而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文武之道,皆在一個信字上啊。”


    言罷,率滿城官吏軍民出城相迎。


    韓岡卻並不進城,而是就在城外安歇。


    他前一日剛剛得到了韓信傳迴來的消息。忻州城依然在堅守中。而原本投敵的代州軍,在秦懷信的兒子秦琬和韓信的策動下,已經全數反正,潛入了忻州的山中。


    “遼賊有腹心疾,前後夾擊,豈有不敗之理?石嶺、赤塘二關,已是官軍掌中之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宰執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cusla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cuslaa並收藏宰執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