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嬌龍猛一轉身,幾步搶到崖邊,將身一縱,便跳下那峭削千仞的懸崖去了。
屏立在旁的眾香客,發出一片驚唿,一齊湧到崖邊。蔡幺妹搶在人群前麵,俯身往下一看,隻見一片飄飛的白裙,恰似落花一瓣,輕盈地向那幽幽的深穀飄墜下去。隻一瞬間,那白色的裙角便隱沒到一叢叢綠色的荊棘中去了。
蔡幺妹不禁俯身向著崖下唿叫,那一聲聲悲痛而淒厲的聲音,在空穀中引起一陣動人心魄的迴響,迴響散開了,幽穀中仍然是死一般的寂靜。
站在崖邊的香客們,有的在掩麵低泣,有的噙著淚水默默地看著幽穀,兩百來顆虔誠的心,都被眼前發生的情景驚呆了。震憾了。一時間,崖邊鴉雀無聲,籠罩著一片悲壯淒涼的氣氛。就這樣過了許久,直等到跟隨玉小姐上山的家院、家丁聞訊趕來,久久才清醒過來的冬梅、秋菊奔到崖邊跪地痛哭,香客們才又騷動起來。三三倆倆,議論紛紛,有人惋惜,有人悲憐,有人驚歎,有人頌仰。對於玉嬌龍的投崖,很快地便在香客中傳出許多猜測和議論:有說她是洗雪誣辱,以明清白;有說她是舍身殉母,以盡孝心,有說她是投崖殉夫,以全貞烈。……總之,大家對玉嬌龍的投崖,都是從善的方麵去猜想,從好的方麵來議說。這個美言幾句,那個又添染幾分,眾口爍金,也就成了眾口裝金,玉嬌龍的形象也由原來的狐淫妖隱變成了聖潔莊嚴,在大家心中益更光輝起來。
香客中,也有一些京城裏的閑漢蕩子,他們上山本不是為敬神願,而是趁著熱鬧前來沾香惹粉的,平時在京城裏,也曾為玉嬌龍花轎被攔的事,造了許多謠言,捕捉過不少風影,可在此時此地,眼見此情此景,這些人竟也觸動天良,深悔過去尖刻,感到負疚於懷。因此,他們對玉嬌龍的投崖,更是搖唇鼓舌,爭誇孝烈,說得動地驚天。
蔡幺妹哭了半天,痛定思痛,想起玉嬌龍前番和這次在山上對她所說過的那些藏頭隱尾的話來,這才恍然大悟,知她早在那次上山時,就已下了投崖自盡的決心,深悔自己粗心,未能早些識破,以致眼睜睜地看著她走了這條絕路。蔡幺妹又由玉嬌龍跳崖前對自己那一拜,想到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聯想到她給自己爹爹做道場的事情,她不覺猛然一驚,神色立時變得凜肅起來。
這時,已從人群中走到她身旁來的劉泰保,已看出了蔡幺妹的神情有異,一再關切地問她,她才將玉嬌龍投崖前對她說的那幾句話,以及她心中觸起的猜疑告訴了劉泰保。
蔡幺妹說道:“我爹爹莫非就是死在她的手裏?不然,她哪會對我一拜,又哪會說出她有罪和求我寬恕的話來?”
劉泰保聽了,並未顯得十分驚異地說道:“其實,我早也有些疑她,隻是怕你不肯罷休,一意尋仇,才未便說出。”
蔡幺妹反而顯得十分驚異了,忙問道:“你給我說說,你怎會早就疑及她來?”
劉泰保說道:“爹爹死後,那夜有人到你房裏來送血書和銀兩,你被驚醒後,不是說曾從來人身上聞到一股香氣,又說觸到那人手上戴的指環,可見來人定是女人無疑了。
後來,玉小姐嫁到魯家,魯翰林出了事後,我托朋友打聽玉小姐在魯家境況,朋友告訴我,說從魯家下人中得知,魯老夫人為強逼玉小姐和魯翰林的衣冠拜堂,玉小姐不肯,竟連三四個仆婦丫環拉她,她都紋絲不動。我想,玉小姐準有一身功夫,不然,哪來這般穩力。因此,那夜爹爹和碧眼狐交手,眼看碧眼狐已被打翻在地,那突然出來刺傷爹爹搶走碧眼狐的,我就疑是玉小姐了。“蔡幺妹想起爹爹那夜慘死的情景,不禁又悲泣起來。
劉泰保隻好溫言相勸一番後,又對她說道:“你也休怪我不曾將我心中猜疑告訴你。
我總覺得那夜刺傷爹爹,實實不是出於那人本意。當時你也看得清楚,罪魁禍首還是碧眼狐。何況那人後來又兩次深夜來到我家,一次送來血書和銀兩,以表悔懺;一次送來警條,興許還在暗中救護過你。爹爹死已不能複生,碧眼狐又已被俞大姐除掉,這仇也算報了,所以……因此……我就不想再在你麵前提起這些事了。“蔡幺妹聽劉泰保這樣一說,想起自己當年進府獻技時,玉小姐對自己那些情意,又想到她近年來所遭遇的那些慘痛處境,蔡幺妹體味她心裏的淒苦,也許比自己當年還要勝過幾分。自己終於還算天從人願,嫁了個有情有義的劉泰保,有了個稱心如意的家,玉小姐卻背著一身的唾罵,帶著滿腹的悲恨,隱懷著和羅大哥那不可告人的私情,跳到崖下去了,蔡幺妹想到這些,不由又把湧上心來的仇恨,比為了一陣悲憫和同情。她不覺深深地歎息一聲,迴首向著崖穀,默默地說道:”玉小姐,你的心意我已知道了。咱倆都是苦命人,人死仇散,你放心的去吧,願你的三魂七魄早升天界。“
劉泰保已從蔡幺妹的神色裏領會到了她這時的心意,不由感到十分寬慰。輕聲對她說:“你這人真良善,有了你,我這一輩子也心滿意足了。走,看看咱倆還能為玉小姐做點什麽去。”
再說玉府的幾名家院、家丁,驚恐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崖旁奔竄唿號,欲下無路,張惶無計。
劉泰保見狀,忙走過去對他們說道:“你們站在這兒急也無用,還不趕快迴府報信,及早設法下去收屍。”
那個年老的家院,這才迴過神來,趕忙吩派兩名家丁,飛奔下山迴府報信去了。
天漸漸黑下來了。道長在崖邊點起香燭,還叫廟裏香火搬來許多幹柴,在崖邊燃起兩堆熊熊烈火。不少的香客們通夜守在崖邊,不時向崖下發出一陣陣吆喝。誰也沒有說出何以要這樣做的緣故,但和聲吆喝的人們卻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是怕野獸去傷殘玉嬌龍的屍體,借吆喝聲來為她驅趕野獸;有的是想玉嬌龍萬一還僥幸活著,以此來為她驅除獨困幽穀所產生的恐懼。崖邊上通夜火光燭天,吼聲動地。
蔡幺妹和劉泰保並肩站在崖邊,時兒凝視著幽穀,時兒默望著人群,心裏是一半兒悲傷一半兒感慰。悲傷的是玉嬌龍的慘死和不幸;感慰的是從那一聲聲吆喝中,使他倆感到了那一顆顆充滿了善良的心。
第二天下午,玉府管事帶著沈班頭等一幹人趕到山上來了。
道長引著他們來到崖邊,向管事詳細稟訴了玉小姐投崖前後的一切情況。沈班頭隻是在旁默默地聽著。管事聽完後,向崖下幽穀看了一會,問道:“這穀底通向哪裏?可曾有人去過?”
道長說道:“沿著幽穀可通到東邊半山那處穀口,隻是荊棘叢生,密密層層,無路可通,實是人跡不到之處。”
管事焦急地說道:“臨行時,少夫人一再吩咐,一定要盡快找到玉小姐屍體,決不能讓她久暴荒穀。若此穀無路可通,這又如何是好!”
沈班頭在旁說道:“我曾聽人說過,東邊穀口確有一條密道可通到下麵穀底,隻是極為難走,隻有幾個慣於攀登的采藥人才能到達。”
管事:“若是這樣,縱然找到密路,屍體也難運出。還望沈大爺想個良策才是。”
沈班頭:“唯一可行的辦法,就隻有請人披荊斬棘開出一條道來。”
管事:“那要多少時日,萬一玉小姐的屍體遭到野獸摧殘,我等如何向老大人和少夫人交代!”
沈班頭毫不在意地說道:“這倒不必多慮,似這樣幽暗林密的深穀,除了蛇蟲小物,哪來……”沈班頭剛說到這裏,卻突然打住話頭,停了片刻,才又說道,“不過,投下這麽高的懸崖,哪能還望有個全屍。”
大家商量一陣,覺得除了沈班頭所提開路一法之外,也別無他策。隻好就在附近雇來一些農夫腳力,準備去穀口開路。
一切準備停當,第二天一早,沈班頭率領著七八名農夫腳力和府裏的幾名家丁,來到半山穀口,選了一處荊蔓較疏的地方,叫眾人就從那裏砍劈進去。
沈班頭早已看到穀口旁邊的柏樹林裏,隱隱有座破廟,他等眾人開路去了,這才抽身穿過柏林,來到破廟門前,他突然看到了就在廟門前那段長滿青苔的石地上,露出一串馬蹄印來。沈班頭十分詫異,心想,這麽偏荒的地方,哪有馬來。他再一細看,隻見那串馬蹄印直向柏林那邊山路而去。他四處尋視一遍,隻見到去的蹄印,卻未見來的蹄痕。沈班頭更是驚異已極。他忙推開虛掩著的廟門,迸到廟裏察看一遍,見殿旁耳房裏,破罐敗絮零亂滿屋,牆角柴灰尚溫,床上被蓋已無,看似廟裏的香火,剛剛才離去不久。
沈班頭又到殿後推開小門一看,見屋內四壁堆放著許多枯柴,一角還放著一些青草飼料,屋中土地被踢踏得狼藉不堪,鬆亂的塵土上,密密麻麻還留下許多馬蹄跡印。沈班頭正納悶時,猛然發現灰暗剝蝕的牆壁上,刻畫著兩行拳大的字體。他細一辨認,上寫著:“馬隨人去,多勞操心。留下金銀,各自謀生。”
沈班頭念著壁間字句,仔細玩味推敲,覺得其中雖有蹊蹺,但迷迷朔朔,總是難窺端倪,心中隻留下一團疑霧。
十多名健壯漢子在峽穀裏整整忙了三天,方才辟出一條窄窄的洞道,在離懸崖穀底還約有兩百來步的地方,沈班頭命大家暫停下來。他說:玉小姐乃侯門千金玉體,尋屍收屍之事,他受玉老大人之命,隻能由他親去動手,外人不便靠近。於是,他命雇來的農夫、腳力一律退到穀口候遣,隻將玉府的幾名家丁留在原地守候。沈班頭脫下外衫,紮袖緊腰,分枝拂刺,獨自向崖腳鑽去。
他費了很多氣力才鑽到崖腳,仰頭望去,隻見千仞削壁如懸,直衝霄漢,雄險之勢,令人目眩,逼人氣促。懸崖半壁,灌木叢叢,藤蔓交錯,有如蛇蜒,又似網結。沈班頭也算是個久曆江湖曾從死生中間過來的漢子,見了這般情景,也覺毛發悚然,驚心動魄。
他沿著崖底四周,鑽來穿去,仔細搜尋一遍,除了見到幾具已死去多年的殘肢枯骨外,卻未見到玉小姐屍身。沈班頭十分納悶,心想:既然從這裏跳了下來,哪能不留下屍體,莫非掛在半崖的樹枝間了。他又抬頭舉目向崖壁搜去。搜著,搜著,忽然在離地三十來丈高處的一叢枝葉間,隱隱看到掛著兩片白色的布條,就在那叢枝葉的上端,也隱隱露出一片新被翻亂了枝葉的痕跡。沈班頭心裏驟然緊促起來,他忙又鑽近崖腳抬頭望去,透過扶疏的枝葉,卻不見有近似人身的黑影。沈班頭正沉吟間,忽見眼前懸垂著的一根蘿藤,似乎曾有人攀緣過來,地下還留下一些新鮮的落苔墜土,落苔旁邊還印有兩個淺淺的腳印。沈班頭猛然一縮,不由感到一陣戰栗,他心中暗暗猜疑和久已預感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最使他感到悚目驚心的,是采取這種九死一生的遁逃辦法,該有多麽巨大的勇氣和多麽堅韌的毅力才能做得出來啊!玉小姐的武功,沈班頭早從她怒懲肖衝的那一柳條中就已略窺一斑,那也真稱得上是“神乎其技”的了。現在他又從她投崖的行動中,看到她那莫測的心機和超凡的膽量。
沈班頭對玉嬌龍,一直懷著一種神秘而又敬畏的心情。兩年來,府內府外發生的一些事情,諸如蔡九之死,高師娘的失蹤,玉嬌龍的出走,以及羅小虎的攔轎,個中隱情,也均未能瞞過沈班頭的眼睛。但他始終無法探知的,是玉嬌龍那幾乎是神鬼莫測的武功劍法竟從何處學來?她和羅小虎的私情又是如何惹上的?沈班頭越是不解,他就越想探出個究竟。因此,他總是小心而謹慎地暗暗注視著玉府周圍的一切。
沈班頭當然也不是完全出於好奇,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他有感於玉老大人眷顧之恩,為圖報德,他總是不遺餘力在暗中維護著玉府的尊榮和聲譽。上次玉小姐上山進香,他心存疑慮,也暗暗提前上山去了。因為他突然聽說玉小姐要上山進香,總覺其中有些蹊蹺,料定玉小姐必然另有所圖,他惟恐惹出事來,又給玉老大人增加難堪,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小心地偷偷提前上山暗中打探。當地看到劉泰保和蔡幺妹也在山上時,他深怕被玉小姐知道,又趕忙悄悄下山來了。他卻沒有料到,這事終於還是被玉小姐知道了。
沈班頭早已料定玉小姐終會逃走的。但他卻萬萬沒有想到她會采取這樣險絕的遁逃辦法。他呆立在幽穀的亂棘叢中,仰望那高聳的危崖險壁,玉小姐在他心中變成了一條見首尾的神龍。
他再一次暗暗警告自己,千萬休要再去逆她一鱗片甲,不然,她隻須一擊,自己便會變為齏粉。
一時間、沈班頭思前顧後,想了許多。但眼前最迫切的,還是如何來料理這尋屍不得的問題。他立即鎮住心神,急收馳想,凝思片刻,想到玉府目前麵臨的困境,想到玉小姐那已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苦況,想到玉老大人平時的思德,想到玉小姐那莫測的心性,他都感到這事萬萬張揚不得,隻能以假作真,將計就計。他反複籌思,拿定了主意。
沈班頭隨即又從密林中鑽了出來,見了幾個家丁,也不說個究竟,帶著他們走出穀口,把管事叫到一邊,悄悄對他說道:“玉小姐屍體已經找到,衣裳全被掛破,肢體也殘損不堪,真令人目不忍睹。我原以為那穀裏沒有惡物,不想竟被撕得那般狼藉。我已搜尋到一些布片,將玉小姐露處掩好。玉老大人久病體衰,近來心緒煩惡,若再知道這般情景,豈不讓他傷心。我意不如就地將玉小姐裹屍入殮,以免久暴殘體,亦是你我對玉小姐一番恭敬。”
管事覺得事關重大,遲疑不決。
沈班頭又說道:“裹屍入殮之事,由我親手料理;玉老大人處,迴去後亦由我去稟告承擔,想他也不會過多責怪。”
管事見沈班頭說得如此懇切,又想到這般周到在理,也就應允下來。他二人又商量一番,便派人分頭辦去。
第二天,白綢一匹,薄板內棺一口,均已運到穀內。沈班頭把從人全打發開會當穀內隻剩下他一人時,才胡亂尋來一些石塊泥團,用白綢裹好,放入棺內,將棺蓋釘了,然後又叫來從人,將薄棺抬出穀口,這才在管事、家院、家丁、丫環們的護送下,正式啟運迴府。
再說自從玉嬌龍在妙峰山山頂投崖,直至運屍迴府,其間已經過了五六天的日子。
就在這短短的五六天中,關於玉嬌龍在妙峰山投崖殉母的事,已被那些香客傳遍京城,街談巷議,他烘我染,說得淋漓壯烈,已是家喻戶曉。傳聞自能生翼,飛向四麵八方;傳聞有如滾雪,沾帶越滾越加。那些當時在場目睹的香客,把玉嬌龍在玉母靈前祭奠以及在崖邊向京城叩拜,說得如何虔誠,如何悲痛,如何莊肅,如何感人;把她投崖時又說得何等從容,何等壯烈。那些香客,本已極盡巧思,添枝添葉,繪形描狀,把玉嬌龍渲染得至賢至孝,幾使一部《烈女傳》都為之失色。那些轉播者,更是各各馳騁豐思,編出許多驚世駭俗的奇祥異兆:說玉嬌龍投崖後,天上閃起彩三千朵,崖下升出萬朵蓮兒;廟內眾神都一齊低下頭來,元君娘娘眼裏也流出淚水。
玉嬌龍在京城各名門世族之中,本已有些孝名,後來由於出嫁那天披羅小虎闖來大鬧一場,頓時弄得滿城風雨,流言蜚語四處汙揚。竟把她一個好好的聲名,敗壞得不成樣子。其實那些專好傳聞道聽途說的人,對玉嬌龍也並無成見宿怨,說好說壞,也隻為討個嘴皮痛快。這番滿城又爭說起玉嬌龍的孝烈來了,那些閑不住嘴的人,也跟著來趕個風頭,說得比誰都賣力用勁。當然,也有不少人,的確是被玉嬌龍的孝烈所感動,深愧自己過去不該對她輕薄,把他聽來的一切,加評加點,夾議夾論,說得合禮合範,說得真切動人。更有一般文人學士,感到這正是他們千載難逢、求之不得的女中典範,也正是先賢先聖所宣化誨揚的婦德婦行,他們或吟詩讚歎,或作賦頌揚,或撰文立傳,或長歌代哭。一時間,沸沸揚楊,群情景仰,萬眾矚目。
玉嬌龍屍體還未運到之前,玉府門前早已聚集了成百成千的群眾,佇候屍體運到。
玉府裏也是冠蓋絡繹,仕女如雲,都來以示從善,一表慰忱。
玉父對於女兒之死,雖也暗暗傷悲,但總是心懷耿介,惱她任性乖張,有辱家門。
因此,對她後事,亦不願多聞多問,一任鸞英料理,隻打算草草安埋了事,他萬萬沒有料到,兩夜之間,女兒之死,竟這般轟動起來。玉父老於宦場,為人雖極剛正沉毅,但他畢竟久經戰陣,深諳兵法,也知因勢利導轉敗為勝和乘勝進擊之理。他略一籌思,便強撐病體,打起精神,把玉璣、鸞英叫到書房。
問道:“你二人對於妹妹之死,有何看法?”
玉璣說道:“妹妹以身殉母,至誠至孝,死得慘烈。不但她已揚名天下,且大大光耀了我玉府門楣。”
玉父以手拈須,頻頻點首。又迴顧鸞英問道:“鸞英,你呢?你也說說。”
彎萊未及迴話,早已悲痛萬分,掩麵哭泣起來,過了一陣,才嗚咽說道:“妹妹生前過得淒苦,死得又這般慘烈,她雖博得個好孝名,我這當嫂嫂的總覺對她是有愧於心的。”
玉父聽了鸞英這話,心裏也不禁為之一動。嬌龍兒時繞膝依依之情景,又突然呈現眼前,父女之情忽又油然而生,他也不覺淒然淚下。
玉璣深恐引起父親過於傷感,忙說道:“妹妹純孝感天,自然魂歸樂土。兒意理應大設道場,讓滿城士庶自來祭奠,以光泉壤。然後舉行厚葬,以慰妹妹在天之靈。”
玉父連連點頭,又說道:“這也可見你作哥哥的一番心意。一切就由你和鸞英去辦吧,縱費萬金我也不惜。”
玉璣正待辭出,鸞英逡巡著欲言又止,不料已被玉父察覺出來,使又對鸞英說道:“你還有什麽話,盡管說來。”
鸞英遲疑片刻,才囁嚅地說道:“妹妹死後,府裏曾出過一件怪異事,因恐父親怪罪,一直未敢稟告你老人家。”
玉父詫異地:“什麽事?”
鸞英瞟了玉璣一眼,才又說道:“就在妹妹投崖噩耗傳來的第二天夜晚,更夫曾看見內園樓上妹妹住的那間房裏閃起過幾次燈光;我因悲念妹妹,半夜猶未合眼,亦曾聽到窗外傳來暗泣之聲,那聲音酷似妹妹。我當即叫醒玉璣,把這事告訴了他,他卻不信,反說我多疑,又說幻從疑生,趙媽就杏隔房,第二天她亦說聽到妹妹暗泣之聲。”
玉父聽了,心中不覺驚異萬分。他沉吟片刻,說道:“杯弓蛇影,已有典訓;積思成夢,亦是常情。你因思念嬌龍,偶成幻覺,亦是有之。此事切勿張揚,以免又生異議。”
玉璣:“高師娘之事已有前鑒,我也是這般說她,可她卻總是不信。”
鸞英:“都說妹妹已經成神,難道她就不能迴府顯聖。我確是親耳所聞,哪能與高師娘同論。”
玉父神色變得嚴肅起來。說道:“神怪隻一念之差,受其害者多,得其佑者少,孔子亦雲:”敬鬼神而遠之‘,你哪懂得其中道理!“鸞英見玉父已有慍意,隻好默默地跟玉璣退出書房去了。過了一天,玉府已懸幡張幔,將靈堂設在花園前麵的草壩上,從府門起直到靈堂,一路張蓋掛孝,在一片莊嚴肅穆中,特別給人以一種悲壯榮哀的感覺。
就在那天下午,玉嬌龍的屍棺運迴來了。玉璣偕同鸞英率領著全府上下人等,捧香帶孝,站在府門前迎候,屍棺一到,鸞英便撲上前去,扶棺悲泣,邊砰邊哭,裂肺摧肝,惹得全府下人,一齊嗚咽起來。圍聚門前那些群眾,也觸景傷情,不覺淚下如雨。屍棺抬至靈堂,剛剛裝入外棺,鸞英就命打開內棺棺蓋,想最後見見嬌龍一麵。管事忙趁步上前,囁嚅說道:“這棺蓋已釘,少夫人就不必見了。”
鸞英詫怪地:“哪有不等親人見見就釘棺之理!我和妹妹姑嫂一場,定要最後見她一麵的,快叫人來啟蓋開棺。”
管事為難而又惶恐地:“這……不能了,已經釘死了……!”
玉璣厲聲問道:“大違情悻理了!你怎敢自作主張?”
沈班頭忙搶步上前,右膝跪地,稟告道:“請少夫人息怒。這不關管事的事,都是小人作的主張。”
玉璣愈加憤怒,喝斥道:“你算府裏什麽人,怎敢如此妄為!”
沈班頭不慌不忙,從容稟道:“小人自有下情,請少大人、少夫人到老大人麵前,容小人詳細稟告。”
正在這時,玉父拄著拐杖到靈堂來了。老人家雖然白發蒼蒼,麵容消瘦,兩眼含悲,但仍步履從容,鬆挺身腰,清肅中卻有一種威嚴氣概。
玉父徑直走到棺前,以手撫棺,兩眼盯著內棺,默默地注視許久,接著才長歎一聲,對著棺內說道:“你也不辱玉門,你也對得起你母親了。”說罷,情不自禁地流下兩行老淚。
玉璣深恐父親過於傷情,趕忙過去扶他到一旁就座。玉父轉身見沈班頭半跪地上,問是為了何事。玉璣才將他擅作主張背主釘棺的事稟告玉父。玉父聽後,臉上毫無怒容,沉吟片刻,起身走到沈班頭麵前,注目凝視著他,問道:“你也久處衙署,是個知禮知法的人,為何這等冒失?”
沈班頭仰起麵來,眼含隱屈,娓娓說道:“小人蒙老大人厚恩,遇事一向謹慎,不敢稍有疏失,這次人穀找尋玉小姐屍體,實實費了一番周折,小人三天才才到達崖下,等尋到小姐屍體時,已是殘損得難以辨識了。小人想小姐死得那般孝烈,寧願讓人永遠記住她生時音容,不忍讓人見她死後慘烈。因此,小人鬥膽擅作主張,親自釘了內棺,以免親人見了增悲,外人見了減色。以上所稟,還望老大人宥察。”
玉父一邊聽著,一邊思忖著。等沈班頭說完,他又沉思片刻,才迴頭對玉璣和鸞英說道:“這事沈班頭想得極是,做得也極對。鸞英已有孕在身,也宜節哀,就不必再開棺了。”
當晚,玉父將沈班頭喚到房裏,取出百兩紋銀親手賞他。對於進穀收屍之事,玉父不再問及,沈班頭也隻字不提。
第二天,京城室的豪門望族、達官顯貴以至庶民百姓,無論與玉府有親無親,識與不識,都紛紛前來吊祭,以示對孝女玉嬌龍的景仰和哀悼。從早至晚,玉府門前,車水馬龍,人來轎往,街尾重輪,接踵摩肩,川流不息,送來的挽聯、祭帳、重重疊疊,把靈堂周圍張掛得密密麻麻,使人目不暇接。
在那些張掛著的挽聯、誄文中,大多遣詞嚴謹,用句典雅,或頌或悼,或歎或揚,卻也寫得情真意切,極盡傾仰之情,極備悲感之意。也有一些輕佻之士,借此逞才舞筆,玩詞弄句,在他們送來的那些文、聯中,雖有不少華詞麗句,總是露含浮薄。其中有幅挽聯,乃是翰林院一名探花所送,挽聯掛的地方雖不顯目,但由於那探花在京城裏也有些才名,又與魯翰林生前十分交好,因此,卻引來許多文士站在那幅挽聯麵前,搖頭晃腦,吟哦品讀。
娩聯是:落花散魄香猶在 化蝶歸魂露正濃那些圍觀的文士們中,也有點頭讚賞的;也有搖頭非議的;也有似解非解不致一詞的;也有爭論“落花”“化蝶”典出何處的;…七說八態,不一而足。在一場悲沉莊肅的對孝烈女子的吊祭中,平添了一點茶餘酒後的閑話氣氛。這也難怪,一些文士們就是這樣的習性。
前來吊祭玉嬌龍的人與日俱增,冷落半年的玉府,猛然又興旺起來。本來是人逢喜事才精神爽,玉府逢的卻是喪事,但全府上下人等,一個個盡管忙得暈頭轉向,卻一個個都精神抖擻,光彩耀人,就連已臥病三月的玉大人,亦不藥自愈,又恢複了往時的威嚴風貌。
玉府給玉嬌龍設祭開吊的第三天上午,禮部侍郎裴大人捧著皇上的聖旨到玉府來了。
玉瑞忙命家人擺設香案,率領著玉璣跪拜在地,按旨聽宣。裴大人宣讀聖諭,無非是對玉嬌龍投崖殉母,除說了一些“朕心悲憨”、“可動天心”之類的話外,還用了一些“典範長存”、“孝烈可風”等語來大大嘉獎一番。同時還說“為了嘉湣玉嬌龍的孝烈,特思準為其立坊墓旁,以昭光化”另賜庫銀五千兩,以作建坊之用,飭由工部秉旨辦理。
裴大人宣讀聖旨畢,還奉聖上麵諭,由他代皇上到玉嬌龍靈前焚香設祭,並欽賜一幅由皇上親筆書寫的挽聯。
挽聯是:百代衣冠欽孝烈 千秋日月照芳魂玉嬌龍至此,真可算史無前例,榮哀已極!
也同在那天下午,兵部侍郎黃天賜大人,又捧旨來了。聖旨對玉瑞極備吊唁,慰勉有加,著令官還原職,仍任京都九門提督。
兼統京畿兵馬。
玉大人又恢複了往日的顯赫,玉府也更顯得別有一種尊榮。
對玉大人一直挾怨尋隙的代攝九門提督田項,還任副將,調駐居庸關,防守京畿西北一帶。
玉府自從皇上一日兩傳聖旨,蒙受皇上特寵殊恩以後,一時名震京城,權傾朝野,那些半年來已和玉大人疏遠,早已絕跡玉府的同僚幕客,又借著吊祭玉小姐之機,前來親近修好。世態本有炎涼之分,也就自有趨炎附勢之輩,也是常情。
這天,鐵貝勒王爺亦偕同王妃吊祭玉嬌龍來了。王妃拈香畢,站在玉嬌龍靈前,默默悲淚許久,才由鸞英接到內院她的房中用茶去了。王妃坐定後,根本不提什麽孝烈之類的事兒,隻感慨萬端地對鸞英說道:“天無絕人之路,嬌龍又何苦如此!”
王爺亦由玉瑞迎入書房獻茶敘話。閑談一會,王爺忽然轉過話題,正色說道:“玉大人現在又是九門提督了,我府中也出了一件盜案,還望你勞神親自查辦一下。”
玉瑞大驚,忙問道:“不知王爺府裏彼盜何物,還請明示,玉瑞自當竭力清查。”
王爺道:“我身邊有口祖傳寶劍,玉大人也是知道的。我平時常將它掛在書房內,不料於三月初七日的夜晚,突然被盜。那柄劍乃是我心愛之物,這且不說,想這京城乃皇都所在,而今竟盜到王府來了,這還了得!若不嚴加查緝,恐生他變!”
玉瑞見王爺措詞嚴厲,麵有怒色,特別是他那最後一句,重有千斤,忙欠身說道:“玉瑞明日即去衙署督辦,務求人獲劍還,還望王爺念玉瑞久疏衙務,稍加寬限。”
王爺這才收了怒容,點頭說道:“好,好,這就有勞你了。”
等王爺王妃走後,玉大人命人將沈班頭叫到書房,把王爺府裏失劍的事告訴他後,問道:“你看這是什麽樣人所為?有無可疑線索?”
沈班頭問道:“王爺失劍果在三月初七夜晚?”
玉大人:“王爺處事謹嚴,當不致將失劍日期弄錯。”
沈班頭默然不語了。
玉大人在房內踱了幾步,問道:“該不會是那個羅虎所為?”
沈班頭斷然地:“此事決非羅虎所為!”
玉大人略感驚異地望著他:“何以見得?”
沈班頭:“據小人探知,羅虎擅於使刀,從不用劍,他也是個激烈漢子,寧可冒刃明搶,不願偷竊暗盜;他慣於馬上衝殺,不長於翻牆越屋。何況王府家將中,高手不少,若非身懷絕妙功夫,怎能進得府去。”
玉大人見沈班頭一時也無線索,便說道:“我明日即到衙署督辦此案,你也隨去協同衙內捕快辦理。”
沈班頭已經告退轉身,剛走幾步,卻又迴過身來稟道:“府裏也曾發生盜案,少夫人因心存孝念,不願引起老大人煩惱,致未稟告老大人。小人認為還是說了的好。”
玉大人為之一震,立即警覺起來,問道:“什麽盜案?!盜了什麽?你說,你說。”
沈班頭:“冬梅、秋菊隨送小姐玉體迴府後,上樓收拾東西,發現小姐房中值價的金珠飾物以及玉器古玩被盜一空;案上老夫人生前供奉的那尊觀音瓷像亦被帶走。估計作案日期,亦在初七前後。”
玉大人眉動須開,似怒非怒,似驚非驚,站在房中,凝然不動。
沈班頭躬身低頭退出房外去了。
當夜,玉父在房中踱來踱去,徹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玉父把玉璣叫到房裏,摒去丫環,掩了房門,對他說道:“你妹妹投崖,我疑她未死,不知你心裏亦明白否?”
玉璣道:“兒自那日聽了沈班頭向父親稟明他為何擅自釘棺那番話後,當時心裏也犯過疑來,後來又聯想起那晚曾隱隱聽到——”
玉父:“你也聽到哭聲?!”
玉璣:“兒當時亦曾聽到。隻是既怕鸞英駭怪,又恐滋生蜚語,故而未便附和。”
玉父點點頭:“看來你妹妹實未身死,多已借投崖遁去。”接著,玉父又把王府失劍和府裏被盜之事,一一告訴玉璣後,說道:“盜劍、失物,我都疑是你妹妹所為。她若已遁迴西疆,尚可暫時隱跡;若尚羈留京畿,萬一敗露,這欺君之罪,禍將不側。”
玉璣焦慮不安地:“妹妹若意在遁跡西疆,上次離家就該去了,這番恐亦未必。”
玉父:“我料她終久必去西疆。”
玉璣疑信參半地:“父親所料,是否出於香姑已去西疆?若果如此,烏蘇旗營多是父親舊部,也多認識妹妹,她若投奔那裏,恐又另生事端。”
玉父以手拈須,沉吟半晌,方才說道:“香姑不在旗營,那人也不是千總。”
玉璣大出意外,驚詫萬分:“那人是誰?”
玉父:“多半是半天雲手下頭目,我疑他就是馬賦中以彪猛馳名西疆的哈裏木。”
玉璣驚詫已極,忙又問道:“父親何以知道?然何又允將香姑嫁他?”
玉父並不直答,卻憮然慨歎道:“處事亦如用兵,虛虛實實,縱橫交錯,勝敗得失,瞬息萬變,禍福相依,實難逆料。立身處世,唯正唯謹。我從這番遣嫁香姑中,卻悟出許多道理來了。”
玉父起身在房中踱步來迴,往返數遭,又才繼續說道:“那日我尚臥病在床,那冒名千總持了肖準的手書和禮物來府看我,我見他參拜無規,肅立無矩,不似軍營中人,心裏也就犯起疑來,等他稟明了肖準派他進京的來意之後,我隻隨便問他一句,‘你肖大人右臂的傷口可已痊愈?’他答說:”早已愈合,又能揮刀上陣了。‘其實,在那次沙漠鏖戰中,肖準傷的乃是左臂,他既是肖準營下千總,哪能不知!
就從這一句答話裏,我已抖定他必是馬賊冒名而來,意在訪尋羅小虎迴西疆去的。“玉璣:”父親明察秋毫,隻是為何反將香姑嫁他?“
玉父:“你哪裏知道,對此我也是再三思慮後才允準了的。你別小看香姑,她雖稚幼,卻極有心計,留在你妹妹身旁,有如虎翼,將她遠嫁,在我府中實是消除一個隱患,此其一也。羅小虎原在西疆,所率馬賊不過百騎,縱橫馳騁,官軍竟奈他不得。我當時采用明圍暗縱,逼他進關,西疆才又歸安靖。而今他潛匿京畿,對我實實不利,審時度勢,隻有引他仍迴西疆,乃為上策,遣嫁香姑,或可有助羅小虎迅速逃離京城,此其二也。香姑對我玉府,總還有些情分,一旦朝廷下諭招撫,也可有些用處,此其三也。一舉三得,何樂不為。”玉父說到此處,停下話來,稍過片刻,又感慨說道:“我初疑你妹妹投崖未死實乃借此逃遁時,猛然醒悟,請嫁香姑,原是你妹妹精心安排,我也曾深悔疏於遠慮,讓香姑為她作了先行,但自蒙聖恩下旨為你妹妹立坊,旌表孝烈後,我日夜惶驚,惟恐敗露,隻望她早早遠遁,又以遣嫁香姑為得計了。所以,我適才感歎的也正是為此。常言說顧此失彼,豈知失彼又能得它,世事無常,機變應隨,夷險互化,用之於兵,亦可成法。”
玉璣聽了父親這番夾敘夾論,當然是敬服萬分。但他困惑不解的,還是妹妹何以要去西疆的問題。他不禁問道:“妹妹可知那人是馬賊?”
玉父不很情願地微微點了點頭。
玉璣:“既然如此,她怎能還去西疆?”
玉父神色慢慢變得沉厲起來:“這事我亦迷離,不過,她既已死,為神為魑,已與我玉門無關了。目前最使我憂慮不安的乃是尚無追迴寶劍和促她遠遁的良策。”
玉璣:“妹妹雖然任性孤傲,卻也通情達理,深明利害。這次皇恩浩蕩,為她立坊建墓,她如尚留京城,不會不知,想她既能以投崖保家,定能善始善終,百計隱跡。盜劍果若是她,隻要她知道父親正為此煩惱,想她也定會設法歸還王府的。”
玉父一時無計可想,隻好暫時擱置一邊,傳令備馬,帶著沈班頭和幾名校衛到提督衙署視事去了。
玉大人入衙升堂,衙內各文武官員以及各門千總均來參見,聽候諭遣。玉大人慰勉幾句,便退到後堂去了。他為王爺失劍一案,不能不辦,卻又顧慮重重,真感進退兩難,正俯首踱步,抬頭忽見沈班頭候立門外,便叫他近前,問道:“緝盜尋劍之事,你看如何著手方好?”
沈班頭迴稟道:“依小人看來,此事極為棘手。那盜劍之人,不但武藝非凡,而且行蹤慎秘,衙署這班捕快,哪裏奈何他得。雖然如此,老大人還得勉為其難,速速下令緝拿,以免王爺怪罪,旁人又生讒謗。”
玉大人聽了沈班頭這話,已經會意,方才放下心來,立即發下牒票,下令嚴緝。
玉大人迴府後,推說身體不適,閉門謝客,悶坐房中,遠慮近憂,愁腸滿結。已是深夜,丫環忽來報說沈班頭求見。玉大人不覺暗吃一驚,忙將他叫進房來,問他何事深夜來見?沈班頭憂形於色地稟告說:“小人適才從王府護院中打聽得,王爺已四處張榜,懸賞千金,緝盜尋劍,意在必得。其實,這倒無關緊要,緊要的卻是聽說王爺已派人去九華山尋訪李慕白出來幫他尋劍,此人若出,那還了得!”
玉大人不覺一震,說道:“此人我已久聞,都說他劍術精奧,出神入化,天下無故,隻是聽說他已隱跡十年,豈肯再來幹預官家之事?”
沈班頭:“李慕白早年曾受王爺知遇之恩,王爺曾將此劍贈他,隻因他性情孤傲,不願憑恃利器取勝於人,隻佩帶半年,又婉言送還給了王爺。因此,他雖超脫,但對王爺之情,特別是涉及此劍,恐也不會袖手旁觀。”
玉大人愁上添愁,心裏又加了一塊壓石。沈班頭見他鎖眉不語,便輕輕退出去了。
玉大人憂心忡忡,坐臥不安,在房中踱來踱去,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耳聽牆外已隱隱傳來三更鼓響,他才走到床前寬衣就寢。剛吹熄燈,忽見滿窗月色中,映照著一個細長的身影。
那身影有如凝住一般,一動不動。玉大人驚疑萬分,凝神細辨,卻有似嬌龍身姿。
他心裏猛然一縮,不禁也寒栗起來。見那身影突又隱到窗台下去了,一會卻又從台上露了出來,如此一連三起三落,似在跪拜。接著,又聽窗外隱隱傳來有如蚊翼般嚶嚶之聲。
玉父心裏已經明白,定是嬌龍最後拜別來了。他立即對著窗外,低低地祝告道:“女兒,你既已在天為神,就應庇佑父兄,免生憂患。願你英魂早歸西天,早成正果,切勿再戀紅塵,致生魔障。王府失劍,早佑尋還,免遺父累,李慕白將出山尋劍,此人難犯,務宜迴避。”玉父剛祝囑至此,那人影驀然不見。玉父忙披衣出房,唯見滿園月色,樹影婆娑,萬籟俱寂,人跡渺無。
玉父獨立窗階,恍如一夢,窗影嚶聲,猶在眼前,尚留耳畔,追思往昔,不覺潸然淚下。
屏立在旁的眾香客,發出一片驚唿,一齊湧到崖邊。蔡幺妹搶在人群前麵,俯身往下一看,隻見一片飄飛的白裙,恰似落花一瓣,輕盈地向那幽幽的深穀飄墜下去。隻一瞬間,那白色的裙角便隱沒到一叢叢綠色的荊棘中去了。
蔡幺妹不禁俯身向著崖下唿叫,那一聲聲悲痛而淒厲的聲音,在空穀中引起一陣動人心魄的迴響,迴響散開了,幽穀中仍然是死一般的寂靜。
站在崖邊的香客們,有的在掩麵低泣,有的噙著淚水默默地看著幽穀,兩百來顆虔誠的心,都被眼前發生的情景驚呆了。震憾了。一時間,崖邊鴉雀無聲,籠罩著一片悲壯淒涼的氣氛。就這樣過了許久,直等到跟隨玉小姐上山的家院、家丁聞訊趕來,久久才清醒過來的冬梅、秋菊奔到崖邊跪地痛哭,香客們才又騷動起來。三三倆倆,議論紛紛,有人惋惜,有人悲憐,有人驚歎,有人頌仰。對於玉嬌龍的投崖,很快地便在香客中傳出許多猜測和議論:有說她是洗雪誣辱,以明清白;有說她是舍身殉母,以盡孝心,有說她是投崖殉夫,以全貞烈。……總之,大家對玉嬌龍的投崖,都是從善的方麵去猜想,從好的方麵來議說。這個美言幾句,那個又添染幾分,眾口爍金,也就成了眾口裝金,玉嬌龍的形象也由原來的狐淫妖隱變成了聖潔莊嚴,在大家心中益更光輝起來。
香客中,也有一些京城裏的閑漢蕩子,他們上山本不是為敬神願,而是趁著熱鬧前來沾香惹粉的,平時在京城裏,也曾為玉嬌龍花轎被攔的事,造了許多謠言,捕捉過不少風影,可在此時此地,眼見此情此景,這些人竟也觸動天良,深悔過去尖刻,感到負疚於懷。因此,他們對玉嬌龍的投崖,更是搖唇鼓舌,爭誇孝烈,說得動地驚天。
蔡幺妹哭了半天,痛定思痛,想起玉嬌龍前番和這次在山上對她所說過的那些藏頭隱尾的話來,這才恍然大悟,知她早在那次上山時,就已下了投崖自盡的決心,深悔自己粗心,未能早些識破,以致眼睜睜地看著她走了這條絕路。蔡幺妹又由玉嬌龍跳崖前對自己那一拜,想到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聯想到她給自己爹爹做道場的事情,她不覺猛然一驚,神色立時變得凜肅起來。
這時,已從人群中走到她身旁來的劉泰保,已看出了蔡幺妹的神情有異,一再關切地問她,她才將玉嬌龍投崖前對她說的那幾句話,以及她心中觸起的猜疑告訴了劉泰保。
蔡幺妹說道:“我爹爹莫非就是死在她的手裏?不然,她哪會對我一拜,又哪會說出她有罪和求我寬恕的話來?”
劉泰保聽了,並未顯得十分驚異地說道:“其實,我早也有些疑她,隻是怕你不肯罷休,一意尋仇,才未便說出。”
蔡幺妹反而顯得十分驚異了,忙問道:“你給我說說,你怎會早就疑及她來?”
劉泰保說道:“爹爹死後,那夜有人到你房裏來送血書和銀兩,你被驚醒後,不是說曾從來人身上聞到一股香氣,又說觸到那人手上戴的指環,可見來人定是女人無疑了。
後來,玉小姐嫁到魯家,魯翰林出了事後,我托朋友打聽玉小姐在魯家境況,朋友告訴我,說從魯家下人中得知,魯老夫人為強逼玉小姐和魯翰林的衣冠拜堂,玉小姐不肯,竟連三四個仆婦丫環拉她,她都紋絲不動。我想,玉小姐準有一身功夫,不然,哪來這般穩力。因此,那夜爹爹和碧眼狐交手,眼看碧眼狐已被打翻在地,那突然出來刺傷爹爹搶走碧眼狐的,我就疑是玉小姐了。“蔡幺妹想起爹爹那夜慘死的情景,不禁又悲泣起來。
劉泰保隻好溫言相勸一番後,又對她說道:“你也休怪我不曾將我心中猜疑告訴你。
我總覺得那夜刺傷爹爹,實實不是出於那人本意。當時你也看得清楚,罪魁禍首還是碧眼狐。何況那人後來又兩次深夜來到我家,一次送來血書和銀兩,以表悔懺;一次送來警條,興許還在暗中救護過你。爹爹死已不能複生,碧眼狐又已被俞大姐除掉,這仇也算報了,所以……因此……我就不想再在你麵前提起這些事了。“蔡幺妹聽劉泰保這樣一說,想起自己當年進府獻技時,玉小姐對自己那些情意,又想到她近年來所遭遇的那些慘痛處境,蔡幺妹體味她心裏的淒苦,也許比自己當年還要勝過幾分。自己終於還算天從人願,嫁了個有情有義的劉泰保,有了個稱心如意的家,玉小姐卻背著一身的唾罵,帶著滿腹的悲恨,隱懷著和羅大哥那不可告人的私情,跳到崖下去了,蔡幺妹想到這些,不由又把湧上心來的仇恨,比為了一陣悲憫和同情。她不覺深深地歎息一聲,迴首向著崖穀,默默地說道:”玉小姐,你的心意我已知道了。咱倆都是苦命人,人死仇散,你放心的去吧,願你的三魂七魄早升天界。“
劉泰保已從蔡幺妹的神色裏領會到了她這時的心意,不由感到十分寬慰。輕聲對她說:“你這人真良善,有了你,我這一輩子也心滿意足了。走,看看咱倆還能為玉小姐做點什麽去。”
再說玉府的幾名家院、家丁,驚恐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崖旁奔竄唿號,欲下無路,張惶無計。
劉泰保見狀,忙走過去對他們說道:“你們站在這兒急也無用,還不趕快迴府報信,及早設法下去收屍。”
那個年老的家院,這才迴過神來,趕忙吩派兩名家丁,飛奔下山迴府報信去了。
天漸漸黑下來了。道長在崖邊點起香燭,還叫廟裏香火搬來許多幹柴,在崖邊燃起兩堆熊熊烈火。不少的香客們通夜守在崖邊,不時向崖下發出一陣陣吆喝。誰也沒有說出何以要這樣做的緣故,但和聲吆喝的人們卻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是怕野獸去傷殘玉嬌龍的屍體,借吆喝聲來為她驅趕野獸;有的是想玉嬌龍萬一還僥幸活著,以此來為她驅除獨困幽穀所產生的恐懼。崖邊上通夜火光燭天,吼聲動地。
蔡幺妹和劉泰保並肩站在崖邊,時兒凝視著幽穀,時兒默望著人群,心裏是一半兒悲傷一半兒感慰。悲傷的是玉嬌龍的慘死和不幸;感慰的是從那一聲聲吆喝中,使他倆感到了那一顆顆充滿了善良的心。
第二天下午,玉府管事帶著沈班頭等一幹人趕到山上來了。
道長引著他們來到崖邊,向管事詳細稟訴了玉小姐投崖前後的一切情況。沈班頭隻是在旁默默地聽著。管事聽完後,向崖下幽穀看了一會,問道:“這穀底通向哪裏?可曾有人去過?”
道長說道:“沿著幽穀可通到東邊半山那處穀口,隻是荊棘叢生,密密層層,無路可通,實是人跡不到之處。”
管事焦急地說道:“臨行時,少夫人一再吩咐,一定要盡快找到玉小姐屍體,決不能讓她久暴荒穀。若此穀無路可通,這又如何是好!”
沈班頭在旁說道:“我曾聽人說過,東邊穀口確有一條密道可通到下麵穀底,隻是極為難走,隻有幾個慣於攀登的采藥人才能到達。”
管事:“若是這樣,縱然找到密路,屍體也難運出。還望沈大爺想個良策才是。”
沈班頭:“唯一可行的辦法,就隻有請人披荊斬棘開出一條道來。”
管事:“那要多少時日,萬一玉小姐的屍體遭到野獸摧殘,我等如何向老大人和少夫人交代!”
沈班頭毫不在意地說道:“這倒不必多慮,似這樣幽暗林密的深穀,除了蛇蟲小物,哪來……”沈班頭剛說到這裏,卻突然打住話頭,停了片刻,才又說道,“不過,投下這麽高的懸崖,哪能還望有個全屍。”
大家商量一陣,覺得除了沈班頭所提開路一法之外,也別無他策。隻好就在附近雇來一些農夫腳力,準備去穀口開路。
一切準備停當,第二天一早,沈班頭率領著七八名農夫腳力和府裏的幾名家丁,來到半山穀口,選了一處荊蔓較疏的地方,叫眾人就從那裏砍劈進去。
沈班頭早已看到穀口旁邊的柏樹林裏,隱隱有座破廟,他等眾人開路去了,這才抽身穿過柏林,來到破廟門前,他突然看到了就在廟門前那段長滿青苔的石地上,露出一串馬蹄印來。沈班頭十分詫異,心想,這麽偏荒的地方,哪有馬來。他再一細看,隻見那串馬蹄印直向柏林那邊山路而去。他四處尋視一遍,隻見到去的蹄印,卻未見來的蹄痕。沈班頭更是驚異已極。他忙推開虛掩著的廟門,迸到廟裏察看一遍,見殿旁耳房裏,破罐敗絮零亂滿屋,牆角柴灰尚溫,床上被蓋已無,看似廟裏的香火,剛剛才離去不久。
沈班頭又到殿後推開小門一看,見屋內四壁堆放著許多枯柴,一角還放著一些青草飼料,屋中土地被踢踏得狼藉不堪,鬆亂的塵土上,密密麻麻還留下許多馬蹄跡印。沈班頭正納悶時,猛然發現灰暗剝蝕的牆壁上,刻畫著兩行拳大的字體。他細一辨認,上寫著:“馬隨人去,多勞操心。留下金銀,各自謀生。”
沈班頭念著壁間字句,仔細玩味推敲,覺得其中雖有蹊蹺,但迷迷朔朔,總是難窺端倪,心中隻留下一團疑霧。
十多名健壯漢子在峽穀裏整整忙了三天,方才辟出一條窄窄的洞道,在離懸崖穀底還約有兩百來步的地方,沈班頭命大家暫停下來。他說:玉小姐乃侯門千金玉體,尋屍收屍之事,他受玉老大人之命,隻能由他親去動手,外人不便靠近。於是,他命雇來的農夫、腳力一律退到穀口候遣,隻將玉府的幾名家丁留在原地守候。沈班頭脫下外衫,紮袖緊腰,分枝拂刺,獨自向崖腳鑽去。
他費了很多氣力才鑽到崖腳,仰頭望去,隻見千仞削壁如懸,直衝霄漢,雄險之勢,令人目眩,逼人氣促。懸崖半壁,灌木叢叢,藤蔓交錯,有如蛇蜒,又似網結。沈班頭也算是個久曆江湖曾從死生中間過來的漢子,見了這般情景,也覺毛發悚然,驚心動魄。
他沿著崖底四周,鑽來穿去,仔細搜尋一遍,除了見到幾具已死去多年的殘肢枯骨外,卻未見到玉小姐屍身。沈班頭十分納悶,心想:既然從這裏跳了下來,哪能不留下屍體,莫非掛在半崖的樹枝間了。他又抬頭舉目向崖壁搜去。搜著,搜著,忽然在離地三十來丈高處的一叢枝葉間,隱隱看到掛著兩片白色的布條,就在那叢枝葉的上端,也隱隱露出一片新被翻亂了枝葉的痕跡。沈班頭心裏驟然緊促起來,他忙又鑽近崖腳抬頭望去,透過扶疏的枝葉,卻不見有近似人身的黑影。沈班頭正沉吟間,忽見眼前懸垂著的一根蘿藤,似乎曾有人攀緣過來,地下還留下一些新鮮的落苔墜土,落苔旁邊還印有兩個淺淺的腳印。沈班頭猛然一縮,不由感到一陣戰栗,他心中暗暗猜疑和久已預感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最使他感到悚目驚心的,是采取這種九死一生的遁逃辦法,該有多麽巨大的勇氣和多麽堅韌的毅力才能做得出來啊!玉小姐的武功,沈班頭早從她怒懲肖衝的那一柳條中就已略窺一斑,那也真稱得上是“神乎其技”的了。現在他又從她投崖的行動中,看到她那莫測的心機和超凡的膽量。
沈班頭對玉嬌龍,一直懷著一種神秘而又敬畏的心情。兩年來,府內府外發生的一些事情,諸如蔡九之死,高師娘的失蹤,玉嬌龍的出走,以及羅小虎的攔轎,個中隱情,也均未能瞞過沈班頭的眼睛。但他始終無法探知的,是玉嬌龍那幾乎是神鬼莫測的武功劍法竟從何處學來?她和羅小虎的私情又是如何惹上的?沈班頭越是不解,他就越想探出個究竟。因此,他總是小心而謹慎地暗暗注視著玉府周圍的一切。
沈班頭當然也不是完全出於好奇,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他有感於玉老大人眷顧之恩,為圖報德,他總是不遺餘力在暗中維護著玉府的尊榮和聲譽。上次玉小姐上山進香,他心存疑慮,也暗暗提前上山去了。因為他突然聽說玉小姐要上山進香,總覺其中有些蹊蹺,料定玉小姐必然另有所圖,他惟恐惹出事來,又給玉老大人增加難堪,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小心地偷偷提前上山暗中打探。當地看到劉泰保和蔡幺妹也在山上時,他深怕被玉小姐知道,又趕忙悄悄下山來了。他卻沒有料到,這事終於還是被玉小姐知道了。
沈班頭早已料定玉小姐終會逃走的。但他卻萬萬沒有想到她會采取這樣險絕的遁逃辦法。他呆立在幽穀的亂棘叢中,仰望那高聳的危崖險壁,玉小姐在他心中變成了一條見首尾的神龍。
他再一次暗暗警告自己,千萬休要再去逆她一鱗片甲,不然,她隻須一擊,自己便會變為齏粉。
一時間、沈班頭思前顧後,想了許多。但眼前最迫切的,還是如何來料理這尋屍不得的問題。他立即鎮住心神,急收馳想,凝思片刻,想到玉府目前麵臨的困境,想到玉小姐那已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苦況,想到玉老大人平時的思德,想到玉小姐那莫測的心性,他都感到這事萬萬張揚不得,隻能以假作真,將計就計。他反複籌思,拿定了主意。
沈班頭隨即又從密林中鑽了出來,見了幾個家丁,也不說個究竟,帶著他們走出穀口,把管事叫到一邊,悄悄對他說道:“玉小姐屍體已經找到,衣裳全被掛破,肢體也殘損不堪,真令人目不忍睹。我原以為那穀裏沒有惡物,不想竟被撕得那般狼藉。我已搜尋到一些布片,將玉小姐露處掩好。玉老大人久病體衰,近來心緒煩惡,若再知道這般情景,豈不讓他傷心。我意不如就地將玉小姐裹屍入殮,以免久暴殘體,亦是你我對玉小姐一番恭敬。”
管事覺得事關重大,遲疑不決。
沈班頭又說道:“裹屍入殮之事,由我親手料理;玉老大人處,迴去後亦由我去稟告承擔,想他也不會過多責怪。”
管事見沈班頭說得如此懇切,又想到這般周到在理,也就應允下來。他二人又商量一番,便派人分頭辦去。
第二天,白綢一匹,薄板內棺一口,均已運到穀內。沈班頭把從人全打發開會當穀內隻剩下他一人時,才胡亂尋來一些石塊泥團,用白綢裹好,放入棺內,將棺蓋釘了,然後又叫來從人,將薄棺抬出穀口,這才在管事、家院、家丁、丫環們的護送下,正式啟運迴府。
再說自從玉嬌龍在妙峰山山頂投崖,直至運屍迴府,其間已經過了五六天的日子。
就在這短短的五六天中,關於玉嬌龍在妙峰山投崖殉母的事,已被那些香客傳遍京城,街談巷議,他烘我染,說得淋漓壯烈,已是家喻戶曉。傳聞自能生翼,飛向四麵八方;傳聞有如滾雪,沾帶越滾越加。那些當時在場目睹的香客,把玉嬌龍在玉母靈前祭奠以及在崖邊向京城叩拜,說得如何虔誠,如何悲痛,如何莊肅,如何感人;把她投崖時又說得何等從容,何等壯烈。那些香客,本已極盡巧思,添枝添葉,繪形描狀,把玉嬌龍渲染得至賢至孝,幾使一部《烈女傳》都為之失色。那些轉播者,更是各各馳騁豐思,編出許多驚世駭俗的奇祥異兆:說玉嬌龍投崖後,天上閃起彩三千朵,崖下升出萬朵蓮兒;廟內眾神都一齊低下頭來,元君娘娘眼裏也流出淚水。
玉嬌龍在京城各名門世族之中,本已有些孝名,後來由於出嫁那天披羅小虎闖來大鬧一場,頓時弄得滿城風雨,流言蜚語四處汙揚。竟把她一個好好的聲名,敗壞得不成樣子。其實那些專好傳聞道聽途說的人,對玉嬌龍也並無成見宿怨,說好說壞,也隻為討個嘴皮痛快。這番滿城又爭說起玉嬌龍的孝烈來了,那些閑不住嘴的人,也跟著來趕個風頭,說得比誰都賣力用勁。當然,也有不少人,的確是被玉嬌龍的孝烈所感動,深愧自己過去不該對她輕薄,把他聽來的一切,加評加點,夾議夾論,說得合禮合範,說得真切動人。更有一般文人學士,感到這正是他們千載難逢、求之不得的女中典範,也正是先賢先聖所宣化誨揚的婦德婦行,他們或吟詩讚歎,或作賦頌揚,或撰文立傳,或長歌代哭。一時間,沸沸揚楊,群情景仰,萬眾矚目。
玉嬌龍屍體還未運到之前,玉府門前早已聚集了成百成千的群眾,佇候屍體運到。
玉府裏也是冠蓋絡繹,仕女如雲,都來以示從善,一表慰忱。
玉父對於女兒之死,雖也暗暗傷悲,但總是心懷耿介,惱她任性乖張,有辱家門。
因此,對她後事,亦不願多聞多問,一任鸞英料理,隻打算草草安埋了事,他萬萬沒有料到,兩夜之間,女兒之死,竟這般轟動起來。玉父老於宦場,為人雖極剛正沉毅,但他畢竟久經戰陣,深諳兵法,也知因勢利導轉敗為勝和乘勝進擊之理。他略一籌思,便強撐病體,打起精神,把玉璣、鸞英叫到書房。
問道:“你二人對於妹妹之死,有何看法?”
玉璣說道:“妹妹以身殉母,至誠至孝,死得慘烈。不但她已揚名天下,且大大光耀了我玉府門楣。”
玉父以手拈須,頻頻點首。又迴顧鸞英問道:“鸞英,你呢?你也說說。”
彎萊未及迴話,早已悲痛萬分,掩麵哭泣起來,過了一陣,才嗚咽說道:“妹妹生前過得淒苦,死得又這般慘烈,她雖博得個好孝名,我這當嫂嫂的總覺對她是有愧於心的。”
玉父聽了鸞英這話,心裏也不禁為之一動。嬌龍兒時繞膝依依之情景,又突然呈現眼前,父女之情忽又油然而生,他也不覺淒然淚下。
玉璣深恐引起父親過於傷感,忙說道:“妹妹純孝感天,自然魂歸樂土。兒意理應大設道場,讓滿城士庶自來祭奠,以光泉壤。然後舉行厚葬,以慰妹妹在天之靈。”
玉父連連點頭,又說道:“這也可見你作哥哥的一番心意。一切就由你和鸞英去辦吧,縱費萬金我也不惜。”
玉璣正待辭出,鸞英逡巡著欲言又止,不料已被玉父察覺出來,使又對鸞英說道:“你還有什麽話,盡管說來。”
鸞英遲疑片刻,才囁嚅地說道:“妹妹死後,府裏曾出過一件怪異事,因恐父親怪罪,一直未敢稟告你老人家。”
玉父詫異地:“什麽事?”
鸞英瞟了玉璣一眼,才又說道:“就在妹妹投崖噩耗傳來的第二天夜晚,更夫曾看見內園樓上妹妹住的那間房裏閃起過幾次燈光;我因悲念妹妹,半夜猶未合眼,亦曾聽到窗外傳來暗泣之聲,那聲音酷似妹妹。我當即叫醒玉璣,把這事告訴了他,他卻不信,反說我多疑,又說幻從疑生,趙媽就杏隔房,第二天她亦說聽到妹妹暗泣之聲。”
玉父聽了,心中不覺驚異萬分。他沉吟片刻,說道:“杯弓蛇影,已有典訓;積思成夢,亦是常情。你因思念嬌龍,偶成幻覺,亦是有之。此事切勿張揚,以免又生異議。”
玉璣:“高師娘之事已有前鑒,我也是這般說她,可她卻總是不信。”
鸞英:“都說妹妹已經成神,難道她就不能迴府顯聖。我確是親耳所聞,哪能與高師娘同論。”
玉父神色變得嚴肅起來。說道:“神怪隻一念之差,受其害者多,得其佑者少,孔子亦雲:”敬鬼神而遠之‘,你哪懂得其中道理!“鸞英見玉父已有慍意,隻好默默地跟玉璣退出書房去了。過了一天,玉府已懸幡張幔,將靈堂設在花園前麵的草壩上,從府門起直到靈堂,一路張蓋掛孝,在一片莊嚴肅穆中,特別給人以一種悲壯榮哀的感覺。
就在那天下午,玉嬌龍的屍棺運迴來了。玉璣偕同鸞英率領著全府上下人等,捧香帶孝,站在府門前迎候,屍棺一到,鸞英便撲上前去,扶棺悲泣,邊砰邊哭,裂肺摧肝,惹得全府下人,一齊嗚咽起來。圍聚門前那些群眾,也觸景傷情,不覺淚下如雨。屍棺抬至靈堂,剛剛裝入外棺,鸞英就命打開內棺棺蓋,想最後見見嬌龍一麵。管事忙趁步上前,囁嚅說道:“這棺蓋已釘,少夫人就不必見了。”
鸞英詫怪地:“哪有不等親人見見就釘棺之理!我和妹妹姑嫂一場,定要最後見她一麵的,快叫人來啟蓋開棺。”
管事為難而又惶恐地:“這……不能了,已經釘死了……!”
玉璣厲聲問道:“大違情悻理了!你怎敢自作主張?”
沈班頭忙搶步上前,右膝跪地,稟告道:“請少夫人息怒。這不關管事的事,都是小人作的主張。”
玉璣愈加憤怒,喝斥道:“你算府裏什麽人,怎敢如此妄為!”
沈班頭不慌不忙,從容稟道:“小人自有下情,請少大人、少夫人到老大人麵前,容小人詳細稟告。”
正在這時,玉父拄著拐杖到靈堂來了。老人家雖然白發蒼蒼,麵容消瘦,兩眼含悲,但仍步履從容,鬆挺身腰,清肅中卻有一種威嚴氣概。
玉父徑直走到棺前,以手撫棺,兩眼盯著內棺,默默地注視許久,接著才長歎一聲,對著棺內說道:“你也不辱玉門,你也對得起你母親了。”說罷,情不自禁地流下兩行老淚。
玉璣深恐父親過於傷情,趕忙過去扶他到一旁就座。玉父轉身見沈班頭半跪地上,問是為了何事。玉璣才將他擅作主張背主釘棺的事稟告玉父。玉父聽後,臉上毫無怒容,沉吟片刻,起身走到沈班頭麵前,注目凝視著他,問道:“你也久處衙署,是個知禮知法的人,為何這等冒失?”
沈班頭仰起麵來,眼含隱屈,娓娓說道:“小人蒙老大人厚恩,遇事一向謹慎,不敢稍有疏失,這次人穀找尋玉小姐屍體,實實費了一番周折,小人三天才才到達崖下,等尋到小姐屍體時,已是殘損得難以辨識了。小人想小姐死得那般孝烈,寧願讓人永遠記住她生時音容,不忍讓人見她死後慘烈。因此,小人鬥膽擅作主張,親自釘了內棺,以免親人見了增悲,外人見了減色。以上所稟,還望老大人宥察。”
玉父一邊聽著,一邊思忖著。等沈班頭說完,他又沉思片刻,才迴頭對玉璣和鸞英說道:“這事沈班頭想得極是,做得也極對。鸞英已有孕在身,也宜節哀,就不必再開棺了。”
當晚,玉父將沈班頭喚到房裏,取出百兩紋銀親手賞他。對於進穀收屍之事,玉父不再問及,沈班頭也隻字不提。
第二天,京城室的豪門望族、達官顯貴以至庶民百姓,無論與玉府有親無親,識與不識,都紛紛前來吊祭,以示對孝女玉嬌龍的景仰和哀悼。從早至晚,玉府門前,車水馬龍,人來轎往,街尾重輪,接踵摩肩,川流不息,送來的挽聯、祭帳、重重疊疊,把靈堂周圍張掛得密密麻麻,使人目不暇接。
在那些張掛著的挽聯、誄文中,大多遣詞嚴謹,用句典雅,或頌或悼,或歎或揚,卻也寫得情真意切,極盡傾仰之情,極備悲感之意。也有一些輕佻之士,借此逞才舞筆,玩詞弄句,在他們送來的那些文、聯中,雖有不少華詞麗句,總是露含浮薄。其中有幅挽聯,乃是翰林院一名探花所送,挽聯掛的地方雖不顯目,但由於那探花在京城裏也有些才名,又與魯翰林生前十分交好,因此,卻引來許多文士站在那幅挽聯麵前,搖頭晃腦,吟哦品讀。
娩聯是:落花散魄香猶在 化蝶歸魂露正濃那些圍觀的文士們中,也有點頭讚賞的;也有搖頭非議的;也有似解非解不致一詞的;也有爭論“落花”“化蝶”典出何處的;…七說八態,不一而足。在一場悲沉莊肅的對孝烈女子的吊祭中,平添了一點茶餘酒後的閑話氣氛。這也難怪,一些文士們就是這樣的習性。
前來吊祭玉嬌龍的人與日俱增,冷落半年的玉府,猛然又興旺起來。本來是人逢喜事才精神爽,玉府逢的卻是喪事,但全府上下人等,一個個盡管忙得暈頭轉向,卻一個個都精神抖擻,光彩耀人,就連已臥病三月的玉大人,亦不藥自愈,又恢複了往時的威嚴風貌。
玉府給玉嬌龍設祭開吊的第三天上午,禮部侍郎裴大人捧著皇上的聖旨到玉府來了。
玉瑞忙命家人擺設香案,率領著玉璣跪拜在地,按旨聽宣。裴大人宣讀聖諭,無非是對玉嬌龍投崖殉母,除說了一些“朕心悲憨”、“可動天心”之類的話外,還用了一些“典範長存”、“孝烈可風”等語來大大嘉獎一番。同時還說“為了嘉湣玉嬌龍的孝烈,特思準為其立坊墓旁,以昭光化”另賜庫銀五千兩,以作建坊之用,飭由工部秉旨辦理。
裴大人宣讀聖旨畢,還奉聖上麵諭,由他代皇上到玉嬌龍靈前焚香設祭,並欽賜一幅由皇上親筆書寫的挽聯。
挽聯是:百代衣冠欽孝烈 千秋日月照芳魂玉嬌龍至此,真可算史無前例,榮哀已極!
也同在那天下午,兵部侍郎黃天賜大人,又捧旨來了。聖旨對玉瑞極備吊唁,慰勉有加,著令官還原職,仍任京都九門提督。
兼統京畿兵馬。
玉大人又恢複了往日的顯赫,玉府也更顯得別有一種尊榮。
對玉大人一直挾怨尋隙的代攝九門提督田項,還任副將,調駐居庸關,防守京畿西北一帶。
玉府自從皇上一日兩傳聖旨,蒙受皇上特寵殊恩以後,一時名震京城,權傾朝野,那些半年來已和玉大人疏遠,早已絕跡玉府的同僚幕客,又借著吊祭玉小姐之機,前來親近修好。世態本有炎涼之分,也就自有趨炎附勢之輩,也是常情。
這天,鐵貝勒王爺亦偕同王妃吊祭玉嬌龍來了。王妃拈香畢,站在玉嬌龍靈前,默默悲淚許久,才由鸞英接到內院她的房中用茶去了。王妃坐定後,根本不提什麽孝烈之類的事兒,隻感慨萬端地對鸞英說道:“天無絕人之路,嬌龍又何苦如此!”
王爺亦由玉瑞迎入書房獻茶敘話。閑談一會,王爺忽然轉過話題,正色說道:“玉大人現在又是九門提督了,我府中也出了一件盜案,還望你勞神親自查辦一下。”
玉瑞大驚,忙問道:“不知王爺府裏彼盜何物,還請明示,玉瑞自當竭力清查。”
王爺道:“我身邊有口祖傳寶劍,玉大人也是知道的。我平時常將它掛在書房內,不料於三月初七日的夜晚,突然被盜。那柄劍乃是我心愛之物,這且不說,想這京城乃皇都所在,而今竟盜到王府來了,這還了得!若不嚴加查緝,恐生他變!”
玉瑞見王爺措詞嚴厲,麵有怒色,特別是他那最後一句,重有千斤,忙欠身說道:“玉瑞明日即去衙署督辦,務求人獲劍還,還望王爺念玉瑞久疏衙務,稍加寬限。”
王爺這才收了怒容,點頭說道:“好,好,這就有勞你了。”
等王爺王妃走後,玉大人命人將沈班頭叫到書房,把王爺府裏失劍的事告訴他後,問道:“你看這是什麽樣人所為?有無可疑線索?”
沈班頭問道:“王爺失劍果在三月初七夜晚?”
玉大人:“王爺處事謹嚴,當不致將失劍日期弄錯。”
沈班頭默然不語了。
玉大人在房內踱了幾步,問道:“該不會是那個羅虎所為?”
沈班頭斷然地:“此事決非羅虎所為!”
玉大人略感驚異地望著他:“何以見得?”
沈班頭:“據小人探知,羅虎擅於使刀,從不用劍,他也是個激烈漢子,寧可冒刃明搶,不願偷竊暗盜;他慣於馬上衝殺,不長於翻牆越屋。何況王府家將中,高手不少,若非身懷絕妙功夫,怎能進得府去。”
玉大人見沈班頭一時也無線索,便說道:“我明日即到衙署督辦此案,你也隨去協同衙內捕快辦理。”
沈班頭已經告退轉身,剛走幾步,卻又迴過身來稟道:“府裏也曾發生盜案,少夫人因心存孝念,不願引起老大人煩惱,致未稟告老大人。小人認為還是說了的好。”
玉大人為之一震,立即警覺起來,問道:“什麽盜案?!盜了什麽?你說,你說。”
沈班頭:“冬梅、秋菊隨送小姐玉體迴府後,上樓收拾東西,發現小姐房中值價的金珠飾物以及玉器古玩被盜一空;案上老夫人生前供奉的那尊觀音瓷像亦被帶走。估計作案日期,亦在初七前後。”
玉大人眉動須開,似怒非怒,似驚非驚,站在房中,凝然不動。
沈班頭躬身低頭退出房外去了。
當夜,玉父在房中踱來踱去,徹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玉父把玉璣叫到房裏,摒去丫環,掩了房門,對他說道:“你妹妹投崖,我疑她未死,不知你心裏亦明白否?”
玉璣道:“兒自那日聽了沈班頭向父親稟明他為何擅自釘棺那番話後,當時心裏也犯過疑來,後來又聯想起那晚曾隱隱聽到——”
玉父:“你也聽到哭聲?!”
玉璣:“兒當時亦曾聽到。隻是既怕鸞英駭怪,又恐滋生蜚語,故而未便附和。”
玉父點點頭:“看來你妹妹實未身死,多已借投崖遁去。”接著,玉父又把王府失劍和府裏被盜之事,一一告訴玉璣後,說道:“盜劍、失物,我都疑是你妹妹所為。她若已遁迴西疆,尚可暫時隱跡;若尚羈留京畿,萬一敗露,這欺君之罪,禍將不側。”
玉璣焦慮不安地:“妹妹若意在遁跡西疆,上次離家就該去了,這番恐亦未必。”
玉父:“我料她終久必去西疆。”
玉璣疑信參半地:“父親所料,是否出於香姑已去西疆?若果如此,烏蘇旗營多是父親舊部,也多認識妹妹,她若投奔那裏,恐又另生事端。”
玉父以手拈須,沉吟半晌,方才說道:“香姑不在旗營,那人也不是千總。”
玉璣大出意外,驚詫萬分:“那人是誰?”
玉父:“多半是半天雲手下頭目,我疑他就是馬賦中以彪猛馳名西疆的哈裏木。”
玉璣驚詫已極,忙又問道:“父親何以知道?然何又允將香姑嫁他?”
玉父並不直答,卻憮然慨歎道:“處事亦如用兵,虛虛實實,縱橫交錯,勝敗得失,瞬息萬變,禍福相依,實難逆料。立身處世,唯正唯謹。我從這番遣嫁香姑中,卻悟出許多道理來了。”
玉父起身在房中踱步來迴,往返數遭,又才繼續說道:“那日我尚臥病在床,那冒名千總持了肖準的手書和禮物來府看我,我見他參拜無規,肅立無矩,不似軍營中人,心裏也就犯起疑來,等他稟明了肖準派他進京的來意之後,我隻隨便問他一句,‘你肖大人右臂的傷口可已痊愈?’他答說:”早已愈合,又能揮刀上陣了。‘其實,在那次沙漠鏖戰中,肖準傷的乃是左臂,他既是肖準營下千總,哪能不知!
就從這一句答話裏,我已抖定他必是馬賊冒名而來,意在訪尋羅小虎迴西疆去的。“玉璣:”父親明察秋毫,隻是為何反將香姑嫁他?“
玉父:“你哪裏知道,對此我也是再三思慮後才允準了的。你別小看香姑,她雖稚幼,卻極有心計,留在你妹妹身旁,有如虎翼,將她遠嫁,在我府中實是消除一個隱患,此其一也。羅小虎原在西疆,所率馬賊不過百騎,縱橫馳騁,官軍竟奈他不得。我當時采用明圍暗縱,逼他進關,西疆才又歸安靖。而今他潛匿京畿,對我實實不利,審時度勢,隻有引他仍迴西疆,乃為上策,遣嫁香姑,或可有助羅小虎迅速逃離京城,此其二也。香姑對我玉府,總還有些情分,一旦朝廷下諭招撫,也可有些用處,此其三也。一舉三得,何樂不為。”玉父說到此處,停下話來,稍過片刻,又感慨說道:“我初疑你妹妹投崖未死實乃借此逃遁時,猛然醒悟,請嫁香姑,原是你妹妹精心安排,我也曾深悔疏於遠慮,讓香姑為她作了先行,但自蒙聖恩下旨為你妹妹立坊,旌表孝烈後,我日夜惶驚,惟恐敗露,隻望她早早遠遁,又以遣嫁香姑為得計了。所以,我適才感歎的也正是為此。常言說顧此失彼,豈知失彼又能得它,世事無常,機變應隨,夷險互化,用之於兵,亦可成法。”
玉璣聽了父親這番夾敘夾論,當然是敬服萬分。但他困惑不解的,還是妹妹何以要去西疆的問題。他不禁問道:“妹妹可知那人是馬賊?”
玉父不很情願地微微點了點頭。
玉璣:“既然如此,她怎能還去西疆?”
玉父神色慢慢變得沉厲起來:“這事我亦迷離,不過,她既已死,為神為魑,已與我玉門無關了。目前最使我憂慮不安的乃是尚無追迴寶劍和促她遠遁的良策。”
玉璣:“妹妹雖然任性孤傲,卻也通情達理,深明利害。這次皇恩浩蕩,為她立坊建墓,她如尚留京城,不會不知,想她既能以投崖保家,定能善始善終,百計隱跡。盜劍果若是她,隻要她知道父親正為此煩惱,想她也定會設法歸還王府的。”
玉父一時無計可想,隻好暫時擱置一邊,傳令備馬,帶著沈班頭和幾名校衛到提督衙署視事去了。
玉大人入衙升堂,衙內各文武官員以及各門千總均來參見,聽候諭遣。玉大人慰勉幾句,便退到後堂去了。他為王爺失劍一案,不能不辦,卻又顧慮重重,真感進退兩難,正俯首踱步,抬頭忽見沈班頭候立門外,便叫他近前,問道:“緝盜尋劍之事,你看如何著手方好?”
沈班頭迴稟道:“依小人看來,此事極為棘手。那盜劍之人,不但武藝非凡,而且行蹤慎秘,衙署這班捕快,哪裏奈何他得。雖然如此,老大人還得勉為其難,速速下令緝拿,以免王爺怪罪,旁人又生讒謗。”
玉大人聽了沈班頭這話,已經會意,方才放下心來,立即發下牒票,下令嚴緝。
玉大人迴府後,推說身體不適,閉門謝客,悶坐房中,遠慮近憂,愁腸滿結。已是深夜,丫環忽來報說沈班頭求見。玉大人不覺暗吃一驚,忙將他叫進房來,問他何事深夜來見?沈班頭憂形於色地稟告說:“小人適才從王府護院中打聽得,王爺已四處張榜,懸賞千金,緝盜尋劍,意在必得。其實,這倒無關緊要,緊要的卻是聽說王爺已派人去九華山尋訪李慕白出來幫他尋劍,此人若出,那還了得!”
玉大人不覺一震,說道:“此人我已久聞,都說他劍術精奧,出神入化,天下無故,隻是聽說他已隱跡十年,豈肯再來幹預官家之事?”
沈班頭:“李慕白早年曾受王爺知遇之恩,王爺曾將此劍贈他,隻因他性情孤傲,不願憑恃利器取勝於人,隻佩帶半年,又婉言送還給了王爺。因此,他雖超脫,但對王爺之情,特別是涉及此劍,恐也不會袖手旁觀。”
玉大人愁上添愁,心裏又加了一塊壓石。沈班頭見他鎖眉不語,便輕輕退出去了。
玉大人憂心忡忡,坐臥不安,在房中踱來踱去,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耳聽牆外已隱隱傳來三更鼓響,他才走到床前寬衣就寢。剛吹熄燈,忽見滿窗月色中,映照著一個細長的身影。
那身影有如凝住一般,一動不動。玉大人驚疑萬分,凝神細辨,卻有似嬌龍身姿。
他心裏猛然一縮,不禁也寒栗起來。見那身影突又隱到窗台下去了,一會卻又從台上露了出來,如此一連三起三落,似在跪拜。接著,又聽窗外隱隱傳來有如蚊翼般嚶嚶之聲。
玉父心裏已經明白,定是嬌龍最後拜別來了。他立即對著窗外,低低地祝告道:“女兒,你既已在天為神,就應庇佑父兄,免生憂患。願你英魂早歸西天,早成正果,切勿再戀紅塵,致生魔障。王府失劍,早佑尋還,免遺父累,李慕白將出山尋劍,此人難犯,務宜迴避。”玉父剛祝囑至此,那人影驀然不見。玉父忙披衣出房,唯見滿園月色,樹影婆娑,萬籟俱寂,人跡渺無。
玉父獨立窗階,恍如一夢,窗影嚶聲,猶在眼前,尚留耳畔,追思往昔,不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