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軍治下瓜沙二州,有張、曹、蔡、索四大族勢力,均執掌過節度使大位,近世以來曹氏秉政百年,麵對迴鶻人的步步緊逼,國勢日漸窘迫,引起了其他幾大家族的不滿,張仲曜此番出使,私下裏便打算除了請宋皇欽賜封號之外,還要請以一腔大漠赤子之心,求援於天朝,宋國據有朔方要地,哪怕派出數千精兵赴援瓜沙,宣示國威,勢力與中原遠遠不能匹敵的迴鶻便心有忌憚,瓜沙漢人勢力大可徐徐發展,逐步光複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隴右、西域諸州。
一路行來,隻覺中原的山山水水都分外可親,不管是城中商賈,還是田間勞作的百姓大都是漢人,與沙州胡漢參半,甚至胡人比漢人還多的情景大不相同,張仲曜不禁心中激動萬分,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不至中土,不知我中國人煙如此繁盛,隻怕多過那西域胡人數十倍還不止,關中人多地少,這諾多的漢人,隻要朝廷派出大軍護送,鼓勵移民墾殖,光用擠也把迴鶻吐蕃勢力給擠出河西。
他滿懷一腔熱忱抵達秦州,被安排在招待西域來使的館驛住下,這一住便是半年之久,大宋朝廷似乎把他給忘了。張家世代簪纓之族,對中土官場禮節甚是明白,張仲曜初來時手麵頗為大方,不管是一路陪同的禮賓官還是臨時負責接待的地方官都得了他不少好處,但在秦州耽擱的日子久了,自然便不敢再隨便花錢,他身上還有幾樣重寶,那是準備到了汴梁結交權貴,敬獻官家的,更不能早早送人。各個負責陪同和監視來使的大宋官員見他身上再也撈不到到什麽油水,態度也就漸漸淡了,隻是之前平白無故受了他不少好處,對他四處遊玩也不甚限製。這日康曲達幹向他道明了請去與嵐州吳英雄一晤之意,由於敦煌本來就是一個商業城市,商隊對於敦煌的興衰幹係重大,張仲曜反正閑來無事,便謊稱去華山遊玩,由康曲達幹安排來了嵐州。
蕭九、蔡斯二人代表吳英雄一路相陪,蕭九乃是後蜀侍衛統領出身,接人待物自有朝廷鳳儀,而蔡斯本是儒士,文質彬彬,二人得了吳英雄囑托,對張仲曜格外以禮相待,一路上遊山玩水,三人相談甚歡。
張仲曜是個有心人,還存了為朝廷查探嵐州虛實的報效心思,一路暗自觀察,言語試探,隻覺蕭九沉鶩穩重、蔡斯多謀機變,這二人皆是難得將才,更對吳英雄忠心耿耿,言語間偶爾流露出來對吳英雄發自內心的膺服,張仲曜世家子弟,自有一套觀人識人之法,對吳英雄能得下屬如此死忠暗暗心驚。再看嵐州軍卒伍,軍士敢戰,軍令嚴明,運轉如臂使指,上下之間不卑不亢,膽壯心齊。路上恰逢一營遊騎在郊外演練射術,隻見健馬馳騁,騎軍時而藏身馬腹,時而立身馬上,時而連珠箭發,時而迴頭望月,變換著各種姿勢,卻大多能射中箭垛,張仲曜在西域見識過許多胡族騎軍,多不能與嵐州騎軍相比。這還是漢人的騎兵?簡直連草原上的部族精銳也難以匹敵吧。他不知吐渾軍原本是遊牧子弟的遺脈,又得了中原百年兵戈的磨礪,已是世上一等一的精兵,隻心中暗暗納罕。對吳英雄更增添不少忌憚之心,心道此人不是大奸大惡的梟雄,便是濟世安民的豪傑,可惜生不逢時,天下歸宋乃是大勢所趨,他才幹越大,便越受朝廷壓製。
接近嵐州城,山山水水間漸漸多了許多長著莊稼的田畝和農人,張仲曜心知這是河東道北邊諸州久經戰亂,唯有靠近城池,有大軍保護農戶方能稼穡,這嵐州附近的農墾之多之好已是邊郡中難得的。他有些奇怪一些山坡和旱地上茂密的牧草頗為整齊,便道:“蕭校尉,這些牧草似乎是人力種植。”
蕭九、蔡斯正與他並轡而行,聞言答道:“正是,這些田地不宜種植五穀,便多種牧草,飼養牲畜。”張仲曜“哦”了一聲,微微點頭,中原少馬,以中原民力之豐,田畝之廣,若是廣行植草之法,數十年內,當可繁衍戰馬百萬,若是局域中原,保有這麽多馬匹隻是費錢,但若是有心經略西域乃至漠北,就大量的戰馬就勢所必需。正所謂見微知著,張仲曜心中思量,看這嵐州吳英雄胸中抱負,竟不似偏安一方藩鎮,而像是有心包舉宇內的雄主了。他久在西域,日日思量的便是與迴鶻、吐蕃等胡族角力,是以見到嵐州民戶種草便想到前漢時的保馬之法,卻不知嵐州此舉隻是為了提高餐桌上肉食的比例。
他越是走近城池,就越是心驚,當今之世,如斯豪傑,對國朝不知是福是禍,言語間也沉默下來。蕭九和蔡斯隻當他思量帶迴見到吳英雄時如何對答,也不打攪他,隻率領軍士衛護著這歸義軍的使者徐徐而行,一直來到嵐州團練使府前。
吳英雄早在府中等候多時,一見張仲曜就笑道:“嘉賓來到,直令嵐州上下蓬蓽生輝。嵐州吳英雄敢不到履相迎?”
張仲曜見他身著將軍袍服,蕭蔡二將神色恭謹,早已猜到是吳英雄當麵,隻是沒想到他竟然如此年輕,看樣子年不滿三十,舉手投足間卻自有一股沉穩威壓的氣勢,便沉心靜氣,恭恭敬敬的作揖道:“沙洲歸義軍張仲曜,參見吳將軍。”
此言一出,吳英雄臉色微變,伸手招唿張仲曜與蕭九、蔡斯坐下。張仲曜坐在吳英雄右首,蕭九和蔡斯則分別坐在兩邊相陪。三人落座後,吳英雄探身過來,問仲曜道:“敢問閣下,可是故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的後人?”
“正是先祖。”聞聽吳英雄突然提到祖先名諱,張仲曜不得不正色道,暗暗惱怒吳英雄不知禮數,誰知吳英雄居然起身,對他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他乃一方藩鎮之尊,如此做作,令張仲曜大為窘迫,尷尬道:“吳將軍,你這是幹什麽?”
吳英雄正色道:“令先祖張公,以一介書生,白身聚義,驅逐韃虜,光複我河西故地,使十一州華夏子民,不受異族牛馬役使,此功此業,足以彪炳千秋,流芳萬代。德少時束發觀書,每當讀至此,定當為之擊節,偉哉張公,乃兩百年來的真豪傑。恨不能生逢其時,仗劍追隨。今日這一禮,便是敬張公後人。”說完又對蕭九、蔡斯二將道:“張先生乃是忠烈之後,你二人再來見禮。”
蔡斯乃是讀書人出身,自是知道張議潮率河西漢人舉義,自吐蕃手中收複河西,並於前唐大中五年獻上十一州圖籍的史實,晚唐以來,中原國勢頹唐將近兩百年,張議潮乃是漢人當中為數不多抵禦外侮的英雄,蔡斯自然也是極為佩服的,聽吳英雄問明張仲曜乃是張議潮後人,他本有結交之意,聞言更欣然起身,對著張仲曜深施一禮,便宛如禮敬張議潮畫像一般。
一路行來,隻覺中原的山山水水都分外可親,不管是城中商賈,還是田間勞作的百姓大都是漢人,與沙州胡漢參半,甚至胡人比漢人還多的情景大不相同,張仲曜不禁心中激動萬分,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不至中土,不知我中國人煙如此繁盛,隻怕多過那西域胡人數十倍還不止,關中人多地少,這諾多的漢人,隻要朝廷派出大軍護送,鼓勵移民墾殖,光用擠也把迴鶻吐蕃勢力給擠出河西。
他滿懷一腔熱忱抵達秦州,被安排在招待西域來使的館驛住下,這一住便是半年之久,大宋朝廷似乎把他給忘了。張家世代簪纓之族,對中土官場禮節甚是明白,張仲曜初來時手麵頗為大方,不管是一路陪同的禮賓官還是臨時負責接待的地方官都得了他不少好處,但在秦州耽擱的日子久了,自然便不敢再隨便花錢,他身上還有幾樣重寶,那是準備到了汴梁結交權貴,敬獻官家的,更不能早早送人。各個負責陪同和監視來使的大宋官員見他身上再也撈不到到什麽油水,態度也就漸漸淡了,隻是之前平白無故受了他不少好處,對他四處遊玩也不甚限製。這日康曲達幹向他道明了請去與嵐州吳英雄一晤之意,由於敦煌本來就是一個商業城市,商隊對於敦煌的興衰幹係重大,張仲曜反正閑來無事,便謊稱去華山遊玩,由康曲達幹安排來了嵐州。
蕭九、蔡斯二人代表吳英雄一路相陪,蕭九乃是後蜀侍衛統領出身,接人待物自有朝廷鳳儀,而蔡斯本是儒士,文質彬彬,二人得了吳英雄囑托,對張仲曜格外以禮相待,一路上遊山玩水,三人相談甚歡。
張仲曜是個有心人,還存了為朝廷查探嵐州虛實的報效心思,一路暗自觀察,言語試探,隻覺蕭九沉鶩穩重、蔡斯多謀機變,這二人皆是難得將才,更對吳英雄忠心耿耿,言語間偶爾流露出來對吳英雄發自內心的膺服,張仲曜世家子弟,自有一套觀人識人之法,對吳英雄能得下屬如此死忠暗暗心驚。再看嵐州軍卒伍,軍士敢戰,軍令嚴明,運轉如臂使指,上下之間不卑不亢,膽壯心齊。路上恰逢一營遊騎在郊外演練射術,隻見健馬馳騁,騎軍時而藏身馬腹,時而立身馬上,時而連珠箭發,時而迴頭望月,變換著各種姿勢,卻大多能射中箭垛,張仲曜在西域見識過許多胡族騎軍,多不能與嵐州騎軍相比。這還是漢人的騎兵?簡直連草原上的部族精銳也難以匹敵吧。他不知吐渾軍原本是遊牧子弟的遺脈,又得了中原百年兵戈的磨礪,已是世上一等一的精兵,隻心中暗暗納罕。對吳英雄更增添不少忌憚之心,心道此人不是大奸大惡的梟雄,便是濟世安民的豪傑,可惜生不逢時,天下歸宋乃是大勢所趨,他才幹越大,便越受朝廷壓製。
接近嵐州城,山山水水間漸漸多了許多長著莊稼的田畝和農人,張仲曜心知這是河東道北邊諸州久經戰亂,唯有靠近城池,有大軍保護農戶方能稼穡,這嵐州附近的農墾之多之好已是邊郡中難得的。他有些奇怪一些山坡和旱地上茂密的牧草頗為整齊,便道:“蕭校尉,這些牧草似乎是人力種植。”
蕭九、蔡斯正與他並轡而行,聞言答道:“正是,這些田地不宜種植五穀,便多種牧草,飼養牲畜。”張仲曜“哦”了一聲,微微點頭,中原少馬,以中原民力之豐,田畝之廣,若是廣行植草之法,數十年內,當可繁衍戰馬百萬,若是局域中原,保有這麽多馬匹隻是費錢,但若是有心經略西域乃至漠北,就大量的戰馬就勢所必需。正所謂見微知著,張仲曜心中思量,看這嵐州吳英雄胸中抱負,竟不似偏安一方藩鎮,而像是有心包舉宇內的雄主了。他久在西域,日日思量的便是與迴鶻、吐蕃等胡族角力,是以見到嵐州民戶種草便想到前漢時的保馬之法,卻不知嵐州此舉隻是為了提高餐桌上肉食的比例。
他越是走近城池,就越是心驚,當今之世,如斯豪傑,對國朝不知是福是禍,言語間也沉默下來。蕭九和蔡斯隻當他思量帶迴見到吳英雄時如何對答,也不打攪他,隻率領軍士衛護著這歸義軍的使者徐徐而行,一直來到嵐州團練使府前。
吳英雄早在府中等候多時,一見張仲曜就笑道:“嘉賓來到,直令嵐州上下蓬蓽生輝。嵐州吳英雄敢不到履相迎?”
張仲曜見他身著將軍袍服,蕭蔡二將神色恭謹,早已猜到是吳英雄當麵,隻是沒想到他竟然如此年輕,看樣子年不滿三十,舉手投足間卻自有一股沉穩威壓的氣勢,便沉心靜氣,恭恭敬敬的作揖道:“沙洲歸義軍張仲曜,參見吳將軍。”
此言一出,吳英雄臉色微變,伸手招唿張仲曜與蕭九、蔡斯坐下。張仲曜坐在吳英雄右首,蕭九和蔡斯則分別坐在兩邊相陪。三人落座後,吳英雄探身過來,問仲曜道:“敢問閣下,可是故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的後人?”
“正是先祖。”聞聽吳英雄突然提到祖先名諱,張仲曜不得不正色道,暗暗惱怒吳英雄不知禮數,誰知吳英雄居然起身,對他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他乃一方藩鎮之尊,如此做作,令張仲曜大為窘迫,尷尬道:“吳將軍,你這是幹什麽?”
吳英雄正色道:“令先祖張公,以一介書生,白身聚義,驅逐韃虜,光複我河西故地,使十一州華夏子民,不受異族牛馬役使,此功此業,足以彪炳千秋,流芳萬代。德少時束發觀書,每當讀至此,定當為之擊節,偉哉張公,乃兩百年來的真豪傑。恨不能生逢其時,仗劍追隨。今日這一禮,便是敬張公後人。”說完又對蕭九、蔡斯二將道:“張先生乃是忠烈之後,你二人再來見禮。”
蔡斯乃是讀書人出身,自是知道張議潮率河西漢人舉義,自吐蕃手中收複河西,並於前唐大中五年獻上十一州圖籍的史實,晚唐以來,中原國勢頹唐將近兩百年,張議潮乃是漢人當中為數不多抵禦外侮的英雄,蔡斯自然也是極為佩服的,聽吳英雄問明張仲曜乃是張議潮後人,他本有結交之意,聞言更欣然起身,對著張仲曜深施一禮,便宛如禮敬張議潮畫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