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更是如此,朱熙自盡徹底把青霄皇的麵目暴露出來,愛民如子不是嗎,怎麽朱熙一死,他就被刺激的沒了分寸,親手把三萬青龍衛禁軍送上末路,為的是什麽,無非不就是泄一泄心裏的火氣麽。
當然了,在還沒有徹底搞清李情況之前,直接這麽給青霄皇定義還是有點有失偏頗,可就算這件事李尋連想錯了,他誤會青霄皇了,後者是必有隱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青霄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且不隻他,萬古無數帝王,壓根就沒有幾個真正能夠做到愛民如子的!
所謂一將成萬骨枯,哪個王朝的建立不是伴隨著血流成河,死去的戰士值得尊敬,坐上王位的也肯定是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話說迴來,成為王之後他所得到的,與那些戰死的英雄們,真的能夠匹配嗎?
當初戰士們在戰死之時的願望,會是天下一統?
顯然不會的,他們是為了子孫後代能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能讓還在活著的親人子女安定的生活下去。
也許開辟王朝的大帝起初也是這種想法,但慢慢的,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就變了質了。
後宮佳麗三千人是誰們,錦衣玉食宮宇殿閣是誰們,天底下最好的物資和環境是誰們在享用,至高的榮耀萬人叩拜是誰們在享受,一個不順心就可誅滅任何人九族的霸權是誰們手握,難道是那些打生打死的戰士?
毫無疑問,不是他們,而是坐在龍椅高高在上的皇帝們。
愛民如子,好一個愛民如子。試問,如果把朱佲和一個普通百姓放在同樣危險的境地,青霄皇在救人的時候會猶豫一下麽?
也許會,那還的是因為他在乎民心的看法,而不是真心實意要去救那個在真正意義上和他並不相幹的人。
不能說這是錯,因為放在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會選擇先救自己的親人。
但嘴上說著自己愛民如子,可做出來的事兒卻並非如此就不對了,那叫愚弄百姓,是最最可惡的行為!
所以李尋連一直就看不上皇庭做派,青霄皇也好,在往上的君主也好,哪怕那些所謂的萬古明君,除了幾個及特殊的所在,他都覺得,天下最大的偽君子,就他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甚至,李尋連都在幻想著一個沒有皇帝的世界,一個百姓擁有自己的主權,一個人人平等不分尊卑的世界。
當然了,這些事兒都是他思緒漸遠而已,跟於神照要的答案不沾邊兒。於神照需要李尋連指點的是,這樣的君主是否還值得他效忠。
此事問李尋連其實有點不太合適,因為李尋連主觀想法太強,很難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事情。換句話就是主意正,他的想法有自己的道理,但未必就是正確的,可在於神照看來,李尋連卻是一個很適合給自己出主意的人,因為從低位和身份上來看,李尋連屬於那種站在製高點的存在,他是客棧公子,誇張點說那就是江湖中的太子。
但,他長大的環境卻是江湖的自由,沒有那麽多亂七八糟的製度法規,不需要提個皇室名字都小心翼翼,沒有封建霸權,故而於神照覺得,即便李尋連不能給出客觀的意見,最起碼他主觀的想法,也會對自己將來做出怎樣的決定,有一定參考價值。
李尋連也是明白這一點,他今天說了什麽,對於神照灌輸了怎樣的思想,將來都有可能決定於神照的命運,無論是直接帶領三萬兄弟脫離皇庭自己建功立業也好,還是獨善其身辭官遠退也罷,總之,如果他說動了於神照,於神照以後的路,就一定會發生巨大轉折,隻是這轉折是好是壞,誰也無法提前看清。
李尋連深知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說前想一想如果自己說了,會否會左右別人心中的決定,而這絕對又會對對方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些事兒都是需要考慮的,不能張嘴就來,否則那不叫開解,那就得叫害人了。
關於於神照便是如此,他現在雖然對青霄皇有所不滿頗有微詞,但好說歹說他還是個禁軍統領,手底下掌著三萬大軍,可謂位極人臣。
要地位有地位,要前程前程也已經在手,人生做到這一步,如果不是自己貪心,求個平安也就行了。
雖然說這亂世難求平安,但他的位置特殊,放眼古今,將九州大陸曆史上的所有帝王都排出來,青霄皇應該也算是一個相對有遠見有大略的皇帝了。
李尋連覺得他現在做事出格兒,那是因為朱熙之死對他的刺激太大了,當然,這是站在皇庭的立場上考慮,要按他自己看,天底下沒有皇帝才好呢,因為所有的皇帝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立場的不同決定了看待事件而產生的結果的不同,他雖身份極高,也算站在九州之巔的人物了,但說句難聽的,草莽畢竟是草莽,行事風格多有豪邁卻又大多隨心。
這和皇庭的生存之道不符合,說青霄皇不好,但誰知道他是不是出於無奈,這些事都是沒辦法用主觀觀點去以偏概全的,隻是現在於神照問到這兒,李尋連必須的給人家一個解答。
退一步來說,便是沒有明晰的解答,提個意見也是必須要的。
畢竟,按年齡於神照是李尋連的長輩,按出道於神照是李尋連的前輩,人家好不容易開個口,他怎麽好隨隨便便用一句“我不知道”給搪塞迴去。
可話說迴來,知道是行,但你得知道明白,不能瞎給人家說。
要知道這關乎於神照的前途乃是性命,再往深了講,弄不好都得牽扯到後麵這些人,乃至他們的九族。
因為,李尋連內心裏麵最真實的看法是離開皇庭,越快越好。
為何越快越好?
這一點想必於神照自己也得琢磨過了,三萬大軍進入西方之地,名義上那是征討,實際上就是送死。
陰火活死人何其眾?沒有十萬也有八萬,這種殺掉一個還沒有它們同化一個來得快的怪物,要這三萬青龍衛如何剿滅。
鬧到最後,弄不好三萬青龍衛沒了,陰火活死人卻多出了正好三萬。
不對,是三萬零一,因為還附帶了一個天河境巔峰的強力陰火活死人大將。
所以說李尋連想要於神照直接脫離皇庭,按他所想,西方之地直接就別去了,隊伍遣散,想迴去的還可以迴皇庭就職,不想迴去的身上也有本事,這年頭種地務農容易餓死,有本事的人到哪都吃香。
當然了,說的有些誇張,青龍衛屬於皇庭三大禁軍當中實際戰鬥力最低的,雖然人數眾多,但玄修太少。方才的意思隻是個比喻,手上有功夫,亂世好生存,如此一個道理而已。
這便是李尋連想的,但他卻不能說的這麽直白,關乎到於神照命運是其一,卻還有另外一點也需要自己來權衡。
皇庭和客棧在某種程度上是競爭對手,最起碼在青霄皇眼裏是這樣,這絕不是血口噴人誣陷人家朱易,試想一下便可知道。
佛宗與世無爭尚且被皇庭算計,不說當成眼中釘,那也是手指頭上的刀槍刺了,更遑論客棧行事風格激進,向來無視王法,雖說影響力不如佛宗巨大,但事實上的威脅性卻一點都不比佛宗小。
且這威脅,都是直接指向皇庭大員乃至皇室成員的。
客棧號稱什麽?秉持道義。他們主張什麽?犯我者必誅之!
青霄皇和大掌櫃隻是暗中叫著勁兒,他們這輩兒應該是出現不了什麽太大的問題了,但眾所周知,李尋連和朱佲之間都有過生死賭注了,互相之間差點鬧個水火不容,另外李尋連做事更加毫無顧忌,他沒顧忌倒是省心省力一拍逍遙了,青霄皇那邊可不行啊,說如坐針氈是誇張,但說心頭揣揣絕不是誇大其詞。
他現在這位,大掌櫃也掌控著神劍峰,有他們壓著,李尋連無論從自己的角度還是從朱易的角度都不可能跑到皇庭去殺朱佲。
然而多年以後呢,據說玄修境界到了極其高深處,便可長生不死與世長存,但青霄皇和大掌櫃顯然沒有達到這一程度。他們才邁到第五個台階,甚至還不知道上麵究竟有多少個台階才算是高深處。
所以說,早晚有一天他們會作古而去,到了那個時候,皇庭自然是朱佲的,客棧也必須是李尋連的,想都不用想,幾乎眨眼之間,這在朝和在野的兩個最強大勢力就得變成公然對峙的場麵。
因為,青霄皇了解他的兒子,生性霸道,好勝之心極其可怕,就算到時候李尋連不提舊事,他也得兵發東方,直取神劍峰。
然而李尋連是個好惹的了?以神劍峰實力皇庭派多少兵也不可能一次性剿滅,這其中的空擋,便會是李尋連瘋狂報複的機會。
他想潛入皇庭殺人很難嗎?
這些事都是青霄皇左思右想過的,他的確很深謀遠慮,為朱熙朱佲考慮的未來甚至達到幾十年後。
同時他也很清李,皇庭雖有傲龍秘術,但和李尋連的天生無敵骨來比還是相差甚遠,眼下許還瞧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多年以後,李尋連在玄修境界上的早已,必然會甩開朱佲好幾個檔次。
到了那個時候,李尋連或許已經是大掌櫃這樣的修為,而朱佲的上限卻撐死了隻能達到魏玉訶,兩相對比,毫無疑問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
再說簡單點,如果現在的青霄國之主是魏玉訶,大掌櫃若要殺他,滿朝文武外加三萬禁軍,綁在一塊也是攔他不住。
這便是青霄皇擔心的事情,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為朱熙鋪好的路,現在也是沒機會事先了。
世事無常,便是如此。
且言歸正傳,李尋連的第二點顧慮便是和皇庭有關,他雖然瞧不上皇庭做派,也確實有那麽點希望皇庭覆滅的小心思,但他還不至於在背後捅人家刀子。
眼下跟於神照說皇庭不好,拍著胸口捫心自問,這話不喪良心,但事兒他不是那麽個事兒,李尋連和皇庭之間爆發過再多的衝動,仔細迴想起來,他也未曾在背後跟別人說過皇庭半點不好。
立場不同而已,要爭辯當麵爭,要鬥鳴馬長槍的鬥,背後說道不是好漢所為。
這便是李尋連的第二個顧慮了。
然而,於神照今天求問到這,卻又得給人家一個交代,要是於神照實力高於李尋連,那今天他搪塞過去也行,可偏偏最近實力突飛猛進,早就把於神照甩到了身後,這就尷尬了。
思來想去,李尋連也是沒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於神照從旁看著,他為人心思巧妙,一眼就知道李尋連似乎有難處,便主動放棄。
拱了拱手,於神照衝李尋連說道:“公子若有難言之隱,直說便可,於某也就是隨便一問,若讓公子為難,著實過意不去。”
這話把李尋連頂夠嗆,雖說於神照是發自內心,但他聽著可不太好聽。
“於統領說笑了,能有什麽難言之隱。”他笑了笑,又一思慮,道:“關於這件事,我隻能說順應形勢而進行抉擇,你的意思我懂,是留在皇庭還是獨善其身,這都是需要你自己衡量妥當的,留有留的好處,走有走的前程,但你做出決定,首先要考慮的還有你身後這幫兄弟,他們若離開皇庭會怎樣,他們若留在皇庭又會怎樣。”
“公子說的是,這些於某都考慮過,所以才會心生憋悶,不知如何是好。”於神照再度拱手,又道:“我也知道,公子的難處在哪,所以才會借一步說話。還有就是,我隻是想問問,如果換成是你,你會如何抉擇。”
人家都把話說道這個份上了,李尋連再不掏心掏肺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了。
於是乎,他索性直接了當的說道:“換成是我,我便離開皇庭,帶著三萬兄弟建功立業。但,這需要兩點前提,第一,不管你發展到什麽程度,永世不與皇庭為難。第二,脫離皇庭之後,求的不該死自我壯大趁亂分羹,而是以正確的方式協助皇庭平息亂世,重迎國泰民安。”
說這話時李尋連發現於神照皺了皺眉,他心裏的想法李尋連大約能夠猜到。
的確,脫離皇庭卻又不能自立為王,且還落得個叛黨的罪名,不與皇庭為難這事如果有朝一日他真的做到那麽大,倒也能夠堅持,畢竟皇庭對他有知遇之恩。
當然了,在還沒有徹底搞清李情況之前,直接這麽給青霄皇定義還是有點有失偏頗,可就算這件事李尋連想錯了,他誤會青霄皇了,後者是必有隱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青霄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且不隻他,萬古無數帝王,壓根就沒有幾個真正能夠做到愛民如子的!
所謂一將成萬骨枯,哪個王朝的建立不是伴隨著血流成河,死去的戰士值得尊敬,坐上王位的也肯定是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話說迴來,成為王之後他所得到的,與那些戰死的英雄們,真的能夠匹配嗎?
當初戰士們在戰死之時的願望,會是天下一統?
顯然不會的,他們是為了子孫後代能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能讓還在活著的親人子女安定的生活下去。
也許開辟王朝的大帝起初也是這種想法,但慢慢的,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就變了質了。
後宮佳麗三千人是誰們,錦衣玉食宮宇殿閣是誰們,天底下最好的物資和環境是誰們在享用,至高的榮耀萬人叩拜是誰們在享受,一個不順心就可誅滅任何人九族的霸權是誰們手握,難道是那些打生打死的戰士?
毫無疑問,不是他們,而是坐在龍椅高高在上的皇帝們。
愛民如子,好一個愛民如子。試問,如果把朱佲和一個普通百姓放在同樣危險的境地,青霄皇在救人的時候會猶豫一下麽?
也許會,那還的是因為他在乎民心的看法,而不是真心實意要去救那個在真正意義上和他並不相幹的人。
不能說這是錯,因為放在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會選擇先救自己的親人。
但嘴上說著自己愛民如子,可做出來的事兒卻並非如此就不對了,那叫愚弄百姓,是最最可惡的行為!
所以李尋連一直就看不上皇庭做派,青霄皇也好,在往上的君主也好,哪怕那些所謂的萬古明君,除了幾個及特殊的所在,他都覺得,天下最大的偽君子,就他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甚至,李尋連都在幻想著一個沒有皇帝的世界,一個百姓擁有自己的主權,一個人人平等不分尊卑的世界。
當然了,這些事兒都是他思緒漸遠而已,跟於神照要的答案不沾邊兒。於神照需要李尋連指點的是,這樣的君主是否還值得他效忠。
此事問李尋連其實有點不太合適,因為李尋連主觀想法太強,很難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事情。換句話就是主意正,他的想法有自己的道理,但未必就是正確的,可在於神照看來,李尋連卻是一個很適合給自己出主意的人,因為從低位和身份上來看,李尋連屬於那種站在製高點的存在,他是客棧公子,誇張點說那就是江湖中的太子。
但,他長大的環境卻是江湖的自由,沒有那麽多亂七八糟的製度法規,不需要提個皇室名字都小心翼翼,沒有封建霸權,故而於神照覺得,即便李尋連不能給出客觀的意見,最起碼他主觀的想法,也會對自己將來做出怎樣的決定,有一定參考價值。
李尋連也是明白這一點,他今天說了什麽,對於神照灌輸了怎樣的思想,將來都有可能決定於神照的命運,無論是直接帶領三萬兄弟脫離皇庭自己建功立業也好,還是獨善其身辭官遠退也罷,總之,如果他說動了於神照,於神照以後的路,就一定會發生巨大轉折,隻是這轉折是好是壞,誰也無法提前看清。
李尋連深知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說前想一想如果自己說了,會否會左右別人心中的決定,而這絕對又會對對方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些事兒都是需要考慮的,不能張嘴就來,否則那不叫開解,那就得叫害人了。
關於於神照便是如此,他現在雖然對青霄皇有所不滿頗有微詞,但好說歹說他還是個禁軍統領,手底下掌著三萬大軍,可謂位極人臣。
要地位有地位,要前程前程也已經在手,人生做到這一步,如果不是自己貪心,求個平安也就行了。
雖然說這亂世難求平安,但他的位置特殊,放眼古今,將九州大陸曆史上的所有帝王都排出來,青霄皇應該也算是一個相對有遠見有大略的皇帝了。
李尋連覺得他現在做事出格兒,那是因為朱熙之死對他的刺激太大了,當然,這是站在皇庭的立場上考慮,要按他自己看,天底下沒有皇帝才好呢,因為所有的皇帝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立場的不同決定了看待事件而產生的結果的不同,他雖身份極高,也算站在九州之巔的人物了,但說句難聽的,草莽畢竟是草莽,行事風格多有豪邁卻又大多隨心。
這和皇庭的生存之道不符合,說青霄皇不好,但誰知道他是不是出於無奈,這些事都是沒辦法用主觀觀點去以偏概全的,隻是現在於神照問到這兒,李尋連必須的給人家一個解答。
退一步來說,便是沒有明晰的解答,提個意見也是必須要的。
畢竟,按年齡於神照是李尋連的長輩,按出道於神照是李尋連的前輩,人家好不容易開個口,他怎麽好隨隨便便用一句“我不知道”給搪塞迴去。
可話說迴來,知道是行,但你得知道明白,不能瞎給人家說。
要知道這關乎於神照的前途乃是性命,再往深了講,弄不好都得牽扯到後麵這些人,乃至他們的九族。
因為,李尋連內心裏麵最真實的看法是離開皇庭,越快越好。
為何越快越好?
這一點想必於神照自己也得琢磨過了,三萬大軍進入西方之地,名義上那是征討,實際上就是送死。
陰火活死人何其眾?沒有十萬也有八萬,這種殺掉一個還沒有它們同化一個來得快的怪物,要這三萬青龍衛如何剿滅。
鬧到最後,弄不好三萬青龍衛沒了,陰火活死人卻多出了正好三萬。
不對,是三萬零一,因為還附帶了一個天河境巔峰的強力陰火活死人大將。
所以說李尋連想要於神照直接脫離皇庭,按他所想,西方之地直接就別去了,隊伍遣散,想迴去的還可以迴皇庭就職,不想迴去的身上也有本事,這年頭種地務農容易餓死,有本事的人到哪都吃香。
當然了,說的有些誇張,青龍衛屬於皇庭三大禁軍當中實際戰鬥力最低的,雖然人數眾多,但玄修太少。方才的意思隻是個比喻,手上有功夫,亂世好生存,如此一個道理而已。
這便是李尋連想的,但他卻不能說的這麽直白,關乎到於神照命運是其一,卻還有另外一點也需要自己來權衡。
皇庭和客棧在某種程度上是競爭對手,最起碼在青霄皇眼裏是這樣,這絕不是血口噴人誣陷人家朱易,試想一下便可知道。
佛宗與世無爭尚且被皇庭算計,不說當成眼中釘,那也是手指頭上的刀槍刺了,更遑論客棧行事風格激進,向來無視王法,雖說影響力不如佛宗巨大,但事實上的威脅性卻一點都不比佛宗小。
且這威脅,都是直接指向皇庭大員乃至皇室成員的。
客棧號稱什麽?秉持道義。他們主張什麽?犯我者必誅之!
青霄皇和大掌櫃隻是暗中叫著勁兒,他們這輩兒應該是出現不了什麽太大的問題了,但眾所周知,李尋連和朱佲之間都有過生死賭注了,互相之間差點鬧個水火不容,另外李尋連做事更加毫無顧忌,他沒顧忌倒是省心省力一拍逍遙了,青霄皇那邊可不行啊,說如坐針氈是誇張,但說心頭揣揣絕不是誇大其詞。
他現在這位,大掌櫃也掌控著神劍峰,有他們壓著,李尋連無論從自己的角度還是從朱易的角度都不可能跑到皇庭去殺朱佲。
然而多年以後呢,據說玄修境界到了極其高深處,便可長生不死與世長存,但青霄皇和大掌櫃顯然沒有達到這一程度。他們才邁到第五個台階,甚至還不知道上麵究竟有多少個台階才算是高深處。
所以說,早晚有一天他們會作古而去,到了那個時候,皇庭自然是朱佲的,客棧也必須是李尋連的,想都不用想,幾乎眨眼之間,這在朝和在野的兩個最強大勢力就得變成公然對峙的場麵。
因為,青霄皇了解他的兒子,生性霸道,好勝之心極其可怕,就算到時候李尋連不提舊事,他也得兵發東方,直取神劍峰。
然而李尋連是個好惹的了?以神劍峰實力皇庭派多少兵也不可能一次性剿滅,這其中的空擋,便會是李尋連瘋狂報複的機會。
他想潛入皇庭殺人很難嗎?
這些事都是青霄皇左思右想過的,他的確很深謀遠慮,為朱熙朱佲考慮的未來甚至達到幾十年後。
同時他也很清李,皇庭雖有傲龍秘術,但和李尋連的天生無敵骨來比還是相差甚遠,眼下許還瞧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多年以後,李尋連在玄修境界上的早已,必然會甩開朱佲好幾個檔次。
到了那個時候,李尋連或許已經是大掌櫃這樣的修為,而朱佲的上限卻撐死了隻能達到魏玉訶,兩相對比,毫無疑問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
再說簡單點,如果現在的青霄國之主是魏玉訶,大掌櫃若要殺他,滿朝文武外加三萬禁軍,綁在一塊也是攔他不住。
這便是青霄皇擔心的事情,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為朱熙鋪好的路,現在也是沒機會事先了。
世事無常,便是如此。
且言歸正傳,李尋連的第二點顧慮便是和皇庭有關,他雖然瞧不上皇庭做派,也確實有那麽點希望皇庭覆滅的小心思,但他還不至於在背後捅人家刀子。
眼下跟於神照說皇庭不好,拍著胸口捫心自問,這話不喪良心,但事兒他不是那麽個事兒,李尋連和皇庭之間爆發過再多的衝動,仔細迴想起來,他也未曾在背後跟別人說過皇庭半點不好。
立場不同而已,要爭辯當麵爭,要鬥鳴馬長槍的鬥,背後說道不是好漢所為。
這便是李尋連的第二個顧慮了。
然而,於神照今天求問到這,卻又得給人家一個交代,要是於神照實力高於李尋連,那今天他搪塞過去也行,可偏偏最近實力突飛猛進,早就把於神照甩到了身後,這就尷尬了。
思來想去,李尋連也是沒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於神照從旁看著,他為人心思巧妙,一眼就知道李尋連似乎有難處,便主動放棄。
拱了拱手,於神照衝李尋連說道:“公子若有難言之隱,直說便可,於某也就是隨便一問,若讓公子為難,著實過意不去。”
這話把李尋連頂夠嗆,雖說於神照是發自內心,但他聽著可不太好聽。
“於統領說笑了,能有什麽難言之隱。”他笑了笑,又一思慮,道:“關於這件事,我隻能說順應形勢而進行抉擇,你的意思我懂,是留在皇庭還是獨善其身,這都是需要你自己衡量妥當的,留有留的好處,走有走的前程,但你做出決定,首先要考慮的還有你身後這幫兄弟,他們若離開皇庭會怎樣,他們若留在皇庭又會怎樣。”
“公子說的是,這些於某都考慮過,所以才會心生憋悶,不知如何是好。”於神照再度拱手,又道:“我也知道,公子的難處在哪,所以才會借一步說話。還有就是,我隻是想問問,如果換成是你,你會如何抉擇。”
人家都把話說道這個份上了,李尋連再不掏心掏肺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了。
於是乎,他索性直接了當的說道:“換成是我,我便離開皇庭,帶著三萬兄弟建功立業。但,這需要兩點前提,第一,不管你發展到什麽程度,永世不與皇庭為難。第二,脫離皇庭之後,求的不該死自我壯大趁亂分羹,而是以正確的方式協助皇庭平息亂世,重迎國泰民安。”
說這話時李尋連發現於神照皺了皺眉,他心裏的想法李尋連大約能夠猜到。
的確,脫離皇庭卻又不能自立為王,且還落得個叛黨的罪名,不與皇庭為難這事如果有朝一日他真的做到那麽大,倒也能夠堅持,畢竟皇庭對他有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