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古老家譜記載的信息尋根問祖,好不容易來到金陵,族譜中記載的家鄉已經麵目全非,無處可尋。畢竟,曆經了五六百年的滄海桑田,金陵又是明朝的首都和後來的陪都,南明的都城,民國的都城,飽經戰火的摧殘,哪裏還有族譜記載那副美麗家鄉的痕跡可尋?


    族譜中記載家鄉的痕跡雖然沒了,但是,家鄉的味道還在。來到金陵不可不品嚐當地小吃,特別是那夥老倌,好似對金陵小吃情有獨鍾,總能從中尋覓到那股熟悉的家鄉味道。


    有當地39度8連鎖酒吧合作夥伴大力協助,導遊和陪遊人員充足,旅遊團隊分成二十多個小團隊,慢慢悠悠遊逛在禦道街、夫子廟、大中橋。在各個小吃攤子品嚐著金陵有名的鴨血粉、糯米藕、桂花糖芋苗、五香鵪鶉蛋、梅花糕、蒸兒糕、牛肉粉絲湯、炒螺絲…..


    “老囉,老囉,肚子裝不下了多少吃食,隻能多看少吃?”孔老倌滿臉遺憾地看著隻品嚐過少許的小吃感歎。


    “孔老倌,你們老孔家當年是經營茶葉生意的,那些年,你到過彩雲許多地方。有沒有發覺,金陵許多名小吃,在咱們彩雲之南許多地方都是當地名小吃,口味做法都大同小異,有些甚至是一模一樣。”


    正端著一碗鴨血粉吃得有嗞有味的陳老倌,笑嗬嗬地對孔老倌說道。陳老倌當年就是孔家茶莊的賬房先生,年輕時也是走南闖北的主,見識不凡。


    “你說起來我倒想起來了,我們在彩雲各地吃過花樣繁多的米線、烤鴨、板鴨、豆腐、酸菜魚、粉絲……真是這樣,難道在彩雲之南各個壩子生活的的江南人後裔特別多?”孔老倌數著年輕時在彩雲之南做生意吃過的各種當地特色小吃,也覺得很奇怪。


    “現在,許多金陵人到彩雲之南去,都會有一種在家鄉的感覺。不論是飲食口味,還是風俗習慣,方言俚語。許多地方的彩雲人見到金陵人,會稱唿他們為‘老鄉’。因為,許多彩雲漢人,是明洪武時期從江南各地隨軍遷移到彩雲去的。”殷老倌對家鄉的掌故還是很了解很深入的,歲數最大,讀書最多,又開始說故事了。


    “真的,說來聽聽。”陪同他們這個小團隊的導遊小陸是金陵人,讀書的時候知道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曆史,曆史課本上可沒記載大明時期南都移民戍邊的故事。


    “想聽嗎?”殷老倌和藹地看著年輕的導遊笑了笑。


    “反正出來就是為了玩的,迴去休息也還早,還有這麽多小吃等著咱們慢慢品嚐,您老就邊吃邊說,我們都聽聽。”導遊小陸的任務就是陪這些中老年客人玩,可不在乎出來玩些什麽,隻要平安無事就心滿意足了。


    殷老倌這些年閑來無事,對各家祠堂裏麵保存下來的資料研究較深,聞言不禁樂嗬嗬地賣弄起來:“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征討彩雲之南的蒙古人。


    沐英率所部於洪武十五年進入春城,當時,明軍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已按駐軍編製總額的一定比例裝備火銃。火銃在每個百戶所中,火銃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槍手40名,其中火銃手占十分一。軍隊裝備這樣多的火銃,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嘀。”


    “我國明初時期就裝備了那麽多熱兵器了?”導遊小陸對曆史了解不多,更不知道這些明軍住邊後裔的底細。


    “宋朝時就裝備很多熱兵器了,咱中國畢竟是火藥的源發地嘛。”殷老倌自豪的說道。


    “說沐英,沐公爺的事,別扯遠了。”旁聽的祁老倌催促。


    殷老倌喝口茶潤潤喉嚨,手持折扇敲敲桌子,繼續說道:“征戰結束,許多隨軍將士也就在彩雲之南設禦屯田。按明製規定:駐軍‘軍戶’是‘永充’的,並強製士卒隨帶家屬,共同屯墾,不得改變,不得返迴,不得與當地民戶混居。實行七分屯墾,三分戍守操練,即七人所種之糧除自己食用外還需供養三人之口糧。


    ……沐英的大興屯田,勸課農桑,對西南安定做出了貢獻。所以,現在彩雲之南許多地方的地名,都有軍屯色彩,地名村名的後綴帶上個什麽旗啊,所啊,衛啊,屯啊,營啊的地名多了去了。現代,許多彩雲之南漢人家族姓氏,考證起源都歸集到金陵柳樹灣。”


    “金陵有柳樹灣這個地方嗎?再說了,就是有也不可能都遷移到彩雲之南去吧。”帶隊的祁景梁很是好奇,他委托旅行社查找過柳樹灣這個地方,沒得到明確的答複,真不知道這些老爺子從哪裏知道這些典故。


    殷老倌偏頭看看祁景梁,撇撇嘴繼續說道:“這次出來的時間太緊迫,你沒找到不代表沒有。咱中國人一向是守禮義、重親情的民族,因為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家鄉的山水永遠是最動人的風景。尋根問祖,落葉歸根,是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一種故鄉情結。


    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迴到了金陵,在金陵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彩雲之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彩雲之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彩雲之南。


    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一片駐紮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一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彩雲之南這塊不毛這地。


    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一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當時的柳樹灣正緊靠著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在宮城禁地範圍內,於是住在這裏的老百姓遭遇了必然的拆遷,因此住在柳樹灣的很多人就跟隨沐英去了彩雲之南。


    有資料記載,柳樹灣在現今的藍旗街一帶,如今是一片居民區,小梁,你下次再去仔細找找。


    柳樹灣一帶,在明朝時曾有數十萬人從那裏移民到彩雲之南各地屯邊。近年來就有不少彩雲等地的人迴來尋根,在他們家譜的記憶裏,他們就是從柳樹灣出去的。


    如今,柳樹灣高石坎(即今石門坎)已經是處於金陵城繁華的鬧市區了,聽說,每一年都有不少咱們彩雲之南的人來金陵尋根呢。而很多彩雲之南的人從小就對‘金陵’這兩個字很耳熟,見到金陵人也自然地有一種親切感。”


    殷老倌素來有尋根情節,這些年對此有深入研究。祁官營的殷家有一位在滇省省委黨校任教的教授,和有尋根情節的殷老倌是本家兄弟。知道他喜歡研究這些東西,迴老家探親的時候,還帶迴大批相關資料供他閱讀解悶。殷老倌對自己的曆史知識很是自豪,見大夥愛聽也就講開了。


    “所以,您老來到金陵也不例外,來找祖祠了。”導遊小陸笑著問道。


    “這倒也不是,都已經過去幾百年,金陵城早就變了。到一個地方,了解下風俗人文罷了。有些傳統來曆的東西,還是很有趣的。”殷老倌豁達地說道。


    “這倒也是,你們先聊,我去下洗手間。”導遊小陸笑嗬嗬的看著這夥有趣的老頭。


    “我也吃好了,帶我們一塊去。”


    “這金陵的傳統小吃可真多啊,肚子都受不了了。”


    “說起來,大明洪武、永樂大遷移時期,還創造了一個詞叫‘解手’,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使用,雖然許多城裏人用‘上洗手間’代替,可許多地方還在用。”殷老倌邊走邊說。


    “連這也有說法。”小陸樂了,這老家夥在考證出來的曆史典故也太多了吧。


    “當然有說法了,我國許多名詞用語可是不是憑空來的。當時為了進行遷移,故土難離的老百姓們被迫登記以後,為了防止他們途中逃亡,官兵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串連起來。那時候,遷徙路上,到處是一串串的移民,他們一步三迴頭,天愁地也愁。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人們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繩子拴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於是隻好向押解官兵報告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子日複一日,人複一人,次數多了,日漸簡化,隻要說上一聲:‘老爺,我要解手。’就行了。”


    “老爺子說的好有意思,不說了,不說了。咱分開走,我去我的洗手間,您老去解您的手。哈哈哈哈哈。”導遊小陸被逗樂了,幹了這麽幾年導遊,陪同這些來自彩雲之南的鄉下老頭遊玩,反倒讓自己漲姿勢了。


    導遊小陸絕對沒想到,這次陪同的這些老倌老奶,那是妥妥的大明軍屯後裔,根正苗紅那種金陵原住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活不是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櫻桃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櫻桃窪並收藏重活不是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