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景燾夫婦和依然一身紅色運動裝的徐曼麗出現在食堂的時候,吸引到食堂就餐人員大量的注目禮。看到他們仨還是和以往一樣生態輕鬆自然,說說笑笑來到餐櫃前麵各取所需,然後非常自然地坐在一起吃完早點,祁景燾和蘇敏自行其是的乘車駛出果園,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徐曼麗今早是傷員,她有充分的理由不用去滇中原生態食品公司坐班,吃過早點依然呆在食堂觀看食堂是食客流量。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每天早晨糧倉河果園食堂都非常熱鬧。果園裏麵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那些村子裏招聘來的中年工人,他們都已經習慣在食堂吃過早點,再去忙活自己的工作。果園裏麵吃早點這個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培養成的,這個有故事嘀。
農村的生活作息習慣與城市不同,連餐飲習慣也和城市有差別。滇中農村的許多村民,他們的餐飲習慣並不是和大多數城市居民那樣一日三餐。包括祁景燾家自己,以前也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
在滇中農村,農閑時期,田地裏的農活不忙,村子裏的人大多是十一點左右吃早飯,下午五點左右吃晚飯。一日兩餐。
農忙時期就不好說了。如果估計到早上的農活會非常多的時候,一家子人早早起來,就在家隨便做點什麽東西吃,填飽肚子再出去幹活。在田地裏麵忙活的差不多了,覺得餓了,就迴家吃飯。那個飯也沒什麽好講究,有什麽吃什麽,能填飽肚子就行。
有些人家,家裏沒有老人和孩子幫忙做飯,中午飯吃的更簡單。甚至,把頭天特意多煮的剩飯,添碗幹冷飯,用開水衝泡一下,弄點家裏醃製的鹹菜就吃。填飽肚子,繼續去忙農活。
農村裏,往往越是農忙季節,越是需要幹重體力活的時期,家裏的夥食條件越差,越將就著對付了事,更本就談不上什麽營養之類的。
滇中農村裏這種作息習慣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情況,彩雲省的許多地方農村都沒吃早點的習慣,基本上是一日兩餐。
這個習慣強大到什麽程度?強大到就連農村小學都必須適應農村一日兩餐的餐飲習慣,按照農村普遍存在的一日兩餐餐飲習慣來安排學校的課時和作息時間。
直到現在,1998年,滇中農村的小學校早上依然隻有3個課時。8:00點上課,10:45就放學,讓學生們迴家吃早飯。下午,13:00點上課,有四個課時的時間,但是,低年級的學生,也隻安排三個課時。
隻有那些有家人在城裏務工,或者有人在鄉鎮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家,為了一家人統一做飯、統一吃飯方便,才有可能改變餐飲習慣,實現一日三餐。
至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科學,還是一日兩餐合理,這就沒必要去深入探討爭辯了。就像說到那個哲學問題,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是為了工作一樣,本來就是個沒人能說的清楚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的人的生活習慣五花八門,存在就是合理。
有人一日兩餐,有人一日三餐,有些吃飽了撐得慌的人,已經開始深入探討如何少吃多餐,或者素食養生、不吃減肥等等無聊問題。餐飲和個人的生活環境、收入水平息息相關,沒什麽道理可談。
這個世界上,五毒俱全、無惡不作的人渣,照樣有人長命百歲;清心寡欲、與人為善的道德楷模,英年早逝的大有人在。農村裏麵那些年輕時沒享受過一天好日子,到老還仍然忙忙碌碌粗茶淡飯,照樣活到百歲的老人也不在少數。隻要你有本事活過百歲,你就有雄厚的資本和實際案例給別人瞎吹養生經,咋個說都有理由有真相,否則就別瞎說。
祁家果園開工之後,果園裏就已經開始設立職工食堂,為果園裏工作的人提供一日三餐餐飲服務。祁家招聘的果園工人,絕大多少是四十歲左右的村民,都是些在家栽田種地的莊稼把式,來果園工作之前哪裏有什麽一日三餐的餐飲習慣?
果園的職工在果園食堂吃飯,祁家有一定比例的夥食補貼,絕對不是給工人免費白吃。免費的夥食供應,那種福利待遇絕對不是什麽好習慣,縱容不得,祁家不能開這個壞頭。
剛開始,那些村子裏來的職工,特別是那些上歲數的職工根本舍不得花那份早點錢。農村人,去食堂吃什麽早點?他們寧願餓著肚子勞動,等到中午12點吃中午飯。果園裏麵的中餐,隻比家裏在早飯晚吃個把小時,挺一挺也就過去了,還能省下早餐那筆開支。
雖然果園食堂裏麵供應給果園職工的早點非常便宜,吃碗普普通通的雜醬、燜肉米線隻需要職工個人掏五毛錢,比外麵街道上同樣的米線品種差不多便宜一塊錢,相當於在果園食堂用餐隻需要市場上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享受。但是啊,哪怕吃最普通的米線,每天花五毛錢也是錢,一年吃下來也不得了,要一百多快錢的開銷呢。
至於去吃那些個豆漿油條,牛奶、糕點、茶葉蛋、荷包蛋什麽的花樣早點就更沒那個必要了,糟蹋那個錢幹嘛?
果園食堂剛開始經營那會兒,看著按照人頭估算,準備好的早點沒人幾個人來吃,大多數就這麽浪費掉,祁正明心痛了。這麽好的東西,那些保存不了的米線、包子、饅頭、豆漿油條,最後都成了臨時抓來飼養那些豬的食物,實在是太可惜了。
祁正明打算幹脆免費供應得了,都是果園裏麵的工人,都是本鄉本土的村民,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裏兄弟,免費吃個早點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可是,在果園裏坐鎮的財務特派大員徐曼麗堅決不同意。她寧願修改果園食堂的早餐供應食品種類,讓食堂工作人員麻煩一些,讓食堂根據實際需要現做現賣,少量供應相對更費事,更費錢的早點品種,減少無謂的浪費。但是,絕對不給果園裏麵的職工提供什麽免費早點餐飲,該他們支付那部分錢,必須自己掏出來支付才能吃到嘴裏去。
反正,果園裏麵已經給大家準備好經濟實惠又營養的餐飲服務,吃不吃,想不想吃,舍不舍得掏錢吃,那是職工自個的事。
剛開始,好多村子裏來的職工,看著滿盆滿桶的米線、包子、饅頭、油條,牛奶豆漿被食堂的人抬出去喂豬,心裏非常不平衡。
那麽好的東西,自己在家裏也舍不得天天吃,就這麽便宜那些豬玀了?祁家人也太浪費了,怎麽就不給人吃?那個雜醬燜肉米線,放開肚皮吃的話,自己一次可以吃好幾碗,肉包子也可以吃好幾個。人都沒得吃,拿去喂豬?沒天理啊。
祁家奶奶,老爸老媽都心痛,可是徐曼麗就是不為所動,依然讓食堂準備,保留不了的依然拿去喂豬。
在果園裏主持建築工程施工的王文信,他倒是非常支持徐曼麗的做法,說服老嶽母和大舅哥夫婦支持徐曼麗的工作,別給人家小姑娘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他那個建築公司的工人都是一日三餐,就在果園食堂搭夥,還享受不到果園工人的補貼待遇。每餐吃下來,同樣的飯菜要多出一倍價格,大家還不是照樣吃?
王文信對自己建築公司的職工如何補貼,那是他自己的事。徐曼麗認為,給來果園食堂搭夥的王文信所屬職工提供便利,沒多收他的服務費已經不錯了。職工食堂還是要分別對待,內外有別的。
徐曼麗今早是傷員,她有充分的理由不用去滇中原生態食品公司坐班,吃過早點依然呆在食堂觀看食堂是食客流量。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每天早晨糧倉河果園食堂都非常熱鬧。果園裏麵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那些村子裏招聘來的中年工人,他們都已經習慣在食堂吃過早點,再去忙活自己的工作。果園裏麵吃早點這個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培養成的,這個有故事嘀。
農村的生活作息習慣與城市不同,連餐飲習慣也和城市有差別。滇中農村的許多村民,他們的餐飲習慣並不是和大多數城市居民那樣一日三餐。包括祁景燾家自己,以前也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
在滇中農村,農閑時期,田地裏的農活不忙,村子裏的人大多是十一點左右吃早飯,下午五點左右吃晚飯。一日兩餐。
農忙時期就不好說了。如果估計到早上的農活會非常多的時候,一家子人早早起來,就在家隨便做點什麽東西吃,填飽肚子再出去幹活。在田地裏麵忙活的差不多了,覺得餓了,就迴家吃飯。那個飯也沒什麽好講究,有什麽吃什麽,能填飽肚子就行。
有些人家,家裏沒有老人和孩子幫忙做飯,中午飯吃的更簡單。甚至,把頭天特意多煮的剩飯,添碗幹冷飯,用開水衝泡一下,弄點家裏醃製的鹹菜就吃。填飽肚子,繼續去忙農活。
農村裏,往往越是農忙季節,越是需要幹重體力活的時期,家裏的夥食條件越差,越將就著對付了事,更本就談不上什麽營養之類的。
滇中農村裏這種作息習慣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情況,彩雲省的許多地方農村都沒吃早點的習慣,基本上是一日兩餐。
這個習慣強大到什麽程度?強大到就連農村小學都必須適應農村一日兩餐的餐飲習慣,按照農村普遍存在的一日兩餐餐飲習慣來安排學校的課時和作息時間。
直到現在,1998年,滇中農村的小學校早上依然隻有3個課時。8:00點上課,10:45就放學,讓學生們迴家吃早飯。下午,13:00點上課,有四個課時的時間,但是,低年級的學生,也隻安排三個課時。
隻有那些有家人在城裏務工,或者有人在鄉鎮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家,為了一家人統一做飯、統一吃飯方便,才有可能改變餐飲習慣,實現一日三餐。
至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科學,還是一日兩餐合理,這就沒必要去深入探討爭辯了。就像說到那個哲學問題,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是為了工作一樣,本來就是個沒人能說的清楚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的人的生活習慣五花八門,存在就是合理。
有人一日兩餐,有人一日三餐,有些吃飽了撐得慌的人,已經開始深入探討如何少吃多餐,或者素食養生、不吃減肥等等無聊問題。餐飲和個人的生活環境、收入水平息息相關,沒什麽道理可談。
這個世界上,五毒俱全、無惡不作的人渣,照樣有人長命百歲;清心寡欲、與人為善的道德楷模,英年早逝的大有人在。農村裏麵那些年輕時沒享受過一天好日子,到老還仍然忙忙碌碌粗茶淡飯,照樣活到百歲的老人也不在少數。隻要你有本事活過百歲,你就有雄厚的資本和實際案例給別人瞎吹養生經,咋個說都有理由有真相,否則就別瞎說。
祁家果園開工之後,果園裏就已經開始設立職工食堂,為果園裏工作的人提供一日三餐餐飲服務。祁家招聘的果園工人,絕大多少是四十歲左右的村民,都是些在家栽田種地的莊稼把式,來果園工作之前哪裏有什麽一日三餐的餐飲習慣?
果園的職工在果園食堂吃飯,祁家有一定比例的夥食補貼,絕對不是給工人免費白吃。免費的夥食供應,那種福利待遇絕對不是什麽好習慣,縱容不得,祁家不能開這個壞頭。
剛開始,那些村子裏來的職工,特別是那些上歲數的職工根本舍不得花那份早點錢。農村人,去食堂吃什麽早點?他們寧願餓著肚子勞動,等到中午12點吃中午飯。果園裏麵的中餐,隻比家裏在早飯晚吃個把小時,挺一挺也就過去了,還能省下早餐那筆開支。
雖然果園食堂裏麵供應給果園職工的早點非常便宜,吃碗普普通通的雜醬、燜肉米線隻需要職工個人掏五毛錢,比外麵街道上同樣的米線品種差不多便宜一塊錢,相當於在果園食堂用餐隻需要市場上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享受。但是啊,哪怕吃最普通的米線,每天花五毛錢也是錢,一年吃下來也不得了,要一百多快錢的開銷呢。
至於去吃那些個豆漿油條,牛奶、糕點、茶葉蛋、荷包蛋什麽的花樣早點就更沒那個必要了,糟蹋那個錢幹嘛?
果園食堂剛開始經營那會兒,看著按照人頭估算,準備好的早點沒人幾個人來吃,大多數就這麽浪費掉,祁正明心痛了。這麽好的東西,那些保存不了的米線、包子、饅頭、豆漿油條,最後都成了臨時抓來飼養那些豬的食物,實在是太可惜了。
祁正明打算幹脆免費供應得了,都是果園裏麵的工人,都是本鄉本土的村民,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裏兄弟,免費吃個早點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可是,在果園裏坐鎮的財務特派大員徐曼麗堅決不同意。她寧願修改果園食堂的早餐供應食品種類,讓食堂工作人員麻煩一些,讓食堂根據實際需要現做現賣,少量供應相對更費事,更費錢的早點品種,減少無謂的浪費。但是,絕對不給果園裏麵的職工提供什麽免費早點餐飲,該他們支付那部分錢,必須自己掏出來支付才能吃到嘴裏去。
反正,果園裏麵已經給大家準備好經濟實惠又營養的餐飲服務,吃不吃,想不想吃,舍不舍得掏錢吃,那是職工自個的事。
剛開始,好多村子裏來的職工,看著滿盆滿桶的米線、包子、饅頭、油條,牛奶豆漿被食堂的人抬出去喂豬,心裏非常不平衡。
那麽好的東西,自己在家裏也舍不得天天吃,就這麽便宜那些豬玀了?祁家人也太浪費了,怎麽就不給人吃?那個雜醬燜肉米線,放開肚皮吃的話,自己一次可以吃好幾碗,肉包子也可以吃好幾個。人都沒得吃,拿去喂豬?沒天理啊。
祁家奶奶,老爸老媽都心痛,可是徐曼麗就是不為所動,依然讓食堂準備,保留不了的依然拿去喂豬。
在果園裏主持建築工程施工的王文信,他倒是非常支持徐曼麗的做法,說服老嶽母和大舅哥夫婦支持徐曼麗的工作,別給人家小姑娘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他那個建築公司的工人都是一日三餐,就在果園食堂搭夥,還享受不到果園工人的補貼待遇。每餐吃下來,同樣的飯菜要多出一倍價格,大家還不是照樣吃?
王文信對自己建築公司的職工如何補貼,那是他自己的事。徐曼麗認為,給來果園食堂搭夥的王文信所屬職工提供便利,沒多收他的服務費已經不錯了。職工食堂還是要分別對待,內外有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