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這一疑問同當初牛旗萬程所言“太平才能削藩”,本質上一樣。


    二人觀點出奇一致——都認為隻要西山明軍未被清軍徹底平定,清廷就不會對吳三桂動手。


    這不單單是政治上的選擇,也是軍事上的選擇。


    因為單是圍剿茅麓山幾千明軍殘兵,清廷都動員了近二十萬兵馬,甚至還出動了一萬京營八旗真滿洲,就這還連連慘敗,短期內根本拿不下茅麓山。


    除了長期圍困拉攏收買這一策略,清軍也沒有其它有效辦法。


    如此一來,與吳三桂翻臉便意味清廷給自己挖了個坑,因為他要另外開辟一條戰線對付吳三桂。


    擁有雲貴兩省並實際控製四川綠營的吳三桂,豈是一縣之地都沒有的西山忠貞營可比。


    要知道吳三桂部下可是有十萬能征善戰之兵的,一旦起兵瞬間便能兵臨長江。


    試問,在主力被西山牽製的情況下,清廷拿什麽去對付吳三桂


    全國綠營六十萬,三藩能夠直接控製、間接控製的不會少於十五萬,尤其吳三桂不僅控製雲貴兩省綠營,還通過四川提督鄭蛟麟等控製四川綠營,於西北更有好幾個親信大將,如王輔臣等。


    因而一旦起事,響應吳三桂舉事的綠營兵馬恐怕二十萬都不止。


    湖廣清軍被西山拖著,陝西清軍又被明軍重創,閩浙又要應對鄭氏,且其中還有個炸彈耿家,長江以南也就兩江地區被清廷牢牢控製。


    兩廣地區廣東有尚家,廣西那邊剛過去個孫延齡。


    清廷的國本八旗是個紙老虎的事實已經被穆裏瑪戳破,根本打不了仗。


    吳三桂真反,長江以南基本都得“淪陷”。


    因此,清廷不可能現在逼反吳三桂,那跟挖坑把大清埋了沒區別。


    吳三桂不反,何來勢可用


    無勢可用,王五這個大明湖廣掛印總兵還真要將漢軍八旗的都統當到底麽。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保存茅麓山的明室火種,又想清廷同吳三桂這幫漢人藩王鬥個魚死網破,看著是個兩全齊美的好謀略,可這世上真有這麽便宜的事


    清廷能奪明朝之天下,靠的不僅僅是蠻力,更多的也是智慧。


    不管是奴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又或多爾袞、福臨,清廷從來不缺大智慧的人才。


    甚至很多還是漢人精英。


    可以肯定除非燕京城的滿漢官員集體犯蠢,否則不可能在西山未平之前就削藩的。


    就算是削藩,清廷它也得一步步來,怎麽可能直接把三藩給逼反呢。


    所以,張尚書認為王五對清廷和“三藩”間的矛盾分析的確有道理,也認為清廷將來和三藩必有一戰,但前提一定是平定西山。


    如此,你王五要隱忍到什麽時候


    又怎麽在清營當中保住西山


    王五一時也不知如何迴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是按原時空曆史推演的這盤大旗,但要是原時空的曆史因他的到來陰差陽錯的出現一些變化,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會導致他的圖謀及努力向著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說白了,他麵臨的問題就是“太平才能削藩”這個曆史定律。


    不打破這個定律,指望借三藩起事的大勢複天下,簡直是癡人說夢。


    而他的“老瑪法”鼇拜於削藩問題上,一直是個“保守派”。


    小麻子上台後才將削藩提上議事日程。


    王五想說吳三桂真不反的話,他就在荊州反。


    但這樣做也沒有意義。


    因為,他如今能用之兵其實也就三四千人,根本不可能在荊州掀起大勢來。


    最大的可能是一旦舉旗,立即就會被幾萬乃至十幾萬清軍圍困。


    縱是張長庚那個老狐狸都會暗中推他一把。


    好讓他早點跳長江,免得連累他老張。


    真想在荊州獨力抗清,至少需要三年的經營。


    就這,也不會太穩固。


    畢竟,荊州之地也就幾個縣。


    “末將聽說韃子小皇帝明年就要大婚,不出意外的話小皇帝大婚過後用不了多久就會親政”


    為了讓張煌言認同自己的謀劃繼而能夠去台灣,王五給出自己的“推論”,就是斷定韃子小皇帝一定會和如今清廷實際掌舵人鼇拜發生衝突,甚至極大可能會發生類似宮廷政變的戲碼。


    保守派的鼇拜若倒台,激進派的小皇帝掌權後未必不會愣頭青的開辟兩條戰線。


    因此,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隻需忍耐便可。


    “另外江南歸祚明已持老宗伯遺書前往昆明。”


    偽造的錢謙益遺書已由歸莊送往昆明,這封遺書哪怕不能讓吳三桂就此起兵,也能讓其在清與明之間重新搖擺不定。


    歸祚明就是歸莊,張煌言四年前率軍入長江時見過此人。


    頓了頓,王五又將前番他在夔東時曾同吳三桂部將吳國貴、馬寶、鄭蛟麟合作一事說出。


    合作的結果就是配合根據地重創了陝西綠營。


    因此他認為通過各種手段逼反吳三桂是有可能的。


    隻要吳三桂起兵,他就立即在荊州反正易幟,為吳軍打開通往燕京的道路。


    滅清之後江山姓吳還是姓朱,則是另外的事。


    “噢”


    得知王五竟與吳國貴等人有過秘密合作,張煌言不禁也是吃驚。


    “若是如此,這吳三桂難不成還真能起兵反清不成”


    總兵郭法廣對吳三桂的人幫助明軍對付陝西清軍感到不可思議。


    “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全是利字。”


    王五坦言馬寶、吳國貴他們未必是想複明,幫助明軍的目的隻不過是想借此削弱清廷有生力量,吳三桂若決意起兵,他們就能迅速打進陝西渡過黃河北上。


    郭法廣點了點頭,其身邊的參軍徐元耕則道:“老宗伯雖是文宗,於我複明之人心中地位極大,但其遺書未必就能打動吳三桂”


    徐元耕覺得吳三桂這種人怎麽可能被一個死去的文壇領袖遺書打動,哪怕天下複明之士不斷向其投去血書,這人都可能如烏龜一樣裝作沒收到,沒看見。


    並說歸莊此去兇多吉少,極有可能會被吳三桂綁縛押去燕京以證“清白”。


    這讓王五聽的心中一沉,要真是如此,豈不是害了歸莊。


    正有些後悔時,卻見對麵的張尚書環顧眾人,說道:“若我張蒼水去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傲骨鐵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傲骨鐵心並收藏抗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