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生看不得自己的弟子哭泣,摸了摸聖君的臉頰說道:“陛下,您是帝國的主宰者,無論出了什麽事,都不能有任何情感波動,您是帝國的中樞,您若動了,讓下麵人如何是好呢?”
聖君點頭,依舊止不住啜泣,道:“老師,弟子舍不得您。”
“聖君啊,我老了,早就該知道天命了,人固有一死,這事了輪迴之道,我也該去配老君了!”王長生努力的笑了笑,讓自己顯得不那麽哀傷。
“聖君,你可知道當年我為什麽退隱,不再當官?”
康德搖了搖頭,他也很不解,這位帝國最聰明的人為什麽急流勇退。
要知道那個時候王長生身上聖眷正濃,作為一位老臣,在當年的各次作戰中屢立奇功,又是太子的老師,頂著帝師的名頭,想要再把持朝政幾十年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是王長生卻在新君上位一年多後離開了朝廷,辦起了書院,裏麵要是沒什麽隱情,說出來大家也不信。
王長生笑了笑,說道:“那是因為當年有些老將勸我自立為王啊!”
“啊!”聖君眼珠子瞪大,久久說不出來話,脖頸子涼嗖嗖的
,一股寒意直從腳底板頂到天靈蓋。
那個時候王長生振臂一唿,天下肯定是贏糧影從,想要廢立新君,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想一想自己從閻王爺那裏走了一個來迴,卻一直蒙在鼓裏,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康德怎麽能不升起一陣惡寒呢?
同時康德內心也慶幸不已,幸虧自己有了一個好老師,急流勇退,沒有去爭奪帝位,否則必定天下大亂。
試想皇帝之位誰不想去做一做啊,康德那麽平庸,沒什麽主見,隻有一顆野心,而王長生乃是良相賢師,所謂帝位有德者居之,王長生要是點一點頭,命運也許就不一樣了。
王長生繼續說道,語氣平和。:“儒家講究的就是匡扶社稷,我王長生為了社稷努力了那麽多年,又怎麽忍心去破壞他呢,而且先帝也曾托孤,讓我好好照顧聖君,我怎能做出那種不仁不義之事,留下千古罵名呢?”
“老師,您一直是我的老師,帝國社稷也是您匡扶的,百年之後帝國可有什麽人才可以委之大用?”
康德皇帝從理智上當然相信這位老者,自己的老師,所以才會這樣問道。
“文成這
孩子不錯,溫良恭儉,是守成之輩,待他到六十後,就退下吧,趙經銳意拓展,能為陛下打下更大的江山,相位十年後可以交給趙經。”
“不過趙經有些剛愎自用,雖然磨礪了幾年,打磨了些棱角,可始終有刺,張壯素來老成,副相的位置由他做,可以讓陛下少操心一些。”
王長生繼續說道:“趙經我看他可以在相位上待二十年,二十年後就扶張壯為正,文良為輔,文良這孩子還年輕,可是也顯露了些天分,隻需要打磨一下,就可以委以重任。”
聖君一邊聽一邊點頭,王長生推薦的這些人並不都是自己的門生故舊,可以說一切都是出以公心,沒有任何私情。
康德暗暗記下,又繼續說道:“敢問老師帝國未來的國策該當如何?”
王長生早有腹稿,平靜的說道:“帝國如今又和五十年前差不多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將士們和朝臣都有些懈怠了,如果可以,自當繼續對北動武。”
“北麵的清國最近發展很快,國力大增,並且乃是國君身上有蠻族血統,桀驁不馴,野心極大,我曾出使該國,見過當朝國君的
父親,其人狡詐異常,加之蠻族勇武,放任他們發展,就是給帝國的未來增添壓力。”
聖君有些擔憂的說道:“清國和犬戎有些關係,馬戰極強,我國之兵又不習馬戰,真的打起來會不會有滅國之險?”
這裏隻有幾個帝國的核心,所以聖君說話也大膽了不少。
王長生搖了搖頭,說道:“陛下當有信心,什麽清國軍士不過萬,過萬不可敵,都是民間傳言,鄉民愚夫傳出來的而已,當年北滅王庭的時候,清國也曾救援犬戎,大渡河一戰清國的軍士死傷三萬,從此再也不敢南下,當年咱都打得過,難道陛下還沒有先帝的信心嗎?”
聖君漲紅了臉,他最怕的就是別人說他不如自己的父親,為此他還興大獄,治了不少人的罪。
可是一個自己的老師,處於風燭殘年,一切都是為了社稷,為了國家,他又怎麽忍心責怪呢?於是默默點頭,準備聽王長生的下文。
“陛下,傾全國之力一戰,可以打疼清國,換來五十年的和平,老臣走後陛下就要準備起來了,切不可懈怠,亦不可操之過急,徐徐圖之是最好。”
“對於未開
化的國家,隻有用刀槍才能使他們老實,這是當年老臣給先帝的進言,如今老臣鬥膽,再說一次,懇請陛下三思。”
“當年滿朝酸儒都說什麽以德服人,天朝氣量,老臣舌戰群儒,這才堅定了先帝的決心,陛下一定要聽老臣這句勸,好戰必亡,可是忘了憂患的國家也不會長久,每一個甲子打一仗,收拾人心,對帝國來說有利無弊。”
“老師,您心中可有帥位人選?”康德皇帝一臉急切的看著王長生。
“祁家世代忠良,北伐王庭,南征蠻族的時候祁家出了不少力,如今祁家的那個小兒子就不錯,我看他是一個當帥的材料,陛下要記住,沒人是天生的聖人,勤勉可以使人強大,精兵需要戰爭的考驗!”
王長生咳嗽了幾下,漲紅了臉,藥性的時間已經快要過去,他已經看不清眼前人的臉了,咫尺的距離卻如同天涯海角一般遙遠。
“先帝,再等等我,老臣要來了!”王長生看著眼前的虛影,臉上露出了笑容,當年君臣相得的兩人又要在一起了。
康德的心被狠狠地揪了起來,他知道,這個老人已經要走完最後一程了。
(本章完)
</p>
聖君點頭,依舊止不住啜泣,道:“老師,弟子舍不得您。”
“聖君啊,我老了,早就該知道天命了,人固有一死,這事了輪迴之道,我也該去配老君了!”王長生努力的笑了笑,讓自己顯得不那麽哀傷。
“聖君,你可知道當年我為什麽退隱,不再當官?”
康德搖了搖頭,他也很不解,這位帝國最聰明的人為什麽急流勇退。
要知道那個時候王長生身上聖眷正濃,作為一位老臣,在當年的各次作戰中屢立奇功,又是太子的老師,頂著帝師的名頭,想要再把持朝政幾十年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是王長生卻在新君上位一年多後離開了朝廷,辦起了書院,裏麵要是沒什麽隱情,說出來大家也不信。
王長生笑了笑,說道:“那是因為當年有些老將勸我自立為王啊!”
“啊!”聖君眼珠子瞪大,久久說不出來話,脖頸子涼嗖嗖的
,一股寒意直從腳底板頂到天靈蓋。
那個時候王長生振臂一唿,天下肯定是贏糧影從,想要廢立新君,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想一想自己從閻王爺那裏走了一個來迴,卻一直蒙在鼓裏,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康德怎麽能不升起一陣惡寒呢?
同時康德內心也慶幸不已,幸虧自己有了一個好老師,急流勇退,沒有去爭奪帝位,否則必定天下大亂。
試想皇帝之位誰不想去做一做啊,康德那麽平庸,沒什麽主見,隻有一顆野心,而王長生乃是良相賢師,所謂帝位有德者居之,王長生要是點一點頭,命運也許就不一樣了。
王長生繼續說道,語氣平和。:“儒家講究的就是匡扶社稷,我王長生為了社稷努力了那麽多年,又怎麽忍心去破壞他呢,而且先帝也曾托孤,讓我好好照顧聖君,我怎能做出那種不仁不義之事,留下千古罵名呢?”
“老師,您一直是我的老師,帝國社稷也是您匡扶的,百年之後帝國可有什麽人才可以委之大用?”
康德皇帝從理智上當然相信這位老者,自己的老師,所以才會這樣問道。
“文成這
孩子不錯,溫良恭儉,是守成之輩,待他到六十後,就退下吧,趙經銳意拓展,能為陛下打下更大的江山,相位十年後可以交給趙經。”
“不過趙經有些剛愎自用,雖然磨礪了幾年,打磨了些棱角,可始終有刺,張壯素來老成,副相的位置由他做,可以讓陛下少操心一些。”
王長生繼續說道:“趙經我看他可以在相位上待二十年,二十年後就扶張壯為正,文良為輔,文良這孩子還年輕,可是也顯露了些天分,隻需要打磨一下,就可以委以重任。”
聖君一邊聽一邊點頭,王長生推薦的這些人並不都是自己的門生故舊,可以說一切都是出以公心,沒有任何私情。
康德暗暗記下,又繼續說道:“敢問老師帝國未來的國策該當如何?”
王長生早有腹稿,平靜的說道:“帝國如今又和五十年前差不多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將士們和朝臣都有些懈怠了,如果可以,自當繼續對北動武。”
“北麵的清國最近發展很快,國力大增,並且乃是國君身上有蠻族血統,桀驁不馴,野心極大,我曾出使該國,見過當朝國君的
父親,其人狡詐異常,加之蠻族勇武,放任他們發展,就是給帝國的未來增添壓力。”
聖君有些擔憂的說道:“清國和犬戎有些關係,馬戰極強,我國之兵又不習馬戰,真的打起來會不會有滅國之險?”
這裏隻有幾個帝國的核心,所以聖君說話也大膽了不少。
王長生搖了搖頭,說道:“陛下當有信心,什麽清國軍士不過萬,過萬不可敵,都是民間傳言,鄉民愚夫傳出來的而已,當年北滅王庭的時候,清國也曾救援犬戎,大渡河一戰清國的軍士死傷三萬,從此再也不敢南下,當年咱都打得過,難道陛下還沒有先帝的信心嗎?”
聖君漲紅了臉,他最怕的就是別人說他不如自己的父親,為此他還興大獄,治了不少人的罪。
可是一個自己的老師,處於風燭殘年,一切都是為了社稷,為了國家,他又怎麽忍心責怪呢?於是默默點頭,準備聽王長生的下文。
“陛下,傾全國之力一戰,可以打疼清國,換來五十年的和平,老臣走後陛下就要準備起來了,切不可懈怠,亦不可操之過急,徐徐圖之是最好。”
“對於未開
化的國家,隻有用刀槍才能使他們老實,這是當年老臣給先帝的進言,如今老臣鬥膽,再說一次,懇請陛下三思。”
“當年滿朝酸儒都說什麽以德服人,天朝氣量,老臣舌戰群儒,這才堅定了先帝的決心,陛下一定要聽老臣這句勸,好戰必亡,可是忘了憂患的國家也不會長久,每一個甲子打一仗,收拾人心,對帝國來說有利無弊。”
“老師,您心中可有帥位人選?”康德皇帝一臉急切的看著王長生。
“祁家世代忠良,北伐王庭,南征蠻族的時候祁家出了不少力,如今祁家的那個小兒子就不錯,我看他是一個當帥的材料,陛下要記住,沒人是天生的聖人,勤勉可以使人強大,精兵需要戰爭的考驗!”
王長生咳嗽了幾下,漲紅了臉,藥性的時間已經快要過去,他已經看不清眼前人的臉了,咫尺的距離卻如同天涯海角一般遙遠。
“先帝,再等等我,老臣要來了!”王長生看著眼前的虛影,臉上露出了笑容,當年君臣相得的兩人又要在一起了。
康德的心被狠狠地揪了起來,他知道,這個老人已經要走完最後一程了。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