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手中捧著的那本書名為《基礎劍法》,這是他在離開“武技坊”時張正囑托他去靈者坊市買的。
其實於昊一直對張正的印象都不錯,除了長得猥瑣點,其他都很好,主要是對自己很照顧,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知道於昊沒有什麽用兵器的習慣,還特意叮囑要先打好基礎,甚至推薦了功法。
由此可見大明的昌盛,不止一個聖王就能撐起來的,個個文武大臣也是有著不小的功勞,一個不嫉賢妒能的首府,一個放下朝堂榮華前往北漠的內閣長老,雖說有些事情不能麵麵俱到,但是大的方向卻是沒有偏差,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國家獻出自己該有的力量。
看完全書,於昊大概了解劍的基本招式,但若是讓他變成對敵的技巧,他依舊做不到,因為隻有實戰才能磨礪戰鬥技巧。
合上書,於昊已經將劍法的基本步法與招式記在腦海裏,少年也不知道他為何這麽快就能掌握基本劍法的特點,最後他隻能自戀的將這歸結於天賦上。
其實這還真的和天賦有關,道崖覺醒的武器發自內心,於昊覺醒了墨劍說明他心中對劍的敏感度很高,加上覺醒後的增幅作用,現在的於昊可以算的上劍道小天才。
少年做不到帥氣的抽劍,所以他隻能緩緩的將劍拉出,單手灌注靈氣,劍鳴過後,墨劍顯世。
於昊其實一直很好奇,無鋒的劍配上靈氣變成有鋒之劍後有什麽厲害之處,於是他也不怕這普通的石塊會磨損劍,用他剛學的基礎劍法的招式,一劍劈了過去。
好家夥這劍斬石塊雖沒有如切豆腐那般誇張,但是也能切下一小塊石頭,隻不過切麵並不平整,很顯然於昊手抖了。
於昊知道這是他沒有用過劍,導致肌肉並不習慣劍法的動作造成的,就像一個人沒寫過字,握筆時寫的字歪歪扭扭一樣。
明白自己的缺陷,於昊自然是要去彌補,就地取材,用石頭製定了一係列的練劍方案。
比如用腳振飛小石子,然後用劍刺,劈,至於為何不用靈氣割石頭,因為於昊發現那樣子太費靈氣了,得不償失,還不如將靈氣收了,就用製式長劍去練來的效率高。
所以於昊便開始如此苦練基礎劍法中的刺,劈,撩,掛,點等基本招式,那真的可以說是廢寢忘食,除了每天的站樁,少年累了就打坐,起身便是舞劍,就連吃肉幹,喝口水,手裏的劍依舊不停,這可比聞雞起舞的二人還要勤奮,畢竟修士是可以不要睡覺的。
這一晃就是四五天,這天清晨,初陽的懵懂光線,還未帶走雜草間的朝露,這些露水就在一聲聲“蹭蹭蹭”的劍出聲中全沾染到一隻腳上。
這隻腳是屬於一位舞劍少年的,他的劍法並不華麗,反倒是那種最基本的招式。
雖然劍法基本可卻被他演繹出來一種流暢感,使得這並不出奇的基礎劍招有一種大道至簡的意境。
而那種流暢不僅限於動作,更在於對濺起亂石時每種情況遊刃有餘的處理方式。
此時的於昊已經由百擊不中變成了劍劍點破,甚至對於劍法與配套步伐施展可以說是出自本能,隻是巨大的變化背後有多少的汗水,又豈能是一兩句話說的明白的。
當然於昊能夠如此之快的練好劍法,與玄武拳真是密不可分,多年站樁使他下盤的根基紮實步伐穩定,拳法中劍的意境使他極快適應了劍招,可見這套拳法蘊含著多麽高明的智慧。
隨著最後一顆震起的石子被點破,於昊收劍,站樁,但是這次他不是因為累了開始打樁的,而是他覺得自己的基礎劍法已經差不多了,打算調整狀態為修煉《隱刃》以及《迷蹤步》做準備。
根基紮實學什麽都快,《基礎劍法》作為百技之始,任何劍招裏都有它的影子,《隱刃》與《迷蹤步》也不例外。
在基礎劍法之上《隱刃》以及《迷蹤步》都加入自己的特點,其中包括速點,假動作,虛晃,借力打力,等等,招招變換,蹤跡難尋,可真正的殺招往往就在這亦真亦假的劍光霍霍之中。
於昊雖沒有見過真正的打鬥,可是他一看劍招就明白了,若是真的對敵,這劍招配合步伐可真是防不勝防,甚至會製造對手的破綻。
少年明白,書上寫的精妙,終究隻是紙上之物,若不勤學苦練,那劍法依舊存於書間,而不再自己身上。
和修煉《基礎劍法》一樣,於昊靜心觀想完兩套武技,將裏麵的動作要領記入腦海之中後,便開始又一輪的苦練。
與《基礎劍法》的簡單不同,這進階的武技和身法,則是極為繁雜,所以於昊的修煉方法當然要進行改變。
這種改變不僅要能夠練習劍招,更要將《隱刃》與《迷蹤步》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畢竟兩者雖然類型相同,但是卻不是像《基礎劍法》那樣,步伐與劍招是配套存在的,當然需要修煉者的磨合。
對於新的修煉方法,在少年睜眼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眉目,因為他看到亂草間紛落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塊。
之後的練劍於昊是在這些石塊間進行,隻不過他不在是腳板落地,而是踩在那石塊上舞劍,來迴於石塊之間的步子,用的是《迷蹤步》。
可劍法與步伐雙管齊下的難度著實不小,所以於昊總是會重心控製不好落到地麵上,甚至好幾次轉身揮劍時,還與礫石散亂的地麵來了個親密接觸。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於昊充分發揮著他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來,能支撐他如此的或許不是手中的劍,而是心中的執念吧。
又是兩三天的時間過去,於昊勉強終於劍招與步法結合,雖然動作有些時候會很僵硬,但他終究能在石塊間穩住身形。
在練劍的過程中,於昊發現一個驚人的事情,那就是無論是劍法,還是步伐,都能在玄武拳中找到承接的招式,也就是說玄武拳可以融入到這劍法之中,隻不過以前用的是手,而現在用的則是劍。
想到這,於昊手中的劍忽然從劍點如雨中,轉為綿綿之意,這正是玄武拳的陰陽之道。
隨後於昊腳底下一陣迷亂步伐在碎石間閃動,又是玄武拳中的一記踏步,接著迴身一個刺劍,帶著崩勁與“嗡”的一聲劍鳴,斷崖長劍驟然之間黑的滲人,一股氣勁從劍內飛出,直衝那以前用於開采石塊的岩壁。
“咻~~”劍氣沒入岩壁。
“嘣~~”的又一聲悶響,崖壁從內而外直接崩碎成大小不一的石塊,那碎石紛飛煙塵四起,就像是采石工匠炸開山體時的悶雷一般,聲勢驚人。
於昊看著剛剛炸出來的與周圍青苔岩壁存在鮮明對比的新鮮岩洞,眼裏也是漏出震驚之色。
這氣勁是他想著劍和《道藏》的獨特導氣法門,若是再配上玄武拳的靈氣射出方式會如何,而故意放出的。
原本以為就是炸毀一小塊岩壁,沒想到竟然那氣勁竟然切入岩壁內部,並在裏麵爆炸。
於昊上前仔細打量了這岩洞,當看到這個坑口將近有一臂深的時候,卻是異常的吃驚。
要知道於昊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換算成他前世的身高標準,他現在也有個178左右的身高,所以手臂的長度自然不會短,可見這氣勁威力是多麽嚇人。
造成這氣勁如此威力的主要還是《道藏》,因為於昊在這之後試了一下靈氣的另外用法——內勁。
他用《道藏》的特殊法門灌入一塊較大的碎石,竟然也炸開了那石塊,雖然沒有剛才威力那麽恐怖,但是這種自內而出的爆破力量,無疑能在對敵時有著巨大的作用。
自從發現這個事後,於昊的劍就變不同起來,不再是全按照《隱刃》與《迷蹤步》的路子來,他將玄武拳法的陰陽之道也貫穿其中,柔時纏纏綿綿詭異莫測,殺機浮現時則是氣勢濤濤鬼神難擋。
五月五號清晨,於昊手持一黑劍,時而亂石之間騰挪跳躍,時而施展步伐輕功飛上石崖,時而又輕落獨立在某塊亂石之上,若是細看他的腳,甚至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殘影,讓人眼花繚亂。
但無論少年步伐如何鬼魅,無論他腳下是什麽,於昊的墨劍都是迎風而舞,如劍躺清風般,有種別樣的美感,隻是這詭異的華麗劍招,在日後會導致多少人成為少年的劍下亡魂,可能隻有時間老人才知曉吧。
若張正此時在這裏,看到這場景一定會驚訝異常,因為現在於昊的招式已經不能算的上是《隱刃》,卻又可以看到《隱刃》的影子,而這種情況就是傳說中的“通化”。
所謂“通化”,說的是通曉武意,化於己身,不在拘泥套路格式,用於昊前世經典武俠的橋段來說就是:“你忘了嗎?”“我忘了”。
但是要到這種境界,若是沒有劉韻那般的天生劍心,就隻能靠多年的積累才能達到。
如於昊這般的尋常天才,十幾天時間就能將武技練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匪夷所思。
這些於昊不會知曉,他隻知道老道的玄武拳是真的不簡單,本來不習慣的步伐與劍招,有了玄武拳的融入變的得心印手,劍更是隨心念流轉,意到而劍到。
日過樹梢,於昊停步收劍,立於一巨石之上,看著長安城的方向,他根據這幾天的默算得出今日是迴去之時。
為何現在迴去,那是因為手冊上說每月的五號,是三大勢力的執事為新弟子講課的日子,這對於昊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他當然不會錯過。
隨後於昊腳下步伐一展,很快就到了南城門,斷崖佩劍亮出,在守衛恭送與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少年沒有排隊便入了長安城,直奔東城而去。
其實於昊一直對張正的印象都不錯,除了長得猥瑣點,其他都很好,主要是對自己很照顧,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知道於昊沒有什麽用兵器的習慣,還特意叮囑要先打好基礎,甚至推薦了功法。
由此可見大明的昌盛,不止一個聖王就能撐起來的,個個文武大臣也是有著不小的功勞,一個不嫉賢妒能的首府,一個放下朝堂榮華前往北漠的內閣長老,雖說有些事情不能麵麵俱到,但是大的方向卻是沒有偏差,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國家獻出自己該有的力量。
看完全書,於昊大概了解劍的基本招式,但若是讓他變成對敵的技巧,他依舊做不到,因為隻有實戰才能磨礪戰鬥技巧。
合上書,於昊已經將劍法的基本步法與招式記在腦海裏,少年也不知道他為何這麽快就能掌握基本劍法的特點,最後他隻能自戀的將這歸結於天賦上。
其實這還真的和天賦有關,道崖覺醒的武器發自內心,於昊覺醒了墨劍說明他心中對劍的敏感度很高,加上覺醒後的增幅作用,現在的於昊可以算的上劍道小天才。
少年做不到帥氣的抽劍,所以他隻能緩緩的將劍拉出,單手灌注靈氣,劍鳴過後,墨劍顯世。
於昊其實一直很好奇,無鋒的劍配上靈氣變成有鋒之劍後有什麽厲害之處,於是他也不怕這普通的石塊會磨損劍,用他剛學的基礎劍法的招式,一劍劈了過去。
好家夥這劍斬石塊雖沒有如切豆腐那般誇張,但是也能切下一小塊石頭,隻不過切麵並不平整,很顯然於昊手抖了。
於昊知道這是他沒有用過劍,導致肌肉並不習慣劍法的動作造成的,就像一個人沒寫過字,握筆時寫的字歪歪扭扭一樣。
明白自己的缺陷,於昊自然是要去彌補,就地取材,用石頭製定了一係列的練劍方案。
比如用腳振飛小石子,然後用劍刺,劈,至於為何不用靈氣割石頭,因為於昊發現那樣子太費靈氣了,得不償失,還不如將靈氣收了,就用製式長劍去練來的效率高。
所以於昊便開始如此苦練基礎劍法中的刺,劈,撩,掛,點等基本招式,那真的可以說是廢寢忘食,除了每天的站樁,少年累了就打坐,起身便是舞劍,就連吃肉幹,喝口水,手裏的劍依舊不停,這可比聞雞起舞的二人還要勤奮,畢竟修士是可以不要睡覺的。
這一晃就是四五天,這天清晨,初陽的懵懂光線,還未帶走雜草間的朝露,這些露水就在一聲聲“蹭蹭蹭”的劍出聲中全沾染到一隻腳上。
這隻腳是屬於一位舞劍少年的,他的劍法並不華麗,反倒是那種最基本的招式。
雖然劍法基本可卻被他演繹出來一種流暢感,使得這並不出奇的基礎劍招有一種大道至簡的意境。
而那種流暢不僅限於動作,更在於對濺起亂石時每種情況遊刃有餘的處理方式。
此時的於昊已經由百擊不中變成了劍劍點破,甚至對於劍法與配套步伐施展可以說是出自本能,隻是巨大的變化背後有多少的汗水,又豈能是一兩句話說的明白的。
當然於昊能夠如此之快的練好劍法,與玄武拳真是密不可分,多年站樁使他下盤的根基紮實步伐穩定,拳法中劍的意境使他極快適應了劍招,可見這套拳法蘊含著多麽高明的智慧。
隨著最後一顆震起的石子被點破,於昊收劍,站樁,但是這次他不是因為累了開始打樁的,而是他覺得自己的基礎劍法已經差不多了,打算調整狀態為修煉《隱刃》以及《迷蹤步》做準備。
根基紮實學什麽都快,《基礎劍法》作為百技之始,任何劍招裏都有它的影子,《隱刃》與《迷蹤步》也不例外。
在基礎劍法之上《隱刃》以及《迷蹤步》都加入自己的特點,其中包括速點,假動作,虛晃,借力打力,等等,招招變換,蹤跡難尋,可真正的殺招往往就在這亦真亦假的劍光霍霍之中。
於昊雖沒有見過真正的打鬥,可是他一看劍招就明白了,若是真的對敵,這劍招配合步伐可真是防不勝防,甚至會製造對手的破綻。
少年明白,書上寫的精妙,終究隻是紙上之物,若不勤學苦練,那劍法依舊存於書間,而不再自己身上。
和修煉《基礎劍法》一樣,於昊靜心觀想完兩套武技,將裏麵的動作要領記入腦海之中後,便開始又一輪的苦練。
與《基礎劍法》的簡單不同,這進階的武技和身法,則是極為繁雜,所以於昊的修煉方法當然要進行改變。
這種改變不僅要能夠練習劍招,更要將《隱刃》與《迷蹤步》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畢竟兩者雖然類型相同,但是卻不是像《基礎劍法》那樣,步伐與劍招是配套存在的,當然需要修煉者的磨合。
對於新的修煉方法,在少年睜眼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眉目,因為他看到亂草間紛落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塊。
之後的練劍於昊是在這些石塊間進行,隻不過他不在是腳板落地,而是踩在那石塊上舞劍,來迴於石塊之間的步子,用的是《迷蹤步》。
可劍法與步伐雙管齊下的難度著實不小,所以於昊總是會重心控製不好落到地麵上,甚至好幾次轉身揮劍時,還與礫石散亂的地麵來了個親密接觸。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於昊充分發揮著他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來,能支撐他如此的或許不是手中的劍,而是心中的執念吧。
又是兩三天的時間過去,於昊勉強終於劍招與步法結合,雖然動作有些時候會很僵硬,但他終究能在石塊間穩住身形。
在練劍的過程中,於昊發現一個驚人的事情,那就是無論是劍法,還是步伐,都能在玄武拳中找到承接的招式,也就是說玄武拳可以融入到這劍法之中,隻不過以前用的是手,而現在用的則是劍。
想到這,於昊手中的劍忽然從劍點如雨中,轉為綿綿之意,這正是玄武拳的陰陽之道。
隨後於昊腳底下一陣迷亂步伐在碎石間閃動,又是玄武拳中的一記踏步,接著迴身一個刺劍,帶著崩勁與“嗡”的一聲劍鳴,斷崖長劍驟然之間黑的滲人,一股氣勁從劍內飛出,直衝那以前用於開采石塊的岩壁。
“咻~~”劍氣沒入岩壁。
“嘣~~”的又一聲悶響,崖壁從內而外直接崩碎成大小不一的石塊,那碎石紛飛煙塵四起,就像是采石工匠炸開山體時的悶雷一般,聲勢驚人。
於昊看著剛剛炸出來的與周圍青苔岩壁存在鮮明對比的新鮮岩洞,眼裏也是漏出震驚之色。
這氣勁是他想著劍和《道藏》的獨特導氣法門,若是再配上玄武拳的靈氣射出方式會如何,而故意放出的。
原本以為就是炸毀一小塊岩壁,沒想到竟然那氣勁竟然切入岩壁內部,並在裏麵爆炸。
於昊上前仔細打量了這岩洞,當看到這個坑口將近有一臂深的時候,卻是異常的吃驚。
要知道於昊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換算成他前世的身高標準,他現在也有個178左右的身高,所以手臂的長度自然不會短,可見這氣勁威力是多麽嚇人。
造成這氣勁如此威力的主要還是《道藏》,因為於昊在這之後試了一下靈氣的另外用法——內勁。
他用《道藏》的特殊法門灌入一塊較大的碎石,竟然也炸開了那石塊,雖然沒有剛才威力那麽恐怖,但是這種自內而出的爆破力量,無疑能在對敵時有著巨大的作用。
自從發現這個事後,於昊的劍就變不同起來,不再是全按照《隱刃》與《迷蹤步》的路子來,他將玄武拳法的陰陽之道也貫穿其中,柔時纏纏綿綿詭異莫測,殺機浮現時則是氣勢濤濤鬼神難擋。
五月五號清晨,於昊手持一黑劍,時而亂石之間騰挪跳躍,時而施展步伐輕功飛上石崖,時而又輕落獨立在某塊亂石之上,若是細看他的腳,甚至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殘影,讓人眼花繚亂。
但無論少年步伐如何鬼魅,無論他腳下是什麽,於昊的墨劍都是迎風而舞,如劍躺清風般,有種別樣的美感,隻是這詭異的華麗劍招,在日後會導致多少人成為少年的劍下亡魂,可能隻有時間老人才知曉吧。
若張正此時在這裏,看到這場景一定會驚訝異常,因為現在於昊的招式已經不能算的上是《隱刃》,卻又可以看到《隱刃》的影子,而這種情況就是傳說中的“通化”。
所謂“通化”,說的是通曉武意,化於己身,不在拘泥套路格式,用於昊前世經典武俠的橋段來說就是:“你忘了嗎?”“我忘了”。
但是要到這種境界,若是沒有劉韻那般的天生劍心,就隻能靠多年的積累才能達到。
如於昊這般的尋常天才,十幾天時間就能將武技練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匪夷所思。
這些於昊不會知曉,他隻知道老道的玄武拳是真的不簡單,本來不習慣的步伐與劍招,有了玄武拳的融入變的得心印手,劍更是隨心念流轉,意到而劍到。
日過樹梢,於昊停步收劍,立於一巨石之上,看著長安城的方向,他根據這幾天的默算得出今日是迴去之時。
為何現在迴去,那是因為手冊上說每月的五號,是三大勢力的執事為新弟子講課的日子,這對於昊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他當然不會錯過。
隨後於昊腳下步伐一展,很快就到了南城門,斷崖佩劍亮出,在守衛恭送與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少年沒有排隊便入了長安城,直奔東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