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平公聽了,更是忍耐不住,道:“寡人老了,假若能聽到《清角》一次,雖死也無所悔恨了。”便一再相迫。
師曠隻得又操琴而奏。隻見他剛一奏響,便聲傳九天,清澈哀宛,但見天上有玄色的雲彩從西方飛來。又奏一會,狂風陡然而起,裂簾幕,催瓦石,庭廊木柱皆被拔了起來;接著,一聲惡雷劈下,大雨如水柱一般潑下;不一會,台下水深數尺,眾人衣衫盡濕,群臣仆從嚇得四散逃走。晉平公大是恐懼害怕,與衛靈公伏在廊下,不住哆嗦。良久良久,方才風息雨止。待風止雨停後,眾人上來尋找這兩個國君,卻見他們嚇得太過厲害,站不起身,便架迴宮中。
哪知自那一嚇之後,晉平公竟得了一種心悸的病,常自心驚肉跳,過了兩三年便臥床不起,終至死去。他便是因聽琴而導致亡命的國君。當然,這隻是傳說。自那之後,這三清之音不再有人得聞。”
飛雲洞主委委而談,三人直聽得驚心動魄,誰也不插上一嘴。待他講完,楊寶兒兀自半張著小嘴,呆呆不動。
南極仙翁道:“聽你說來,這琴之一道,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難道世間真有那引鶴招鳳,驚神動鬼的曲子麽?隻怕多是虛妄。”
飛雲洞主道:“昔年秦穆公時,其女弄玉好笙,嫁於善吹簫的蕭史。一日,二人於穆公為其所建的鳳凰台上吹奏,玄樂動天,招來飛龍與鳳凰,繞台而舞。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升天為仙而去,一時為人稱道。當然,這也是傳說。世上有沒有神仙,誰也沒見過。但想來這三清之音,定是高絕。不過,若是象傳說的那樣,驚風雨,泣鬼神,卻是絕不可能,隻是誇張而已,那晉平公也不是死於聽琴之上。但音樂一道,乃是采天地之聲而作,合於萬物。奏得好了,可招來禽獸,隨樂而舞,想來也非不可能。”
楊寶兒接口道:“師父說的不錯,每當月明夜靜之時,師父於穀中撫琴而奏,我們的鶴兒鹿兒及近處的飛鳥走獸,便會齊至師父麵前,靜聽琴音,有時也隨師父的琴聲翩翩起舞。”
南極仙翁道:“原來道兄也有此種本領,哪天倒要見識見識。但不知能不能招風喚雨?”
飛雲洞主笑道:“若能招風喚雨,我豈不真成了神仙?那些鳥獸也是聽慣了我的琴聲,方才為我助興的。”
朱可欣道:“前輩,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三清之音?前輩會不會奏?”
飛雲洞主微微一笑道:“三清之音,史籍曾載,想來定有,絕非傳說。時間不早,咱們該吃飯了。”
在洞中無事,朱可欣便依飛雲洞主所教,雙手撫琴,練習指法,隻一天的時間,便漸漸著迷。
過了兩天,飛雲洞主寫下一曲譜於她,道:“剛學琴,當先從短曲練起,然後再學長曲。這是一首雙鶴聽泉,雖短,卻是名曲,傳了千年,曲中自有妙義,你便從它開始練起。鼓曲,首先要知曲義,然後才能依之彈出它的意境。這首雙鶴聽泉,音節大雅,寬轉平和。靜夜之中,以琴奏之,便似置身於山澗,聽山溜清韻,洗滌塵襟。取義於水中鷗鷺、山中野鶴,或息於沙洲,或怡情於泉石,逍遙於山水之中,不受世間樊籠之苦的意趣。現在我先彈奏一遍,以便你領略其中要義。”說著,取琴於身前,奏了起來。
琴聲泠泠而起,朱可欣隻聽了一會,便似進入了一個月白風清、影動月移、泉水涓涓、雙鶴優遊自得的山澗之中,但見雙鶴隨泉水之聲於月下悠然而舞。
此曲甚短,不久,琴聲即止。朱可欣大喜,雙手捧過桐琴,將曲譜放於琴上,依著曲子彈了起來。琴聲玎玎而響,卻是不成音節,朱可欣臉色褐然。
飛雲洞主笑道:“初學都是這樣,不要焦躁。”說著走出洞去。
朱可欣靜了靜心,按著曲譜一連彈了上百遍,到得晚上時分,居然真的奏出了清雅之韻。
南華仙翁看著她的手指笑道:“同樣是十根指頭,如何姑娘的指頭是這般的聰慧,而老朽的指頭卻是這般的拙笨。”
從雙鶴聽泉起,朱可欣一首首地學了下去,不久,便學會了十幾首短曲。飛雲洞主又傳其長曲。
山中無事,朱可欣沉浸於琴曲之中,漸漸著魔,於睡夢之中也在記著曲子,撫著琴弦,不覺萬事俱忘,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武林中的恩仇殺伐似離她越來越遠,不縈於懷。兩個多月的時間轉眼即過,她的內傷在不知不覺中已漸恢複,不再煩悶惡心。
一個月圓之夜,天氣冷清。朱可欣盤腿坐於穀中草地之上,置琴於膝前,十指靈動,奏了起來。隻聽曲調悠閑自得,飄逸灑脫,並成上下句一唿一應,如是二人一問一答,不時有新的音調出現。似是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娭娭,隱隱現於她的十指之下。此曲甚長,琴聲盤繞飛旋,由山穀之中遠遠飄了出去。當此靜夜白月,更顯得琴聲清雅脫俗,大有脫離一切俗塵凡事,伴於清山綠水之間怡情娛性之意。
南華仙翁三人坐於洞口,靜聽琴聲。飛雲洞主不住頷首。過不多時,便見雙鶴雙鹿輕輕走到朱可欣的麵前,伏下身去,側耳傾聽。接著有一兩隻飛鳥飛來,三四頭走獸奔近。之後,鳥獸源源不絕,越來越多。
不久,穀中的草地之上站滿了禽獸,就連周圍的樹上林下也擠了不少。無論鳥獸,皆按序而列,隨音節起伏輕舞。鳥獸雖多,卻無一出聲,猶如空穀。
朱可欣漸入佳境,似是淩空禦風而行,來到一青山之巔,立於岩石之上,月光覆身,清風撫體,靜聽澗中流水琮琮微鳴,微聞鬆下風過顫顫而吟。
嗡的一聲,曲子終於盡了,而餘韻未了,繞於穀中。穀中人獸皆隨琴聲而蕩,心魂飄渺。朱可欣雙手撫在琴弦之上,雙眼微閉,沉浸在琴意之中。清冷明亮的月光照在穀中,灑於人獸草木之上。
師曠隻得又操琴而奏。隻見他剛一奏響,便聲傳九天,清澈哀宛,但見天上有玄色的雲彩從西方飛來。又奏一會,狂風陡然而起,裂簾幕,催瓦石,庭廊木柱皆被拔了起來;接著,一聲惡雷劈下,大雨如水柱一般潑下;不一會,台下水深數尺,眾人衣衫盡濕,群臣仆從嚇得四散逃走。晉平公大是恐懼害怕,與衛靈公伏在廊下,不住哆嗦。良久良久,方才風息雨止。待風止雨停後,眾人上來尋找這兩個國君,卻見他們嚇得太過厲害,站不起身,便架迴宮中。
哪知自那一嚇之後,晉平公竟得了一種心悸的病,常自心驚肉跳,過了兩三年便臥床不起,終至死去。他便是因聽琴而導致亡命的國君。當然,這隻是傳說。自那之後,這三清之音不再有人得聞。”
飛雲洞主委委而談,三人直聽得驚心動魄,誰也不插上一嘴。待他講完,楊寶兒兀自半張著小嘴,呆呆不動。
南極仙翁道:“聽你說來,這琴之一道,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難道世間真有那引鶴招鳳,驚神動鬼的曲子麽?隻怕多是虛妄。”
飛雲洞主道:“昔年秦穆公時,其女弄玉好笙,嫁於善吹簫的蕭史。一日,二人於穆公為其所建的鳳凰台上吹奏,玄樂動天,招來飛龍與鳳凰,繞台而舞。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升天為仙而去,一時為人稱道。當然,這也是傳說。世上有沒有神仙,誰也沒見過。但想來這三清之音,定是高絕。不過,若是象傳說的那樣,驚風雨,泣鬼神,卻是絕不可能,隻是誇張而已,那晉平公也不是死於聽琴之上。但音樂一道,乃是采天地之聲而作,合於萬物。奏得好了,可招來禽獸,隨樂而舞,想來也非不可能。”
楊寶兒接口道:“師父說的不錯,每當月明夜靜之時,師父於穀中撫琴而奏,我們的鶴兒鹿兒及近處的飛鳥走獸,便會齊至師父麵前,靜聽琴音,有時也隨師父的琴聲翩翩起舞。”
南極仙翁道:“原來道兄也有此種本領,哪天倒要見識見識。但不知能不能招風喚雨?”
飛雲洞主笑道:“若能招風喚雨,我豈不真成了神仙?那些鳥獸也是聽慣了我的琴聲,方才為我助興的。”
朱可欣道:“前輩,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三清之音?前輩會不會奏?”
飛雲洞主微微一笑道:“三清之音,史籍曾載,想來定有,絕非傳說。時間不早,咱們該吃飯了。”
在洞中無事,朱可欣便依飛雲洞主所教,雙手撫琴,練習指法,隻一天的時間,便漸漸著迷。
過了兩天,飛雲洞主寫下一曲譜於她,道:“剛學琴,當先從短曲練起,然後再學長曲。這是一首雙鶴聽泉,雖短,卻是名曲,傳了千年,曲中自有妙義,你便從它開始練起。鼓曲,首先要知曲義,然後才能依之彈出它的意境。這首雙鶴聽泉,音節大雅,寬轉平和。靜夜之中,以琴奏之,便似置身於山澗,聽山溜清韻,洗滌塵襟。取義於水中鷗鷺、山中野鶴,或息於沙洲,或怡情於泉石,逍遙於山水之中,不受世間樊籠之苦的意趣。現在我先彈奏一遍,以便你領略其中要義。”說著,取琴於身前,奏了起來。
琴聲泠泠而起,朱可欣隻聽了一會,便似進入了一個月白風清、影動月移、泉水涓涓、雙鶴優遊自得的山澗之中,但見雙鶴隨泉水之聲於月下悠然而舞。
此曲甚短,不久,琴聲即止。朱可欣大喜,雙手捧過桐琴,將曲譜放於琴上,依著曲子彈了起來。琴聲玎玎而響,卻是不成音節,朱可欣臉色褐然。
飛雲洞主笑道:“初學都是這樣,不要焦躁。”說著走出洞去。
朱可欣靜了靜心,按著曲譜一連彈了上百遍,到得晚上時分,居然真的奏出了清雅之韻。
南華仙翁看著她的手指笑道:“同樣是十根指頭,如何姑娘的指頭是這般的聰慧,而老朽的指頭卻是這般的拙笨。”
從雙鶴聽泉起,朱可欣一首首地學了下去,不久,便學會了十幾首短曲。飛雲洞主又傳其長曲。
山中無事,朱可欣沉浸於琴曲之中,漸漸著魔,於睡夢之中也在記著曲子,撫著琴弦,不覺萬事俱忘,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武林中的恩仇殺伐似離她越來越遠,不縈於懷。兩個多月的時間轉眼即過,她的內傷在不知不覺中已漸恢複,不再煩悶惡心。
一個月圓之夜,天氣冷清。朱可欣盤腿坐於穀中草地之上,置琴於膝前,十指靈動,奏了起來。隻聽曲調悠閑自得,飄逸灑脫,並成上下句一唿一應,如是二人一問一答,不時有新的音調出現。似是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娭娭,隱隱現於她的十指之下。此曲甚長,琴聲盤繞飛旋,由山穀之中遠遠飄了出去。當此靜夜白月,更顯得琴聲清雅脫俗,大有脫離一切俗塵凡事,伴於清山綠水之間怡情娛性之意。
南華仙翁三人坐於洞口,靜聽琴聲。飛雲洞主不住頷首。過不多時,便見雙鶴雙鹿輕輕走到朱可欣的麵前,伏下身去,側耳傾聽。接著有一兩隻飛鳥飛來,三四頭走獸奔近。之後,鳥獸源源不絕,越來越多。
不久,穀中的草地之上站滿了禽獸,就連周圍的樹上林下也擠了不少。無論鳥獸,皆按序而列,隨音節起伏輕舞。鳥獸雖多,卻無一出聲,猶如空穀。
朱可欣漸入佳境,似是淩空禦風而行,來到一青山之巔,立於岩石之上,月光覆身,清風撫體,靜聽澗中流水琮琮微鳴,微聞鬆下風過顫顫而吟。
嗡的一聲,曲子終於盡了,而餘韻未了,繞於穀中。穀中人獸皆隨琴聲而蕩,心魂飄渺。朱可欣雙手撫在琴弦之上,雙眼微閉,沉浸在琴意之中。清冷明亮的月光照在穀中,灑於人獸草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