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楊朔銘的話,周冠笙濃黑的眉毛不由得一揚。楊朔銘身邊的曦雪注意到了保定軍校政治部主任臉上表情的細微變化,剪水雙瞳也跟著微微一縮。
“隻要他一死,他的部下必定驚覺。”楊朔銘說道,“此人善得軍心,其所部又多為參加過歐戰之兵,驍勇善戰,且部隊裝備精良,一旦出現動亂,定當釀成巨變。到時內戰恐怕會不可避免。”
“那就讓他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好了。”周冠笙的腦筋飛快地轉動著,他很快便給了楊朔銘答案,“僅僅是一次意外,但在他身故後,我們會從他的遺物當中發現一些對他名聲不利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內容不用公諸與眾,以免他的部下人人自危,但可以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傳出去,敲山震虎,讓人們在猜疑中認清事實,而官方則可不用作出表態,低調處理即可。”
聽了周冠笙言簡意賅的迴答,楊朔銘點了點頭,“很好,就這樣。”
周冠笙知道行動的計劃已經就此定了下來,此時他的腦中已經開始不由自主的計劃起相關細節來。
“依你看,誰最有可能和他合夥?”楊朔銘象是又想起了一件事,接著問道。
周冠笙不自覺的看了一眼楊朔銘身邊的曦雪,沒有迴答,而是掏出了剛剛放在口袋裏的那張信箋,用鋼筆在上麵飛快的寫了幾個名字,然後遞給了楊朔銘。
楊朔銘接過信箋看了一會兒,不動聲色的取出了一個銀殼的精美打火機,將紙條點燃,放進了桌麵上的青花瓷煙灰缸裏,信箋很快便完全化成了灰燼。
“我這就迴去了。”楊朔銘起身說道,“你忙你的吧,一切小心。”
“放心吧。”周冠笙笑了笑,“我會安排好的。”
楊朔銘微微一笑,不再說話,他轉過身,接過曦雪拿來的帽子戴好,和她一起走了出去,上了一輛汽車。
目送楊朔銘的座車消失,周冠笙也離開了民政局,他沒有叫車,而是徒步向軍校走去,當他迴到軍校的時候,行動的計劃已經在腦中成形了。
而就在幾天後,在燕京的南苑,中國陸軍第11師的駐地中,上演了不為人知的一幕。
“人稱煥章為‘基督將軍’,今曰一見,果然明不虛傳。”
張孝準看著聳立在軍營中的那座雄偉高大的禮拜堂,轉頭對已經升任陝甘巡閱使的馮基善說道。
“救國之路有多條,西方有諺雲:‘條條大路通羅馬’,象他楊瀚之崇尚實業救國,我崇尚宗教救國,路雖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馮基善笑著點了點頭,似乎對自己的“基督將軍”的名號很是自豪。
“煥章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宗教救國’的想法的?”張孝準有些好奇的問道。
“那還是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事,當時我與部將多人打起反清旗號,參與了‘灤州起義’,可惜被人出賣,以至功敗垂成。事後,我被革職遞解保定,不久後輾轉來到燕京。到燕京後,便作了京衛軍營長。在燕京的這段時間,讓我對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觸,他幾乎每個禮拜天都要去美以美會的亞斯立會堂參加禮拜,並和該堂主任牧師劉芳結為好友,與其暢談信仰之道。這段經曆讓我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許多”馮基善笑著說道,“我覺得,耶穌講貧窮的人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他還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也是個了不起的大革命家。”
“那一年的聖誕節,劉芳牧師在亞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禮,共有94人接受洗禮,我和幾位好龍也在其中。從那時我便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正式歸主後,我便嚴格按聖經的要求做人,無論治軍,還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也盡上了基督徒應盡的本分。”
“煥章以教治軍,果然與眾不同。”張孝準看著軍營中的馮軍官兵那不一樣的風貌,讚許地點了點頭。
“我倡導的這個‘以教治軍’,是用基督教的教導來管理官兵。提倡節儉,反對奢華,要求官兵潔身自好。在我的隊伍中,嚴禁吃喝瓢賭,嚴禁穿著綢緞,為了使官兵對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我還經常邀請教會的牧師到軍中傳講福音,教導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為願意歸主的官兵施洗。”馮基善說到基督教,話比剛才多了起來,“我為軍中聘請了隨軍牧師,以更好地傳揚福音並牧養軍中的信徒。現在不少官兵歸信了基督,今年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禮。”
聽到馮基善的話,張孝準不由得暗暗心驚。
“要是有將士不願意信教,你怎麽辦?”張孝準問道。
“反對的當然有,象張之江,就曾經極力反對基督教,但在我的影響下,卻最終成為了虔誠的基督徒。去年他花去了30000銀元,印刷了10000冊聖經,封麵上燙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經也’。此批聖經大都分發給部下閱讀,也分送給一些願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馮基善笑著說道,“我今年也準備印一批聖經,分送軍中同僚好友,到時候少不了你一本就是了。”
張孝準看著衣著儉樸的馮基善,嗬嗬一笑,點了點頭。
盡管蔡鍔和楊朔銘推動的“軍隊國家化”軍事改革已經使中[***]隊官兵的待遇比以前要好得多,但馮基善仍然象以前那樣的與士兵一樣同甘苦,穿著普通的灰布軍裝,睡的是稻草地鋪,每餐僅一菜一湯,數年如一曰。由於馮基善以身作則,自律甚嚴,馮軍中甚至嚴禁吸食香煙,馮基善自己也從來不用煙酒待人。
“聽說這座禮拜堂是活動的,可以隨時搬遷?”張孝準看著那座精美的木結構禮拜堂,問道。
聽到張孝準的這句話,馮基善的眼中閃過一絲痛楚之色。
“那還是我調任湘西鎮守使的時候,當時我駐守常德。在那期間,我結識了美國傳教士羅感恩大夫,羅大夫時常給我部下的官兵看病、講道。後來,羅大夫在給我妻弟治療精神病時,被其開槍打死,我對此深感愧疚。”馮基善的說話聲音裏透著一絲嘶啞,“為了補償內心的虧欠,我給遠在美國的羅大夫的兒子寄去了800塊大洋作為學費。不料,他卻將此款原封不動地退還給我。我便用此款建造了這座可容納500人的禮拜堂,定名為‘思羅堂’,以資紀念。此堂全部為木質結構,可以隨時拆遷,隨意挪動。此後,我率軍遷駐哪裏,這座活動禮拜堂就搬到那裏。”
“原來如此。”張孝準注意到了馮基善臉上的表情變化,沒有再就這個事說下去,而是換了一個話題。
“此次煥章巡閱陝甘,有什麽打算嗎?”張孝準問道。
“當然有了,我打算在陝西各地興建‘福音村’,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圍是住宅,還有學校和戲院。”馮基善說道,“我已請人繪製了藍圖。”
此時的張孝準深深的體會到了馮基善對宗教的熱忱,他含笑點了點頭,說道:“隻要與民有利,相信楊瀚之那裏是會給予財力支持的。”
兩人邊走邊談,此時一支部隊剛剛完成了訓練迴營,張孝準看著一個個高聲唱著嘹亮的軍歌的戰士們,心中不由得一動。
“軍歌是凝聚軍心、激發鬥誌的軍旅共同語言。一支部隊唱一次軍歌,就等於上了一堂政治課;唱一次軍歌,也等於磨礪了一次鋼刀,激勵了一番情懷。”馮基善說道,“這軍歌的作用絕不可小視。”
“聽說這些軍歌都是煥章做的?”張孝準笑著問道。
“是。”馮基善笑著點了點頭,“我軍的軍歌最主要的有3首——《射擊軍紀歌》、《戰鬥動作歌》和《利用地物歌》。我要求官兵在出艸、訓練來迴的路上,首先唱這3首歌,如果唱畢尚未到艸場或營房,再唱其它的歌。”
“噢?為什麽?”張孝準問道。
“我軍的訓練都是由將軍自定計劃,除按陸軍課目正規訓練外,加設拳擊技術班、器械體艸班,並編了《八百字課本》、《六百字課本》,供士兵學文化,同時還編了歌曲教全營唱。我軍訓練時是把要點編成歌曲教唱,使士兵易於通曉,便於記憶,以提高部隊戰鬥力,減少戰時的傷亡。”馮基善身邊的副官這時迴答道。
“是這樣啊。”張孝準點了點頭,仔細地聽著戰士們的歌唱。
“射擊軍紀重要,皆須確實施行。雖在敵火之下,務要堅韌沉著。力求發揚槍火效力,時常注意利用地形,時常注意利用地形……”
“戰鬥動作切要,兵士均須牢記:一聞前進命令,奮勇不顧敵火。戰友傷亡取其子彈,如無命令不得顧之……”
“戰鬥時,重射擊,殺敵為第一。選擇地物,遮蔽身體,最忌是蟻聚。留神小排,指揮地域,不可擅離。攻擊之時,切莫占據,難超之地,礙鄰兵發槍擊,要注意……”
“軍人須知愛惜百姓,我之糧餉民所供。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禍患我們保。平內亂,禦敵擾,不使百姓受苦惱。紀律嚴,名譽好,軍民一體國之寶……”
“這首歌叫什麽?”張孝準問道。
“這首歌叫做《愛百姓歌》。”馮基善笑著答道。“我在湘西的時候,新兵入伍,首先教他們一首《愛百姓歌》,使他們一當兵就知道軍民是怎樣的關係,那他們以後再不敢欺壓良民。而這樣軍隊便能得到民眾的愛護。我想這個歌是有大作用的。有一次我軍由常德開拔,在大雨滂沱中兵分五路前進,人馬車炮肅靜整齊,完全照著預定計劃,平平安安到達目的地,後來遇見常德各界紳商,談到那次我們開拔,地方百姓都不知道,還以為是平常的行軍演習,口口聲聲地誇獎。在那時各地的軍隊中是難有的。我覺得國家養軍隊,責任就在保護人民。不驚擾百姓,隻是守了本分而已,有什麽可誇的?”
“是啊。”張孝準讚許地點了點頭,“民擁軍,軍愛民,軍民本為一體。”
此時兩人走到了一處營地旁,在一間大教室裏,一位軍官正在給新兵上著課。
“現在我們講‘防魔之道’——對化學武器的防護。”
“化學武器是一種殺傷姓較強的武器,但是有矛必有盾,任何一件新式武器的產生,必然伴隨著與之相對的東西產生。在化學武器發展並在戰爭中不斷使用的同時,我們也積累了同化學武器作鬥爭的經驗。此次歐洲大戰中,德軍在伊普雷首次毒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英法聯軍事先毫無防毒準備。相反,1917年10月15曰,在蘇鬆東北地區,盡管法軍對德軍持續實施七晝夜的化學攻擊,但由於德軍重視對化學武器襲擊的防護,在部隊中預先裝備了防護器材,結果沒造成多大傷亡。我們從這些正反經驗教訓中,逐步總結和加深了對化學武器防護的認識,有了一套完整的‘防魔之道’。”
“我們首先講‘慧眼識魔’——即如何識別化學武器襲擊。”
“化學武器具有特殊的殺傷形式,敵人如果使用化學武器,必然暴露一些可疑征兆,我們通過觀察判斷,就可以及時發現,然後迅速采取各種防護措施,保障人員和物資的安全。”
“化學彈與普通殺傷彈在爆炸後產生的外觀景象是不同的,炸裂的彈片大小也不一樣,地上留下的彈跡更有明顯區別。大家知道,化學彈的彈體內不僅裝有炸藥,但更多裝的是毒劑。所以在形成的雲團裏,主要是毒劑蒸氣和毒霧,隻有少量的硝煙與灰塵。由於毒劑種類的不同,形成的雲團顏色也不一樣。而且各種彈藥爆炸都會因戰場上土壤的顏色對雲團顏色有所影響。另外,化學彈的彈片大、數量少、棱角較鈍。特別是持久姓毒劑彈的彈片更大,一發毒劑炮彈隻有幾大塊彈片。與此相反,普通殺傷彈在爆炸後彈片小、數量多、邊角鋒利。**毒劑彈爆炸後,在彈坑附近有明顯的液滴和潮濕現象;在雪地上會出現明顯的有色斑點,時間稍長,即出現小孔。在水麵上可見有色油膜等。**毒劑彈在沙土地爆炸後,會因沙土的包裹難以辨認。固體毒劑彈會在地麵上留下小顆粒。”
“通過觀察爆炸點周圍的莊稼、雜草和樹木也能發現毒情。當植物表麵染毒時,上層比下層染毒多,闊葉比針葉更明顯。嫩葉比枯葉好發現,鮮花比枝葉上易分辨。當毒劑液滴落在植物的葉片上,液滴會逐漸使綠葉顏色變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紅褐色,形成不同斑點;時間久了,葉子染毒處開始萎縮和卷曲,吸收毒劑多的植物就會枯死。”
“如果毒劑滴落在盛開的鮮花上,顏色也會發生明顯變化。不同毒劑對各種顏色的花所起的作用,引起顏色的變化也不相同。”
“通過觀察遭襲後動物的反應,也能及時發現‘毒情’。此次歐戰,美軍曾將數萬隻雞放到前線,把雞作為‘警報員’,隻要一看到雞有中毒症狀就立即戴上麵具。其實不光是雞,所有動物對毒劑都很**,都是很好的化學毒劑‘報警員’。鳥類吸入染毒空氣就會從空中跌落下來,抵抗力較強的狗中毒以後,也會出現流口水、流淚、站立不穩等明顯症狀。毒劑一旦落人水裏,不能溶解的毒劑大部分落入水底,在水麵上常留有油花或油沫飄浮。能溶解於水的毒劑,盡管毒劑的蹤影全無,但在水中已經危害著生物,使水裏的魚蝦中毒而死亡。時間稍長,毒死的魚蝦就會飄到水麵上來。”
“麵對滾滾襲來的‘毒魔’,也許你認為有了各種防護器材就可以不用怕了,其實不會很好利用也是徒勞;要是沒有器材,又該怎麽辦?這裏麵可是大有學問的。”
“穿戴防護器材,關鍵要做到及時和嚴密。所謂及時,就是要掌握好穿戴防護器材的時機。當聽到毒劑報警器突然報警或者聽到有化學襲擊警報時;懷疑有化學襲擊和進入懷疑染毒地區時;發現有敵機布灑毒劑或突然遭到敵化學炮彈襲擊時;發現周圍的人員出現異常症狀時,就應不失時機進行防護。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發現確實無毒劑威脅時,再脫掉麵具。”
聽到這位軍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新兵們講的課,張孝準也顯得很有興趣,他悄悄的立於窗前,仔細地聽著講課,卻並沒有注意到,馮基善的那張黑紅色的方臉上的大眼睛看著他動作的時候,閃過一絲不易覺察的異樣光亮。
(未完待續)
“隻要他一死,他的部下必定驚覺。”楊朔銘說道,“此人善得軍心,其所部又多為參加過歐戰之兵,驍勇善戰,且部隊裝備精良,一旦出現動亂,定當釀成巨變。到時內戰恐怕會不可避免。”
“那就讓他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好了。”周冠笙的腦筋飛快地轉動著,他很快便給了楊朔銘答案,“僅僅是一次意外,但在他身故後,我們會從他的遺物當中發現一些對他名聲不利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內容不用公諸與眾,以免他的部下人人自危,但可以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傳出去,敲山震虎,讓人們在猜疑中認清事實,而官方則可不用作出表態,低調處理即可。”
聽了周冠笙言簡意賅的迴答,楊朔銘點了點頭,“很好,就這樣。”
周冠笙知道行動的計劃已經就此定了下來,此時他的腦中已經開始不由自主的計劃起相關細節來。
“依你看,誰最有可能和他合夥?”楊朔銘象是又想起了一件事,接著問道。
周冠笙不自覺的看了一眼楊朔銘身邊的曦雪,沒有迴答,而是掏出了剛剛放在口袋裏的那張信箋,用鋼筆在上麵飛快的寫了幾個名字,然後遞給了楊朔銘。
楊朔銘接過信箋看了一會兒,不動聲色的取出了一個銀殼的精美打火機,將紙條點燃,放進了桌麵上的青花瓷煙灰缸裏,信箋很快便完全化成了灰燼。
“我這就迴去了。”楊朔銘起身說道,“你忙你的吧,一切小心。”
“放心吧。”周冠笙笑了笑,“我會安排好的。”
楊朔銘微微一笑,不再說話,他轉過身,接過曦雪拿來的帽子戴好,和她一起走了出去,上了一輛汽車。
目送楊朔銘的座車消失,周冠笙也離開了民政局,他沒有叫車,而是徒步向軍校走去,當他迴到軍校的時候,行動的計劃已經在腦中成形了。
而就在幾天後,在燕京的南苑,中國陸軍第11師的駐地中,上演了不為人知的一幕。
“人稱煥章為‘基督將軍’,今曰一見,果然明不虛傳。”
張孝準看著聳立在軍營中的那座雄偉高大的禮拜堂,轉頭對已經升任陝甘巡閱使的馮基善說道。
“救國之路有多條,西方有諺雲:‘條條大路通羅馬’,象他楊瀚之崇尚實業救國,我崇尚宗教救國,路雖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馮基善笑著點了點頭,似乎對自己的“基督將軍”的名號很是自豪。
“煥章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宗教救國’的想法的?”張孝準有些好奇的問道。
“那還是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事,當時我與部將多人打起反清旗號,參與了‘灤州起義’,可惜被人出賣,以至功敗垂成。事後,我被革職遞解保定,不久後輾轉來到燕京。到燕京後,便作了京衛軍營長。在燕京的這段時間,讓我對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觸,他幾乎每個禮拜天都要去美以美會的亞斯立會堂參加禮拜,並和該堂主任牧師劉芳結為好友,與其暢談信仰之道。這段經曆讓我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許多”馮基善笑著說道,“我覺得,耶穌講貧窮的人得福音,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他還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也是個了不起的大革命家。”
“那一年的聖誕節,劉芳牧師在亞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禮,共有94人接受洗禮,我和幾位好龍也在其中。從那時我便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正式歸主後,我便嚴格按聖經的要求做人,無論治軍,還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也盡上了基督徒應盡的本分。”
“煥章以教治軍,果然與眾不同。”張孝準看著軍營中的馮軍官兵那不一樣的風貌,讚許地點了點頭。
“我倡導的這個‘以教治軍’,是用基督教的教導來管理官兵。提倡節儉,反對奢華,要求官兵潔身自好。在我的隊伍中,嚴禁吃喝瓢賭,嚴禁穿著綢緞,為了使官兵對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我還經常邀請教會的牧師到軍中傳講福音,教導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為願意歸主的官兵施洗。”馮基善說到基督教,話比剛才多了起來,“我為軍中聘請了隨軍牧師,以更好地傳揚福音並牧養軍中的信徒。現在不少官兵歸信了基督,今年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禮。”
聽到馮基善的話,張孝準不由得暗暗心驚。
“要是有將士不願意信教,你怎麽辦?”張孝準問道。
“反對的當然有,象張之江,就曾經極力反對基督教,但在我的影響下,卻最終成為了虔誠的基督徒。去年他花去了30000銀元,印刷了10000冊聖經,封麵上燙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經也’。此批聖經大都分發給部下閱讀,也分送給一些願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馮基善笑著說道,“我今年也準備印一批聖經,分送軍中同僚好友,到時候少不了你一本就是了。”
張孝準看著衣著儉樸的馮基善,嗬嗬一笑,點了點頭。
盡管蔡鍔和楊朔銘推動的“軍隊國家化”軍事改革已經使中[***]隊官兵的待遇比以前要好得多,但馮基善仍然象以前那樣的與士兵一樣同甘苦,穿著普通的灰布軍裝,睡的是稻草地鋪,每餐僅一菜一湯,數年如一曰。由於馮基善以身作則,自律甚嚴,馮軍中甚至嚴禁吸食香煙,馮基善自己也從來不用煙酒待人。
“聽說這座禮拜堂是活動的,可以隨時搬遷?”張孝準看著那座精美的木結構禮拜堂,問道。
聽到張孝準的這句話,馮基善的眼中閃過一絲痛楚之色。
“那還是我調任湘西鎮守使的時候,當時我駐守常德。在那期間,我結識了美國傳教士羅感恩大夫,羅大夫時常給我部下的官兵看病、講道。後來,羅大夫在給我妻弟治療精神病時,被其開槍打死,我對此深感愧疚。”馮基善的說話聲音裏透著一絲嘶啞,“為了補償內心的虧欠,我給遠在美國的羅大夫的兒子寄去了800塊大洋作為學費。不料,他卻將此款原封不動地退還給我。我便用此款建造了這座可容納500人的禮拜堂,定名為‘思羅堂’,以資紀念。此堂全部為木質結構,可以隨時拆遷,隨意挪動。此後,我率軍遷駐哪裏,這座活動禮拜堂就搬到那裏。”
“原來如此。”張孝準注意到了馮基善臉上的表情變化,沒有再就這個事說下去,而是換了一個話題。
“此次煥章巡閱陝甘,有什麽打算嗎?”張孝準問道。
“當然有了,我打算在陝西各地興建‘福音村’,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圍是住宅,還有學校和戲院。”馮基善說道,“我已請人繪製了藍圖。”
此時的張孝準深深的體會到了馮基善對宗教的熱忱,他含笑點了點頭,說道:“隻要與民有利,相信楊瀚之那裏是會給予財力支持的。”
兩人邊走邊談,此時一支部隊剛剛完成了訓練迴營,張孝準看著一個個高聲唱著嘹亮的軍歌的戰士們,心中不由得一動。
“軍歌是凝聚軍心、激發鬥誌的軍旅共同語言。一支部隊唱一次軍歌,就等於上了一堂政治課;唱一次軍歌,也等於磨礪了一次鋼刀,激勵了一番情懷。”馮基善說道,“這軍歌的作用絕不可小視。”
“聽說這些軍歌都是煥章做的?”張孝準笑著問道。
“是。”馮基善笑著點了點頭,“我軍的軍歌最主要的有3首——《射擊軍紀歌》、《戰鬥動作歌》和《利用地物歌》。我要求官兵在出艸、訓練來迴的路上,首先唱這3首歌,如果唱畢尚未到艸場或營房,再唱其它的歌。”
“噢?為什麽?”張孝準問道。
“我軍的訓練都是由將軍自定計劃,除按陸軍課目正規訓練外,加設拳擊技術班、器械體艸班,並編了《八百字課本》、《六百字課本》,供士兵學文化,同時還編了歌曲教全營唱。我軍訓練時是把要點編成歌曲教唱,使士兵易於通曉,便於記憶,以提高部隊戰鬥力,減少戰時的傷亡。”馮基善身邊的副官這時迴答道。
“是這樣啊。”張孝準點了點頭,仔細地聽著戰士們的歌唱。
“射擊軍紀重要,皆須確實施行。雖在敵火之下,務要堅韌沉著。力求發揚槍火效力,時常注意利用地形,時常注意利用地形……”
“戰鬥動作切要,兵士均須牢記:一聞前進命令,奮勇不顧敵火。戰友傷亡取其子彈,如無命令不得顧之……”
“戰鬥時,重射擊,殺敵為第一。選擇地物,遮蔽身體,最忌是蟻聚。留神小排,指揮地域,不可擅離。攻擊之時,切莫占據,難超之地,礙鄰兵發槍擊,要注意……”
“軍人須知愛惜百姓,我之糧餉民所供。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禍患我們保。平內亂,禦敵擾,不使百姓受苦惱。紀律嚴,名譽好,軍民一體國之寶……”
“這首歌叫什麽?”張孝準問道。
“這首歌叫做《愛百姓歌》。”馮基善笑著答道。“我在湘西的時候,新兵入伍,首先教他們一首《愛百姓歌》,使他們一當兵就知道軍民是怎樣的關係,那他們以後再不敢欺壓良民。而這樣軍隊便能得到民眾的愛護。我想這個歌是有大作用的。有一次我軍由常德開拔,在大雨滂沱中兵分五路前進,人馬車炮肅靜整齊,完全照著預定計劃,平平安安到達目的地,後來遇見常德各界紳商,談到那次我們開拔,地方百姓都不知道,還以為是平常的行軍演習,口口聲聲地誇獎。在那時各地的軍隊中是難有的。我覺得國家養軍隊,責任就在保護人民。不驚擾百姓,隻是守了本分而已,有什麽可誇的?”
“是啊。”張孝準讚許地點了點頭,“民擁軍,軍愛民,軍民本為一體。”
此時兩人走到了一處營地旁,在一間大教室裏,一位軍官正在給新兵上著課。
“現在我們講‘防魔之道’——對化學武器的防護。”
“化學武器是一種殺傷姓較強的武器,但是有矛必有盾,任何一件新式武器的產生,必然伴隨著與之相對的東西產生。在化學武器發展並在戰爭中不斷使用的同時,我們也積累了同化學武器作鬥爭的經驗。此次歐洲大戰中,德軍在伊普雷首次毒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英法聯軍事先毫無防毒準備。相反,1917年10月15曰,在蘇鬆東北地區,盡管法軍對德軍持續實施七晝夜的化學攻擊,但由於德軍重視對化學武器襲擊的防護,在部隊中預先裝備了防護器材,結果沒造成多大傷亡。我們從這些正反經驗教訓中,逐步總結和加深了對化學武器防護的認識,有了一套完整的‘防魔之道’。”
“我們首先講‘慧眼識魔’——即如何識別化學武器襲擊。”
“化學武器具有特殊的殺傷形式,敵人如果使用化學武器,必然暴露一些可疑征兆,我們通過觀察判斷,就可以及時發現,然後迅速采取各種防護措施,保障人員和物資的安全。”
“化學彈與普通殺傷彈在爆炸後產生的外觀景象是不同的,炸裂的彈片大小也不一樣,地上留下的彈跡更有明顯區別。大家知道,化學彈的彈體內不僅裝有炸藥,但更多裝的是毒劑。所以在形成的雲團裏,主要是毒劑蒸氣和毒霧,隻有少量的硝煙與灰塵。由於毒劑種類的不同,形成的雲團顏色也不一樣。而且各種彈藥爆炸都會因戰場上土壤的顏色對雲團顏色有所影響。另外,化學彈的彈片大、數量少、棱角較鈍。特別是持久姓毒劑彈的彈片更大,一發毒劑炮彈隻有幾大塊彈片。與此相反,普通殺傷彈在爆炸後彈片小、數量多、邊角鋒利。**毒劑彈爆炸後,在彈坑附近有明顯的液滴和潮濕現象;在雪地上會出現明顯的有色斑點,時間稍長,即出現小孔。在水麵上可見有色油膜等。**毒劑彈在沙土地爆炸後,會因沙土的包裹難以辨認。固體毒劑彈會在地麵上留下小顆粒。”
“通過觀察爆炸點周圍的莊稼、雜草和樹木也能發現毒情。當植物表麵染毒時,上層比下層染毒多,闊葉比針葉更明顯。嫩葉比枯葉好發現,鮮花比枝葉上易分辨。當毒劑液滴落在植物的葉片上,液滴會逐漸使綠葉顏色變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紅褐色,形成不同斑點;時間久了,葉子染毒處開始萎縮和卷曲,吸收毒劑多的植物就會枯死。”
“如果毒劑滴落在盛開的鮮花上,顏色也會發生明顯變化。不同毒劑對各種顏色的花所起的作用,引起顏色的變化也不相同。”
“通過觀察遭襲後動物的反應,也能及時發現‘毒情’。此次歐戰,美軍曾將數萬隻雞放到前線,把雞作為‘警報員’,隻要一看到雞有中毒症狀就立即戴上麵具。其實不光是雞,所有動物對毒劑都很**,都是很好的化學毒劑‘報警員’。鳥類吸入染毒空氣就會從空中跌落下來,抵抗力較強的狗中毒以後,也會出現流口水、流淚、站立不穩等明顯症狀。毒劑一旦落人水裏,不能溶解的毒劑大部分落入水底,在水麵上常留有油花或油沫飄浮。能溶解於水的毒劑,盡管毒劑的蹤影全無,但在水中已經危害著生物,使水裏的魚蝦中毒而死亡。時間稍長,毒死的魚蝦就會飄到水麵上來。”
“麵對滾滾襲來的‘毒魔’,也許你認為有了各種防護器材就可以不用怕了,其實不會很好利用也是徒勞;要是沒有器材,又該怎麽辦?這裏麵可是大有學問的。”
“穿戴防護器材,關鍵要做到及時和嚴密。所謂及時,就是要掌握好穿戴防護器材的時機。當聽到毒劑報警器突然報警或者聽到有化學襲擊警報時;懷疑有化學襲擊和進入懷疑染毒地區時;發現有敵機布灑毒劑或突然遭到敵化學炮彈襲擊時;發現周圍的人員出現異常症狀時,就應不失時機進行防護。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發現確實無毒劑威脅時,再脫掉麵具。”
聽到這位軍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新兵們講的課,張孝準也顯得很有興趣,他悄悄的立於窗前,仔細地聽著講課,卻並沒有注意到,馮基善的那張黑紅色的方臉上的大眼睛看著他動作的時候,閃過一絲不易覺察的異樣光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