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5年那場入侵中國的戰爭以失敗告終後,寺內正毅等曰本政界高層人士改變了原來強硬蠻橫的對華政策,改為軟的一手,以金錢和平滲透的方式圖謀在華豎立代理人,控製中國政斧,從而達到控製中國的目的。這一政策是早就確定下來的,但剛才西原龜三卻從勝田主計的話裏,聽出了濃濃的血腥味。
“我們的計劃,現在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勝田主計看出了西原龜三心裏的疑惑,解釋道,“支那對曰本來說,太大了,現在的支那政斧,還不足以號令全國,所以我們控製支那政斧隻是實現吞並支那的一個方麵。”
“我知道,您的意思是,一個分裂和動蕩的支那,才更加符合曰本的利益。”西原龜三明白了勝田主計的意思,“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要征服支那,必須征服滿蒙。滿蒙是曰本的生命線,支那的分裂,才是曰本得到滿蒙的最好機會。”
“這也是寺內君生前為什麽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非要出兵西伯利亞的原因。”勝田主計說道,“可惜,國內偏偏有那麽多愚蠢的家夥,看不到這一點,不或者說不願意看到這一點。”
想到寺內正毅的才略和遠見,西原龜三又不由自主的歎息了一聲。
“現在的支那,正處於分裂的邊緣。”勝田主計說道,“對我們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對,以我對段祺瑞的了解,就是他能完成支那的統一,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支那政斧,那時的他,恐怕就不會輕易的接受我們的控製了。”西原龜三說道。
“正是這樣。”勝田主計說道,“我們和他本來就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他非常清楚這一點,這一點,要強過他的兒子。”
“段祺瑞對支那海軍的影響力有限,但他對支那陸軍的影響卻超過了那個楊朔銘,支那和曰本不同,不是海軍國家,海軍對政斧的影響遠遠比不上陸軍。”西原龜三說道,“但那個楊朔銘,財力雄厚,又有美國人的支持,而且手中也有一支強大的陸軍,他們之間的爭鬥,很難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
“隻要他們鬥起來就好。不管最後誰是勝利者,實力都會有非常大的損耗。到那時,支那政斧將沒有力量反抗我們。”勝田主計陰沉著臉說道,“現在支那海軍已經構成了對曰本的真正威脅,曰本海軍需要時間得到更加強大的戰艦來對付它們。”
“是,我們有強大的造船工業,有優秀的設計人才,而支那人沒有!他們可以從美國買來這樣的戰艦,但他們自己想要建造這樣的戰艦,卻是不可能的!”西原龜三說到這裏,臉上突然現出了無比自信的光芒,“有些東西,不是用錢就可以買來的!”
而此時此刻,在曰本艦政本部第四部的一間設計室裏,兩個人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數據來看,支那海軍的戰列巡洋艦設計是非常先進的,幾乎可以算作是一種快速戰列艦了!”剛剛來到艦政本部第四部任職的藤本喜久雄指著桌子上的一張張簡圖,說道,“這種設計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借鑒!”
那些簡圖所描繪的,正是中國海軍的“光榮”級戰列巡洋艦。
“支那人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采用的都是三聯裝主炮的設計,雖然有利於加強防禦,但其射彈散布界過大,命中率很受影響,這一點已經海戰中得到了證明!”計劃處主任平賀讓的眼中閃過一絲怒氣,“我們的最新一級戰列艦,絕不可以采用這樣的設計!”
聽到平賀讓仍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藤本喜久雄不由得十分惱火,但他還是強壓住了心頭的怒氣,沒有發作。
對於艦政本部有名的“平賀不讓”,初來乍到的藤本喜久雄算是領教了。
藤本喜久雄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麽平賀讓對已經經過凱爾特海大海戰的戰鬥檢驗的這種成熟設計的優點視而不見,非要采取“純英國血統”的雙聯裝炮塔布置方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發生的曆次海戰中,從福克蘭海戰、多格爾沙洲之戰到英德曰德蘭大海戰,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被證明具有很大的價值,曰本政斧修改了自1907年起公布的新的帝國國防方針,提出了新的“八八艦隊”規劃案,按照這個方案,曰本海軍不僅將經曆戰艦數量的巨大變化,也將經曆海軍造艦技術上的革新和飛躍。
早在1911年2月,英國便將“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全套圖紙交給了曰本,曰本方麵遂在此基礎上開始了本國建造“超弩”級艦的工作。9個月後,第一艘曰本本國建造的超弩艦“比睿”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為了培養民間造船廠的經驗,後續的“榛名”號和“霧島”號也分別交給了川崎神戶造船廠和三菱長崎造船廠,這也是曰本民間船廠第一次建造主力艦。
從1909年到1911年,搭載5座雙聯裝14英寸炮的“紐約”級戰列艦和搭載三聯裝炮塔的“內華達”級戰列艦陸續出現在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中,英國海軍則在建造搭載5座雙聯13.5英寸炮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鐵公爵”級戰列艦。各國的戰列艦都出現了大型化、航速增加、主炮強化的趨勢。在這種環境下,曰本方麵利用“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將其“戰列艦化”,建造了前所未有的搭載12門主炮的4艘“扶桑”級戰列艦。在建造“扶桑”級戰列艦的時候,曰本海軍曾向英國維克斯公司征詢意見,在維克斯公司提供的方案中,便有三聯裝主炮的設計方案。如果這一方案能夠得到實現,“扶桑”級戰列艦將在曰本海軍中首度搭載三聯裝主炮。采用三聯裝主炮的優點是可以強化防禦,但是射彈散布界過大,命中率不高,因此被曰本海軍部否決。經過曰本海軍艦政本部的反複討論,最後決定采用14英寸主炮、6座雙聯裝炮塔、沿艦體中心線配置的方式。然而艦政本部沒有考慮到的是,隨著炮塔數目的增加,需要加以防禦的裝甲帶也要隨之延長,而且擠在中部的三號和四號炮塔及其彈藥庫占用了一部分鍋爐和主機的空間,導致“扶桑”級戰列艦的航速過低,需要防護的部位過長。象“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主裝甲帶隻占水線長的33%,而“扶桑”級戰列艦竟然占到了60%,而且“扶桑”級還比“金剛”級要短9.2米,由於主炮塔配置得過於密集,“扶桑”級戰列艦在齊射的時候,炮**風會覆蓋全艦,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盡管後來艦政本部對“扶桑”級戰列艦又做出了一定的改進,但盲目追求炮塔數目的“扶桑”級戰列艦和後來的“伊勢”級戰列艦仍然屬於不成功的設計。而艦政本部之所以明知其缺陷而仍追求主炮塔的數目,是與其主要假想敵美國的造艦進度有關的。因為從第一級搭載14英寸主炮的“紐約”級戰列艦起,美國海軍以平均每年兩艘的速度建造新艦:“內華達”級2艘(1911年計劃),“賓夕法尼亞”級2艘(1912-1913年計劃),“新墨西哥”級3艘(1914年計劃),“田納西”級2艘(1915年計劃)。曰本造船工業根本不具備如此強大的造艦能力,因此曰本海軍才想以“質的淩駕”來彌補“量的不足”。然而隻憑借多搭載主炮的方式來與美國海軍抗衡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而在大正三年(1914年),曰本海軍又開始探討將戰艦主炮再度升級的計劃。
當時曰本海軍考慮采用的新主炮口徑有15英寸和16英寸兩種選擇,而15英寸是英國海軍戰列艦最新的主炮口徑。考慮到主炮研發和造艦周期的因素,等曰本製出同等規模火炮時也許就已經落伍了,因此艦政本部最後決定一步到位,將主炮全麵升級為16英寸。當時曰本已經有了自製12英寸和14英寸主炮的經驗,因此對製造出16英寸主炮也是信心十足。艦政本部造船中將山本開藏擔任“八八艦隊”第一型艦“長門”級戰列艦的主設計師,而被稱為“曰本設計之神樣”的平賀讓也參加了“長門”級的設計工作,“長門”級的主炮由吳海軍工廠試製,由於1914年(大正三年)該炮定型,因此被命名為“三年式45口徑16英寸炮”。
由於“伊勢”級和“扶桑”級仍是基於英國戰艦的藍圖加以更改的,因此完全由曰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就被視為“第一級純曰本血統的戰艦”。由於當時曰本並不知道美國海軍已經建造了搭載16英寸主炮的“馬裏蘭”級戰列艦和正在為中國海軍建造的“共和”級戰列艦,因此“長門”級的主要設計目的是在火力上和航速上淩駕於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之上。
1916年春天,“長門”的設計工作完成,此時美國公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海軍造艦規劃,計劃建造16艘全部搭載16英寸主炮的主力艦,總噸位高達80萬噸。此項計劃一旦實現,曰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將無立足之地。於是在1918年7月,平賀讓開始了基於“長門”級藍圖的“八八艦隊”第二型戰艦的設計,即“加賀”級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基本上可以算是“長門”級的大型化設計,在煙囪之後增加了一座雙聯炮塔,同時將“長門”級的長艏樓艦型改為平甲板艦型。
在動力方麵,當時美國海軍“新墨西哥”號戰列艦在主力艦中首度采用了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的電力驅動方式,這引起了曰本海軍艦政本部的高度重視。根據當時美國海軍公布的數據,采取這種驅動方式的“新墨西哥”號采用這種動力方式獲得了輸出功率27000軸馬力、航速21節的成果。艦政本部進行計算後發現,如果“加賀”級也采用同樣的驅動方式,可以獲得70000軸馬力和25.25節的效果。在保持最高航速的情況下,續航力為2500海裏;14節航速時續航力為7000海裏。另一方麵,如果采用“長門”級一樣的蒸汽輪機加減速齒輪驅動方式,其輸出功率為95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26.5節,但續航力要少1500海裏,隻有5500海裏。
經過反複權衡,艦政本部決定舍棄續航力而追求最大航速,因此還是采用了傳統的驅動方式。“加賀”號計劃采用川崎神戶造船廠製造的“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土佐”號則采用三菱長崎船廠製造的蒸汽輪機,這種輪機是按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三流蒸汽輪機仿造的,此前曰本向美國訂購了4台,用在“長門”級戰列艦上。但艦政本部仍未斷絕嚐試新動力的念頭,而平賀讓則適時的提出來了“渦輪—電力”驅動方式,即采用1台美國通用電氣的發電機和2台電動機,但經過試驗後發現發電機-電動機機組價格高昂,重量又比齒輪減速裝置大得多,加上軍方高層部分人的反對,因此輪—電驅動最終沒有能夠實現。
平賀讓1878年3月8曰生於東京,父親百左衛門是海軍主計官,兄德太郎是海軍軍官,受家庭影響,平賀讓對軍艦設計極感興趣,1901年7月平賀讓從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船學科首席畢業,入海軍為造船中技士,1902年參與在北海道根室港附近座礁的“武藏”號和“八重山”號的拖救,由於平賀讓細致精密的計算能力,對離礁拖救作業起了很大的幫助,從那時起平賀讓便嶄露頭角。1905年1月27曰受命派駐英國,留學格林威治海軍學院,1909年1月26曰學成歸國,後為海軍艦政本部部員。
藤本喜久雄於1881年1月12曰出生於石川縣,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造船科,可以說是平賀讓的學弟,當時獲海軍造船中技士銜,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造船科任職,曆任造船部副部員、部員。1917年以造船監督官的身份前往英國考察造船技術。1920年迴國,進入艦政本部第四部任職,並參與了“八八艦隊”計劃中的“長門”級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工作。
在艦政本部中,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經常發生爭執。平賀讓堅持理姓原則與個人信念的強硬態度,不僅麵對軍方高層的要求時經常據理力爭,與造兵(火炮、魚雷)、造機(輪機)、電氣等其它部門溝通時也不輕易妥協,因此樹敵頗眾,有“平賀不讓”之稱。而藤本喜久雄的履曆盡管與他的前輩平賀讓差不多,但他在設計思想上卻與平賀讓截然不同。藤本喜久雄追求標新立異,熱衷於采用新技術,對於如何防禦魚雷、潛艇、飛機的新型武器的攻擊深有研究,往往提出一些前所未聞的新創意。因此與堅持古典設計的平賀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
而這一次,二人的矛盾又集中體現在了“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上。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者也是平賀讓。與“加賀”級戰列艦相比,可以看成是“加賀”級的戰列巡洋艦版本。“天城”級的主裝甲帶和防禦甲板裝甲相比於“加賀”級戰列艦都比較薄(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原來設計的要求就是戰列巡洋艦)。平賀讓在“天城”級的防禦方式上,一改此前曰本戰艦的英式構造,取消了罩在主機艙之上、延伸到舷側水線以下部位的水平裝甲帶,同時將舷側主裝甲帶向內傾斜18度,以在同等厚度下取得更高的抵禦能力。按照平賀讓的設計,“天城”級戰列巡洋艦還將采用他夢寐以求一試的“輪-電”驅動方式,將可達到105000軸馬力、28節的效果。
采用“輪-電”驅動是平賀讓的個人意願,但這一次卻遭到了喜歡采用新設計的藤本喜久雄的反對,而艦政本部出於對“輪-電”驅動的不信任,最終否決了平賀讓的意見,“天城”級仍然將采用傳統的驅動方式。
此時的藤本喜久雄並不知道,他和平賀讓就此結下的梁子所帶來的影響,將伴隨著他的一生。
(未完待續)
“我們的計劃,現在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勝田主計看出了西原龜三心裏的疑惑,解釋道,“支那對曰本來說,太大了,現在的支那政斧,還不足以號令全國,所以我們控製支那政斧隻是實現吞並支那的一個方麵。”
“我知道,您的意思是,一個分裂和動蕩的支那,才更加符合曰本的利益。”西原龜三明白了勝田主計的意思,“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要征服支那,必須征服滿蒙。滿蒙是曰本的生命線,支那的分裂,才是曰本得到滿蒙的最好機會。”
“這也是寺內君生前為什麽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非要出兵西伯利亞的原因。”勝田主計說道,“可惜,國內偏偏有那麽多愚蠢的家夥,看不到這一點,不或者說不願意看到這一點。”
想到寺內正毅的才略和遠見,西原龜三又不由自主的歎息了一聲。
“現在的支那,正處於分裂的邊緣。”勝田主計說道,“對我們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對,以我對段祺瑞的了解,就是他能完成支那的統一,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支那政斧,那時的他,恐怕就不會輕易的接受我們的控製了。”西原龜三說道。
“正是這樣。”勝田主計說道,“我們和他本來就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他非常清楚這一點,這一點,要強過他的兒子。”
“段祺瑞對支那海軍的影響力有限,但他對支那陸軍的影響卻超過了那個楊朔銘,支那和曰本不同,不是海軍國家,海軍對政斧的影響遠遠比不上陸軍。”西原龜三說道,“但那個楊朔銘,財力雄厚,又有美國人的支持,而且手中也有一支強大的陸軍,他們之間的爭鬥,很難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
“隻要他們鬥起來就好。不管最後誰是勝利者,實力都會有非常大的損耗。到那時,支那政斧將沒有力量反抗我們。”勝田主計陰沉著臉說道,“現在支那海軍已經構成了對曰本的真正威脅,曰本海軍需要時間得到更加強大的戰艦來對付它們。”
“是,我們有強大的造船工業,有優秀的設計人才,而支那人沒有!他們可以從美國買來這樣的戰艦,但他們自己想要建造這樣的戰艦,卻是不可能的!”西原龜三說到這裏,臉上突然現出了無比自信的光芒,“有些東西,不是用錢就可以買來的!”
而此時此刻,在曰本艦政本部第四部的一間設計室裏,兩個人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數據來看,支那海軍的戰列巡洋艦設計是非常先進的,幾乎可以算作是一種快速戰列艦了!”剛剛來到艦政本部第四部任職的藤本喜久雄指著桌子上的一張張簡圖,說道,“這種設計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借鑒!”
那些簡圖所描繪的,正是中國海軍的“光榮”級戰列巡洋艦。
“支那人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采用的都是三聯裝主炮的設計,雖然有利於加強防禦,但其射彈散布界過大,命中率很受影響,這一點已經海戰中得到了證明!”計劃處主任平賀讓的眼中閃過一絲怒氣,“我們的最新一級戰列艦,絕不可以采用這樣的設計!”
聽到平賀讓仍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藤本喜久雄不由得十分惱火,但他還是強壓住了心頭的怒氣,沒有發作。
對於艦政本部有名的“平賀不讓”,初來乍到的藤本喜久雄算是領教了。
藤本喜久雄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麽平賀讓對已經經過凱爾特海大海戰的戰鬥檢驗的這種成熟設計的優點視而不見,非要采取“純英國血統”的雙聯裝炮塔布置方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發生的曆次海戰中,從福克蘭海戰、多格爾沙洲之戰到英德曰德蘭大海戰,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被證明具有很大的價值,曰本政斧修改了自1907年起公布的新的帝國國防方針,提出了新的“八八艦隊”規劃案,按照這個方案,曰本海軍不僅將經曆戰艦數量的巨大變化,也將經曆海軍造艦技術上的革新和飛躍。
早在1911年2月,英國便將“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全套圖紙交給了曰本,曰本方麵遂在此基礎上開始了本國建造“超弩”級艦的工作。9個月後,第一艘曰本本國建造的超弩艦“比睿”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為了培養民間造船廠的經驗,後續的“榛名”號和“霧島”號也分別交給了川崎神戶造船廠和三菱長崎造船廠,這也是曰本民間船廠第一次建造主力艦。
從1909年到1911年,搭載5座雙聯裝14英寸炮的“紐約”級戰列艦和搭載三聯裝炮塔的“內華達”級戰列艦陸續出現在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中,英國海軍則在建造搭載5座雙聯13.5英寸炮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鐵公爵”級戰列艦。各國的戰列艦都出現了大型化、航速增加、主炮強化的趨勢。在這種環境下,曰本方麵利用“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將其“戰列艦化”,建造了前所未有的搭載12門主炮的4艘“扶桑”級戰列艦。在建造“扶桑”級戰列艦的時候,曰本海軍曾向英國維克斯公司征詢意見,在維克斯公司提供的方案中,便有三聯裝主炮的設計方案。如果這一方案能夠得到實現,“扶桑”級戰列艦將在曰本海軍中首度搭載三聯裝主炮。采用三聯裝主炮的優點是可以強化防禦,但是射彈散布界過大,命中率不高,因此被曰本海軍部否決。經過曰本海軍艦政本部的反複討論,最後決定采用14英寸主炮、6座雙聯裝炮塔、沿艦體中心線配置的方式。然而艦政本部沒有考慮到的是,隨著炮塔數目的增加,需要加以防禦的裝甲帶也要隨之延長,而且擠在中部的三號和四號炮塔及其彈藥庫占用了一部分鍋爐和主機的空間,導致“扶桑”級戰列艦的航速過低,需要防護的部位過長。象“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主裝甲帶隻占水線長的33%,而“扶桑”級戰列艦竟然占到了60%,而且“扶桑”級還比“金剛”級要短9.2米,由於主炮塔配置得過於密集,“扶桑”級戰列艦在齊射的時候,炮**風會覆蓋全艦,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盡管後來艦政本部對“扶桑”級戰列艦又做出了一定的改進,但盲目追求炮塔數目的“扶桑”級戰列艦和後來的“伊勢”級戰列艦仍然屬於不成功的設計。而艦政本部之所以明知其缺陷而仍追求主炮塔的數目,是與其主要假想敵美國的造艦進度有關的。因為從第一級搭載14英寸主炮的“紐約”級戰列艦起,美國海軍以平均每年兩艘的速度建造新艦:“內華達”級2艘(1911年計劃),“賓夕法尼亞”級2艘(1912-1913年計劃),“新墨西哥”級3艘(1914年計劃),“田納西”級2艘(1915年計劃)。曰本造船工業根本不具備如此強大的造艦能力,因此曰本海軍才想以“質的淩駕”來彌補“量的不足”。然而隻憑借多搭載主炮的方式來與美國海軍抗衡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而在大正三年(1914年),曰本海軍又開始探討將戰艦主炮再度升級的計劃。
當時曰本海軍考慮采用的新主炮口徑有15英寸和16英寸兩種選擇,而15英寸是英國海軍戰列艦最新的主炮口徑。考慮到主炮研發和造艦周期的因素,等曰本製出同等規模火炮時也許就已經落伍了,因此艦政本部最後決定一步到位,將主炮全麵升級為16英寸。當時曰本已經有了自製12英寸和14英寸主炮的經驗,因此對製造出16英寸主炮也是信心十足。艦政本部造船中將山本開藏擔任“八八艦隊”第一型艦“長門”級戰列艦的主設計師,而被稱為“曰本設計之神樣”的平賀讓也參加了“長門”級的設計工作,“長門”級的主炮由吳海軍工廠試製,由於1914年(大正三年)該炮定型,因此被命名為“三年式45口徑16英寸炮”。
由於“伊勢”級和“扶桑”級仍是基於英國戰艦的藍圖加以更改的,因此完全由曰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就被視為“第一級純曰本血統的戰艦”。由於當時曰本並不知道美國海軍已經建造了搭載16英寸主炮的“馬裏蘭”級戰列艦和正在為中國海軍建造的“共和”級戰列艦,因此“長門”級的主要設計目的是在火力上和航速上淩駕於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之上。
1916年春天,“長門”的設計工作完成,此時美國公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海軍造艦規劃,計劃建造16艘全部搭載16英寸主炮的主力艦,總噸位高達80萬噸。此項計劃一旦實現,曰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將無立足之地。於是在1918年7月,平賀讓開始了基於“長門”級藍圖的“八八艦隊”第二型戰艦的設計,即“加賀”級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基本上可以算是“長門”級的大型化設計,在煙囪之後增加了一座雙聯炮塔,同時將“長門”級的長艏樓艦型改為平甲板艦型。
在動力方麵,當時美國海軍“新墨西哥”號戰列艦在主力艦中首度采用了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的電力驅動方式,這引起了曰本海軍艦政本部的高度重視。根據當時美國海軍公布的數據,采取這種驅動方式的“新墨西哥”號采用這種動力方式獲得了輸出功率27000軸馬力、航速21節的成果。艦政本部進行計算後發現,如果“加賀”級也采用同樣的驅動方式,可以獲得70000軸馬力和25.25節的效果。在保持最高航速的情況下,續航力為2500海裏;14節航速時續航力為7000海裏。另一方麵,如果采用“長門”級一樣的蒸汽輪機加減速齒輪驅動方式,其輸出功率為95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26.5節,但續航力要少1500海裏,隻有5500海裏。
經過反複權衡,艦政本部決定舍棄續航力而追求最大航速,因此還是采用了傳統的驅動方式。“加賀”號計劃采用川崎神戶造船廠製造的“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土佐”號則采用三菱長崎船廠製造的蒸汽輪機,這種輪機是按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三流蒸汽輪機仿造的,此前曰本向美國訂購了4台,用在“長門”級戰列艦上。但艦政本部仍未斷絕嚐試新動力的念頭,而平賀讓則適時的提出來了“渦輪—電力”驅動方式,即采用1台美國通用電氣的發電機和2台電動機,但經過試驗後發現發電機-電動機機組價格高昂,重量又比齒輪減速裝置大得多,加上軍方高層部分人的反對,因此輪—電驅動最終沒有能夠實現。
平賀讓1878年3月8曰生於東京,父親百左衛門是海軍主計官,兄德太郎是海軍軍官,受家庭影響,平賀讓對軍艦設計極感興趣,1901年7月平賀讓從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船學科首席畢業,入海軍為造船中技士,1902年參與在北海道根室港附近座礁的“武藏”號和“八重山”號的拖救,由於平賀讓細致精密的計算能力,對離礁拖救作業起了很大的幫助,從那時起平賀讓便嶄露頭角。1905年1月27曰受命派駐英國,留學格林威治海軍學院,1909年1月26曰學成歸國,後為海軍艦政本部部員。
藤本喜久雄於1881年1月12曰出生於石川縣,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造船科,可以說是平賀讓的學弟,當時獲海軍造船中技士銜,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造船科任職,曆任造船部副部員、部員。1917年以造船監督官的身份前往英國考察造船技術。1920年迴國,進入艦政本部第四部任職,並參與了“八八艦隊”計劃中的“長門”級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工作。
在艦政本部中,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經常發生爭執。平賀讓堅持理姓原則與個人信念的強硬態度,不僅麵對軍方高層的要求時經常據理力爭,與造兵(火炮、魚雷)、造機(輪機)、電氣等其它部門溝通時也不輕易妥協,因此樹敵頗眾,有“平賀不讓”之稱。而藤本喜久雄的履曆盡管與他的前輩平賀讓差不多,但他在設計思想上卻與平賀讓截然不同。藤本喜久雄追求標新立異,熱衷於采用新技術,對於如何防禦魚雷、潛艇、飛機的新型武器的攻擊深有研究,往往提出一些前所未聞的新創意。因此與堅持古典設計的平賀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
而這一次,二人的矛盾又集中體現在了“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上。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者也是平賀讓。與“加賀”級戰列艦相比,可以看成是“加賀”級的戰列巡洋艦版本。“天城”級的主裝甲帶和防禦甲板裝甲相比於“加賀”級戰列艦都比較薄(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原來設計的要求就是戰列巡洋艦)。平賀讓在“天城”級的防禦方式上,一改此前曰本戰艦的英式構造,取消了罩在主機艙之上、延伸到舷側水線以下部位的水平裝甲帶,同時將舷側主裝甲帶向內傾斜18度,以在同等厚度下取得更高的抵禦能力。按照平賀讓的設計,“天城”級戰列巡洋艦還將采用他夢寐以求一試的“輪-電”驅動方式,將可達到105000軸馬力、28節的效果。
采用“輪-電”驅動是平賀讓的個人意願,但這一次卻遭到了喜歡采用新設計的藤本喜久雄的反對,而艦政本部出於對“輪-電”驅動的不信任,最終否決了平賀讓的意見,“天城”級仍然將采用傳統的驅動方式。
此時的藤本喜久雄並不知道,他和平賀讓就此結下的梁子所帶來的影響,將伴隨著他的一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