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


    空大的洞穴裏,光線昏暗看不清四周,唯有水的滴答聲證明著這份存在的真實感。在昏暗的洞穴中,少年憑著自己的感覺一直前行著。


    他不知道自己在找尋什麽,隻是憑著感覺前行。


    不知過了多久,少年依稀看到前麵有點點熒光。熒光時而構成少年母親的模樣,時而幻化昔日宗門景象,少年見此不由加快步伐急忙追趕那份光明。


    “啊!”


    少年追趕著那熒光,未曾注意腳下,一腳踩空墜入了那無盡的黑暗。


    “啊!”


    少年從夢中驚醒,迴想起自己母親離世,宗門被滅,不由一陣傷感。又想起宗門隻剩自己一人,不得不擺正心態,待有能力之時,為母報仇。少年想通後才發現自己在一茅屋中,不禁打量起四周。一床、一桌、一筵席;一琴、一劍、一摞書。簡單質樸。


    “醒了,就出來吧。”少年聞聲,正了正衣冠,起身快步走出。


    隻見先前救自己的那白發男子彈琴青石上,翻翻如仙人。映襯著石邊高柳,柳旁溪。少年不禁癡了。


    忽而琴聲驟急,如玉珠落盤,又如鐵馬冰河刀光血影。少年在這激昂的音韻中緩步走向白發男子。男子恍若未見,琴聲持續增高猶如天籟,不似人間聲。


    “砰!”


    在少年走到白發男子麵前時,琴弦不堪重負,終於斷了。


    男子拂須望著欲搖搖欲墜的少年,不住點頭道:“心性不錯!你叫什麽名字?”


    少年努力穩住被琴聲震撼到的神經,躬身作揖道:“易楓。”


    “哈哈哈”男子卻是笑道:“易上九天攬日月,難為晚秋楓落夜。倒是一好名字。”


    “前輩……”


    “不必叫我前輩。”男子擺手道:“我名穆青,喚我一聲先生即可。”


    “先生!”易楓再次作揖“剛剛先生聽我名字後所吟詩為何意?”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日後你會明白的。”穆青隨意迴答道,而後起身迴屋。


    “隨我來。”


    易楓聞言晃了晃那還有點暈的腦袋,疾步跟上了穆青。


    屋內兩人對桌相視席地而坐,穆青手持茶杯,舉杯慢品。而易楓則正襟危坐,不發一言。


    穆青將茶杯發下,問道:“年方幾何?”


    “七歲。”


    “可練過武?”


    “初入後天。”


    “可知對方為何滅你滿門?”


    “不知!”


    “可有怨恨?”


    “有!”


    “可想複仇?”


    易楓聞言,不禁起身看向穆青,隨後跪地抱拳:“師父在上,受徒兒一拜!”


    穆青連忙托住欲行拜師大禮的易楓,說道:“你若想複仇,我可以教你本事,但不會收你為徒。”


    易楓聞言一驚,連忙道:“師父……”


    穆青打斷道:“你不要叫我師父,怪隻怪我兩無師徒情分,你若執意,喚我一聲老師即可。”


    “這……”易楓聽後不由糾結。


    穆青再次說道:“拘禮而不拘行,如若不然,不教也罷。”


    易楓雖然年少老成,但終究是個孩子,聽此一言急忙道:“如此,易楓便喚先生為老師。師之言即為父母之言,師之教即為父母之教。”說完恭敬一拜。


    “甚好!甚好!”聽到易楓的言語,穆青滿意的點了點頭。“既然叫我一聲老師,老師便給你一份見麵禮。”


    易楓聞言欣喜萬分。穆青接著道:“你醒來後,可曾觀察過四周?”


    “學生醒來後,確實有觀察過四周。簡單而又不失典雅。”易楓迴答道。


    “如此,我便將四周贈與你。”穆青笑道,“即日起,這屋便屬於你了。”


    “平時我隻安排你采茶,取水即可。須知茶要山峰上早晨帶露珠的嫩芽,水要十裏外山澗中的清泉。剩餘時間你自行安排,飲食也自行解決。等到你將這琴上的琴弦彈斷,將這劍上的寒光拭去,將這書中知識倒背如流、融會貫通便可下山入世。你可聽懂?”


    易楓迴道:“學生明白。”


    穆青滿意的點了點頭,問道:“你可還有問題?”


    易楓一聽不禁興奮道:“請問老師可知害我母親,滅我宗門所謂何人?”


    穆青聽後原本的笑容漸漸收斂,說道:“待你下山之日,我自會告知與你。”隨及又道“早點休息,明日便按我安排的去做。”


    易楓聽後,不禁有些失望,但還是點了點頭說道:“老師也早點休息。”


    ……


    次日清晨啟明星高掛東方夜空,幾片顏色較深的雲朵在旁點綴,黑色的山脈輪廓與有些泛白的天空犬牙交錯。


    易楓用清水洗了洗手,便背上籮筐去往山頂。


    雖說易楓居住在山腰距山頂不遠,但終究年齡太小,又走山路,十分吃力。好在易楓有武學的底子,在雲朵由黑轉白再到黃直到變紅時,易楓也到達了山頂。


    望向遠處,拂曉雲布色,穿浪日舒光,不禁心曠神怡。深吸了一口早晨的氣息,易楓也開始采摘茶葉。


    隻見其用濕毛巾把籮筐包起來,隨後雙手左右開弓快速下提。不過半響,便已經提滿半籮。易楓整了整衣著,便下山了。


    迴到茅屋,易楓將茶葉晾曬好後,便提起兩木桶去往十裏外的山澗。這木桶說來也怪,其他與普通木桶無異,就是底座是一圓錐形,這讓易楓不禁一陣苦笑,老師這招著實是高。


    來到山澗小潭,易楓望著四周景色不禁感歎:“煙籠林間尋路柳,玉泉叮咚穀溪流。翠雀啼鳴伴歌奏,潭深映翠靜亦幽。”


    “好一幽靜美景,若是我無家仇國恨,生活於此也是一幸事。”隨及又苦笑一聲,將腦中不切實際的想法拋棄,“罷了罷了,我本非自在人,還是快些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為好。”說罷,易楓便挽起衣襟,左右開弓打滿兩桶水後起身迴去。


    在返程的途中易楓不得不再次稱讚老師的高明,由於木桶底部是一圓錐形,所以在打滿水後,易楓隻能一直提著水桶迴去。提著兩桶水走十裏山路,中間還不能休息,對於七歲的易楓來說卻有苦不堪言。


    一天下來,易楓除了早晨的山頂采茶外,便一直往返兩地取水,直到黃昏時分,那有易楓人高的水缸終於被注滿。


    晚上,易楓草草吃了點粥,便拖著身子鑽進了被窩,連衣服都未脫便已昏睡過去。


    翌日清晨,易楓甩了甩自己發酸的手臂,便將目光投向老師贈與自己的東西上。由於茶葉僅在春夏之際采摘,且三天采一次即可,而水缸滿水後也差不多可以用三天,所以易楓在有了自己的時間後,開始研究老師贈與自己的物品。


    易楓打量著那琴,隻見琴有七弦,桐木琴身,梓木為底,絲質琴弦,玉石琴徽,簡單而又古典。縱觀琴頭至焦尾,宛若鳳身,龍池鳳沼,鳳眼護軫,抹挑拂呤,餘音不絕。


    隨意撥挑了下琴弦,易楓便將目光轉向那劍,手持利劍端詳,劍長二尺一,劍寬半指,劍身玄鐵而鑄及薄,木質劍柄,劍透寒光,輕彈下,便有嗡鳴聲傳出。


    “好劍!”易楓不由讚道。隨後將劍入鞘,轉而看向那堆書。


    易楓翻閱查看才發現這一摞書中僅有幾本劍譜,幾本樂書,其餘都是與山川地貌、五行八卦、行兵布陣有關。易楓雖然不解老師之意,也不便去問,於是捧起一本樂書自行研究。


    此後,易楓便以采茶、取水、練琴、看書、練劍為主,偶爾與老師論道或打點野味打打牙祭。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不知幾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界變之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韶華易白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韶華易白首並收藏界變之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