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
帝都城外二十裏處,有一座雄偉非凡的圜丘壇,壇分三重,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原是大鄭皇室舉行東至祭天大典所在,在大齊立國之後,將圜丘壇的藍色琉璃改建為艾葉青石台麵,設白玉柱欄。
如今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製,每層四麵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麵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征天數。
當年的太祖高皇帝蕭煜在此登基立朝,承平二十二年時,太宗文皇帝蕭玄在此舉行祭天大典,引得慕容玄陰、完顏北月、蕭慎、冰塵、蕭瑾、林寒、明塵、青葉等各路仙魔紛至遝來,最後甚至引出了居於玄都之上的秋葉和藏於梅山明陵中的蕭煜親自出手,再加上包括蕭玄、藍玉、趙青等人在內的一眾朝廷中人,這一戰的規模之大,參與高人之多,幾乎將整個天機榜都囊括其中,完全可以與當年的定鼎一戰相媲美。
時至今日,曾經參與過圜丘壇之變的高人,青塵、蕭瑾、林寒、明塵、蕭玄等人已經身死,慕容玄陰修為全失,蕭煜飛升,同樣是經曆了圜丘壇之變的秋葉、完顏北月、徐北遊三人也分別證得飛升之機,也許再過幾年,圜丘壇之變的當事人就真的寥寥無幾了。
如今,這座經曆了無數風霜雪雨的祭天之壇,又要迎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在此發生。
早在剛剛出元宵節的時候,大都督趙無極親率十萬禁軍來到此地,層層環繞守衛。
待到正月二十二的時候,大批朝臣勳貴開始陸續前往圜丘壇。
在圜丘壇的北麵三裏處有一座鎏金大殿,格局與未央宮極為相似,麵南背北,唯我獨尊,隻是稍稍小了稍許,故而又有“小未央”之稱。
此時“小未央”的大殿之中盡是朱紫公卿,除了統領十萬禁軍駐紮於此的大都督趙無極,大都督府中的五位左都督來了三位,隻有率軍攻入草原的張無病和負責鎮守江南的禹匡未能趕來,內閣四位閣老包括重病在身的首輔韓瑄悉數到場,至於其他六部九卿、公侯勳貴自然都是悉數到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讓滿朝文武都未料到的身影——老首輔藍玉。
這次登基大典,長公主殿下主動提出了不必邀請宗門修士,除了因為徐北遊要在碧遊島上舉行升座大典的緣故之外,也是因為當初大齊立國時與道門混淆不清,間接導致了後來的三藩之亂,所以這次蕭知南決心要貫徹那句“讓世外的歸世外,讓世內的世內”,所以包括趙青在內的眾多地仙修士悉數前往碧遊島,而謝蘇卿這些在朝之人則是留在帝都。
曾經有人說過,世內世外本不相通,若有相通之人,便是聖賢。
如今的藍玉便是這麽一位聖賢人物。
一甲子的首輔,四朝老臣,帝王之師,從立國到靖難,可謂是居功至偉,所以他還是又從碧遊島趕了迴來,既參加碧遊島的升座大典,也參加圜丘壇的登基大典。
藍玉今日難得穿了身正一品的華美公服,頭戴烏紗官帽,似然不再是執掌一國權柄的卿相,但仍舊是三公之首的太師,風姿勃發。相較於藍玉,韓瑄這位太傅雖然同樣是身著正一品公服,但畢竟抱病在身,披著厚重的大氅,捧著手爐,難掩那份疲敝之態,不過在氣勢上還是不輸藍玉多少。
已經很難長久站立的韓瑄不得不坐在一張紫檀大椅上,除了大氅之外,膝上還蓋著厚厚的毯子,腳邊是一個火盆,本來按照徐北遊和蕭知南的意思,是不願意老爺子來圜丘壇,畢竟現在還是春寒料峭,實在不宜再長途奔波,受此寒苦,可老爺子偏要過來,誰勸也不聽,本來徐北遊還猶豫著要不要用些強製手段,不過被韓瑄提前看破,對著徐北遊好一通大罵,徐北遊無奈,隻能讓老爺子參加今日的登基大典。
此時藍玉就站在韓瑄的麵前,殿內的文武百官都極有眼色地為前後兩任老首輔留出了空間,讓這兩位共同見證了帝國興衰的老人,說一說體己的話兒。
兩位老人對視無言良久,最後還是藍玉先開口道:“文壁,這已經是我們兩人第三次在此地見麵,第一次還是在太祖高皇帝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當時我們在這兒說了些關於廟堂分位子的事情。當時你對我說,主要歸結為四點,分別是宗室、世家、勳臣、寒門,其中宗室要封王以屏四藩,勳臣要以功授爵,世襲罔替,代代相傳,而廟堂官位,則十取其二即可。你最後說剩餘八分廟堂,三分給世家,五分予寒門。這些,你都還記得嗎?”
韓瑄伸出一隻已經滿是老人斑的手掌,笑了笑,聲音不大,但精神頭卻很足,“當然記得,藍相當時對我說,若是我的這番話流傳出去,會得罪很多人,宗室、世家、勳貴都會讓我死,就算是寒門,也不會念我的好。於是我就對藍相說,皇帝陛下肯定會讓我活。”
藍玉說道:“當年蕭瑾還專門提醒我要小心你這位韓文壁,後來也果然被他言中,有了太平二十年的那場變故,不過俱往矣,這些過去的事情就不說了。”
韓瑄微笑道:“說到蕭瑾,我倒是想起很多老人,現在迴想起來,魏禁、徐林、徐琰、閔行、諸葛恭、羊伯符、韓雄、謝公義、孫世吾、端木睿晟、曲蒼、李如鬆、唐春雨、蕭公魚、蕭疏、張海九、李宸、陳涵、石勒、周景朝這些人都已經不在人世,太祖高皇帝所定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就隻剩下你我二人了。”
說到這兒,韓瑄指了指不遠處的一群年輕人,“瞧見沒有,那是閔行的孫子閔淳,徐林的重孫徐儀,魏禁的孫女魏元儀,再加上謝公義的孫子謝蘇卿,蕭疏的兒子蕭摩訶,蕭公魚的孫子蕭去疾,以及已經死了的端木睿晟的兒子端木玉,曲蒼的兒子曲長安,還有我的那個義子南歸,現在的廟堂之上,盡是你我的晚輩了。”
藍玉沉沉喟歎一聲,然後規勸道:“廟堂上一代新人換舊人。當年你年輕的時候,在你前麵還有孫世吾和周景朝這些老臣,那時候的你就對我說,一日兩餐可果腹,一年四季無凍虞,以布衣之身躋身廟堂,實在是沒有什麽懷才不遇的積鬱之氣,隻覺得要以一身所學報國,方能不留遺憾。現在你已經老了,也無愧於國,所以等到長公主登基之後,就順勢退了吧,交給他們年輕人去做,你也好頤養天年。”
韓瑄笑著點頭,“是該退了。”
帝都城外二十裏處,有一座雄偉非凡的圜丘壇,壇分三重,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原是大鄭皇室舉行東至祭天大典所在,在大齊立國之後,將圜丘壇的藍色琉璃改建為艾葉青石台麵,設白玉柱欄。
如今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製,每層四麵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麵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征天數。
當年的太祖高皇帝蕭煜在此登基立朝,承平二十二年時,太宗文皇帝蕭玄在此舉行祭天大典,引得慕容玄陰、完顏北月、蕭慎、冰塵、蕭瑾、林寒、明塵、青葉等各路仙魔紛至遝來,最後甚至引出了居於玄都之上的秋葉和藏於梅山明陵中的蕭煜親自出手,再加上包括蕭玄、藍玉、趙青等人在內的一眾朝廷中人,這一戰的規模之大,參與高人之多,幾乎將整個天機榜都囊括其中,完全可以與當年的定鼎一戰相媲美。
時至今日,曾經參與過圜丘壇之變的高人,青塵、蕭瑾、林寒、明塵、蕭玄等人已經身死,慕容玄陰修為全失,蕭煜飛升,同樣是經曆了圜丘壇之變的秋葉、完顏北月、徐北遊三人也分別證得飛升之機,也許再過幾年,圜丘壇之變的當事人就真的寥寥無幾了。
如今,這座經曆了無數風霜雪雨的祭天之壇,又要迎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在此發生。
早在剛剛出元宵節的時候,大都督趙無極親率十萬禁軍來到此地,層層環繞守衛。
待到正月二十二的時候,大批朝臣勳貴開始陸續前往圜丘壇。
在圜丘壇的北麵三裏處有一座鎏金大殿,格局與未央宮極為相似,麵南背北,唯我獨尊,隻是稍稍小了稍許,故而又有“小未央”之稱。
此時“小未央”的大殿之中盡是朱紫公卿,除了統領十萬禁軍駐紮於此的大都督趙無極,大都督府中的五位左都督來了三位,隻有率軍攻入草原的張無病和負責鎮守江南的禹匡未能趕來,內閣四位閣老包括重病在身的首輔韓瑄悉數到場,至於其他六部九卿、公侯勳貴自然都是悉數到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讓滿朝文武都未料到的身影——老首輔藍玉。
這次登基大典,長公主殿下主動提出了不必邀請宗門修士,除了因為徐北遊要在碧遊島上舉行升座大典的緣故之外,也是因為當初大齊立國時與道門混淆不清,間接導致了後來的三藩之亂,所以這次蕭知南決心要貫徹那句“讓世外的歸世外,讓世內的世內”,所以包括趙青在內的眾多地仙修士悉數前往碧遊島,而謝蘇卿這些在朝之人則是留在帝都。
曾經有人說過,世內世外本不相通,若有相通之人,便是聖賢。
如今的藍玉便是這麽一位聖賢人物。
一甲子的首輔,四朝老臣,帝王之師,從立國到靖難,可謂是居功至偉,所以他還是又從碧遊島趕了迴來,既參加碧遊島的升座大典,也參加圜丘壇的登基大典。
藍玉今日難得穿了身正一品的華美公服,頭戴烏紗官帽,似然不再是執掌一國權柄的卿相,但仍舊是三公之首的太師,風姿勃發。相較於藍玉,韓瑄這位太傅雖然同樣是身著正一品公服,但畢竟抱病在身,披著厚重的大氅,捧著手爐,難掩那份疲敝之態,不過在氣勢上還是不輸藍玉多少。
已經很難長久站立的韓瑄不得不坐在一張紫檀大椅上,除了大氅之外,膝上還蓋著厚厚的毯子,腳邊是一個火盆,本來按照徐北遊和蕭知南的意思,是不願意老爺子來圜丘壇,畢竟現在還是春寒料峭,實在不宜再長途奔波,受此寒苦,可老爺子偏要過來,誰勸也不聽,本來徐北遊還猶豫著要不要用些強製手段,不過被韓瑄提前看破,對著徐北遊好一通大罵,徐北遊無奈,隻能讓老爺子參加今日的登基大典。
此時藍玉就站在韓瑄的麵前,殿內的文武百官都極有眼色地為前後兩任老首輔留出了空間,讓這兩位共同見證了帝國興衰的老人,說一說體己的話兒。
兩位老人對視無言良久,最後還是藍玉先開口道:“文壁,這已經是我們兩人第三次在此地見麵,第一次還是在太祖高皇帝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當時我們在這兒說了些關於廟堂分位子的事情。當時你對我說,主要歸結為四點,分別是宗室、世家、勳臣、寒門,其中宗室要封王以屏四藩,勳臣要以功授爵,世襲罔替,代代相傳,而廟堂官位,則十取其二即可。你最後說剩餘八分廟堂,三分給世家,五分予寒門。這些,你都還記得嗎?”
韓瑄伸出一隻已經滿是老人斑的手掌,笑了笑,聲音不大,但精神頭卻很足,“當然記得,藍相當時對我說,若是我的這番話流傳出去,會得罪很多人,宗室、世家、勳貴都會讓我死,就算是寒門,也不會念我的好。於是我就對藍相說,皇帝陛下肯定會讓我活。”
藍玉說道:“當年蕭瑾還專門提醒我要小心你這位韓文壁,後來也果然被他言中,有了太平二十年的那場變故,不過俱往矣,這些過去的事情就不說了。”
韓瑄微笑道:“說到蕭瑾,我倒是想起很多老人,現在迴想起來,魏禁、徐林、徐琰、閔行、諸葛恭、羊伯符、韓雄、謝公義、孫世吾、端木睿晟、曲蒼、李如鬆、唐春雨、蕭公魚、蕭疏、張海九、李宸、陳涵、石勒、周景朝這些人都已經不在人世,太祖高皇帝所定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就隻剩下你我二人了。”
說到這兒,韓瑄指了指不遠處的一群年輕人,“瞧見沒有,那是閔行的孫子閔淳,徐林的重孫徐儀,魏禁的孫女魏元儀,再加上謝公義的孫子謝蘇卿,蕭疏的兒子蕭摩訶,蕭公魚的孫子蕭去疾,以及已經死了的端木睿晟的兒子端木玉,曲蒼的兒子曲長安,還有我的那個義子南歸,現在的廟堂之上,盡是你我的晚輩了。”
藍玉沉沉喟歎一聲,然後規勸道:“廟堂上一代新人換舊人。當年你年輕的時候,在你前麵還有孫世吾和周景朝這些老臣,那時候的你就對我說,一日兩餐可果腹,一年四季無凍虞,以布衣之身躋身廟堂,實在是沒有什麽懷才不遇的積鬱之氣,隻覺得要以一身所學報國,方能不留遺憾。現在你已經老了,也無愧於國,所以等到長公主登基之後,就順勢退了吧,交給他們年輕人去做,你也好頤養天年。”
韓瑄笑著點頭,“是該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