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人生百歲也是死
日頭漸漸西斜,城中的廝殺聲漸漸低沉下去。
如果說先前是隨時隨地都在死人,而且死人的速度越來越快,那麽現在死人的速度已經慢了下來。
白玉騎馬進入城內,沿著已經破碎不堪的長街緩緩而行。
街道兩旁,盡是坍塌的廢墟、死去的屍體、遍地的血跡、燃燒的火焰。
白玉對此無動於衷,連番大戰讓這位女子的心腸迅速冷硬起來,已經完全可以不去看那些麵目全非的屍體,也可以不去理會那些瀕死之人的哀嚎呻吟。
不得不說,魏無忌的一番話點醒了白玉,官場險惡,尤其是早些年的事情,當時無事,不代表一直無事,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後,當年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便會被有心人翻出來,大做文章,使其萬劫不複。
魏無忌讓白玉來殺黃曉,便是為了彌補當年之事。
至於魏無忌為何會如此做,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正如他自己所說,終有一天,他說不定還要仰仗白玉——他這已經是在為日後做打算計較了。
居安思危,居高思退。
這也是魏無忌在廟堂沉浮多年悟出來的道理。
現在魏無忌把這個道理教給了自己的屬下白玉,兩人便有了一份前後傳承之誼,類似於當年徐林與魏禁之間,即是上下從屬又是師徒,日後魏禁繼承徐林的大都督之位,傳承有序,情理之中。
白玉本是極為聰明之人,隻是以前從未有人教過她這些,如今這層窗戶紙被魏無忌捅破,她便恍然明白了許多。
大多數時候,殺人隻是手段,而非目的。
甚至這場席卷天下的戰事也是如此,魏王發動不義之戰,隻是其手段,而非其目的。
現在她去殺黃曉,就更是如此。
此時閔淳已經率軍攻入內城。這次攻城戰,關鍵不在於攻城,畢竟涿鹿城不是兩襄或是中都那樣的雄城要塞,麵對二百架拋石機,被攻破更在情理之中。在一麵城牆失守之後,兵力牽扯之下,其他三麵城牆也陸續失守。在這等境況之下,魏無忌選擇四麵出擊,以同等兵力從四麵對城內之敵形成合圍之勢,迫使黃曉守軍也不得不做出兵力配置均等的四麵防守,問題是,如今黃曉大軍的士氣太過低迷,逃兵降將屢見不鮮,往往是一處棄守,整條防線便告崩潰。
如此一來,原本最為殘酷的外城巷戰,倒是比想象中要簡單許多,比魏無忌預期中的傷亡人數要少上三成左右,直到攻入內城之後,死傷人數才驟然增加,不過這也是黃曉大軍最後的迴光返照,最終城內絕大部分守軍投降,隻剩下黃曉仍舊在自己的行轅內困獸猶鬥。
黃曉行轅本是涿鹿城的知府衙門,被黃曉選為行轅之後,由他的親兵衛隊負責把守,雖然此時大勢已去,但黃曉的親兵衛隊士氣猶在,憑借著手中的精良火器,以三眼銃、鳥銃和虎蹲炮為主,結成車營陣勢,竟是牢牢守住了行轅。
畢竟此地處於城內,地形狹窄,不但大隊騎兵派不晚上用場,更不可能像攻城那般直接鋪開萬餘人的陣勢,真正能直接參與進攻的隻有數百人,剩下的隻能待在後麵等著,幾次衝鋒下來,受挫嚴重,傷亡慘重。
見此情景,世家出身的閔淳氣得破口大罵,“傳令兵!城外天機營何在?幹他娘的,我就不信了,偌大一座涿鹿城都攻下來了,還攻不下這個小小的行轅?”
立刻有傳令兵得令而去。
不多時後,傳令兵迴來通報,“迴稟將軍,大帥早有明令,已經調集十五門神威大將軍炮和一百發火雷子支援將軍,再有一炷香的時間,便可運抵此處。”
渾身染血的閔淳心聞言之後,用手中長刀直接將不遠處的一個倒地石獅劈成兩半,然後用刀遙遙指向不遠處的行轅官邸,冷笑道:“好!我倒要看看,黃曉的車營,能經得起幾次炮轟齊射?”
此時的行轅之中,黃曉的衛隊首領高福威已經親陷戰陣廝殺了小半日的功夫,若不是他自身就有人仙境界的修為,身上又有魏王賜下的寶甲,恐怕此早已經身死,可就算如此,身上還是處處傷勢,渾身浴血。
在他左右,盡是戰死袍澤的屍體,因為來不及處理的緣故,隻能胡亂堆積,就像一道道用屍體砌成的矮牆。
身上甲胄已經殘破不堪的高福威靠著屍牆緩緩坐下,他的胸口剛剛被閔淳一刀重創,已經是傷及肺腑根本,此時視線漸漸變得模糊起來,他狠狠搖了搖頭,又伸手從肩頭上拔出一根轉破修士護體氣機的滅神箭,這才勉強保持住清醒,然後眯眼望向遠方的天空。
黃昏中,殘陽如血。
作為一名將領,他不怕死,人活百歲也是死,馬革裹屍還而已,沒有什麽可怕的,讓他真正不願深思的是,此戰輸了便意味著整個魏國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那也就意味著遠在千萬裏之外的魏國本土,變成了別人刀子下的魚肉,隻能任人宰割。
家鄉的老母和幼子,還有賢惠的妻子。
她們該怎麽辦?
高福威緩緩閉上雙眼。
也許她們就會像那些死在亂軍中的江南百姓一樣,說死也就死了。
在高福威更後麵的位置,是一座大堂,此時大堂中空空蕩蕩,除了一張掛在牆上的形勢輿圖,便隻有一把圈椅。
黃曉就坐在這把圈椅上,雙手拄劍,同樣是望著殘陽如血,神色平靜。
困獸猶鬥。
用這個詞來形容現在的他,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對於黃曉而言,死不怕,劍三十六開篇即言:縱九死而無悔——劍宗中人就沒有幾個怕死的,就算他黃曉如今已經不是劍宗中人,可劍宗所傳承的精氣神,他還留著。
拔劍而死,何懼之有?讓他感到不甘痛苦的,是壯誌未酬,此時他不由想起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當年他與授業之師公孫仲謀分道揚鑣,根本原因在於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仲謀的道非是黃曉的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所以他才會投效魏王蕭瑾,就是想要證明當年他是對的,公孫仲謀是錯的。
現在公孫仲謀的弟子徐北遊已經給出答案。
可他,卻是無從應答了。
日頭漸漸西斜,城中的廝殺聲漸漸低沉下去。
如果說先前是隨時隨地都在死人,而且死人的速度越來越快,那麽現在死人的速度已經慢了下來。
白玉騎馬進入城內,沿著已經破碎不堪的長街緩緩而行。
街道兩旁,盡是坍塌的廢墟、死去的屍體、遍地的血跡、燃燒的火焰。
白玉對此無動於衷,連番大戰讓這位女子的心腸迅速冷硬起來,已經完全可以不去看那些麵目全非的屍體,也可以不去理會那些瀕死之人的哀嚎呻吟。
不得不說,魏無忌的一番話點醒了白玉,官場險惡,尤其是早些年的事情,當時無事,不代表一直無事,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後,當年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便會被有心人翻出來,大做文章,使其萬劫不複。
魏無忌讓白玉來殺黃曉,便是為了彌補當年之事。
至於魏無忌為何會如此做,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正如他自己所說,終有一天,他說不定還要仰仗白玉——他這已經是在為日後做打算計較了。
居安思危,居高思退。
這也是魏無忌在廟堂沉浮多年悟出來的道理。
現在魏無忌把這個道理教給了自己的屬下白玉,兩人便有了一份前後傳承之誼,類似於當年徐林與魏禁之間,即是上下從屬又是師徒,日後魏禁繼承徐林的大都督之位,傳承有序,情理之中。
白玉本是極為聰明之人,隻是以前從未有人教過她這些,如今這層窗戶紙被魏無忌捅破,她便恍然明白了許多。
大多數時候,殺人隻是手段,而非目的。
甚至這場席卷天下的戰事也是如此,魏王發動不義之戰,隻是其手段,而非其目的。
現在她去殺黃曉,就更是如此。
此時閔淳已經率軍攻入內城。這次攻城戰,關鍵不在於攻城,畢竟涿鹿城不是兩襄或是中都那樣的雄城要塞,麵對二百架拋石機,被攻破更在情理之中。在一麵城牆失守之後,兵力牽扯之下,其他三麵城牆也陸續失守。在這等境況之下,魏無忌選擇四麵出擊,以同等兵力從四麵對城內之敵形成合圍之勢,迫使黃曉守軍也不得不做出兵力配置均等的四麵防守,問題是,如今黃曉大軍的士氣太過低迷,逃兵降將屢見不鮮,往往是一處棄守,整條防線便告崩潰。
如此一來,原本最為殘酷的外城巷戰,倒是比想象中要簡單許多,比魏無忌預期中的傷亡人數要少上三成左右,直到攻入內城之後,死傷人數才驟然增加,不過這也是黃曉大軍最後的迴光返照,最終城內絕大部分守軍投降,隻剩下黃曉仍舊在自己的行轅內困獸猶鬥。
黃曉行轅本是涿鹿城的知府衙門,被黃曉選為行轅之後,由他的親兵衛隊負責把守,雖然此時大勢已去,但黃曉的親兵衛隊士氣猶在,憑借著手中的精良火器,以三眼銃、鳥銃和虎蹲炮為主,結成車營陣勢,竟是牢牢守住了行轅。
畢竟此地處於城內,地形狹窄,不但大隊騎兵派不晚上用場,更不可能像攻城那般直接鋪開萬餘人的陣勢,真正能直接參與進攻的隻有數百人,剩下的隻能待在後麵等著,幾次衝鋒下來,受挫嚴重,傷亡慘重。
見此情景,世家出身的閔淳氣得破口大罵,“傳令兵!城外天機營何在?幹他娘的,我就不信了,偌大一座涿鹿城都攻下來了,還攻不下這個小小的行轅?”
立刻有傳令兵得令而去。
不多時後,傳令兵迴來通報,“迴稟將軍,大帥早有明令,已經調集十五門神威大將軍炮和一百發火雷子支援將軍,再有一炷香的時間,便可運抵此處。”
渾身染血的閔淳心聞言之後,用手中長刀直接將不遠處的一個倒地石獅劈成兩半,然後用刀遙遙指向不遠處的行轅官邸,冷笑道:“好!我倒要看看,黃曉的車營,能經得起幾次炮轟齊射?”
此時的行轅之中,黃曉的衛隊首領高福威已經親陷戰陣廝殺了小半日的功夫,若不是他自身就有人仙境界的修為,身上又有魏王賜下的寶甲,恐怕此早已經身死,可就算如此,身上還是處處傷勢,渾身浴血。
在他左右,盡是戰死袍澤的屍體,因為來不及處理的緣故,隻能胡亂堆積,就像一道道用屍體砌成的矮牆。
身上甲胄已經殘破不堪的高福威靠著屍牆緩緩坐下,他的胸口剛剛被閔淳一刀重創,已經是傷及肺腑根本,此時視線漸漸變得模糊起來,他狠狠搖了搖頭,又伸手從肩頭上拔出一根轉破修士護體氣機的滅神箭,這才勉強保持住清醒,然後眯眼望向遠方的天空。
黃昏中,殘陽如血。
作為一名將領,他不怕死,人活百歲也是死,馬革裹屍還而已,沒有什麽可怕的,讓他真正不願深思的是,此戰輸了便意味著整個魏國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那也就意味著遠在千萬裏之外的魏國本土,變成了別人刀子下的魚肉,隻能任人宰割。
家鄉的老母和幼子,還有賢惠的妻子。
她們該怎麽辦?
高福威緩緩閉上雙眼。
也許她們就會像那些死在亂軍中的江南百姓一樣,說死也就死了。
在高福威更後麵的位置,是一座大堂,此時大堂中空空蕩蕩,除了一張掛在牆上的形勢輿圖,便隻有一把圈椅。
黃曉就坐在這把圈椅上,雙手拄劍,同樣是望著殘陽如血,神色平靜。
困獸猶鬥。
用這個詞來形容現在的他,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對於黃曉而言,死不怕,劍三十六開篇即言:縱九死而無悔——劍宗中人就沒有幾個怕死的,就算他黃曉如今已經不是劍宗中人,可劍宗所傳承的精氣神,他還留著。
拔劍而死,何懼之有?讓他感到不甘痛苦的,是壯誌未酬,此時他不由想起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當年他與授業之師公孫仲謀分道揚鑣,根本原因在於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仲謀的道非是黃曉的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所以他才會投效魏王蕭瑾,就是想要證明當年他是對的,公孫仲謀是錯的。
現在公孫仲謀的弟子徐北遊已經給出答案。
可他,卻是無從應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