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不想再聞馬蹄聲
當老儒生走進“正陽門”時,遠在魏王宮的門前,已經立著幾人,其中一名道裝女子站在一群各色男子中顯得有些鶴立雞群,她有著細細的柳眉,點紅一撇的小口,身姿婀娜苗條,不像是個穿道袍的道姑,倒像是個從畫中走出來的江南仕女。
女子眼神淡漠,輕抿嘴唇,與她並肩而立的一名中年男子原本正在閉目感受城外動靜,片刻後睜開雙眼,感慨道:“這般驚天動地的威勢,就算不是地仙十八樓,也已經相去不遠,可惜師叔不在此地。”
女子開口問道:“孫世吾到底要做什麽?難道他真打算以一己之力攻破魏王宮,取走魏王的項上人頭才肯罷休?”
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搖頭道:“魏王語焉不詳,沒有明說,所以我們也不知道這位儒門大先生到底所求為何。”
女子極目望去,隱約可見街道盡頭的破碎城門以及那一襲儒衫,心底輕輕歎息一聲。
三教之中,道門最不缺飛升仙人,佛門最不缺慈悲善人,儒門最不缺入世之人,可平心而論,於世間蒼生而言,飛升仙人再多又有何益?那些托缽化緣的僧人又能濟得幾人?唯有儒門中人,經世濟民,才能求得萬世太平。
曾經有人譏笑儒門中人是傻子,但正是這些“傻子”,幫助一個又一個的帝王築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太平盛世。
今日,魏國的“東都”城裏又走來一個傻子。
那麽他所求之事,不算難猜,應該就是那“太平”二字。
隻是這樣真的值得嗎?
女子皺了皺眉頭,沒能在心底給出自己的答案。
中年男子沒有注意身旁女子的神情變化,望著渲染了大半個天際的一抹赤紅,感慨道:“早年時曾經聽師父提起過,有“時來天地皆同力”之說,我當時不明所以,今日看來,孫世吾已然得其三分精髓,此時天地同力,方有如此壯闊的浩然正氣。”
一直未曾開口的為首之人忽然說道:“道祖三千言,早已說得明明白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是儒家之人偏偏不信,明知天命如此,仍要求長治久安的人人太平,可若是人人得太平,卻要違背天道的生死循環之理,為何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為何從無萬世太平?為何每逢亂世都要死數以百萬之人方可得太平?他們儒家的那個道理,真的是天地的道理嗎?我看未必啊。”
女子輕輕嗯了一聲。
中年男子聽到這番話之後,卻是長籲短歎,百感交集。
這便是道門和儒門的根本分歧所在了。
一個順應天道而為,一個篤信人定勝天。
最後一人卻是個青年,帶著三分邪魅之意,三分天真之態,三分懶散之氣,再加上一分殺伐,氣態詭異複雜,他雙手枕在腦後,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兩百年,輕鬆自在就夠了,想那麽多幹嘛,活得太累,不值得。”
女子輕聲道:“我們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為我們做不來,但是有些人既然做了,那我們就不該對他們指手畫腳。”
為首的那名虯髯漢子嗯了一聲。
四人盡皆無語。
過了片刻之後,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抬手搭涼棚,望向越來越近的老儒生,問道:“我們何時出手?”
身材高大的虯髯大漢平靜道:“等他來到魏王宮門前的時候,雖說如今的儒門四分五裂,但畢竟還是三教之列,放在大楚年間,更是當之無愧的三教之首,尤其是其中的魁首人物,不可以常理揣度。當年大鄭神宗皇帝命令天機閣誅殺張江陵,天機閣閣主和四位大匠造一起出手,當場戰死兩人,重傷三人,終於斬殺張江陵之後,天機閣閣主也傷重而亡,我不希望我們之中有人被留在魏國。”
儒雅男子收迴視線,點了點頭。
虯髯大漢眯起雙眼,從城門到魏王宮的這段路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看似空無一人,實則在兩旁埋伏有眾多鐵騎,會用他們的性命去盡力消耗老儒生的氣力。
隻求讓他們多出一點點勝算。
……
進了“正陽門”,便是進了魏國的“東都”城。
從“正陽門”一路前行,便可直達魏王蕭瑾所在的魏王宮。
不過此時這條寬闊街道上卻是沒有一個行人,也沒有攔路兵甲,空空蕩蕩,安靜無比。
孫世吾出現在這條大街上,不快不慢地行走,仍是手托書簡。
他左右打量著道路兩旁與中原風格略有差異的各色建築,看著兩旁的花草樹木,看著簷角下掛著的風鈴,不像是要去血濺五步的刺客,倒像是個第一次進城的鄉下老儒。
其實這個比喻也沒錯,他是第一次進城,也是一個老儒。
老人活了很多年,讀了很多書,也做過很多事,但在事實上,卻沒有走過太多路,前半輩子在帝都,做官,後半輩子在神都,講學,甚至連一個錦繡江南都沒能走完,更遑論這一海之隔的魏國了。
所以他也很好奇。
原來魏國最大的城是這個樣子的,與書上的描寫相互印證之後,頗感受益良多。
就在此時,老人的腦海中沒來由跳出個有些想當然的念頭。
如果魏王不曾生出那個大逆不道的念頭,願意無怨無悔地做一代賢王,那他就根本不會被封藩魏國,而是留在帝都的廟堂,有他輔佐當年陛下推行新政,就不會有那麽多的阻力,更不會有那麽多的紕漏不足之處,那該是一個怎樣的太平盛世?那該有多好?
可惜啊……
孫世吾輕輕歎息一聲,忽然停下腳步。
他腳下的地麵開始輕輕顫抖,腳邊的一顆小石子先是輕輕抖動,然後竟是跳了起來。
老人微微偏頭,側耳傾聽,過了片刻之後,臉上才露出了然之色。
到了他這個境界,雖然不能如青塵大真人那般占驗天機,但是自有秋風未動蟬先覺的神異,心意微動便知吉兇,城中埋伏的那些騎兵當然瞞不過他。
他隻是有些不確定耳中所聽到的聲音,聽了好久之後才能確定。
的確是馬蹄聲。
這麽多年不曾聽馬蹄聲,都快想不起馬蹄聲到底是怎樣的聲音。
老人寧可這輩子都不在中原聽聞馬蹄聲。
下一刻,一支人馬俱是披甲的重騎兵出現在老人的視線中,密密麻麻,看不盡頭,一起朝著老儒生開始集體提槍衝鋒。
沉重的馬蹄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麵上,如滾滾雷霆。
其勢,若滾滾洪流。
孫世吾舉起手中竹簡,赤紅色的浩然之氣在他身前結成一麵銅牆鐵壁。
無數重騎悍不畏死地撞在那麵牆壁之上,響起數不清的碎裂之聲,然後盡皆死絕。
赤紅色的光芒如同日出東海。
一輪紅日,冉冉而起。
當老儒生走進“正陽門”時,遠在魏王宮的門前,已經立著幾人,其中一名道裝女子站在一群各色男子中顯得有些鶴立雞群,她有著細細的柳眉,點紅一撇的小口,身姿婀娜苗條,不像是個穿道袍的道姑,倒像是個從畫中走出來的江南仕女。
女子眼神淡漠,輕抿嘴唇,與她並肩而立的一名中年男子原本正在閉目感受城外動靜,片刻後睜開雙眼,感慨道:“這般驚天動地的威勢,就算不是地仙十八樓,也已經相去不遠,可惜師叔不在此地。”
女子開口問道:“孫世吾到底要做什麽?難道他真打算以一己之力攻破魏王宮,取走魏王的項上人頭才肯罷休?”
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搖頭道:“魏王語焉不詳,沒有明說,所以我們也不知道這位儒門大先生到底所求為何。”
女子極目望去,隱約可見街道盡頭的破碎城門以及那一襲儒衫,心底輕輕歎息一聲。
三教之中,道門最不缺飛升仙人,佛門最不缺慈悲善人,儒門最不缺入世之人,可平心而論,於世間蒼生而言,飛升仙人再多又有何益?那些托缽化緣的僧人又能濟得幾人?唯有儒門中人,經世濟民,才能求得萬世太平。
曾經有人譏笑儒門中人是傻子,但正是這些“傻子”,幫助一個又一個的帝王築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太平盛世。
今日,魏國的“東都”城裏又走來一個傻子。
那麽他所求之事,不算難猜,應該就是那“太平”二字。
隻是這樣真的值得嗎?
女子皺了皺眉頭,沒能在心底給出自己的答案。
中年男子沒有注意身旁女子的神情變化,望著渲染了大半個天際的一抹赤紅,感慨道:“早年時曾經聽師父提起過,有“時來天地皆同力”之說,我當時不明所以,今日看來,孫世吾已然得其三分精髓,此時天地同力,方有如此壯闊的浩然正氣。”
一直未曾開口的為首之人忽然說道:“道祖三千言,早已說得明明白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是儒家之人偏偏不信,明知天命如此,仍要求長治久安的人人太平,可若是人人得太平,卻要違背天道的生死循環之理,為何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為何從無萬世太平?為何每逢亂世都要死數以百萬之人方可得太平?他們儒家的那個道理,真的是天地的道理嗎?我看未必啊。”
女子輕輕嗯了一聲。
中年男子聽到這番話之後,卻是長籲短歎,百感交集。
這便是道門和儒門的根本分歧所在了。
一個順應天道而為,一個篤信人定勝天。
最後一人卻是個青年,帶著三分邪魅之意,三分天真之態,三分懶散之氣,再加上一分殺伐,氣態詭異複雜,他雙手枕在腦後,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兩百年,輕鬆自在就夠了,想那麽多幹嘛,活得太累,不值得。”
女子輕聲道:“我們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為我們做不來,但是有些人既然做了,那我們就不該對他們指手畫腳。”
為首的那名虯髯漢子嗯了一聲。
四人盡皆無語。
過了片刻之後,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抬手搭涼棚,望向越來越近的老儒生,問道:“我們何時出手?”
身材高大的虯髯大漢平靜道:“等他來到魏王宮門前的時候,雖說如今的儒門四分五裂,但畢竟還是三教之列,放在大楚年間,更是當之無愧的三教之首,尤其是其中的魁首人物,不可以常理揣度。當年大鄭神宗皇帝命令天機閣誅殺張江陵,天機閣閣主和四位大匠造一起出手,當場戰死兩人,重傷三人,終於斬殺張江陵之後,天機閣閣主也傷重而亡,我不希望我們之中有人被留在魏國。”
儒雅男子收迴視線,點了點頭。
虯髯大漢眯起雙眼,從城門到魏王宮的這段路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看似空無一人,實則在兩旁埋伏有眾多鐵騎,會用他們的性命去盡力消耗老儒生的氣力。
隻求讓他們多出一點點勝算。
……
進了“正陽門”,便是進了魏國的“東都”城。
從“正陽門”一路前行,便可直達魏王蕭瑾所在的魏王宮。
不過此時這條寬闊街道上卻是沒有一個行人,也沒有攔路兵甲,空空蕩蕩,安靜無比。
孫世吾出現在這條大街上,不快不慢地行走,仍是手托書簡。
他左右打量著道路兩旁與中原風格略有差異的各色建築,看著兩旁的花草樹木,看著簷角下掛著的風鈴,不像是要去血濺五步的刺客,倒像是個第一次進城的鄉下老儒。
其實這個比喻也沒錯,他是第一次進城,也是一個老儒。
老人活了很多年,讀了很多書,也做過很多事,但在事實上,卻沒有走過太多路,前半輩子在帝都,做官,後半輩子在神都,講學,甚至連一個錦繡江南都沒能走完,更遑論這一海之隔的魏國了。
所以他也很好奇。
原來魏國最大的城是這個樣子的,與書上的描寫相互印證之後,頗感受益良多。
就在此時,老人的腦海中沒來由跳出個有些想當然的念頭。
如果魏王不曾生出那個大逆不道的念頭,願意無怨無悔地做一代賢王,那他就根本不會被封藩魏國,而是留在帝都的廟堂,有他輔佐當年陛下推行新政,就不會有那麽多的阻力,更不會有那麽多的紕漏不足之處,那該是一個怎樣的太平盛世?那該有多好?
可惜啊……
孫世吾輕輕歎息一聲,忽然停下腳步。
他腳下的地麵開始輕輕顫抖,腳邊的一顆小石子先是輕輕抖動,然後竟是跳了起來。
老人微微偏頭,側耳傾聽,過了片刻之後,臉上才露出了然之色。
到了他這個境界,雖然不能如青塵大真人那般占驗天機,但是自有秋風未動蟬先覺的神異,心意微動便知吉兇,城中埋伏的那些騎兵當然瞞不過他。
他隻是有些不確定耳中所聽到的聲音,聽了好久之後才能確定。
的確是馬蹄聲。
這麽多年不曾聽馬蹄聲,都快想不起馬蹄聲到底是怎樣的聲音。
老人寧可這輩子都不在中原聽聞馬蹄聲。
下一刻,一支人馬俱是披甲的重騎兵出現在老人的視線中,密密麻麻,看不盡頭,一起朝著老儒生開始集體提槍衝鋒。
沉重的馬蹄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麵上,如滾滾雷霆。
其勢,若滾滾洪流。
孫世吾舉起手中竹簡,赤紅色的浩然之氣在他身前結成一麵銅牆鐵壁。
無數重騎悍不畏死地撞在那麵牆壁之上,響起數不清的碎裂之聲,然後盡皆死絕。
赤紅色的光芒如同日出東海。
一輪紅日,冉冉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