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一國之母徐皇後
徐皇後是當今皇帝蕭玄的結發之妻,繼林皇後之後的第二位大齊皇後,也是蕭白和蕭知南的生身之母。
能生出這樣兩個傑出子女的女人,不會是尋常人物。
她所出身的徐家,早在前朝時就是與蕭家並稱的顯赫世家,其祖父徐林曾與武祖皇帝蕭烈同朝為官,大齊立國後,徐林受封西河郡王,是大都督府的第一任大都督,淩煙閣功臣排名第二,僅次於藍玉。
她的兄長徐琰,與韓瑄、端木睿晟並稱三傑,與祖父同列淩煙閣,若非英年早逝,恐怕此時就是由他來接任藍玉的內閣首輔。
這樣顯赫家族教出來的女兒,絲毫不比蕭家的公主們差了。
至於徐皇後本身的手段如何,蕭知南這個做女兒的心底最是清楚,雖然別人都說她像已經故去多年的祖母林皇後,可她的手段卻是跟著自己這個母親學來的。
若將祖母和母親做一個比較。
祖母是外剛內柔,霸道強勢,母親則是外柔內剛,綿裏藏針。
徐皇後並不喜歡那個與自己同姓的年輕人,原因很多,根本原因還是一個利字當頭。
雖然出嫁的女子已經算是外姓人,但到底還是向著自己的娘家,徐皇後的娘家沒什麽傑出子弟,所以她也就絕了把女兒嫁給侄子的念頭,可徐家近些年來卻是與端木家相交甚深,其中利益糾葛更是一言難盡,若是能讓端木玉娶了蕭知南,那麽對於兩家而言,無疑是親上加親的好事。
把蕭知南嫁給端木玉,一則可以加強徐家和端木家的聯係,二是可以安撫左右搖擺不定的端木睿晟,對於帝後二人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本來婚事幾乎已經要定下來了,可徐北遊讓蕭元嬰帶迴來的那方靈寶印,卻讓蕭帝決定先把這樁婚事放一放。
君無戲言不是一句空話,這方刻有靈寶二字的印章是大齊皇帝給劍宗宗主的承諾,一個端木家還不足以讓蕭帝去違背自己的諾言。
正因如此,端木家的態度瞬間變得不明朗起來,甚至和徐家的關係都有些許微妙,這讓習慣了將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的徐皇後如何不感到惱怒?
其實根本原因不在於徐北遊的橫加阻攔,而在於蕭知南不甘心嫁給端木玉,可不管怎麽說,終究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徐皇後也舍不得把蕭知南如何,隻能把一腔怒火悉數遷怒到徐北遊的頭上。
蕭知南跟姑姑蕭羽衣的關係極好,卻與自己的生母關係平平,其中不是沒有緣由。
蕭羽衣和徐皇後同樣都是不看好徐北遊,可一個是從蕭知南的未來考量,一個是為娘家的得失考量,早已是高下立判。
這些事情,蕭知南從來沒告訴過徐北遊,她即是不想讓徐北遊承擔太多的壓力,也有自己的一點私心,她怕徐北遊被嚇住,然後打了退堂鼓。
現在看來,有望取代端木玉的,也隻有一個徐北遊了,如果他也跑了,蕭知南就真不知道下一步棋該如何走了。
蕭知南心裏很清楚,在自己的婚事上,能夠一言而定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父親不會在意徐家如何,也不會在意端木家如何,他隻在意廟堂如何。
在如今的廟堂上,韓瑄無疑是父親的左膀右臂,而且是“倒藍”的必不可少之人。
很少有人能讓那位無欲則剛的韓閣老在意,徐北遊作為他唯一的養子,算一個。
在當下關頭,蕭帝不能不考慮韓瑄的感受。
至於徐皇後是如何知曉兩人書信往來的事情,其實也很簡單,蕭知南出於某種考量,書信傳遞都是走司禮監的路子,這樣就繞不開司禮監掌印張百歲,而張百歲的對食是大姑姑墨書。
在謝園,徐北遊曾經分別見過張百歲和墨書。
張百歲對他很冷淡,墨書卻還算是溫和。
徐北遊不知道,表麵上對他很是冷淡的張百歲其實對他評價頗高,反而是看似溫和的墨書對他頗有微詞。
墨書對徐北遊的不滿其實與蕭羽衣有些相像,她覺得這個年輕人的野心太大了。
所以這次墨書站在了徐皇後那邊,當她無意中得知兩人有書信往來後,便將此事告知了徐皇後,希望徐皇後出麵將此事了結。
徐皇後得知此事之後沒有勃然大怒,更沒有立刻召見蕭知南,而是選擇靜觀其變。
畢竟江南的那個年輕人也不算是小人物了,先不說他是韓瑄養子的身份,單單是江都徐公子的名聲,都已經傳到帝都來了。
徐皇後知道,即便是自己親自出手,也要徐徐圖之,而且最好不要用強。
她也是過來人,知道年輕人的情情愛愛,你越是反對,他們反倒越是堅定,你若放任自流,說不定就自生自滅了。
想來想去,徐皇後有點頭疼。
自己這個女兒從小就有主見,像極了那個已經故去的婆婆,尤其是那張臉龐,每每見到,她就會想起婆婆在世時的樣子,那些年她這個做兒媳的在婆婆麵前很是受了些氣,心懷怨氣又無處發泄,所以對這個女兒也不怎麽親近。直到此時,她才猛然發覺,相較於那個承載了自己厚望的兒子,自己並沒有花費太大心思在女兒身上,了解二字也就無從談起。
蕭知南一直都知道母親不怎麽喜歡自己,與生俱來的自尊和自傲又讓她不願去刻意討好母親,母女兩人的關係可見一斑,所以母親主張將她嫁給端木玉時,她既無驚怒也無憤恨,甚至早就料到如此。
五月初五,女兒節。
這一天,蕭知南給徐北遊寫了一封信,不過這封信沒能寄出去,中途被人攔截下來。
蕭知南也不是全無耳目眼線,當晚便得知了這個消息,聰慧如她很快就想明白了前因後果,於是她沒有繼續寫信,隻是托韓閣老給徐北遊捎了個口信。
另一邊,徐北遊遲遲沒有收到蕭知南的信,自己寫的幾封信也如石沉大海一般,竟是破天荒地有些患得患失,直到得了蕭知南的口信之後才放下心來。
不過徐北遊忽然很是想念那個不同尋常的女子。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他不知道自己的迴響在哪兒,但他知道自己是真的動心了。
這種感覺來得如此猛烈,恰如迸發的岩漿。
感情這東西,掉進去容易,再想爬出來就難了,尤其是毫發無傷地爬出來,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會有揮慧劍斬情絲之說。
徐北遊揮不得慧劍,更斬不得已經生根發芽的情絲,隻能順心意而行。
看得出來,蕭知南在帝都的日子並不順心,甚至有些不好看。
徐北遊在心底下定決心,盡快在一至兩年內將江南之事了結,然後北上帝都。
徐皇後是當今皇帝蕭玄的結發之妻,繼林皇後之後的第二位大齊皇後,也是蕭白和蕭知南的生身之母。
能生出這樣兩個傑出子女的女人,不會是尋常人物。
她所出身的徐家,早在前朝時就是與蕭家並稱的顯赫世家,其祖父徐林曾與武祖皇帝蕭烈同朝為官,大齊立國後,徐林受封西河郡王,是大都督府的第一任大都督,淩煙閣功臣排名第二,僅次於藍玉。
她的兄長徐琰,與韓瑄、端木睿晟並稱三傑,與祖父同列淩煙閣,若非英年早逝,恐怕此時就是由他來接任藍玉的內閣首輔。
這樣顯赫家族教出來的女兒,絲毫不比蕭家的公主們差了。
至於徐皇後本身的手段如何,蕭知南這個做女兒的心底最是清楚,雖然別人都說她像已經故去多年的祖母林皇後,可她的手段卻是跟著自己這個母親學來的。
若將祖母和母親做一個比較。
祖母是外剛內柔,霸道強勢,母親則是外柔內剛,綿裏藏針。
徐皇後並不喜歡那個與自己同姓的年輕人,原因很多,根本原因還是一個利字當頭。
雖然出嫁的女子已經算是外姓人,但到底還是向著自己的娘家,徐皇後的娘家沒什麽傑出子弟,所以她也就絕了把女兒嫁給侄子的念頭,可徐家近些年來卻是與端木家相交甚深,其中利益糾葛更是一言難盡,若是能讓端木玉娶了蕭知南,那麽對於兩家而言,無疑是親上加親的好事。
把蕭知南嫁給端木玉,一則可以加強徐家和端木家的聯係,二是可以安撫左右搖擺不定的端木睿晟,對於帝後二人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本來婚事幾乎已經要定下來了,可徐北遊讓蕭元嬰帶迴來的那方靈寶印,卻讓蕭帝決定先把這樁婚事放一放。
君無戲言不是一句空話,這方刻有靈寶二字的印章是大齊皇帝給劍宗宗主的承諾,一個端木家還不足以讓蕭帝去違背自己的諾言。
正因如此,端木家的態度瞬間變得不明朗起來,甚至和徐家的關係都有些許微妙,這讓習慣了將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的徐皇後如何不感到惱怒?
其實根本原因不在於徐北遊的橫加阻攔,而在於蕭知南不甘心嫁給端木玉,可不管怎麽說,終究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徐皇後也舍不得把蕭知南如何,隻能把一腔怒火悉數遷怒到徐北遊的頭上。
蕭知南跟姑姑蕭羽衣的關係極好,卻與自己的生母關係平平,其中不是沒有緣由。
蕭羽衣和徐皇後同樣都是不看好徐北遊,可一個是從蕭知南的未來考量,一個是為娘家的得失考量,早已是高下立判。
這些事情,蕭知南從來沒告訴過徐北遊,她即是不想讓徐北遊承擔太多的壓力,也有自己的一點私心,她怕徐北遊被嚇住,然後打了退堂鼓。
現在看來,有望取代端木玉的,也隻有一個徐北遊了,如果他也跑了,蕭知南就真不知道下一步棋該如何走了。
蕭知南心裏很清楚,在自己的婚事上,能夠一言而定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父親不會在意徐家如何,也不會在意端木家如何,他隻在意廟堂如何。
在如今的廟堂上,韓瑄無疑是父親的左膀右臂,而且是“倒藍”的必不可少之人。
很少有人能讓那位無欲則剛的韓閣老在意,徐北遊作為他唯一的養子,算一個。
在當下關頭,蕭帝不能不考慮韓瑄的感受。
至於徐皇後是如何知曉兩人書信往來的事情,其實也很簡單,蕭知南出於某種考量,書信傳遞都是走司禮監的路子,這樣就繞不開司禮監掌印張百歲,而張百歲的對食是大姑姑墨書。
在謝園,徐北遊曾經分別見過張百歲和墨書。
張百歲對他很冷淡,墨書卻還算是溫和。
徐北遊不知道,表麵上對他很是冷淡的張百歲其實對他評價頗高,反而是看似溫和的墨書對他頗有微詞。
墨書對徐北遊的不滿其實與蕭羽衣有些相像,她覺得這個年輕人的野心太大了。
所以這次墨書站在了徐皇後那邊,當她無意中得知兩人有書信往來後,便將此事告知了徐皇後,希望徐皇後出麵將此事了結。
徐皇後得知此事之後沒有勃然大怒,更沒有立刻召見蕭知南,而是選擇靜觀其變。
畢竟江南的那個年輕人也不算是小人物了,先不說他是韓瑄養子的身份,單單是江都徐公子的名聲,都已經傳到帝都來了。
徐皇後知道,即便是自己親自出手,也要徐徐圖之,而且最好不要用強。
她也是過來人,知道年輕人的情情愛愛,你越是反對,他們反倒越是堅定,你若放任自流,說不定就自生自滅了。
想來想去,徐皇後有點頭疼。
自己這個女兒從小就有主見,像極了那個已經故去的婆婆,尤其是那張臉龐,每每見到,她就會想起婆婆在世時的樣子,那些年她這個做兒媳的在婆婆麵前很是受了些氣,心懷怨氣又無處發泄,所以對這個女兒也不怎麽親近。直到此時,她才猛然發覺,相較於那個承載了自己厚望的兒子,自己並沒有花費太大心思在女兒身上,了解二字也就無從談起。
蕭知南一直都知道母親不怎麽喜歡自己,與生俱來的自尊和自傲又讓她不願去刻意討好母親,母女兩人的關係可見一斑,所以母親主張將她嫁給端木玉時,她既無驚怒也無憤恨,甚至早就料到如此。
五月初五,女兒節。
這一天,蕭知南給徐北遊寫了一封信,不過這封信沒能寄出去,中途被人攔截下來。
蕭知南也不是全無耳目眼線,當晚便得知了這個消息,聰慧如她很快就想明白了前因後果,於是她沒有繼續寫信,隻是托韓閣老給徐北遊捎了個口信。
另一邊,徐北遊遲遲沒有收到蕭知南的信,自己寫的幾封信也如石沉大海一般,竟是破天荒地有些患得患失,直到得了蕭知南的口信之後才放下心來。
不過徐北遊忽然很是想念那個不同尋常的女子。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他不知道自己的迴響在哪兒,但他知道自己是真的動心了。
這種感覺來得如此猛烈,恰如迸發的岩漿。
感情這東西,掉進去容易,再想爬出來就難了,尤其是毫發無傷地爬出來,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會有揮慧劍斬情絲之說。
徐北遊揮不得慧劍,更斬不得已經生根發芽的情絲,隻能順心意而行。
看得出來,蕭知南在帝都的日子並不順心,甚至有些不好看。
徐北遊在心底下定決心,盡快在一至兩年內將江南之事了結,然後北上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