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昭帝近衛在此之後一半編為化形之人,易央城從此日夜全副啟動空中防禦,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易央城就遭遇了二十餘次空中偷襲,每一次偷襲之後都有西南的奇人異士咬牙切齒地在東境採取同樣的有力反擊。
辛鸞這般無疑給了東境朝廷很大的壓力,辛澗越發意識到這場戰爭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西旻這個不穩定份子暫且不提,辛鸞的存在便是在指著他的鼻子對他進行赤裸裸地挑釁,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將對他的威信打擊越大。
主君想引兵速戰的念頭一出,東境朝廷嗅覺靈敏的朝臣們便開始知情識趣地鼓譟:「老將軍老得跑都跑不動了,眼見著波瀾不驚地對峙靜坐,這到底能打出什麽?」
「現在中線對陣的兩位統帥,丹口孔雀三十八歲了,陶灤更是四十歲了,試看為辛鸞攻城略地的先鋒均齡,他們不到二十二歲,這才是真正的勝利之師!」
「之前朝議都說辛鸞遠出征戰,不利持久,咱們要俟其疲憊,再行反擊,可是眼看辛鸞從西境調出大批的錢糧人馬,咱們再避戰不出,豈不是等著自己人拖遝疲憊,將原本大好局麵拱手讓人?」
「陛下,該決戰反攻了!將不易,帥不易,何論其他?!」
朝廷急了,不滿丹口孔雀深溝高壘,畏葸不前,紛紛上表辛澗應簡派重臣於通城視師,接管戰爭的指揮權,辛和等主攻派豪言壯語不斷,請辛澗換將。
好在辛澗自己本身就是馬上帝王,對丹口孔雀,他還沒糊塗到被文臣一裹挾就輕易換將的程度,當初一起陪著兄長打下江山,丹口孔雀用兵之老練,他記憶猶新、十分信任,可中境這般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最終他下令三王子前線監軍,囑咐其溫諭傳達廟堂催戰之意,同時囑咐愛子不可陣前驕矜,多向老將請教曆練。
況俊嘉祥死前一封手書這些年一直困擾著辛澗:「家國之大不幸當前,自此一夜,我天衍一朝,有良將,再無忠臣。」
「再無忠臣」,這四個字就仿佛是可怖的魔魘,讓辛澗在緊要處永遠無法真正信任自己的朝臣,他原以為派遣辛和出任陣前監軍將是遙控中境最穩妥之策,他哪裏能想到自己最偏疼的三兒子自負年輕狂妄自大,在後來的戰線上屢屢幹預,攬功諉過,傳來無數消息將他誤導。
「是因為嫡庶有別嚒?」
中境的將領們後來經常在身後議論,說因為中境軍不是陛下的嫡係,所以才這般地作踐。
中境軍與西南軍在天衍十九年九月到整個天衍二十年春夏一直有攻有防,事實上並不是東境朝臣所說的波瀾不驚地對峙。
天衍十九年九月末,雨季稍緩,陶灤主力移師圍城肥邑引主帥來救,主帥派出小股隊伍佯救,自己率人偷襲敵軍南大營,陶灤當即反撲迴救,兩軍在溪西武鎮交遇,主帥用鄒吾那一套弋陽玩過的部分兵力正麵狙擊敵人,佯做主力,實際主力分布兩翼的戰法,其人之道狠狠地還了一擊。
天衍二十年三月,陶灤又組織了一次交手,是時其兵源已得到充足補充,西境糧食源源不斷,西南軍士氣正盛,陶灤分兵南北兩路來攻,南路渡過永澤,北陸繞行錦建島,準備在兩麵對通城形成包圍態勢,丹口孔雀準確猜測出了那一側是主力方向,迅速又剛猛地組織了反擊。
可這樣本可稱作勝局的接觸戰在三王子那裏全然不值一提。
他在意的的是丹口孔雀整體作戰方略,認為他目前所有的接觸戰還是堅定的戰略守勢,是在敵人發動攻擊之後的招架之手。
夫諸南線迴防,聽聞北線大勝,喜上眉梢,不想三王子在帳中早已等他多時,是時眾將都在,各個沉肩垂目,他乍進營帳便迎來一句:「永澤遇敵為何迂迴?難道此乃並非敵鋒所指?是否為避敵藏身之故?」
夫諸哪裏想到會迎來這般的責備,第一反應是茫然,第二反應便是委屈。
將軍可以戰死,但不能屈死。夫諸南側遇到敵乃辛鸞的化形軍團,他們數月反覆敲定出方略,定下遇到其軍團不可與之正麵交鋒,弋陽戰場已經是血的教訓,他沒有道理用部下的血肉之軀和化行之人硬剛,故而他隻是牽製其兵力遊擊,迂迴騷擾。
可是夫諸在剎那間竟無法解釋,他們是軍人,不懂後方貴人那一套一套,他隻知道從戎選了這條路便是隨時做好了殉國的準備,三王子可以懷疑他的能力,懷疑他的應變,怎可懷疑他要苟且偷生?
他茫然地長大了嘴,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還是丹口孔雀見狀為他解釋了一番,沒解釋那些複雜的戰術,隻說他若遇敵,必然截擊,請三王子放心,可三王子依舊不滿,兩日後又問丹口孔雀,飛魚如今帶兵在外日久無功,安知不是以未遇敵而諉卸責任?朝內許多人已經有彈劾其怯懦避戰之聲,令丹口孔雀務必親自出城查看其將是否有畏葸不前,縱容叛軍之情事。
寒心,前所未有的寒心。
跟著丹口孔雀這些將軍都是老將,苦戰一生,對朝廷的忠心從來天地可鑑,他們從骨子裏敬重高辛氏,敬重鼻息啊,可朝廷來的貴人怎能如此懷疑他們?
而他們不知道,在弋陽的那一側,辛鸞和他的將軍們幾乎同吃同住。
在辛鸞看來丹口孔雀採取的徹底的戰略守勢非常棘手,三年家底,三個月打光,這樣的說法不是開玩笑,光看他在後方為了籌措軍需、動員新兵的急迫,就知道他多想盡快打完這場戰爭。
辛鸞這般無疑給了東境朝廷很大的壓力,辛澗越發意識到這場戰爭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西旻這個不穩定份子暫且不提,辛鸞的存在便是在指著他的鼻子對他進行赤裸裸地挑釁,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將對他的威信打擊越大。
主君想引兵速戰的念頭一出,東境朝廷嗅覺靈敏的朝臣們便開始知情識趣地鼓譟:「老將軍老得跑都跑不動了,眼見著波瀾不驚地對峙靜坐,這到底能打出什麽?」
「現在中線對陣的兩位統帥,丹口孔雀三十八歲了,陶灤更是四十歲了,試看為辛鸞攻城略地的先鋒均齡,他們不到二十二歲,這才是真正的勝利之師!」
「之前朝議都說辛鸞遠出征戰,不利持久,咱們要俟其疲憊,再行反擊,可是眼看辛鸞從西境調出大批的錢糧人馬,咱們再避戰不出,豈不是等著自己人拖遝疲憊,將原本大好局麵拱手讓人?」
「陛下,該決戰反攻了!將不易,帥不易,何論其他?!」
朝廷急了,不滿丹口孔雀深溝高壘,畏葸不前,紛紛上表辛澗應簡派重臣於通城視師,接管戰爭的指揮權,辛和等主攻派豪言壯語不斷,請辛澗換將。
好在辛澗自己本身就是馬上帝王,對丹口孔雀,他還沒糊塗到被文臣一裹挾就輕易換將的程度,當初一起陪著兄長打下江山,丹口孔雀用兵之老練,他記憶猶新、十分信任,可中境這般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最終他下令三王子前線監軍,囑咐其溫諭傳達廟堂催戰之意,同時囑咐愛子不可陣前驕矜,多向老將請教曆練。
況俊嘉祥死前一封手書這些年一直困擾著辛澗:「家國之大不幸當前,自此一夜,我天衍一朝,有良將,再無忠臣。」
「再無忠臣」,這四個字就仿佛是可怖的魔魘,讓辛澗在緊要處永遠無法真正信任自己的朝臣,他原以為派遣辛和出任陣前監軍將是遙控中境最穩妥之策,他哪裏能想到自己最偏疼的三兒子自負年輕狂妄自大,在後來的戰線上屢屢幹預,攬功諉過,傳來無數消息將他誤導。
「是因為嫡庶有別嚒?」
中境的將領們後來經常在身後議論,說因為中境軍不是陛下的嫡係,所以才這般地作踐。
中境軍與西南軍在天衍十九年九月到整個天衍二十年春夏一直有攻有防,事實上並不是東境朝臣所說的波瀾不驚地對峙。
天衍十九年九月末,雨季稍緩,陶灤主力移師圍城肥邑引主帥來救,主帥派出小股隊伍佯救,自己率人偷襲敵軍南大營,陶灤當即反撲迴救,兩軍在溪西武鎮交遇,主帥用鄒吾那一套弋陽玩過的部分兵力正麵狙擊敵人,佯做主力,實際主力分布兩翼的戰法,其人之道狠狠地還了一擊。
天衍二十年三月,陶灤又組織了一次交手,是時其兵源已得到充足補充,西境糧食源源不斷,西南軍士氣正盛,陶灤分兵南北兩路來攻,南路渡過永澤,北陸繞行錦建島,準備在兩麵對通城形成包圍態勢,丹口孔雀準確猜測出了那一側是主力方向,迅速又剛猛地組織了反擊。
可這樣本可稱作勝局的接觸戰在三王子那裏全然不值一提。
他在意的的是丹口孔雀整體作戰方略,認為他目前所有的接觸戰還是堅定的戰略守勢,是在敵人發動攻擊之後的招架之手。
夫諸南線迴防,聽聞北線大勝,喜上眉梢,不想三王子在帳中早已等他多時,是時眾將都在,各個沉肩垂目,他乍進營帳便迎來一句:「永澤遇敵為何迂迴?難道此乃並非敵鋒所指?是否為避敵藏身之故?」
夫諸哪裏想到會迎來這般的責備,第一反應是茫然,第二反應便是委屈。
將軍可以戰死,但不能屈死。夫諸南側遇到敵乃辛鸞的化形軍團,他們數月反覆敲定出方略,定下遇到其軍團不可與之正麵交鋒,弋陽戰場已經是血的教訓,他沒有道理用部下的血肉之軀和化行之人硬剛,故而他隻是牽製其兵力遊擊,迂迴騷擾。
可是夫諸在剎那間竟無法解釋,他們是軍人,不懂後方貴人那一套一套,他隻知道從戎選了這條路便是隨時做好了殉國的準備,三王子可以懷疑他的能力,懷疑他的應變,怎可懷疑他要苟且偷生?
他茫然地長大了嘴,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還是丹口孔雀見狀為他解釋了一番,沒解釋那些複雜的戰術,隻說他若遇敵,必然截擊,請三王子放心,可三王子依舊不滿,兩日後又問丹口孔雀,飛魚如今帶兵在外日久無功,安知不是以未遇敵而諉卸責任?朝內許多人已經有彈劾其怯懦避戰之聲,令丹口孔雀務必親自出城查看其將是否有畏葸不前,縱容叛軍之情事。
寒心,前所未有的寒心。
跟著丹口孔雀這些將軍都是老將,苦戰一生,對朝廷的忠心從來天地可鑑,他們從骨子裏敬重高辛氏,敬重鼻息啊,可朝廷來的貴人怎能如此懷疑他們?
而他們不知道,在弋陽的那一側,辛鸞和他的將軍們幾乎同吃同住。
在辛鸞看來丹口孔雀採取的徹底的戰略守勢非常棘手,三年家底,三個月打光,這樣的說法不是開玩笑,光看他在後方為了籌措軍需、動員新兵的急迫,就知道他多想盡快打完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