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小茅草屋裏,陶婆婆冷得發抖,捧著一碗熱水慢慢地喝著。
她隨便靠坐的地方是一席又破又黑得不見原樣的草席子,盛著難得一碗熱水的白瓷碗也是個磕出四五個大小缺口的破碗,可她不介意。
她覺得在這個風大雪大極其寒冷的冬夜裏,她能在啃完幹巴巴硬如石頭的素包子後,這樣喝上一碗熱水已是上蒼眷顧。
她得堅持,堅持到燕京,看望她那可憐見的孫女兒。
展顏是她信得過的人,他托人給她捎來的信,她收到了,也看了。
信上的字確實是展顏的,以前展顏和花自來到她家裏來吃飯,跟十七在堂屋裏分析案子時總會寫寫畫畫。
事後她去收拾,略黃的宣紙上總有三個人的字跡,自家孫女兒的字她認得。
十七又指著另兩個字跡跟她細說,哪個是展顏的,哪個是花自來的。
她一生悲苦,幼時卻也曾有幸讀過兩年私塾。
字識得,字也認得。
信上的字是展顏的,她認得出來。
信中之事一定是真的,十七被冤枉殺人之事一定是真的。
這不是明擺著冤枉人麽?
她的十七她再了解不過,是個眼裏揉不得半粒沙子的良善姑娘,怎麽可能會殺人?
這一路上寒風唿嘯,白雪茫茫,她帶的最厚實的衫褲也遮擋不了這冰天凍地的寒冷。
她冷得發抖的時候,就卯足了勁小跑著。
小跑不了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她就快步走著,即趕了路還微暖和了這具老了不終用的身子。
她不能放棄,即便費了三五日,方走過一個小小的縣,不過是洪沙縣鄰邊的一個小縣。
十七的人擔心她,自到燕京便讓陰家人來洪沙縣照顧她,把她當祖宗供著。
她知道這是十七的孝心,即便不想無端受人恩惠,可一想到她的小十七,她便不忍陰家人對她的照顧。
這是十七的一片孝心,也是唯一能讓十七安下心去不再掛念她這個老太婆的法子,她想著十七,受了。
然這迴展顏來信,她聽了送信人的交代,瞞過了照顧她的陰家人。
送信來的人也是機靈,避過陰家人愣是把信交到她手中,也沒讓陰家人曉得這事半分。
原來她不明白,為什麽展顏給她來信卻不能讓陰家人知曉?
後來看了信,她明白了。
讓留在洪沙縣照顧她的陰家人知道她想上京一事,那遠在燕京的陰家人定然也能很快曉得,他們一定不會同意她上京。
而她的十七麻煩纏身,他們大概也不會讓十七知道這事兒。
展顏在信中分析得對,他們既然不會讓她的十七知曉此事,那她也不能讓他們曉得她想上京一事。
所以選了個風雪不大的夜晚,她悄悄背著一個小包袱走了。
也是她平日裏十分配合,且半點沒想離家上京的念頭。
她走的那一個夜裏,昌盛街十二胡同裏沒半個陰家人在,他們料想不到她這個從不願離家的老太婆會在深夜悄然離京,盡數安心入睡,睡得不知分毫。
至於那個守在她家裏的陰家小子,倘若有機會,她隻能當麵跟他說一句對不住了。
她悄悄在他晚飯裏放了能令人唿唿大睡的草藥汁,不多,大概能讓他睡到隔日正午。
她也在家裏堂屋留了書信,說明她不是不見失蹤,而是離家上京了。
他們看後應當會慌張一陣子,然後也就沒事了。
反正她是上京尋孫女兒,又不是什麽頂天了不能做的事兒。
收留陶婆婆在小茅草屋裏住上一晚的人家,也是一戶極貧的農家。
進稀落籬笆的小院子裏,也就三間茅屋,兩間大一間小。
兩間大茅草屋一間住人,一間是並廚房煮飯吃飯、堂屋待客閑坐的地方,住人的那間住了一大家子六七人,另一間被擠得沒了空地,這兩間大的實在沒她能睡的地方。
最後她住進那間小茅草屋裏。
這間小的茅草屋原來是放些雜物的地方,臨了略微清出一小塊空地來打掃幹淨,再鋪上一張破小草席,還有一張厚度適中卻絕抵不過這寒夜裏冷風的被子。
這戶農家也是好人,她聽展顏的不走官道,走的是略偏僻的小徑近道,這才能遇上這麽一戶好心的人家,見她一個老太婆為尋孫女兒獨身上京,實在是感人也不容易,便好心留她擠進來睡上一晚避風雪。
她感恩。
即便蓋著被子仍冷得渾身發顫,即便吃了一個硬如石頭的包子並未能飽腹,即便那一碗熱水很快變冷不複溫熱,她也滿懷感激。
想著倘若有朝一日再迴到這裏,她得讓十七好好報答收留她一晚,不至於讓她流落街頭,免去在這個風雪大得驚人的寒夜裏被凍死街頭的噩運。
與此同時,幾匹快馬跑過洪沙縣鄰近小縣官道,直往下一個小縣。
馬兒為首包得嚴實密得透風的鬥篷裏,陰家人滿心焦急,連低喝跨下馬兒快些的聲音也布滿了顫聲。
一則是害怕陶婆婆出事,他身為駐守洪沙縣照顧陶婆婆的主事人,隻怕最後也得人頭獻上,以贖失察失守之罪;二則是被這滿天風雪凍的,可一想到陶婆婆那般大年紀也在這樣的天象下獨身趕路,也不知今夜可有遮雪擋風之地?
他知道陶婆婆並沒有什麽積蓄,他們給她銀子,她又不肯收。
總說,即便是她孫女兒交代給的,她也不能收,勞煩他們這些年青小夥來屈居於小小洪沙縣裏照顧她這麽一個老太婆,已然太委屈了他們,怎能再收銀子?
何況她還能采藥看病,醫婆雖賺得不多,可也足夠過小日子了。
為首馬上的主事人是越想越心焦,即便不是他的親祖母,也不免感同身受。
後綴緊緊跟著的其他幾個陰家人見為首的頭揮起的馬鞭猶又多添幾分淩厲,馬兒嘶鳴一聲,前蹄奮起,再一個全力發疾奔跑,在寂靜的夜裏隻聞馬蹄篤篤篤的聲音。
馬兒是越跑越快,迎著風雪而上,幾乎快成一道夜幕下的閃電。
他們幾人是剛剛在小縣裏換的快馬,上幾匹快馬就是被他們這樣日夜不停地趕路跑殘的,到小縣補給的時候,馬兒已然站不起身,雙腿即被嚴重凍傷,也被累去了大半條馬命。
可他們也能理解,他們的頭這樣焦急,是因著日間日暮垂下之前,京裏傳來消息,他們陰家的小姐知道陶婆婆留書獨身上京之後臉色大變,隻差衝出京城隻身往洪沙縣這邊趕,親自來尋陶婆婆了。
此次守丟了陶婆婆,給了他們這些人迎頭一個痛擊。
從前他們是在京城裏的陰家人,他們盡數是在他們大爺手下調出來的人。
不說盡數是精銳,可單就他們的頭,便是他們大爺手下最得力的領頭人之一,可見陶婆婆在他們小姐心目中的地位,便是在他們大爺心目中的地位。
陶婆婆丟了,大概他們幾個還不是最難受的,他們的頭應該是最難受自責的。
隻怕此次找到陶婆婆迴京,他們的頭就得到大爺那裏領罪,領的還是大罰。
倘若此次無法盡快陶婆婆,或在找到陶婆婆的時候,陶婆婆已然遭遇不測,那麽他們的頭連同他們,大概也不必迴京了,直接在京外自行了斷,以謝大爺這些年來的知遇之恩。
晨起,一家客棧二樓上走下一行幾人,都是簡便輕裝的打扮,個個是精壯的年青男人,隻為首的領頭人年紀略大些。
這幾人即便強打起精神,也難掩雙眼中的血絲。
幾人在客棧大堂裏坐下,吃了早膳便結帳離開。
幾匹馬兒倒真是精神抖擻,夜裏都是囑咐了店小二用最好的馬料飼養的馬兒,又經一夜歇息,原來疲憊不堪的馬兒俱都已恢複了精神馬力。
幾人中的一個年青男子苦笑著:“這馬兒倒是比我們歇息得好!”
“可不是!”另一個年青男子接話道,又歎了口氣,問領頭人:“頭,你說五爺讓我們出來找一個老太婆,畫像是看了不下千遍了,便是閉著眼也能給認出來!可這都大半月了,人不出現怎麽認啊!”
“怎麽說話的?”領頭人瞪眼,“那是陰家小姐的養祖母,連五爺都要放在心上的老人家,豈是你一黃口小兒隨便亂說的?你再胡言一句試試看,看老子怎麽收拾你!”
歎氣的年青男子悻悻,不就是說一句老太婆麽,不說就是了。
苦笑的年青男子也說:“就是!陰家小姐那是什麽人物?那是咱五爺放在心尖上的人兒!你這樣口無遮攔,也就是頭仁慈,你敢到五爺麵前說一句老太婆試試!”
歎氣的年青男子哪兒敢啊,要真到他們五爺跟前說那麽半句,大概不必五爺下令,五爺身邊的山峰就得出手教訓他個分不清東南西北!
領頭人翻身上馬,看著熱鬧的街道,將馬兒調轉往城門的方向:
“好了,廢話少說。這一路上都過了好幾個州縣了,也沒見到陶婆婆半點身影,按著她老人家的腳程,應當沒那麽快。那麽唯有的可能,就是我們走的路線跟她老人家岔開了。”
歎氣的年青男子急了:“那可怎麽辦啊?頭!”
“怎麽辦?”領頭人又瞪眼,“你問我,我去問誰?難道讓我去問五爺?”
還能怎麽辦?
找啊!
除了換個路線繼續找,他們還能怎麽辦!
從京郊官道岔口迴來的當夜,陰十七果不其然地病倒了。
發熱,怕冷,連打噴嚏,還偶爾咳上幾聲,真是折騰得她不安生,連她身邊的四大丫寰也不安生。
區媽媽更是心急如焚:“這可怎麽是好?小姐心善,跟當年太太是一樣一樣的!那是救了養了小姐五年的養祖母,小姐定然是心焦得不得了……”
又轉過頭來訓全候在屋裏的四個大丫寰:“你們是小姐身邊的大丫寰,我身體不中用,難道你們也這般不中用?小姐任性跑到京郊去挨凍,你們就不會勸勸?”
訓完,區媽媽自個捂著嘴猛咳起來。
那聲音聽著就難受,好像要將整個肺給咳出來似的。
青簾素來照顧區媽媽習慣了,上前兩步便幫著區媽媽拍起背來,輕聲道:
“媽媽莫急,媽媽是知道小姐孝心的,要是小姐好了,見媽媽被我們幾個不像話的婢子氣得加重了病情,那小姐該有多痛心?奴婢們也沒臉麵再侍候在小姐左右了。”
即承認了是她們侍候陰十七不周,也用陰十七壓一壓區媽媽。
不然她真怕區媽媽好不容易好些的心疾又該犯了,界時可真是裏外都亂,哪兒顧也顧不全。
青簾一開口,紅玉也跟著上前,接過藍脂麻溜從桌上茶壺倒過來的茶水遞到區媽媽嘴邊:
“媽媽放心,且先喝杯茶潤潤喉。大夫說小姐是受涼發的熱,小姐身子底子算不錯,這熱一發出來,待明兒退了也就好了。”
區媽媽接過茶杯抿了口,咽下喉嚨沒那麽難受發癢直想咳之後,長長的歎息出來:
“你們盡心盡力侍候小姐,我也曉得。我這般怪罪你們,是我方將急糊塗了,你們不怪我這個不中用的老太婆,也是看在小姐的麵份上……聽說今日大爺也是在場的?”
紅玉與綠倚相對一眼,是在場的,可她們能說麽?
隻怕說了,照著大爺對區媽媽的孝心,區媽媽指不定立馬能找上峻園裏去,像訓她們一樣訓上大爺幾句。
其實也不必區媽媽去訓,大爺已經被老爺罰去跪祠堂了,就跪在陰家列祖列宗和太太牌位前,一聲不吭的,不帶半點動的,一直跪著。
這事兒,她們還沒跟區媽媽說,也是不敢說。
這會兒被這麽一問,她們都安靜了,像鋸嘴葫蘆半字不出。
區媽媽見了又問一句:“到底在不在?要是真在,你們可不能瞞我!”
最後是略了解些區媽媽的青簾點了點頭:“在,大爺被老爺罰去了跪祠堂。”
區媽媽一聽微愣,再是紅著眼眶說:
“該!被罰也是該!”
又坐了一小會兒,區媽媽起身交待青簾四人照顧好陰十七,說自已要去一趟小廚房煮碗羊肉湯。
紅玉、綠倚、藍脂不明所以,青簾卻是知道的:
“冬日裏,大爺最喜歡喝媽媽親手做的羊肉湯……”
她隨便靠坐的地方是一席又破又黑得不見原樣的草席子,盛著難得一碗熱水的白瓷碗也是個磕出四五個大小缺口的破碗,可她不介意。
她覺得在這個風大雪大極其寒冷的冬夜裏,她能在啃完幹巴巴硬如石頭的素包子後,這樣喝上一碗熱水已是上蒼眷顧。
她得堅持,堅持到燕京,看望她那可憐見的孫女兒。
展顏是她信得過的人,他托人給她捎來的信,她收到了,也看了。
信上的字確實是展顏的,以前展顏和花自來到她家裏來吃飯,跟十七在堂屋裏分析案子時總會寫寫畫畫。
事後她去收拾,略黃的宣紙上總有三個人的字跡,自家孫女兒的字她認得。
十七又指著另兩個字跡跟她細說,哪個是展顏的,哪個是花自來的。
她一生悲苦,幼時卻也曾有幸讀過兩年私塾。
字識得,字也認得。
信上的字是展顏的,她認得出來。
信中之事一定是真的,十七被冤枉殺人之事一定是真的。
這不是明擺著冤枉人麽?
她的十七她再了解不過,是個眼裏揉不得半粒沙子的良善姑娘,怎麽可能會殺人?
這一路上寒風唿嘯,白雪茫茫,她帶的最厚實的衫褲也遮擋不了這冰天凍地的寒冷。
她冷得發抖的時候,就卯足了勁小跑著。
小跑不了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她就快步走著,即趕了路還微暖和了這具老了不終用的身子。
她不能放棄,即便費了三五日,方走過一個小小的縣,不過是洪沙縣鄰邊的一個小縣。
十七的人擔心她,自到燕京便讓陰家人來洪沙縣照顧她,把她當祖宗供著。
她知道這是十七的孝心,即便不想無端受人恩惠,可一想到她的小十七,她便不忍陰家人對她的照顧。
這是十七的一片孝心,也是唯一能讓十七安下心去不再掛念她這個老太婆的法子,她想著十七,受了。
然這迴展顏來信,她聽了送信人的交代,瞞過了照顧她的陰家人。
送信來的人也是機靈,避過陰家人愣是把信交到她手中,也沒讓陰家人曉得這事半分。
原來她不明白,為什麽展顏給她來信卻不能讓陰家人知曉?
後來看了信,她明白了。
讓留在洪沙縣照顧她的陰家人知道她想上京一事,那遠在燕京的陰家人定然也能很快曉得,他們一定不會同意她上京。
而她的十七麻煩纏身,他們大概也不會讓十七知道這事兒。
展顏在信中分析得對,他們既然不會讓她的十七知曉此事,那她也不能讓他們曉得她想上京一事。
所以選了個風雪不大的夜晚,她悄悄背著一個小包袱走了。
也是她平日裏十分配合,且半點沒想離家上京的念頭。
她走的那一個夜裏,昌盛街十二胡同裏沒半個陰家人在,他們料想不到她這個從不願離家的老太婆會在深夜悄然離京,盡數安心入睡,睡得不知分毫。
至於那個守在她家裏的陰家小子,倘若有機會,她隻能當麵跟他說一句對不住了。
她悄悄在他晚飯裏放了能令人唿唿大睡的草藥汁,不多,大概能讓他睡到隔日正午。
她也在家裏堂屋留了書信,說明她不是不見失蹤,而是離家上京了。
他們看後應當會慌張一陣子,然後也就沒事了。
反正她是上京尋孫女兒,又不是什麽頂天了不能做的事兒。
收留陶婆婆在小茅草屋裏住上一晚的人家,也是一戶極貧的農家。
進稀落籬笆的小院子裏,也就三間茅屋,兩間大一間小。
兩間大茅草屋一間住人,一間是並廚房煮飯吃飯、堂屋待客閑坐的地方,住人的那間住了一大家子六七人,另一間被擠得沒了空地,這兩間大的實在沒她能睡的地方。
最後她住進那間小茅草屋裏。
這間小的茅草屋原來是放些雜物的地方,臨了略微清出一小塊空地來打掃幹淨,再鋪上一張破小草席,還有一張厚度適中卻絕抵不過這寒夜裏冷風的被子。
這戶農家也是好人,她聽展顏的不走官道,走的是略偏僻的小徑近道,這才能遇上這麽一戶好心的人家,見她一個老太婆為尋孫女兒獨身上京,實在是感人也不容易,便好心留她擠進來睡上一晚避風雪。
她感恩。
即便蓋著被子仍冷得渾身發顫,即便吃了一個硬如石頭的包子並未能飽腹,即便那一碗熱水很快變冷不複溫熱,她也滿懷感激。
想著倘若有朝一日再迴到這裏,她得讓十七好好報答收留她一晚,不至於讓她流落街頭,免去在這個風雪大得驚人的寒夜裏被凍死街頭的噩運。
與此同時,幾匹快馬跑過洪沙縣鄰近小縣官道,直往下一個小縣。
馬兒為首包得嚴實密得透風的鬥篷裏,陰家人滿心焦急,連低喝跨下馬兒快些的聲音也布滿了顫聲。
一則是害怕陶婆婆出事,他身為駐守洪沙縣照顧陶婆婆的主事人,隻怕最後也得人頭獻上,以贖失察失守之罪;二則是被這滿天風雪凍的,可一想到陶婆婆那般大年紀也在這樣的天象下獨身趕路,也不知今夜可有遮雪擋風之地?
他知道陶婆婆並沒有什麽積蓄,他們給她銀子,她又不肯收。
總說,即便是她孫女兒交代給的,她也不能收,勞煩他們這些年青小夥來屈居於小小洪沙縣裏照顧她這麽一個老太婆,已然太委屈了他們,怎能再收銀子?
何況她還能采藥看病,醫婆雖賺得不多,可也足夠過小日子了。
為首馬上的主事人是越想越心焦,即便不是他的親祖母,也不免感同身受。
後綴緊緊跟著的其他幾個陰家人見為首的頭揮起的馬鞭猶又多添幾分淩厲,馬兒嘶鳴一聲,前蹄奮起,再一個全力發疾奔跑,在寂靜的夜裏隻聞馬蹄篤篤篤的聲音。
馬兒是越跑越快,迎著風雪而上,幾乎快成一道夜幕下的閃電。
他們幾人是剛剛在小縣裏換的快馬,上幾匹快馬就是被他們這樣日夜不停地趕路跑殘的,到小縣補給的時候,馬兒已然站不起身,雙腿即被嚴重凍傷,也被累去了大半條馬命。
可他們也能理解,他們的頭這樣焦急,是因著日間日暮垂下之前,京裏傳來消息,他們陰家的小姐知道陶婆婆留書獨身上京之後臉色大變,隻差衝出京城隻身往洪沙縣這邊趕,親自來尋陶婆婆了。
此次守丟了陶婆婆,給了他們這些人迎頭一個痛擊。
從前他們是在京城裏的陰家人,他們盡數是在他們大爺手下調出來的人。
不說盡數是精銳,可單就他們的頭,便是他們大爺手下最得力的領頭人之一,可見陶婆婆在他們小姐心目中的地位,便是在他們大爺心目中的地位。
陶婆婆丟了,大概他們幾個還不是最難受的,他們的頭應該是最難受自責的。
隻怕此次找到陶婆婆迴京,他們的頭就得到大爺那裏領罪,領的還是大罰。
倘若此次無法盡快陶婆婆,或在找到陶婆婆的時候,陶婆婆已然遭遇不測,那麽他們的頭連同他們,大概也不必迴京了,直接在京外自行了斷,以謝大爺這些年來的知遇之恩。
晨起,一家客棧二樓上走下一行幾人,都是簡便輕裝的打扮,個個是精壯的年青男人,隻為首的領頭人年紀略大些。
這幾人即便強打起精神,也難掩雙眼中的血絲。
幾人在客棧大堂裏坐下,吃了早膳便結帳離開。
幾匹馬兒倒真是精神抖擻,夜裏都是囑咐了店小二用最好的馬料飼養的馬兒,又經一夜歇息,原來疲憊不堪的馬兒俱都已恢複了精神馬力。
幾人中的一個年青男子苦笑著:“這馬兒倒是比我們歇息得好!”
“可不是!”另一個年青男子接話道,又歎了口氣,問領頭人:“頭,你說五爺讓我們出來找一個老太婆,畫像是看了不下千遍了,便是閉著眼也能給認出來!可這都大半月了,人不出現怎麽認啊!”
“怎麽說話的?”領頭人瞪眼,“那是陰家小姐的養祖母,連五爺都要放在心上的老人家,豈是你一黃口小兒隨便亂說的?你再胡言一句試試看,看老子怎麽收拾你!”
歎氣的年青男子悻悻,不就是說一句老太婆麽,不說就是了。
苦笑的年青男子也說:“就是!陰家小姐那是什麽人物?那是咱五爺放在心尖上的人兒!你這樣口無遮攔,也就是頭仁慈,你敢到五爺麵前說一句老太婆試試!”
歎氣的年青男子哪兒敢啊,要真到他們五爺跟前說那麽半句,大概不必五爺下令,五爺身邊的山峰就得出手教訓他個分不清東南西北!
領頭人翻身上馬,看著熱鬧的街道,將馬兒調轉往城門的方向:
“好了,廢話少說。這一路上都過了好幾個州縣了,也沒見到陶婆婆半點身影,按著她老人家的腳程,應當沒那麽快。那麽唯有的可能,就是我們走的路線跟她老人家岔開了。”
歎氣的年青男子急了:“那可怎麽辦啊?頭!”
“怎麽辦?”領頭人又瞪眼,“你問我,我去問誰?難道讓我去問五爺?”
還能怎麽辦?
找啊!
除了換個路線繼續找,他們還能怎麽辦!
從京郊官道岔口迴來的當夜,陰十七果不其然地病倒了。
發熱,怕冷,連打噴嚏,還偶爾咳上幾聲,真是折騰得她不安生,連她身邊的四大丫寰也不安生。
區媽媽更是心急如焚:“這可怎麽是好?小姐心善,跟當年太太是一樣一樣的!那是救了養了小姐五年的養祖母,小姐定然是心焦得不得了……”
又轉過頭來訓全候在屋裏的四個大丫寰:“你們是小姐身邊的大丫寰,我身體不中用,難道你們也這般不中用?小姐任性跑到京郊去挨凍,你們就不會勸勸?”
訓完,區媽媽自個捂著嘴猛咳起來。
那聲音聽著就難受,好像要將整個肺給咳出來似的。
青簾素來照顧區媽媽習慣了,上前兩步便幫著區媽媽拍起背來,輕聲道:
“媽媽莫急,媽媽是知道小姐孝心的,要是小姐好了,見媽媽被我們幾個不像話的婢子氣得加重了病情,那小姐該有多痛心?奴婢們也沒臉麵再侍候在小姐左右了。”
即承認了是她們侍候陰十七不周,也用陰十七壓一壓區媽媽。
不然她真怕區媽媽好不容易好些的心疾又該犯了,界時可真是裏外都亂,哪兒顧也顧不全。
青簾一開口,紅玉也跟著上前,接過藍脂麻溜從桌上茶壺倒過來的茶水遞到區媽媽嘴邊:
“媽媽放心,且先喝杯茶潤潤喉。大夫說小姐是受涼發的熱,小姐身子底子算不錯,這熱一發出來,待明兒退了也就好了。”
區媽媽接過茶杯抿了口,咽下喉嚨沒那麽難受發癢直想咳之後,長長的歎息出來:
“你們盡心盡力侍候小姐,我也曉得。我這般怪罪你們,是我方將急糊塗了,你們不怪我這個不中用的老太婆,也是看在小姐的麵份上……聽說今日大爺也是在場的?”
紅玉與綠倚相對一眼,是在場的,可她們能說麽?
隻怕說了,照著大爺對區媽媽的孝心,區媽媽指不定立馬能找上峻園裏去,像訓她們一樣訓上大爺幾句。
其實也不必區媽媽去訓,大爺已經被老爺罰去跪祠堂了,就跪在陰家列祖列宗和太太牌位前,一聲不吭的,不帶半點動的,一直跪著。
這事兒,她們還沒跟區媽媽說,也是不敢說。
這會兒被這麽一問,她們都安靜了,像鋸嘴葫蘆半字不出。
區媽媽見了又問一句:“到底在不在?要是真在,你們可不能瞞我!”
最後是略了解些區媽媽的青簾點了點頭:“在,大爺被老爺罰去了跪祠堂。”
區媽媽一聽微愣,再是紅著眼眶說:
“該!被罰也是該!”
又坐了一小會兒,區媽媽起身交待青簾四人照顧好陰十七,說自已要去一趟小廚房煮碗羊肉湯。
紅玉、綠倚、藍脂不明所以,青簾卻是知道的:
“冬日裏,大爺最喜歡喝媽媽親手做的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