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著說:“你說的這些現象,我也有些體會,我不反對咱們幹部子弟互相幫助,但狼狽為奸就不好了,民主的國家也允許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群體為自己本群體的利益向政府進行訴求,而利益群體之間最好的平衡狀就是彼此勢力相當,所以一些西方發達民主國家的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民意支持率懸殊很大又或者全民的投票率下降,這就不是什麽好現象了,因為人民對某黨有偏見或者不太關心政治就意味著互相監督力量的下降,民主開始偏離平衡狀態。/.qВ5/當然民意支持率低的黨派會通過調整施政方針的宣傳口號或者攻擊對方軟肋等等手段來獲取民意支持率的上升,這就是一個循環監督、交叉監督、立體監督和自我修複改良的過程,我們不要整天去攻擊別人花了多少人力財力來搞競選,我們應該反省在缺乏有效監督機製下的貪汙浪費了多少人民的血汗,從經濟學、從社會學、投資學等科學角度來看,我們的行政成本是別人的幾十倍。行政成本的最低化和行政效果的最優化才是我們行政機構改革的主要目標,如果隻是進行硬件上的精簡而不對軟件進行優化升級則無異於雪上加霜。你知道中國封建帝國社會從秦王朝到清王朝上千年來都走不上民主道路的原因嗎?道理其實很簡單,帝王思想下的集權社會難有民主成長的土壤。就拿“民主”風氣比較開放的唐朝來說吧,“牛李黨爭”從民主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好現象,但中國人的本性裏有一種很強烈的占有,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皇帝是個榜樣,大臣們自然很好學,所以牛黨的人當勢,李黨的很多人就被貶官借此把他們驅逐出權利的核心,而李黨的人當權情形則反過來,眼裏容不下他人,就這樣的一個黨爭前後搞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裏皇帝老兒的素質也不怎麽樣,誰符合自己的思想迎合自己就用誰,結果前後幾任皇帝因各自的喜好不同讓牛黨與李黨的勢力此消彼漲了幾個來迴,怎樣都走不出這種現象的怪圈,放眼整個封建帝國的王朝,聰明的皇帝還知道在大臣裏麵玩平衡術,盡量分化和弱化朋黨的勢力,讓他們不成氣候。但皇帝從來都不懂得約束自己的權利,西方人有上帝中國人有皇帝,西方人做錯了事會向上帝懺悔,中國人做錯了事大可以心安理得,因為皇帝也經常做錯事。好不容易出了個孔子又被皇帝利用了,可悲啊!看來唯物主義不全好,唯心主義不全差。中國的皇帝是實實在在的,他(她)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可皇帝的能力卻良莠不齊,於是帝國的管理就自然有好有壞了。”
(全本)
最新全本:、、、、、、、、、、
(全本)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