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麽魚?好肥啊!”底下的觀眾離得比較遠,看不太清楚。


    但是直播間裏麵給了幾個特寫鏡頭,已經有人打在了屏幕上。


    “胖頭魚!是胖頭魚!”


    “那個叫花鰱!”


    主持人盛玲玉介紹說:“本次比賽的主題,是鱅魚,就是大家熟稱的胖頭魚,也叫花鰱。來,讓工作人員給大家展示一下,咱們的魚有多大。”


    說完,兩個健壯的小夥子抄起魚網兜,直接撈起一條肥碩的大魚。


    大魚出水後,拚命的掙紮,墜得魚竿都壓彎了,兩個小夥子一起用力,才沒被它甩脫手。


    “咱們的魚,是千島湖特供的有機生態魚,所選的每一條至少都有十幾斤重。千島湖水色澄清晶瑩,清澈見底,水質極好,是名副其實的清溪水。


    而且這些魚,純生態養殖,在浩瀚的湖裏自由馳騁,因此運動量大,肉質自然細膩鮮嫩。”


    盛玲玉看向評委席問道:“不知道幾位評委對今天的題目有什麽看法?”


    董世安早就按捺不住,想要發言了,見到主持人發問,他主動開口。


    “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是咱們華夏的四大家魚,這鱅魚就是其中之一。既然稱為家魚,自然是曆史悠久,養殖眾多,大家基本都吃過。


    有人可能要問了,這麽家常的食材,怎麽會出現在總決賽上呢?會不會顯得有些草率呢?


    其實不然,越是尋常的食材,越能考較廚師的技藝。怎麽把尋常食材烹製成極致的美味,就是留給他們的考題。


    再者說,常見食材中也有精品,這千島湖的有機生態魚,就是家魚中的上品!”


    彭四海也搶過話頭說:“四大家魚都是中式食材,這種淡水魚老外都不吃的,隻有咱們中式的烹飪,才能馴服這種食材。而烹製出的美味,體現的,就是咱們華夏的味道。”


    蘇揚站在舞台上,靜靜聽著他們評論,其實要說起今天的食材,他知道的可就更多了。


    華夏人喜食淡水魚,江南地區的魚饌更是數不勝數,而且曆史還很悠久。


    早在晉朝時就有一首《西征賦》,詩雲:“華魴躍鱗,素鱮(xu)揚鬐。”


    鱮就是古代鰱魚的稱謂,白鰱和花鰱其實分別指的是鰱魚和鱅魚,但是在以前它們都叫做“連魚”。


    詩句中描寫的是魚躍出水,歡騰的景象。


    而關於“連魚”的菜色,自明清時就已經多達數十種。


    例如清代菜譜《調鼎集》中所列的“連魚”菜,就收有大連魚、連魚湯、膾連魚、煎連魚、凍連魚、米粉連魚、醉連魚、醬連魚、風連魚、連魚拖肚、煨二尾、燒連魚頭、蒸連魚、炒連魚、燒連舌、連魚麵、連魚醬等等十餘種。


    看評委們說得差不多了,盛玲玉把觀眾的目光又引向舞台,她拿起話筒說:“好,看了幾位評委都對今天的食材讚賞有加,那麽兩位選手會給我們帶來什麽驚喜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比賽正式開始!”


    胖頭魚,最好的部分,當然是它的頭和上半截身子,它的魚肉談不上多好,比較粗糙,經常拿來做魚茸。


    但是胖頭魚的魚頭,膠質重,最適合燒和燉湯,所以蘇揚跟彭長寧的比試,早在比賽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高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魚頭的出品夠不夠鮮美動人。


    隨著主持人的一聲令下,兩人都奔赴魚缸,準備挑魚。


    主辦方準備的魚明顯是篩選過的,個頭和體型都差不多,而且每條都膘肥體壯的。


    蘇揚直接卷起袖子,兩隻手掐住一條大魚的魚鰓部位,一把就拎了起來。


    大魚撲棱棱地甩著尾巴,大嘴巴一張一合,非常有勁道。


    要不是蘇揚雙臂有力,險些都抓不住了。


    他把胖頭魚放到案板上,一隻手那毛巾死死按住,另一隻手拿起一把尖錐,直接刺入了魚腦的部位。


    剛才還活蹦亂跳的大魚,瞬間就消停了下來。


    今天蘇揚要做的菜式,需要盡量保證魚頭的完整,所以沒有直接用殺魚棒敲擊,而是采用了一種日式的殺魚辦法。


    以破壞魚的大腦和脊椎神經為主,創傷極小,而且非常高效,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活締殺魚術。


    緊接著,蘇揚開始給魚剖腹,去除內髒,刮去魚鱗。


    直播間裏的小夥伴,看到蘇揚主廚詭異的殺魚手法,也開始評論上了。


    “媽呀,我看著都疼,尤其是那一錐子下去的時候。”


    “好好的一條魚,說沒就沒了...”


    “魚,你就安心的去吧,一會我們會祭奠你的,記得少放鹽,我怕鹹。”


    “胖頭魚什麽的,最好吃了!”


    另一邊,彭長寧的實力也著實不弱,殺魚的動作也是有板有眼,非常嫻熟。


    他雖然中二,但是明顯比莊帥也沉得住氣,各項細節也拿捏到位,處理起來是得心應手。


    顯然彭四海調教的不錯,彭長寧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了。


    隻不過,他的對手是蘇揚。


    彭長寧要做的這道菜,是一道傳統菜肴,名為砂鍋魚頭豆腐。


    這道菜相傳來自越州,而且又跟乾隆老爺子扯上關係了。


    據說,有一年初春乾隆來杭城,穿著便服上吳山私遊,不料遇到大雨,他逃至半山腰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避雨。


    雨久不停,他又冷又餓,便推門入內要求供飯。心地善良的主人是飲食店的夥計,見此狀十分同情,無奈家中東西不多,隻好東拚西湊,將僅有的一塊豆,半片魚頭放在沙鍋中了給他吃。


    饑寒交困的乾隆,早已餓得肚子咕咕叫,眼見這熱乎的飯,便狼香虎明地吃得精光,覺得味道特別好,迴京後還念念不忘這頓美餐。


    這故事,怎麽聽,怎麽像個段子,八成是後世的人杜撰的。


    可不管是不是段子,這道菜的確是杭城的傳統名菜,味道那不用說,自然也是相當好。


    魚頭和豆腐的組合,雖然聽上去十分家常,但是酒樓的做法,自然能把家常的菜式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這才是廚藝高手的精妙之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美食之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金鍋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金鍋巴並收藏我成了美食之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