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原戰火蔓延、各大勢力崛起雲湧的時刻,漢川之地卻仍在穩定展,漢軍憑借山川天險,阻擋住中原各方勢力的垂涎,十萬漢軍鎮守,任你幾十萬敵軍難以攻到漢中來。


    試想在中原之地,各方諸侯雖多,卻不齊心,而且混戰連連,兵力和財富有限,在各個方麵都難與漢軍爭鬥,唯有楚國有實力與蜀漢對抗,一爭天下,奈何楚國地處彭城繁華之地,四周都是諸侯國,戰爭一起,立即遭受威脅,是以項羽帶軍討伐齊國,也是必須的!


    否則戰火蔓延做大,將對楚國構成一定威脅,其它諸侯也會紛紛效仿,獨立與楚對抗,不再奉他為霸主,楚國將失去威懾諸侯的效果了。


    而蜀漢之地,四周群山環繞,縱橫上千裏的山嶺,固若金湯,正北麵陳倉關、鳳舞關、漢明關三大防線,五十萬大軍也休想突破,東北麵通往鹹陽的懸崖棧道,也在撤軍時為甩開楚軍追擊而燒毀,人馬無法經過。


    西北麵是山脈和古長城,隔斷了羌人和匈奴的進犯,南麵巴蜀之地更是車馬難進,大軍難行,各諸侯王再傻,也不會出兵伐蜀漢,根本占不到一點便宜。


    巴蜀的南麵,除了山脈斷崖跟地形之外,還有一道長江天險,兩旁懸崖峭壁聳立,猿猴難攀岩,陡峭無法行人,是以這段地形易守難攻,渡過長江以西,便是夜郎、滇國、西甌,百越之地了。


    自從漢軍的斥候查探到百越之地仍有接近二十萬的秦軍舊部後,立即上報兵部,呈奏折與漢王,龍天羽做出批奏,派兵去招降,如果這支大軍肯歸順漢朝廷,無疑一下子增出一支常備軍來,而且是久經沙場的征越秦兵,使漢軍戰鬥力大大提升,如果不降,將會在今後想辦法剿滅,決不能讓這支人馬在蜀漢南麵構成隱患。


    十餘日過去,使者迴返漢中,上奏了百越軍隊接受歸降,已經撤出百越之地,向著蜀漢境內進。


    秦滅六國後,東甌、閩越順利納入版圖,秦在其地設下閩中郡,對南越和西甌則動用武力征服,滅楚之後不久,秦始皇遣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因糧草運輸困難,氣候不適,不能獲勝,相持三年之久,後來由監禦史史祿開開鑿“靈渠”,分湘江為南北兩渠,便利漕運,方才大開僵局,擊敗越人,但越人退藏山林,繼續抵抗,竟趁秦軍久戍不備,動夜襲,破殺屠睢。


    隨後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增兵伐越,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並徒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


    秦的北討南伐,性質是不一樣的,對北是防衛的反攻,對南則是積極的經略,北征為時最,但並未徹底解除胡人的威脅,所以還必須在北方布置數千裏的防線,以數十萬的將士戍守,對南的開拓,更是阻礙重重,用了五十萬兵馬遠征,暴師在外,將近十載,勝利之後,尚須“宿兵無用之地”,如此濫用民力,嚴於誅戮,苛政暴斂,民不聊生,當龍天羽起義之時,大秦百萬雄師卻分布在南北邊疆戍守不能迴師平亂,導


    致各路義軍合成一股輕易破掉函穀關防線,攻入了鹹陽。


    如果沒有那場南征百越的慘烈之戰,或許秦朝廷有不止五十萬精銳大軍駐守中原,當日龍天羽和陳勝吳廣起義,也不會攻秦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甚至轉眼就鎮壓下去了。


    而章邯後來帶的人馬多是刑徒和囚犯,沒有精銳的常備軍,等後來邊戍大軍調迴一部分時,大秦已經瀕臨崩塌了,不是兵馬能挽救的了。


    龍天羽得知百越大軍撤往巴蜀之地,心中一動,這件事可不是小事,如果大軍有二心,一旦入蜀失去控製,豈不亂了漢軍後方,再說秦兵素質如何都不好說,在南蠻百越之地待久了,十年來與朝廷聯係甚少,甚至剛三個月前才得知秦國滅亡的消息,一時間越人又開始的反擊,這支秦軍戰甲已破舊,又五軍餉糧草支撐,無以為繼,隻好接受了漢軍使者的招降,退兵撤迴蜀漢秦地。


    目前巴蜀一共屯兵接近四十萬,其中二十萬新軍在大劍師駐紮,五萬在巴地鎮守,十五萬分布在西南邊界、蜀都、東南長江峽穀三地,各有五萬人馬,西南主要是防守藏原上的羌人,蜀都附近的兵馬就鎮守蜀地,東南邊界峽口屯兵,防止中原大軍從長江逆流進入蜀地。


    龍天羽並不放心這二十萬秦軍入蜀,當下傳詔,命原秦軍方老將王陵親自前往,同時令虞子期帶軍五萬離開大劍山,並帶走蜀都一帶五萬常備軍,趕往蜀南,接收這二十萬秦軍,並負責原地整編,分化秦軍。


    數日後,這支南越秦兵終於渡過了長江,入蜀地。


    虞子期、王陵統兵十萬親自接收,遠遠望去,這支兵馬仍穿著秦鎧甲,保持著秦時編製,隻是士卒因為在蠻荒之地待太久的緣故,一個個顯得黑瘦沒有以前秦兵那樣的強壯,此外南越生活簡陋,不少還是原始部落社會,生產條件落後,這些士卒一住就是十載,兵器和戰甲早已破舊不堪,就像流民一般。


    盡管這支人馬看上去病態怏怏,毫無氣色,但是每個將士的眼神卻曜光犀利,飽經滄桑的殺伐氣息,遠不是漢軍這些新兵能比的,給人的感覺,一旦上了戰場,這些秦兵依舊是虎狼之師,接近二十萬人馬成密密麻麻的方陣,那股氣勢和冷光,壓得十萬漢軍都有些唿吸不暢。


    秦將趙佗、龐衝、秦子明、詹鄴幾員大將帶兵歸降,虞子期接過了秦將的降書。


    這時王陵走上前,朝著一些滄桑麵孔的秦將,感慨道:“諸位將軍,可還認識老夫?”


    “是…王陵將軍?”


    “上將軍——”不少秦將軍、副將見到王陵,都吃驚地靠前,這些武將在十年前,都是軍中中層將領,而王陵乃是秦上將軍,屬於王翦、蒙恬名將之外的軍方重量級人物,自然很多將領都曾在他麾下任職。


    王陵虎目泛著淚光,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族人歸來一般,揮手止住眾將的的喧嘩


    朗聲道:“諸位將軍先前都是秦朝軍方大將,精通兵法,為國出征,戰功赫赫,這些都是你們的戰績,沒有人能泯滅,你們都是鐵骨錚錚的將士,如今秦朝滅亡了,天下諸侯紛起,蜀漢陳倉皆已歸漢,漢王雄才大略


    ,運籌帷幄,不在始皇之下,他的仁政和民心所向更越了秦王,隻要諸位將軍以及二十萬將士,忠心歸漢,日後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皆能加官進爵,榮歸故裏!”


    趙佗、龐衝、秦子明、詹鄴等將士激動萬分,淚光婆娑,十年啊,他們出征在外,前後投入了六七十萬將士,如今隻剩下二十萬老弱殘軍,當他們再歸來時,已是亡國之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整個鹹陽都成了一堆廢墟。


    不少將士相抱嚎啕大哭起來,終於迴到中土了,可是已經太晚了。


    “將士們,聽本將軍一言,當年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實現了天下霸業,奈何秦王暴政,使民不聊生,諸位將士雖都曾是秦國的猛將軍士,但也是貧民百姓的兒子,當你們的族人和親人遭受了苦難和剝削,難道你們還有心思報效朝廷嗎?秦朝亡了,但我們還是軍人,我們的家破了,還可以重新安家,隻要我們活下來,這就是一種榮耀,見證大漢興起,重新一統天下,忠君報國,朝廷是不會虧待將士們的!”王陵步入中年,然則老當益壯,越說越激動,有不少是他曾經提拔的卒長校尉,如今已經副將級別,還有不少熟悉的麵孔,已經滄桑滿麵。


    這些將士見到了老將軍,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激動,感慨萬千,有種落葉歸根的悲涼感受,眾將異口同聲道:“我等願誓死效忠大漢朝廷!”


    “誓死效忠大漢朝廷!”


    二十萬大軍此起彼伏,熱血方剛,威勢震天搶地,四周山嶺間迴蕩著將士的吼聲,充滿了豪情和悲壯。


    此次整編並沒有多少曲折,也沒有動用武力和伏兵,便將接近二十萬秦軍士卒順利接收了,其中王陵的作用功不可沒。


    虞子期按照漢王詔令,將秦軍原地分化,挑選了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之間的壯年,定為精銳之兵,可用來出師北伐,三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較多,不能再長途跋涉征戰,卻可以防守邊關,四十五歲以後的老兵,直接遣散,願意迴陳倉河西之地的給一些盤纏,願意留在蜀漢之地的,給一些生活費用,然後開墾荒田,自力更生,日後加入漢戶籍,成為漢人,在老兵離開之前,還要接受漢律法規和條令,以免這些人入蜀漢後不知不覺違法犯罪……


    最後清點人馬,共留下秦軍十四萬人,其中壯年接近十萬士卒,中年也有三四萬人,暫時調遣中年秦卒派往蜀地西北,與當地守軍融合,共同抵抗羌人入侵。


    餘下的十萬士卒帶往蜀地東南[自貢]城一帶,由虞子期和王陵統領,大軍在長江北岸駐紮,暫時修養數日,換上漢軍的盔甲和武士服,與當地五萬守軍整編城十五萬人馬,利用蜀郡打造的戰船,開始在江邊和岷江訓練水師,而那隨行的十萬漢軍,各遣迴蜀都和大劍山了。


    放眼望去,山崖峽穀河灘處,數十艘大船停泊在江邊,戰艦上披甲之士肅然林立,操練著水船陣法,長戈槍矛寒氣森森,士氣如虹,經過補充營養後,這些秦軍歸降的士卒氣色好了不少,鮮明的鎧甲,鋒利的兵刃,整齊的隊列,凜冽的戰意,無不顯示著這支水軍的強大和勇武!


    (本章完)


    </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縱橫楚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鉤新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鉤新酒並收藏穿越之縱橫楚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