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兩人距離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迴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迴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迴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迴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迴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迴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


    這連帶讓人想起本作書名《兩人距離的概算》。


    在《繞遠路的雛偶》的解說中曾提及,友情是種可以自行拿捏距離的關係。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實際該如何拿捏卻是個尷尬且困難的問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對友情的認知與需求都不同,也不見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選擇。於是因為計算錯誤而產生負麵結果的事例時有所聞,想來總令人十分頭痛。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詩作《no man is an ind》中詠歎:「人非孤島,無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ire of itself)」。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絕大多數人無論透過什麽,總需要與其他同種類生物有所連結,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安適;然而人心隔肚皮,相處起來很容易茲生問題。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見得你會想要。即便感受差異也算是相處趣味的一種,但當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負麵情緒時,友情也將無以為繼——無論那一切在當下或曾經有多重要。


    人生無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見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學妹對變質的友誼感到害怕,她一方麵惋惜於美好時光的逝去,卻也感到解脫。在這樣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員的相處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卻失去的人際關係。感到羨慕的她加入社團,或許也沒有認真融入其中的打算,隻是喜歡那股氛圍而想在旁邊看著,卻是一串誤會的開始。


    人時常會放大內心的所思所想,誤以為他人正盤算著自己在意的事。當大日向為了朋友可能帶來的麻煩而憂心,也不自覺將周遭無關的事件、言語加以連結,並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點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結果,變成處處都是鬼。錯誤的出發點帶來錯誤的問題,無論得到什麽答案,想必最後都會覺得對方看上去宛若菩薩吧。


    奉太郎在馬拉鬆大賽裏,原本企圖計算和談話對象的距離,但很快發現數學公式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先不說如何確定他人的行進速度,就連自己的速度都難以穩定控製。除非按策略主動縮短距離,否則想接觸即便不是難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與維係就某方麵而言也是如此,若將人生視作馬拉鬆,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獨自前行,持續著永不間斷的相遇、陪伴與分離。


    人和人之間的誤會並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結局,在推理小說謎團揭曉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澀才正要開始。哪怕疑慮得到解除,但破壞已難挽迴。即便並非不可逆,但想彌補破損的關係終究不容易,也不見得想去做。究竟該如何才能計算出與他人合適的距離呢?或許在青春時代重重摔上幾跤,便是在往後人生建立起友誼方法論的必經試煉吧。


    兩人間距離的概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部係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澤穗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澤穗信並收藏古典部係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