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p>


    《茶經》</p>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麵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p>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曆考察,他一路風塵,饑食幹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p>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曆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曆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經》。</p>


    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為官,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於唐,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麵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p>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p>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采製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采製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匯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采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p>


    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研究經學文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隻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p>


    茶文化</p>


    茶藝是烹茶飲茶的藝術。</p>


    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和”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藝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p>


    在中國儒釋道思想等傳統文化影響下, 從唐朝開始,我國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大致三類:修行類,風雅類和茶藝類。</p>


    陸羽以“陸氏茶”喻作“伊公羹”,意為藝茶似烹飪,但包含了以藝茶精研事物之理。茶調配得法,可煎調出好茶湯,與治理國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一樣的道理。商朝的伊公以烹飪美味羹湯而聞名於世,他以“烹飪美味羹湯需調配各種配料,掌握恰當火候”為例子闡述了治理國家也需運用各種人才,人盡其才。好比正確處理好金、木、水、火、土的關係,運用好相生相克之理,就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各種階層的關係才能治理好國家的道理一樣。</p>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p>


    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裏,談笑風生,享受到生命的樂趣。</p>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了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製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現在有不少茶藝課,讓孩子們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p>


    結語</p>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p>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帝養成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慈並收藏女帝養成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