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李溫仍不滿足。現在的修行界,有一種陋習,評判一個人的實力時,大都隻會看表麵上的東西。
就拿這氣絡來說,大家一看這人是二十條氣絡,而另一人是十三條氣絡,都不用比試,想當然地便會做出判斷,一定是二十條氣絡的人強大。
這種陋習,現在占據著主流位置。
李溫可以想象,當內測時,自己展示出十三條氣絡時,不等出手,便會被人嗤之以鼻。
有的人也許會大加奚落。“這個李溫,才氣絡十三條,就敢嚐試天佑派,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這樣一來,也許別人便會先下判斷,直接將自己淘汰出去,連展示實力的機會都不給。
李溫多想在內測時,自己往人前一站,顯示出自己的三四十條氣絡。那時,一定會惹得眾人紛紛驚歎。“哇,三四十條氣絡,必然會成為天佑派內門弟子。”
這種場景,李溫也隻是想想罷了,是不可能的事。以自己容量巨大的氣絡來說,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吸納到那麽多的天地之魄的。
這氣絡的容量大,有好處也會有壞處,壞處便是修煉起來,進度太過緩慢。
李溫歎口氣,“歸根到底,還是天地之魄太少。怎麽就沒有一個地方,讓我一次性吸納到足夠的天地之魄。”李溫十分盼望,能有這麽一個地方。
五靈山範圍極廣,各種情況都有可能,李溫堅信,天地之魄富集之地一定也有不少。
可是要在五靈山裏,尋找這樣一個地方,無異於大海撈針。
所以,這種地方尋找是一定找不到的,隻能靠運氣。沒準兒哪次運氣爆棚,便會碰到這樣一個地方也說不定。
當然了,李溫也知道,修煉一途,要穩紮穩打,靠運氣是萬萬不行的。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獲取到大量的天地之魄。
有一種名為魄石的寶物,其中就蘊含有大量的天地之魄。
魄石可不簡單,是修行界的至寶。其中蓄含的天地之魄,可被行者直接吸納。
由於魄石中天地之魄蓄量太過巨大,一般的行者,並不能一次性吸納,要經年累月下,才能將魄石徹底吸納幹淨,這就省去了行者大量的尋找天地之魄的時間。
以李溫對天地之魄強大的吸納能力,魄石雖然天地之魄蓄量巨大,可對李溫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要是全力吸納,別人一年才能吸納完全的魄石,他不出十日,便可完全吸納。
這魄石有種種好處,就是一樣不好,那便是魄石的價格十分昂貴。
根據魄石的大小以及等級的增長,魄石的價格也是相差巨大,一般相差百倍,也都說常事。
李溫曾經打聽過,就算是最小的魄石,等級最低的那種,也要至少十枚金幣。這種魄石,隻有手指甲大小,裏麵的天地之魄少得可憐,李溫就算是買來,也沒什麽用處,還不如他一日吸納的天地之魄的量。
再大一些的魄石,等級稍微高上一點兒,價格便會達到白眉甚至是幾百枚金幣。若是再大一些,等級再高一些,至少是千枚金幣。
據說,這世上有那種極品魄石,價格在一萬金幣以上。
由此可見,如果是個大家族,可以為家族子弟提供大量金錢,那麽便可在修行上領先別人一步。
以李溫目前的財產狀況,小的魂石買了無用,大的魂石又實在是買不起,因此魂石這條路,基本上可以不考慮。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李溫隻能夠規規矩矩地吸納天地之魄,成長慢也沒有任何辦法。他隻盼著有一天,能夠發現到一塊天地之魄充盈之地,助他大幅提升修為。
……
在李溫修煉到第九日的時候,風清來看過李溫一次。
至於說為什麽在茫茫的大山中,風清還能夠準確地找到李溫,那是因為風清曾給過李溫一件物事。
物事叫做天塹通玉,其實沒什麽特殊,隻是一塊稍微有些特別的玉石罷了。
行者以上修為,隻要在這天塹通玉上注入一絲氣息,在方圓三十裏之內,便可感受到這絲氣息。
風清為了方便尋找李溫,給了他這塊留有她氣息的玉石。李溫欣然接受,接過後一直懸掛在腰間。
見到風清前來,李溫欣喜不已。經過了幾次事以後,尤其風清曾幾次三番地舍命救他,李溫看待風清,已不僅僅是當成師尊了。
當然了,普通的師尊和弟子之間,也有師徒之情,可李溫總是覺得,他和風清之間,比那種師徒之間要親密不少。
風清來到之後,和李溫說了兩句話後,便不再多說,靜靜地坐在水旁的一塊大石上,望著水麵出神。
李溫知道風清向來如此,對於她的冷清毫不介意,自顧自地修煉。
不知為何,風清來了以後,李溫修煉起來,感覺渾身非常輕快,幾道水柱,被他操控得在空中不停飛舞,唿唿作響,好像飛龍翱翔於天際一般。
即便風清看也不看一眼,她隻是在那裏靜靜地坐著,李溫也感覺比正常修煉要賣力得多。
就像一個人,總想在自己看重的人麵前,將所有的好東西全都拿出來,在其麵前賣弄一番。隻要得到其稍微的讚賞,便會開心不已。
當然,以風清一切都看得很淡的性子,想要讓她當麵誇獎李溫幾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李溫曾注意到風清的眼神,當自己練到得意之處時,風清的眼神,總能夠像是在不經意間瞥上一下,隨後眼中讚許的神色一閃即逝。
能夠看到這點,對於李溫已經足夠了。風清師尊實在是性情如此,即便是她心中情緒波動再大,表現在麵上,永遠都是一副清冷的模樣。
風清便坐在石上,偶爾看一看李溫修煉,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注視著水麵。
還有幾次,風清可能是覺得實在沒有事幹,從水中召出一道水流,與李溫凝結出的水流針鋒相對,打算和李溫切磋一番。
可是沒等切磋,李溫便提前繳械投降。李溫控製著水流,絕不與風清的水流碰撞,而是緊緊地貼在風清的水流之旁,隨著風清水流的動作而動作。
就拿這氣絡來說,大家一看這人是二十條氣絡,而另一人是十三條氣絡,都不用比試,想當然地便會做出判斷,一定是二十條氣絡的人強大。
這種陋習,現在占據著主流位置。
李溫可以想象,當內測時,自己展示出十三條氣絡時,不等出手,便會被人嗤之以鼻。
有的人也許會大加奚落。“這個李溫,才氣絡十三條,就敢嚐試天佑派,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這樣一來,也許別人便會先下判斷,直接將自己淘汰出去,連展示實力的機會都不給。
李溫多想在內測時,自己往人前一站,顯示出自己的三四十條氣絡。那時,一定會惹得眾人紛紛驚歎。“哇,三四十條氣絡,必然會成為天佑派內門弟子。”
這種場景,李溫也隻是想想罷了,是不可能的事。以自己容量巨大的氣絡來說,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吸納到那麽多的天地之魄的。
這氣絡的容量大,有好處也會有壞處,壞處便是修煉起來,進度太過緩慢。
李溫歎口氣,“歸根到底,還是天地之魄太少。怎麽就沒有一個地方,讓我一次性吸納到足夠的天地之魄。”李溫十分盼望,能有這麽一個地方。
五靈山範圍極廣,各種情況都有可能,李溫堅信,天地之魄富集之地一定也有不少。
可是要在五靈山裏,尋找這樣一個地方,無異於大海撈針。
所以,這種地方尋找是一定找不到的,隻能靠運氣。沒準兒哪次運氣爆棚,便會碰到這樣一個地方也說不定。
當然了,李溫也知道,修煉一途,要穩紮穩打,靠運氣是萬萬不行的。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獲取到大量的天地之魄。
有一種名為魄石的寶物,其中就蘊含有大量的天地之魄。
魄石可不簡單,是修行界的至寶。其中蓄含的天地之魄,可被行者直接吸納。
由於魄石中天地之魄蓄量太過巨大,一般的行者,並不能一次性吸納,要經年累月下,才能將魄石徹底吸納幹淨,這就省去了行者大量的尋找天地之魄的時間。
以李溫對天地之魄強大的吸納能力,魄石雖然天地之魄蓄量巨大,可對李溫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要是全力吸納,別人一年才能吸納完全的魄石,他不出十日,便可完全吸納。
這魄石有種種好處,就是一樣不好,那便是魄石的價格十分昂貴。
根據魄石的大小以及等級的增長,魄石的價格也是相差巨大,一般相差百倍,也都說常事。
李溫曾經打聽過,就算是最小的魄石,等級最低的那種,也要至少十枚金幣。這種魄石,隻有手指甲大小,裏麵的天地之魄少得可憐,李溫就算是買來,也沒什麽用處,還不如他一日吸納的天地之魄的量。
再大一些的魄石,等級稍微高上一點兒,價格便會達到白眉甚至是幾百枚金幣。若是再大一些,等級再高一些,至少是千枚金幣。
據說,這世上有那種極品魄石,價格在一萬金幣以上。
由此可見,如果是個大家族,可以為家族子弟提供大量金錢,那麽便可在修行上領先別人一步。
以李溫目前的財產狀況,小的魂石買了無用,大的魂石又實在是買不起,因此魂石這條路,基本上可以不考慮。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李溫隻能夠規規矩矩地吸納天地之魄,成長慢也沒有任何辦法。他隻盼著有一天,能夠發現到一塊天地之魄充盈之地,助他大幅提升修為。
……
在李溫修煉到第九日的時候,風清來看過李溫一次。
至於說為什麽在茫茫的大山中,風清還能夠準確地找到李溫,那是因為風清曾給過李溫一件物事。
物事叫做天塹通玉,其實沒什麽特殊,隻是一塊稍微有些特別的玉石罷了。
行者以上修為,隻要在這天塹通玉上注入一絲氣息,在方圓三十裏之內,便可感受到這絲氣息。
風清為了方便尋找李溫,給了他這塊留有她氣息的玉石。李溫欣然接受,接過後一直懸掛在腰間。
見到風清前來,李溫欣喜不已。經過了幾次事以後,尤其風清曾幾次三番地舍命救他,李溫看待風清,已不僅僅是當成師尊了。
當然了,普通的師尊和弟子之間,也有師徒之情,可李溫總是覺得,他和風清之間,比那種師徒之間要親密不少。
風清來到之後,和李溫說了兩句話後,便不再多說,靜靜地坐在水旁的一塊大石上,望著水麵出神。
李溫知道風清向來如此,對於她的冷清毫不介意,自顧自地修煉。
不知為何,風清來了以後,李溫修煉起來,感覺渾身非常輕快,幾道水柱,被他操控得在空中不停飛舞,唿唿作響,好像飛龍翱翔於天際一般。
即便風清看也不看一眼,她隻是在那裏靜靜地坐著,李溫也感覺比正常修煉要賣力得多。
就像一個人,總想在自己看重的人麵前,將所有的好東西全都拿出來,在其麵前賣弄一番。隻要得到其稍微的讚賞,便會開心不已。
當然,以風清一切都看得很淡的性子,想要讓她當麵誇獎李溫幾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李溫曾注意到風清的眼神,當自己練到得意之處時,風清的眼神,總能夠像是在不經意間瞥上一下,隨後眼中讚許的神色一閃即逝。
能夠看到這點,對於李溫已經足夠了。風清師尊實在是性情如此,即便是她心中情緒波動再大,表現在麵上,永遠都是一副清冷的模樣。
風清便坐在石上,偶爾看一看李溫修煉,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注視著水麵。
還有幾次,風清可能是覺得實在沒有事幹,從水中召出一道水流,與李溫凝結出的水流針鋒相對,打算和李溫切磋一番。
可是沒等切磋,李溫便提前繳械投降。李溫控製著水流,絕不與風清的水流碰撞,而是緊緊地貼在風清的水流之旁,隨著風清水流的動作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