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長可知扁鵲與虢太子?即使別人看來,虢太子已死,扁鵲仍是把他救迴來了,更何況這天下還沒死!”
“但齊桓侯未死時,扁鵲卻已逃去,可見表象不可信。”
但顏俞聽不進去,隻說:“即便垂死掙紮,俞兒也不會放過多活一日的機會。”
隻有徐謙一直未有動作,期間顏俞給蜀王迴了信,甚至研究了三國和大楚的局勢,給東晉的相也去了一封信。未雨綢繆之事,才顯出他的本領。
之後,顏俞收拾好行李和他住的房間,隨時都可上路。
這段時間他不到徐謙房裏去了,並不是想要自然分開,隻是給他和徐謙一點時間想清楚。
徐謙想怎麽留下他,他卻想如何帶走徐謙。
一晃,便是季春,天氣漸熱,山郭輪廓鮮明,天地間豔色謝了不少,唯剩青天白雲悠悠,亙古不死。
桃林裏花已快落盡,徐謙站在此處,憶起顏俞曾在他背後說想在這裏與他在一起,但他說不,這會想起依然認為不合禮數,光天化日之下,怎可行房事?隻是莫名其妙地添了些朦朧的遺憾,如同信傳來那日遠處山上的一層水汽,輕輕地籠罩著,很快便消散,但他知道,確實有過。
“俞兒。”每當徐謙這麽一喊,便總是以為顏俞還是十六七歲的模樣,他在寒冷的冬夜,裝了滿袖馨香的梅花,冒著嚴寒和朔風,帶著光撲向自己,他還記得,那門一開,像是春天來了。
自那之後的三月,每一年的桃花好似開遍了整個安南。
但顏俞已不是十幾歲的少年,不會再因為馮淩在院子裏玩投壺就跑出去凍一晚上,也不會弄不清事情就誤以為徐謙要娶別人,他和徐謙一樣頭頂冠,手執卷,明眸觀古今,心胸懷天下,甚至比徐謙更聰明,更大膽。
前兩年,顏俞加冠,齊方瑾為其取字——定安。
“為了兄長,留下來。”他們早已經知道對方想說什麽,正好省了那些彎彎繞繞的,“不要去做那不義之事。”
兩人都沒對今天的談話抱太多希望,沉沉悶悶的,話語仿佛凝滯了一般,連天空中的流雲也一並停了。
“兄長,”顏俞眼眶微紅,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這麽多年過去,徐謙仍認為他要做的是不義之事,“這天下,亂得太久了,若是我為了兒女情長而留下,以後兄長會看不起我的。”
怎麽會呢?徐謙想,我已經為了你,為了兒女情長逃避這麽久了,就算看不起,也是看不起自己。“你可仕大楚,規勸帝君,結束亂世,兄長知道,以你之才,必定可以。”
顏俞苦笑一聲:“俞兒若仕大楚,是對天下不仁。”這話一說完,他才發現,原來他們倆做的事是這樣相似,彼此互為不仁不義。
但誰又能說得清,仁義到底是什麽?
“那麽,背叛故國,離棄帝君,才是仁嗎?”
“俞兒隻知,忠民則仁。”
“在你的心中,忠君與忠民一定是兩相對立的嗎?它們分明是一體的!”
顏俞輕笑:“若是忠君與忠民為一體,便不會出現亂世了,兄長,它們並非在我的心中對立,而是在這個四境對立!”
“事在人為,”徐謙真的不願意看他這般與自己的君主戈矛相向,更重要的是,以顏俞的才華,怕是一出手,大楚就沒有生機可言,“即使它們真的是對立的,俞兒卻是可以調和的,俞兒為什麽不去做呢?”
“兄長,朝堂上坐的人是誰真的比百姓的命還要重要嗎?大楚、大晉、大魏,什麽朝代有什麽區別?是李氏人當帝君還是趙姓人坐在那朝堂上,到底有何不同?百姓分明已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而老師和兄長還在談仁義道德,禮儀規範,不覺得虛偽嗎?”虛偽,顏俞第一次把這樣難聽的詞放在他的兄長身上,但是他想,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若無仁義,無道德,活著又有何益?不過徒添行屍走肉。”徐謙紅了眼眶,“人可以死,但操守不可退!”
“兄長說那是行屍走肉,但俞兒卻覺是活生生的人命,今日是普通百姓,怎不知明日便是你我?俞兒要活,也要天下人活。”
“你這一出,天下必定生靈塗炭,你說你要天下人活,可你又知多少人會因此死於非命?老師說你有經世之才,卻無畏懼之心,沒有半分冤枉你!”
“畏懼之心?教我們瑟縮在這宅子裏,等著生命枯朽那一日嗎?兄長,我們這些人,從老師到淩兒,全是為亂世而生,沒有人逃得過的。既是如此,俞兒願佐明君有什麽錯?先人有雲,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平定天下怎麽沒有犧牲?俞兒今日在此保證,會以最小的代價令四海歸一!”其實後頭應當還有一句,便是問他願不願意與自己一起走,隻是顏俞問不出口了。
“但齊桓侯未死時,扁鵲卻已逃去,可見表象不可信。”
但顏俞聽不進去,隻說:“即便垂死掙紮,俞兒也不會放過多活一日的機會。”
隻有徐謙一直未有動作,期間顏俞給蜀王迴了信,甚至研究了三國和大楚的局勢,給東晉的相也去了一封信。未雨綢繆之事,才顯出他的本領。
之後,顏俞收拾好行李和他住的房間,隨時都可上路。
這段時間他不到徐謙房裏去了,並不是想要自然分開,隻是給他和徐謙一點時間想清楚。
徐謙想怎麽留下他,他卻想如何帶走徐謙。
一晃,便是季春,天氣漸熱,山郭輪廓鮮明,天地間豔色謝了不少,唯剩青天白雲悠悠,亙古不死。
桃林裏花已快落盡,徐謙站在此處,憶起顏俞曾在他背後說想在這裏與他在一起,但他說不,這會想起依然認為不合禮數,光天化日之下,怎可行房事?隻是莫名其妙地添了些朦朧的遺憾,如同信傳來那日遠處山上的一層水汽,輕輕地籠罩著,很快便消散,但他知道,確實有過。
“俞兒。”每當徐謙這麽一喊,便總是以為顏俞還是十六七歲的模樣,他在寒冷的冬夜,裝了滿袖馨香的梅花,冒著嚴寒和朔風,帶著光撲向自己,他還記得,那門一開,像是春天來了。
自那之後的三月,每一年的桃花好似開遍了整個安南。
但顏俞已不是十幾歲的少年,不會再因為馮淩在院子裏玩投壺就跑出去凍一晚上,也不會弄不清事情就誤以為徐謙要娶別人,他和徐謙一樣頭頂冠,手執卷,明眸觀古今,心胸懷天下,甚至比徐謙更聰明,更大膽。
前兩年,顏俞加冠,齊方瑾為其取字——定安。
“為了兄長,留下來。”他們早已經知道對方想說什麽,正好省了那些彎彎繞繞的,“不要去做那不義之事。”
兩人都沒對今天的談話抱太多希望,沉沉悶悶的,話語仿佛凝滯了一般,連天空中的流雲也一並停了。
“兄長,”顏俞眼眶微紅,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這麽多年過去,徐謙仍認為他要做的是不義之事,“這天下,亂得太久了,若是我為了兒女情長而留下,以後兄長會看不起我的。”
怎麽會呢?徐謙想,我已經為了你,為了兒女情長逃避這麽久了,就算看不起,也是看不起自己。“你可仕大楚,規勸帝君,結束亂世,兄長知道,以你之才,必定可以。”
顏俞苦笑一聲:“俞兒若仕大楚,是對天下不仁。”這話一說完,他才發現,原來他們倆做的事是這樣相似,彼此互為不仁不義。
但誰又能說得清,仁義到底是什麽?
“那麽,背叛故國,離棄帝君,才是仁嗎?”
“俞兒隻知,忠民則仁。”
“在你的心中,忠君與忠民一定是兩相對立的嗎?它們分明是一體的!”
顏俞輕笑:“若是忠君與忠民為一體,便不會出現亂世了,兄長,它們並非在我的心中對立,而是在這個四境對立!”
“事在人為,”徐謙真的不願意看他這般與自己的君主戈矛相向,更重要的是,以顏俞的才華,怕是一出手,大楚就沒有生機可言,“即使它們真的是對立的,俞兒卻是可以調和的,俞兒為什麽不去做呢?”
“兄長,朝堂上坐的人是誰真的比百姓的命還要重要嗎?大楚、大晉、大魏,什麽朝代有什麽區別?是李氏人當帝君還是趙姓人坐在那朝堂上,到底有何不同?百姓分明已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而老師和兄長還在談仁義道德,禮儀規範,不覺得虛偽嗎?”虛偽,顏俞第一次把這樣難聽的詞放在他的兄長身上,但是他想,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若無仁義,無道德,活著又有何益?不過徒添行屍走肉。”徐謙紅了眼眶,“人可以死,但操守不可退!”
“兄長說那是行屍走肉,但俞兒卻覺是活生生的人命,今日是普通百姓,怎不知明日便是你我?俞兒要活,也要天下人活。”
“你這一出,天下必定生靈塗炭,你說你要天下人活,可你又知多少人會因此死於非命?老師說你有經世之才,卻無畏懼之心,沒有半分冤枉你!”
“畏懼之心?教我們瑟縮在這宅子裏,等著生命枯朽那一日嗎?兄長,我們這些人,從老師到淩兒,全是為亂世而生,沒有人逃得過的。既是如此,俞兒願佐明君有什麽錯?先人有雲,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平定天下怎麽沒有犧牲?俞兒今日在此保證,會以最小的代價令四海歸一!”其實後頭應當還有一句,便是問他願不願意與自己一起走,隻是顏俞問不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