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劉青山看來,需要去鞏固和加深的關係,還有很多。


    人情社會,人和人之間走動的多了,感情自然也就會不斷加深。


    所以在第二天,他就拿著擬定的一份名單,找到了支書爺爺和張隊長,一起商量。


    “啥,給縣領導送禮,這算不算是搞不正之風啊?”


    老支書一貫穩重,覺得這樣似乎有點不妥。


    “也就是送一些蔬菜,過年嚐嚐鮮而已,也表示一下咱們夾皮溝,對領導們大力支持的感謝。”


    劉青山並不準備送別的東西:一大捆韭菜,一大捆芹菜,再加上幾斤黃瓜。


    張隊長點點頭,表示支持:“對對對,縣裏的王縣長還有鄭縣長,公社的孫書記這些領導,都來參觀過咱們的大棚,看望下,表示一下心意,還是很有必要的。”


    嗯,好像也是這個理兒,親戚朋友,過年還要串個門呢,老支書也就不再阻攔,把這件事交給劉青山和張隊長進行操辦。


    不過也不著急,怎麽也得過了臘月二十五,快要過年了,再把蔬菜送過去。


    太早的話,沒等過年就爛了。


    這幾天時間,劉青山就天天跟著殺豬,就連豬血都沒扔,用喂得羅凍成一個個的血坨子,吃的時候放到盆子裏一化,照樣可以吃。


    所說的喂得羅,就是一種小水桶,下麵細,上麵粗。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因為這東西是從毛子那邊傳過來的,其實是俄語的音譯,跟木刻楞的道理一樣。


    除了殺豬,順帶著,劉青山也把家裏那些二串子小公雞也都宰了,一共二百多隻。


    等汽車廠來人,直接也拉走,別說二百隻,就算是兩萬隻,人家那邊也能消化掉。


    宰殺完的小雞,一個個都盤成一團,雞皮黃燦燦的,一看就有食欲。


    平均一個也就三斤多,大概能值四塊錢左右,二百多隻,將近一千塊呢。


    去除成本,也能賺五百多,惹得村民都羨慕不已。


    不少人都暗暗下定決心:來年也要開始養雞。


    隻是現在是冬季,劉金鳳的蛋雞也就沒有繁殖,怎麽也得到天氣暖和之後,再挑選二三十隻健壯的小母雞,跟那兩隻種雞合群。


    這時候再下的蛋,就全部用來孵化雞雛了。


    殺了這麽多雞,留幾隻過年吃,另外還剩了不少雞雜。


    包括雞心雞肝和雞胗,尤其是雞胗,絕對是好東西,無論是爆炒,還是醬雞胗,都是一等一的美味。


    忙忙活活中,就到了臘月二十三,按照這邊的習慣,這一天叫小年兒,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日子。


    過了小年,大年就進入倒計時,家家戶戶,都開始為過年忙碌。


    小娃子們,一到這時候,就會唱著一輩輩傳下來的歌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出門走……


    劉青山照例早起上山,鍛煉完之後,跟著師父一起迴家過小年。


    按照當地的習俗,小年的早上要包餃子,一大家子人,眾口難調,所以還是一葷一素兩種餡兒。


    素餡是韭菜雞蛋,再剁點碎粉條頭;另一樣就是酸菜,加上前幾天熬豬油剩下的油滋啦。


    酸菜和油渣是絕配,酸菜喜油,油渣則比較油膩,中和到一起,吃起來賊拉香。


    一大家子,加上王教授老兩口,十好幾口人,熱熱鬧鬧,湊到一起包餃子,一個麵板根本都不夠用。


    過年過啥?


    劉青山認為,過年過得就是人氣,沒人當然不熱鬧。


    就像後來過年,家裏兩三口人,有時候孩子過年都不迴來,那能熱鬧嗎?


    等劉青山煮完餃子,先用笊籬撈出來幾個,放到鍋台後邊,然後把一直放在碗架子後麵的灶王爺像請出來。


    他是一家之主,所以祭祀名義上的一家之主的事兒,就歸他了。


    前些年鬧得兇的時候,這些東西統統掃清,這兩年,又有賣灶王爺的了,就是畫在紙上的,比較簡陋。


    在灶台上又擺了一盤子灶糖,也就是上些日子趕集買迴來的關東糖,然後,劉青山嘴裏就開始念叨:


    他們這邊祭灶,專門有一套磕兒:“灶王爺,本姓張,騎白馬,拿銀槍……上天言好事,迴宮降吉祥。”


    念完這些,把灶王爺的像放到用秫秸紮的一隻大公雞上,塞進灶膛裏一燒,灶王爺就去玉帝那邊報到去了。


    等到年三十,再把灶王爺接迴來,繼續擔任一家之主。


    簡單的儀式結束之後,老四老五在外麵放了兩掛鞭炮,大夥就進屋吃餃子,滿滿的兩大桌子,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我要吃麥穗餃子!”


    小老四嘴裏咋咋唿唿的,從盤子裏夾了一個麥穗形狀的餃子,先放到山杏碗裏,然後自己又夾了一個,美滋滋地吃著。


    這麥穗餃子,都是林芝包的,她手巧,麥穗餃子寓意著豐收。


    其實無論是餃子皮兒還是餃子餡,都是一樣的,不過小孩子圖個稀奇,總覺得這樣的餃子更好吃。


    “那俺就吃這個合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劉青山夾了一個兩層皮中間是餡兒的合子,一般這個都是包到最後,用來蹭盆邊子的,沒啥餡兒,不過寓意很好。


    等吃完早飯,小老四和老五出去跑了一圈,就迴來匯報:“哥,支書爺爺家的燈籠杆都豎起來啦!”


    他們這邊的風俗,過年都要豎一個掛燈籠的木頭杆子,最上麵綁上樹杈,用彩紙裝飾得花花綠綠的。


    和外國的聖誕樹,倒是有幾分相近,也不知道是不是從毛子那邊傳過來的?


    這個燈籠杆的來曆也挺多,流傳比較廣的,與薑太公有關。


    薑子牙封神之後,發現忘記封自己了,沒法子,就蹲到燈籠杆的上麵。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從滿族傳過來的,努爾哈赤祭天用索羅杆,老百姓弄不了索羅杆,就豎個簡化版的,慢慢就演變成燈籠杆。


    過年的時候,豎起高高的燈籠杆,掛起打燈籠,亮亮堂堂的,過年的氣氛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嗎?


    聽了倆小不點的匯報,劉青山也一揮手:“那咱們也把燈籠杆豎起來!”


    倆小家夥立刻樂得直蹦,劉青山說完自己也笑了:“咱們這麽做,俺咋有點傻子過年看街坊的感覺呢。”


    他們要豎燈籠杆,二姐劉銀鳳就開始紮燈籠。


    二姐手巧,年年紮燈籠的活兒,都是她的,先用秫秸紮出骨架,然後貼上白色的燈籠紙,最後再用彩紙來裝飾,描龍畫鳳的,非常好看。


    劉青山則拎著一把斧頭,領著倆小不點去砍樹枝子。


    這個最好是用鬆樹的樹頭,因為鬆針是綠的,再配上彩紙,顯得特別有生機。


    不過一個燈籠杆就破壞一棵小樹,劉青山是不會這麽幹的,他還計劃著,等開春領著大夥栽樹呢。


    來到房後,找了兩個比較圓溜的榆樹杈子,爬到樹上砍下來,兩個小家夥各自扛著一個,拖拖撈撈地往家走。


    他家和爺爺家,所以弄了倆樹杈子。


    剛走到大門口,就聽身後有動靜,是一陣低沉渾厚的呦呦聲。


    山杏不用迴頭,就歡唿一聲:“是大鹿鹿迴來啦!”


    不好!


    劉青山撒腿要跑,可是哪跑得過四條腿的梅花鹿呀。


    後背還是被輕輕頂了一下,他也順勢趴在地上,打完招唿就好了。


    爬起來之後,山杏和彩鳳,已經在那裏和梅花鹿親近。


    還有幾隻今年生的小鹿仔,也湊上來,大眼睛水汪汪的,顯得那麽馴良和懵懂。


    小鹿的腦袋還沒山杏高呢,仰著頭,正好舔到小丫頭臉上,舔得她咯咯直笑。


    在後麵,則是大部隊,這幫家夥現在也不怎麽怕人,都用蹄子刨著地上的積雪。


    瞧那樣子是著急了:咋還不開飯涅?


    自打入冬以來,鹿群基本上半個月左右,就會來一趟,劉青山家的苞米,都吃了好幾百斤。


    早晚連利息一起討迴來!


    他嘴裏叨咕著,又去收苞米,小老四還弄了一些大粒兒鹽。


    山杏一邊喂鹿,嘴裏還一邊說:“今天是小年,給你們多吃點,就當過年嘍。”


    這小丫頭,還真是善良。


    鹿群這樣親近她,或許就是感受到了這種善良吧?


    劉青山給她們倆拍了幾張照片,有騎大梅花鹿的,也有和小鹿仔親近的,然後就進屋紮燈籠頭去了。


    這活兒大夥都能上手,大姐把五彩紙剪成小三角旗,大姐夫負責抹漿糊。


    四鳳五鳳喂完梅花鹿,也迴屋幫著遞小旗子,劉青山和母親一起,負責把一張張彩旗,粘貼到樹枝兒上。


    等一個燈籠頭粘完,就弄另一個,這個粘完,第一個也差不多幹了,就拿到外麵,綁到燈籠杆上。


    燈籠頭的下麵,用木頭釘一個三腳架,固定到杆子上,最前端幫一個圓鐵環,然後就把燈籠杆豎起來,綁到園門的木頭樁子上。


    “真好看!”


    五顏六色的小彩旗,被風吹得嘩嘩響,老四老五在下麵直拍小巴掌。


    這時候,二姐的燈籠也糊好了,有六個麵,向周圍伸出六條龍身,最末端挑著一個彩色的穗子,燈籠下麵則是一個彩紙疊成的大紅球,非常漂亮。


    “掛燈籠,掛燈籠!”


    老四嘴裏一個勁吆喝著,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


    劉青山心中頗有些感慨:以後過年,都說年味越來越淡,主要原因,還是自己動手越來越少,啥東西都買現成的,也就不那麽珍惜了。


    就像現在,啥啥都需要自己動手,自然就融入到過年的氣氛之中。


    他正琢磨著呢,就聽二姐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三鳳兒,你沒往鐵環裏穿繩子,怎麽掛燈籠呀?”


    劉青山抬頭瞅瞅,可不是嗎,忘記拴繩子,燈籠自然帶不上去。


    要是把燈籠杆放倒,好像不大吉利啊。


    劉青山往掌心吐了兩口吐沫:“那隻能俺順著杆子爬上去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好,198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隱為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隱為者並收藏你好,198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