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這種方式叫航線推進,這段航線叫推進航段,它隻占整條航線中極小的一部分,以一千顆推進核彈估算,可以分布在從地球到木星的五個天文單位上,甚至更短,把推進航段壓縮到火星軌道以內,以目前的技術,這是可以做到的。”
沉默中出現零星的議論聲,漸漸密集,像由零星的雨點轉為大雨。
“你好像不是剛剛才有這種想法吧?”一直在專心聽討論的維德突然問道。
程心對他笑笑說:“以前航天界就有這種構想,叫脈衝推進方式。”
柯曼琳說:“程博士,脈衝推進設想我們都知道,但推進源是裝載在飛船上的,把推進源放置在航線上確實是你的創造,至少我沒聽說過這種想法。”
稍微平息了一下的討論又繼續下去,並很快超過了剛才的熱度,這些人就像一群餓狼遇到了一大塊鮮肉。
維德拍了拍桌子,“現在不要糾纏在細節上。我們不是在搞可行性研究,而是在探討對它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可行性,看看大的方麵還有什麽障礙。”
短暫的沉默後,瓦季姆說:“這個方案的一大優勢是:啟動很容易。”
在這裏的都是聰明人,很快明白了瓦季姆這話的含義:方案的第一步是把大量核彈送入地球軌道,運載工具是現成的,用在役的洲際導彈即可,美國的“和平衛士”、俄羅斯的“白楊”和中國的“東風”,都可以直接把核彈送入近地軌道,甚至中程彈道導彈加上助推火箭都能做到這一點。比起危機出現後達成的大規模削減核武器協議的方案——在地麵把導彈和核彈頭拆解銷毀,這個方法成本要低得多。
“好了,現在停止對程的航線推進的討論。其他的方案?”維德用詢問的目光掃視著程心之外的所有人。
沒人說話,有人欲言又止,顯然覺得自己的想法很難同程心的競爭。大家的目光又漸漸集中到她身上,隻是眼神與上次不同了。
“這樣的會要再開兩次,希望能有更多的方案和選擇。在此之前,航線推進方案立刻進行可行性研究,為它起一個代號吧。”
“核彈的每一次爆炸都使飛船的速度增加一級,很像在登一道階梯,就叫階梯計劃吧。”瓦季姆說,“除了光速的百分之一,對該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還需要一個重要指標:探測器的質量。”
“輻射帆可以做得很薄很輕,按現有的材料技術,五十平方千米的麵積可控製在五十公斤左右,這麽大應該夠了。”一名俄羅斯專家說,他曾主持過那次失敗的太陽帆試驗。
“那就剩探測器本身了。”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他是“卡西尼”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
“考慮到基本的探測設備,以及從奧爾特星雲發迴可識別信號所需的天線尺寸和同位素電源的質量,總重兩至三噸吧。”
“不行!”瓦季姆堅決地搖搖頭,“必須像程所說的那樣:像羽毛一樣輕。”
“把探測功能壓縮到最低,一噸左右吧,這有點太少了,還不知行不行。”
“向左點吧,再把帆包括進去,總體重一噸。”維德說,“用全人類的力量推進一噸的東西,應該夠輕了。”
在以後的一周時間裏,程心的睡眠幾乎全是在飛機上完成的。她現在屬於由瓦季姆率領的一個小組中,在美、中、俄和歐盟這四大航天實體間奔波,布置和協調階梯計劃的可行性研究。程心這一周到過的地方比她預計一生要去的都多,但都隻能從車窗和會議室的窗戶看到外麵的風景。本來計劃各大航天機構組成一個可行性研究組,但做不到,可行性研究隻能由各國航天機構各自進行,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夠對各國的結果進行對比,得到更準確的結果,但pia的工作量就增大了許多。程心對此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因為這畢竟是她提出的方案。
pia很快收到了來自美、中、俄和歐洲航天局的四份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結果十分接近。首先是一個小小的好消息:輻射帆的麵積可以大大減小,隻需二十五平方千米,加上材料的進一步優化,其質量可減至二十公斤。然後是一個大大的壞消息:要想達到pia要求的百分之一光速,探測器的整體質量要減到計劃中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兩百公斤,去掉帆的質量,留給探測和通信裝置的隻有一百八十公斤了。
在匯報會上聽到這個信息後,維德無動於衷地說:“不必沮喪,因為我帶來了更壞的消息:在最近的一屆行星防禦理事會會議上,階梯計劃的提案被否決了。”
七個常任理事國中的四個對階梯計劃投了否決票,否決的理由驚人一致:與pia的航天專業人員的關注不同,他們對推進方式興趣不大,主要是認為探測器的偵察效果極其有限,用美國代表的話說:“幾乎等於零。”因為探測器沒有減速能力,就是考慮到三體艦隊的減速,雙方也將至少以光速的百分之五的相對速度擦肩而過(在探測器沒有被敵艦捕獲的情況下),探測窗口很狹窄。由於探測器的質量限製,不可能進行雷達等主動探測,隻能進行信息接收的被動探測。可接收的信息主要是電磁波,而敵人的通信肯定早就不用電磁波了,而是使用中微子或引力波一類目前人類技術鞭長莫及的媒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智子的存在,探測器計劃從頭到尾對敵人而言完全透明,使成功的機會更渺茫了。總之,相對於計劃的巨大投入而言,所獲甚微,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各大國對此不感興趣。他們最感興趣的是把探測器推進到光速百分之一的技術,正因為這一點,另外三個常任理事國才投了讚成票。
“他們是對的。”維德說。
大家沉默下來,為階梯計劃默哀。最難受的當然是程心,不過她安慰自己,作為一個沒有資曆的年輕人,她這第一步走得很不錯了,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料。
“程,你很不快樂。”維德看著程心說,“你顯然認為,我們要從階梯計劃退卻了。”
人們吃驚地看著維德,眼神傳達的意思很明白:不退卻還能怎麽樣?
“我們不退卻。”維德站了起來,繞著會議桌邊走邊說,“以後,不管是階梯計劃,還是別的什麽計劃什麽事,隻有我命令退卻你們才能退卻,在此之前,你們隻能前進。”他突然一改一貫沉穩冷淡的語調,像發狂的野獸般聲嘶力竭地咆哮起來,“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這時維德恰在程心身後,她感覺背後像有座火山在爆發,嚇得緊縮雙肩差點驚叫起來。
“那下一步該做什麽呢?”瓦季姆問。
“送一個人去。”
維德吐出這幾個字時又恢複了他冰冷的語調,這簡短的一句與剛才驚天動地的咆哮相比太不引人注意了,像是順口滑出的一個餘音。好半天人們才反應過來,維德說的正是瓦季姆問的下一步,階梯計劃的下一步,不是把這個人送到pdc或別的什麽很近的地方,而是送出太陽係,送到一光年之遙的寒冷的奧爾特星雲去偵察三體艦隊!
維德又重複他的習慣動作,一蹬桌腿把自己推離會議桌,置身事外等著聽他們討論。但沒有人說話,同一周前他第一次提出向三體艦隊發射探測器時一樣,每個人都在艱難地咀嚼著他的想法,一點點解開他扔來的這個線團。很快,他們發現這想法並不像初看起來那麽荒唐。
人體冬眠技術已經成熟,這個人可以在冬眠狀態下完成航行,人的質量以七十公斤計算,剩下一百一十公斤裝備冬眠設備和單人艙(可以簡單到像一口棺材)。但以後呢?兩個世紀後與三體艦隊相遇時,誰使他(她)蘇醒,蘇醒後他(她)能做什麽?
這些想法都是在每個人的腦子裏運行,誰也沒有說出來,會議室仍在一片沉默中,但維德似乎一直在讀著眾人的思想,當大部分人想到這一步時,他說:
“把一個人類送進敵人的心髒。”
“這就需要讓三體艦隊截獲探測器,或者說截獲那個人。”瓦季姆說。
“這有很大的可能,不是嗎?”維德說“不是嗎?”的時候兩眼向上翻,似乎是說給上麵另外一些人聽的。會議室中的每個人都知道,此時智子正幽靈般地懸浮在周圍,在四光年外的那個遙遠世界,還有一些“與會者”在聆聽他們的發言。每個人都時常忘記這件事,突然想起來時,除了恐懼,還有一種怪異的渺小感,感覺自己像是一群被一個頑童用放大鏡盯著的螞蟻中的一個。想到自己製訂的任何計劃,敵人總是先於上級看到,任何自信心都會崩潰,人類不得不艱難地適應著這種自己在敵人眼中全透明的戰爭。
但這次,維德似乎多少改變了這種狀況。在他的設想中,計劃對於敵人的全透明是一個有利因素。對於那個被發射出太陽係的人,他們無疑知道其精確的軌道參數,如果願意,可以輕易截獲。雖然智子的存在已經使他們對人類世界了如指掌,但直接研究一個人類活標本的好奇心可能仍然存在,三體艦隊是有可能截獲那個冬眠人的。
在人類傳統的情報戰中,把一個身份完全暴露的間諜送入敵人內部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但這不是傳統的戰爭,一個人類進入外星艦隊的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即使他(她)的身份和使命暴露無遺也一樣。他(她)在那裏能做什麽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隻要他(她)成功地進入那裏,就存在無限的可能性;而三體人的透明思維和謀略上的缺陷,使這種可能性更加誘人。
把一個人類送進敵人的心髒。
《時間之外的往事》(節選)
人體冬眠——人類在時間上的首次直立行走
一項新技術,如果從社會學角度看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麵貌,但當這項技術在孕育中或剛出生時,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比如計算機,最初不過是一個提高計算效率的工具,以至於有人認為全世界有五台就夠了。冬眠技術也是這樣,在它沒有成為現實之前,人們認為那隻是為絕症病人提供了一個未來的治愈機會;想得再遠些,也不過是一種遠程星際航行的手段。但當這項技術即將成為現實時,從社會學角度對它僅僅一瞥,就發現這可能是一個完全改變人類文明麵貌的東西。
這一切都基於一個信念:明天會更好。
其實人們擁有這個信念隻是近兩三個世紀的事,更早的時候這個想法可能很可笑。比如歐洲中世紀與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相比,不但物質更貧困,精神上也更壓抑;至於中國,魏晉南北朝與漢朝相比,元明與唐宋相比,都糟糕了許多。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人類世界呈不間斷的上升態勢,人們對未來的信心逐漸建立起來,這種信心在三體危機到來前夕達到了高潮。這時,冷戰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雖然有環境問題等不愉快的事,但也僅僅是不愉快,人類在物質享受方麵急速進步,呈一種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態勢,這時如果讓人預測十年後,可能結果不一,但對於一百年後,很少有人懷疑那是天堂。確定這點很容易,看看一百年前過的是什麽日子就行了。
所以,如果能夠冬眠,很少有人願意留在現在。
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冬眠技術,人們發現,同為生物學上的突破,與冬眠帶來的麻煩相比,克隆人真是微不足道——後者的問題隻是倫理上的,且隻有基督教文化會感到頭痛;冬眠的隱患卻是現實的,並影響整個人類世界。這項技術一旦產業化,將有一部分人去未來的天堂,其餘的人隻能在灰頭土臉的現實中為他們建設天堂。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未來最大的一個誘惑:永生。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人們相信永生在一到兩個世紀後肯定成為現實,那麽那些現在就冬眠的幸運者就踏上了永生的第一個台階。這樣,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連死神都不公平了,其後果真的難以預料。
這種局麵很像危機爆發後的逃亡主義,以至於後來的曆史學家們把它稱為前逃亡主義或時間逃亡主義。危機前,各國政府對冬眠技術采取了比對克隆人更嚴厲的壓製措施。
但三體危機改變了一切,一夜之間,未來由天堂變成了地獄,甚至對於絕症患者,未來都失去了吸引力,也許他們醒來時世界已是一片火海,連止痛片都吃不上了。
危機出現後,對冬眠技術的限製被全麵解除,這項技術很快進入實用階段,人類第一次擁有了大幅度跨越時間的能力。
為了調研冬眠技術,程心來到海南三亞。中國醫學科學院最大的冬眠研究中心居然設在這個炎熱的地方,此時內地正值隆冬,這裏卻像春天般舒適。冬眠中心是一片被綠樹掩映著的雪白建築,目前在裏麵處於冬眠狀態的有十幾個人,但都是短期的試驗者,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要跨越世紀的冬眠者。
當程心問能否把一個人的冬眠設備質量降到一百公斤時,中心負責人啞然失笑:一百公斤?一百噸都難!當然,負責人自己也知道他的話有些誇張,在隨後的參觀和介紹中,程心得知冬眠並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樣把人凍起來,它的溫度不是太低,在零下五十攝氏度左右,這時冬眠人體內的血液被一種不凍的液體替代,在體外循環係統的作用下,人體主要器官仍保持著最低限度的生理活動,隻是這種活動極其微弱緩慢。“很像電腦待機。”負責人說。一個冬眠人的全部設備包括冬眠艙、體外生命維持係統和冷卻設備,總重量在三噸左右。
當與中心的技術人員探討設備的小型化時,程心突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如果冬眠中的人體溫度要維持在零下五十攝氏度,那在寒冷的外太空中,冬眠艙需要的不是冷卻,而是加熱!特別是在海王星軌道外遠離太陽的漫長航程中,空間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維持零下五十攝氏度幾乎像燒一個鍋爐,考慮到一至兩個世紀的續航時間,最可行的是使用同位素電池加熱,那樣的話,負責人說的一百噸竟沒太大誇張!
沉默中出現零星的議論聲,漸漸密集,像由零星的雨點轉為大雨。
“你好像不是剛剛才有這種想法吧?”一直在專心聽討論的維德突然問道。
程心對他笑笑說:“以前航天界就有這種構想,叫脈衝推進方式。”
柯曼琳說:“程博士,脈衝推進設想我們都知道,但推進源是裝載在飛船上的,把推進源放置在航線上確實是你的創造,至少我沒聽說過這種想法。”
稍微平息了一下的討論又繼續下去,並很快超過了剛才的熱度,這些人就像一群餓狼遇到了一大塊鮮肉。
維德拍了拍桌子,“現在不要糾纏在細節上。我們不是在搞可行性研究,而是在探討對它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可行性,看看大的方麵還有什麽障礙。”
短暫的沉默後,瓦季姆說:“這個方案的一大優勢是:啟動很容易。”
在這裏的都是聰明人,很快明白了瓦季姆這話的含義:方案的第一步是把大量核彈送入地球軌道,運載工具是現成的,用在役的洲際導彈即可,美國的“和平衛士”、俄羅斯的“白楊”和中國的“東風”,都可以直接把核彈送入近地軌道,甚至中程彈道導彈加上助推火箭都能做到這一點。比起危機出現後達成的大規模削減核武器協議的方案——在地麵把導彈和核彈頭拆解銷毀,這個方法成本要低得多。
“好了,現在停止對程的航線推進的討論。其他的方案?”維德用詢問的目光掃視著程心之外的所有人。
沒人說話,有人欲言又止,顯然覺得自己的想法很難同程心的競爭。大家的目光又漸漸集中到她身上,隻是眼神與上次不同了。
“這樣的會要再開兩次,希望能有更多的方案和選擇。在此之前,航線推進方案立刻進行可行性研究,為它起一個代號吧。”
“核彈的每一次爆炸都使飛船的速度增加一級,很像在登一道階梯,就叫階梯計劃吧。”瓦季姆說,“除了光速的百分之一,對該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還需要一個重要指標:探測器的質量。”
“輻射帆可以做得很薄很輕,按現有的材料技術,五十平方千米的麵積可控製在五十公斤左右,這麽大應該夠了。”一名俄羅斯專家說,他曾主持過那次失敗的太陽帆試驗。
“那就剩探測器本身了。”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他是“卡西尼”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
“考慮到基本的探測設備,以及從奧爾特星雲發迴可識別信號所需的天線尺寸和同位素電源的質量,總重兩至三噸吧。”
“不行!”瓦季姆堅決地搖搖頭,“必須像程所說的那樣:像羽毛一樣輕。”
“把探測功能壓縮到最低,一噸左右吧,這有點太少了,還不知行不行。”
“向左點吧,再把帆包括進去,總體重一噸。”維德說,“用全人類的力量推進一噸的東西,應該夠輕了。”
在以後的一周時間裏,程心的睡眠幾乎全是在飛機上完成的。她現在屬於由瓦季姆率領的一個小組中,在美、中、俄和歐盟這四大航天實體間奔波,布置和協調階梯計劃的可行性研究。程心這一周到過的地方比她預計一生要去的都多,但都隻能從車窗和會議室的窗戶看到外麵的風景。本來計劃各大航天機構組成一個可行性研究組,但做不到,可行性研究隻能由各國航天機構各自進行,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夠對各國的結果進行對比,得到更準確的結果,但pia的工作量就增大了許多。程心對此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因為這畢竟是她提出的方案。
pia很快收到了來自美、中、俄和歐洲航天局的四份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結果十分接近。首先是一個小小的好消息:輻射帆的麵積可以大大減小,隻需二十五平方千米,加上材料的進一步優化,其質量可減至二十公斤。然後是一個大大的壞消息:要想達到pia要求的百分之一光速,探測器的整體質量要減到計劃中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兩百公斤,去掉帆的質量,留給探測和通信裝置的隻有一百八十公斤了。
在匯報會上聽到這個信息後,維德無動於衷地說:“不必沮喪,因為我帶來了更壞的消息:在最近的一屆行星防禦理事會會議上,階梯計劃的提案被否決了。”
七個常任理事國中的四個對階梯計劃投了否決票,否決的理由驚人一致:與pia的航天專業人員的關注不同,他們對推進方式興趣不大,主要是認為探測器的偵察效果極其有限,用美國代表的話說:“幾乎等於零。”因為探測器沒有減速能力,就是考慮到三體艦隊的減速,雙方也將至少以光速的百分之五的相對速度擦肩而過(在探測器沒有被敵艦捕獲的情況下),探測窗口很狹窄。由於探測器的質量限製,不可能進行雷達等主動探測,隻能進行信息接收的被動探測。可接收的信息主要是電磁波,而敵人的通信肯定早就不用電磁波了,而是使用中微子或引力波一類目前人類技術鞭長莫及的媒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智子的存在,探測器計劃從頭到尾對敵人而言完全透明,使成功的機會更渺茫了。總之,相對於計劃的巨大投入而言,所獲甚微,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各大國對此不感興趣。他們最感興趣的是把探測器推進到光速百分之一的技術,正因為這一點,另外三個常任理事國才投了讚成票。
“他們是對的。”維德說。
大家沉默下來,為階梯計劃默哀。最難受的當然是程心,不過她安慰自己,作為一個沒有資曆的年輕人,她這第一步走得很不錯了,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料。
“程,你很不快樂。”維德看著程心說,“你顯然認為,我們要從階梯計劃退卻了。”
人們吃驚地看著維德,眼神傳達的意思很明白:不退卻還能怎麽樣?
“我們不退卻。”維德站了起來,繞著會議桌邊走邊說,“以後,不管是階梯計劃,還是別的什麽計劃什麽事,隻有我命令退卻你們才能退卻,在此之前,你們隻能前進。”他突然一改一貫沉穩冷淡的語調,像發狂的野獸般聲嘶力竭地咆哮起來,“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這時維德恰在程心身後,她感覺背後像有座火山在爆發,嚇得緊縮雙肩差點驚叫起來。
“那下一步該做什麽呢?”瓦季姆問。
“送一個人去。”
維德吐出這幾個字時又恢複了他冰冷的語調,這簡短的一句與剛才驚天動地的咆哮相比太不引人注意了,像是順口滑出的一個餘音。好半天人們才反應過來,維德說的正是瓦季姆問的下一步,階梯計劃的下一步,不是把這個人送到pdc或別的什麽很近的地方,而是送出太陽係,送到一光年之遙的寒冷的奧爾特星雲去偵察三體艦隊!
維德又重複他的習慣動作,一蹬桌腿把自己推離會議桌,置身事外等著聽他們討論。但沒有人說話,同一周前他第一次提出向三體艦隊發射探測器時一樣,每個人都在艱難地咀嚼著他的想法,一點點解開他扔來的這個線團。很快,他們發現這想法並不像初看起來那麽荒唐。
人體冬眠技術已經成熟,這個人可以在冬眠狀態下完成航行,人的質量以七十公斤計算,剩下一百一十公斤裝備冬眠設備和單人艙(可以簡單到像一口棺材)。但以後呢?兩個世紀後與三體艦隊相遇時,誰使他(她)蘇醒,蘇醒後他(她)能做什麽?
這些想法都是在每個人的腦子裏運行,誰也沒有說出來,會議室仍在一片沉默中,但維德似乎一直在讀著眾人的思想,當大部分人想到這一步時,他說:
“把一個人類送進敵人的心髒。”
“這就需要讓三體艦隊截獲探測器,或者說截獲那個人。”瓦季姆說。
“這有很大的可能,不是嗎?”維德說“不是嗎?”的時候兩眼向上翻,似乎是說給上麵另外一些人聽的。會議室中的每個人都知道,此時智子正幽靈般地懸浮在周圍,在四光年外的那個遙遠世界,還有一些“與會者”在聆聽他們的發言。每個人都時常忘記這件事,突然想起來時,除了恐懼,還有一種怪異的渺小感,感覺自己像是一群被一個頑童用放大鏡盯著的螞蟻中的一個。想到自己製訂的任何計劃,敵人總是先於上級看到,任何自信心都會崩潰,人類不得不艱難地適應著這種自己在敵人眼中全透明的戰爭。
但這次,維德似乎多少改變了這種狀況。在他的設想中,計劃對於敵人的全透明是一個有利因素。對於那個被發射出太陽係的人,他們無疑知道其精確的軌道參數,如果願意,可以輕易截獲。雖然智子的存在已經使他們對人類世界了如指掌,但直接研究一個人類活標本的好奇心可能仍然存在,三體艦隊是有可能截獲那個冬眠人的。
在人類傳統的情報戰中,把一個身份完全暴露的間諜送入敵人內部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但這不是傳統的戰爭,一個人類進入外星艦隊的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即使他(她)的身份和使命暴露無遺也一樣。他(她)在那裏能做什麽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隻要他(她)成功地進入那裏,就存在無限的可能性;而三體人的透明思維和謀略上的缺陷,使這種可能性更加誘人。
把一個人類送進敵人的心髒。
《時間之外的往事》(節選)
人體冬眠——人類在時間上的首次直立行走
一項新技術,如果從社會學角度看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麵貌,但當這項技術在孕育中或剛出生時,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比如計算機,最初不過是一個提高計算效率的工具,以至於有人認為全世界有五台就夠了。冬眠技術也是這樣,在它沒有成為現實之前,人們認為那隻是為絕症病人提供了一個未來的治愈機會;想得再遠些,也不過是一種遠程星際航行的手段。但當這項技術即將成為現實時,從社會學角度對它僅僅一瞥,就發現這可能是一個完全改變人類文明麵貌的東西。
這一切都基於一個信念:明天會更好。
其實人們擁有這個信念隻是近兩三個世紀的事,更早的時候這個想法可能很可笑。比如歐洲中世紀與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相比,不但物質更貧困,精神上也更壓抑;至於中國,魏晉南北朝與漢朝相比,元明與唐宋相比,都糟糕了許多。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人類世界呈不間斷的上升態勢,人們對未來的信心逐漸建立起來,這種信心在三體危機到來前夕達到了高潮。這時,冷戰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雖然有環境問題等不愉快的事,但也僅僅是不愉快,人類在物質享受方麵急速進步,呈一種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態勢,這時如果讓人預測十年後,可能結果不一,但對於一百年後,很少有人懷疑那是天堂。確定這點很容易,看看一百年前過的是什麽日子就行了。
所以,如果能夠冬眠,很少有人願意留在現在。
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冬眠技術,人們發現,同為生物學上的突破,與冬眠帶來的麻煩相比,克隆人真是微不足道——後者的問題隻是倫理上的,且隻有基督教文化會感到頭痛;冬眠的隱患卻是現實的,並影響整個人類世界。這項技術一旦產業化,將有一部分人去未來的天堂,其餘的人隻能在灰頭土臉的現實中為他們建設天堂。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未來最大的一個誘惑:永生。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人們相信永生在一到兩個世紀後肯定成為現實,那麽那些現在就冬眠的幸運者就踏上了永生的第一個台階。這樣,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連死神都不公平了,其後果真的難以預料。
這種局麵很像危機爆發後的逃亡主義,以至於後來的曆史學家們把它稱為前逃亡主義或時間逃亡主義。危機前,各國政府對冬眠技術采取了比對克隆人更嚴厲的壓製措施。
但三體危機改變了一切,一夜之間,未來由天堂變成了地獄,甚至對於絕症患者,未來都失去了吸引力,也許他們醒來時世界已是一片火海,連止痛片都吃不上了。
危機出現後,對冬眠技術的限製被全麵解除,這項技術很快進入實用階段,人類第一次擁有了大幅度跨越時間的能力。
為了調研冬眠技術,程心來到海南三亞。中國醫學科學院最大的冬眠研究中心居然設在這個炎熱的地方,此時內地正值隆冬,這裏卻像春天般舒適。冬眠中心是一片被綠樹掩映著的雪白建築,目前在裏麵處於冬眠狀態的有十幾個人,但都是短期的試驗者,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要跨越世紀的冬眠者。
當程心問能否把一個人的冬眠設備質量降到一百公斤時,中心負責人啞然失笑:一百公斤?一百噸都難!當然,負責人自己也知道他的話有些誇張,在隨後的參觀和介紹中,程心得知冬眠並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樣把人凍起來,它的溫度不是太低,在零下五十攝氏度左右,這時冬眠人體內的血液被一種不凍的液體替代,在體外循環係統的作用下,人體主要器官仍保持著最低限度的生理活動,隻是這種活動極其微弱緩慢。“很像電腦待機。”負責人說。一個冬眠人的全部設備包括冬眠艙、體外生命維持係統和冷卻設備,總重量在三噸左右。
當與中心的技術人員探討設備的小型化時,程心突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如果冬眠中的人體溫度要維持在零下五十攝氏度,那在寒冷的外太空中,冬眠艙需要的不是冷卻,而是加熱!特別是在海王星軌道外遠離太陽的漫長航程中,空間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維持零下五十攝氏度幾乎像燒一個鍋爐,考慮到一至兩個世紀的續航時間,最可行的是使用同位素電池加熱,那樣的話,負責人說的一百噸竟沒太大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