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歲的元旦大朝比往昔更加盛大,讓朝中不少老臣倍感欣慰,似乎迴到了昔日萬國來朝的樣子。
已經斷絕多年的朝貢體係,一下子似乎健全起來,很多禮部根本叫不上名字來的藩國,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帶著各色禮物,來拜見這片天空下麵的主人,大明帝國的皇帝。
一下子京師的官員,連帶著百姓都跟著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
此外,女性官員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開始嶄露頭角,無疑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在各報刊引起了一番新的爭論。
徐梁一度以為報刊最大的作用除了控製喉舌,將那些做事情,說話辦事不喜歡動腦子的人,拉倒自己這邊兒,成為盟友之外,同時還具有轉移矛盾的效果。
自從光複京師之後,這報刊根本就沒有停歇過,各種事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百姓的注意力就沒有停歇過,而徐梁本身受到的衝擊則小了許多。
然而,這個年剛剛過完,徐梁就從報紙上感受到了一番異樣的湧動。
因為不論是藩王進京,還是女官嶄露頭角,都沒有在報紙上占據主角多長時間,就草草的褪去。
這證明有人在暗中操縱輿論,或者一股勢力在有意操縱輿論。
起先隻是文章裏些許字眼在試探,接著就有單獨的文章出現,其核心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皇帝陛下選取皇長子為皇太子。
國本之爭,就這樣出現了。
徐梁可知道,這所謂的國本之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連萬曆皇帝都扛不住,甚至還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難怪皇貴妃一向是不主動過問政事的人,都跟自己談過好幾次,肯定自己立下太子。
說實話,徐梁很不開心。
這種事情,不論是哪朝哪代,都是一件犯忌諱,且敏感的事情。
別說是民間的報刊,就是朝堂上地位尊崇的大人物,說這話都容易被聖人拉出去打廷杖。
皇帝陛下活得好好的,還那麽年輕,就著急朝著新君表明忠心,你們想幹啥?
覺得聖人對你們不好麽?
“你們就是這麽做事的?你們也算是老臣了,你們說這種事情,是不是無父無君?”徐梁將李邦華等人召到大殿,在他們麵前攤開一排報紙,有一份報紙甚至公開叫囂,沒有太子,國本不穩,大明朝覆滅危在旦夕。
“雖然大明的官方報刊,第一時間進行了反駁,申明國本的挑選,朝廷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但是百姓哪裏管這種事情,他們更喜歡的朝堂上兩方勢力對罵。”
而立太子這事兒確實可以挑動人民群眾的神經。
比如徐梁是朱家的女婿,當初就有一個說法,將來徐梁是要還政給朱家的。
當下就有很多人叫囂,現在國家已經太平了,人家朱慈烺主政的時候,也沒有什麽過錯,你這個皇帝,啥時候把皇位還給人家。
你不還給人家,還給人家兒子也行啊。
但是很多百姓又擔心,這皇帝給朱家坐迴去,當初徐梁設下的諸多政策,又會人亡政息。
畢竟當初朱家的藩王活躍的時候,這大明的土地不知道被他們弄走了多少。
當然,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民群眾的八卦心裏。
人民群眾本來
就是喜歡看熱鬧,唯恐天下不亂的。
“李總憲,看來是有人對我不滿意啊,”徐梁忽然開口問道。
李邦華的心一沉,他知道,該來的,總會來的。
其實文官大體上都是非常狡猾的,他們一般不敢打這種硬仗。除非經過數代人的積累,他們手中的權利,已經膨脹到了一定地步,甚至已經到了他們強勢,皇帝弱勢的地步。
他們才敢公開叫囂,去對皇帝的動作,表達什麽意圖。
可如今,誰都知道,這位皇帝雖然更多時候,喜歡在幕後做事,但是人家是開國皇帝,手中大權在握,軍隊裏的武夫唯他馬首是瞻。而朝中的封疆大吏和內閣大臣們,也有很多是皇帝陛下堅定的簇擁。
而文官集團比起皇帝的勢力來說,則跟一團散沙一樣,這些年他們在官場裏,以守舊著稱,被不知道多少新官員嫌棄。
可他們還是動手了。
事情已經發展成為了一股朝廷暗流,這種事情,李邦華首當其衝洗脫不了嫌疑。
事實上,他一點也不清白。
沒有他都察院李邦華的允許,誰敢這麽明目張膽?
“臣年老力衰,不堪大用,朝堂之事,多有疏漏,臣肯定陛下允許臣乞骸骨。”李邦華正冠而言道。
徐梁看了眼李邦華,頗有些難受道:“看來朕猜的不錯,是不是朕對你們太仁慈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徐梁明白,既然李邦華這麽說,就意味著文臣已經度過了第一階段的串聯,進入了第二階段,進攻了。
徐梁神情疲憊的坐在椅子上,開口說道:“說說吧,朕錯在哪裏,讓你們非得這般撕破臉皮。”
李邦華沒有說話。
徐梁的心似乎很痛,對於這位當初選擇以死報國的士大夫他可以說是給予十足的重用,可他給自己的迴報,真的是徐梁沒有想到的。
見李邦華不想開口,徐梁歎了口氣道:“你退下吧,你們想做什麽,朕不管,但是別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臣告退!”李邦華跪地叩首。
這對於如今的朝堂來說,已經是一件極其稀罕的事情,尤其是李邦華這樣的老臣。
因為朝廷有他的禮儀規範,皇帝陛下並不喜歡臣子這般跪地叩首。
可李邦華堅持如此,卻沒有人敢上前阻攔。
很快,李邦華的辭呈就送到了內閣,內閣之後送到中書舍人,由中書舍人送給陛下朱批。
按照古人七十致仕的傳統,李邦華似乎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
而且他確實年邁,對於如今禦史的管理已經不如年輕的官吏。而且此番他確實歸鄉意圖堅定,連下一任的左都禦史都推薦上來,顯然是沒有了轉圜的餘地。
徐梁知道事情已經沒有辦法挽留了。
李邦華心裏肯定是難過的,因為他背叛了他的君主。而且徐梁也不忍心,讓他在漩渦中煎熬。
當然還有另外一份因素,那就是讓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不能歸鄉,最後因為朝爭死在朝堂上,是一件非常不仁義的事情。
所以,還沒出正月,李邦華就得到了皇帝的聖旨。
加封太保,允許致仕。
同時命吉水知縣,要提前做好準備,迎接李邦華,幫朝廷贍養已經年邁的李邦華。
李邦華早就準備好了一切,棺材和行禮。
當他知道聖人給他太保的榮耀的時候,這位老臣默默的擦拭著眼淚。
不過他沒有選擇去皇宮最後麵見一次聖人,因為他覺得他不配。
隻是讓李邦華如何也沒有想到,徐梁早早的來到了十裏長亭。
如今這裏已經不是一座單純的亭子了。
而是一座露天的餐飲市場,為往來的官員提供酒菜和文房四寶。
李邦華走的非常落寞,因為他對於這件事情,隱瞞不發,對於帝黨來說,他這是徹徹底底的背叛,尤其是方書琦和程賢一脈,覺得李邦華就是一條喂不熟的白眼狼,恨不得半路上找人弄死他。
而對於發動此次朝爭的某些人來說,李邦華在關鍵時刻離場,使他們失去了關鍵性的力量,也是一種背叛。
所以他走的格外的落寞。
“先生,沒想到吧。”徐梁一身鎧甲,一如當初率領配軍營時候的模樣。
李邦華忽然有了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這是一道身影,李邦華就確定,當初那個意氣風發,一心為國的年輕人從始至終沒有變。
哪怕是他已經從將軍,變成了大明國的皇帝陛下。
忍不住雙膝一軟,跪在地上,嗚嗚的哭了起來。
“陛下,臣有罪。”
徐梁上前,親自攙扶起李邦華,這位老大人的雙手已經隻剩下幹枯的皮和骨頭,身子骨也沒有了力道,“先生歸鄉之後,有什麽事情一定要給朕寫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這些年輕的官員,太自負,沒有老人家的指引,是要範大錯誤的。”
“陛下,陛下。”李邦華話到嘴邊兒,卻隻剩下哽咽。
李邦華是真心不願意見到徐梁和文官集團對抗的。
但是他卻不能說出來,因為對於老派的官員來說,他們所謂的忠,其實並不是忠於皇帝,也不是忠於大明,而是所謂的名教。
徐梁敬了李邦華一杯酒,笑著說道:“你也是朝堂上叱吒風雲多年的人物,怎麽一朝致仕,反而成了孩子一般的人物?”
李邦華擦拭著眼淚,終究是忍不住開口道:“陛下,臣雖然走了,但是臣這些年給陛下留下了不小的弟子,陳子龍等人,都是不錯的一時之選。”
徐梁點點頭,將人名記在心裏。
李邦華繼續說道:“還有就是希望陛下以後做事情多三思一番,畢竟朝中的老臣終究會越來越少,剩下的年輕人又不敢違逆您的意思。”
“朕明白。”
徐梁知道,這一次多半是最後一次與李邦華見麵了,不由的也有些傷感,退到一旁,讓
仆從關了車門,看著馬車緩緩南行。
李邦華坐在車中,掏出絲巾擦去眼角的濁淚,重重靠在真皮軟座上,覺得渾身的力氣像是都耗盡了一般。
從這一刻開始,他再也不用為了大明鞠躬盡瘁,照理說應當一身輕鬆,心中卻被無盡的空虛填滿。
聽著馬車輪轂碾過官道傳來的韻律,李邦華不能不迴憶起這些年追隨陛下,打造大明盛世一路而來的艱辛。
不管怎麽說,聖人已經改變了大明,而且將大明送上了一條堅硬且平坦的大道。
就如現在腳下的官道。
已經斷絕多年的朝貢體係,一下子似乎健全起來,很多禮部根本叫不上名字來的藩國,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帶著各色禮物,來拜見這片天空下麵的主人,大明帝國的皇帝。
一下子京師的官員,連帶著百姓都跟著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
此外,女性官員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開始嶄露頭角,無疑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在各報刊引起了一番新的爭論。
徐梁一度以為報刊最大的作用除了控製喉舌,將那些做事情,說話辦事不喜歡動腦子的人,拉倒自己這邊兒,成為盟友之外,同時還具有轉移矛盾的效果。
自從光複京師之後,這報刊根本就沒有停歇過,各種事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百姓的注意力就沒有停歇過,而徐梁本身受到的衝擊則小了許多。
然而,這個年剛剛過完,徐梁就從報紙上感受到了一番異樣的湧動。
因為不論是藩王進京,還是女官嶄露頭角,都沒有在報紙上占據主角多長時間,就草草的褪去。
這證明有人在暗中操縱輿論,或者一股勢力在有意操縱輿論。
起先隻是文章裏些許字眼在試探,接著就有單獨的文章出現,其核心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皇帝陛下選取皇長子為皇太子。
國本之爭,就這樣出現了。
徐梁可知道,這所謂的國本之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連萬曆皇帝都扛不住,甚至還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難怪皇貴妃一向是不主動過問政事的人,都跟自己談過好幾次,肯定自己立下太子。
說實話,徐梁很不開心。
這種事情,不論是哪朝哪代,都是一件犯忌諱,且敏感的事情。
別說是民間的報刊,就是朝堂上地位尊崇的大人物,說這話都容易被聖人拉出去打廷杖。
皇帝陛下活得好好的,還那麽年輕,就著急朝著新君表明忠心,你們想幹啥?
覺得聖人對你們不好麽?
“你們就是這麽做事的?你們也算是老臣了,你們說這種事情,是不是無父無君?”徐梁將李邦華等人召到大殿,在他們麵前攤開一排報紙,有一份報紙甚至公開叫囂,沒有太子,國本不穩,大明朝覆滅危在旦夕。
“雖然大明的官方報刊,第一時間進行了反駁,申明國本的挑選,朝廷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但是百姓哪裏管這種事情,他們更喜歡的朝堂上兩方勢力對罵。”
而立太子這事兒確實可以挑動人民群眾的神經。
比如徐梁是朱家的女婿,當初就有一個說法,將來徐梁是要還政給朱家的。
當下就有很多人叫囂,現在國家已經太平了,人家朱慈烺主政的時候,也沒有什麽過錯,你這個皇帝,啥時候把皇位還給人家。
你不還給人家,還給人家兒子也行啊。
但是很多百姓又擔心,這皇帝給朱家坐迴去,當初徐梁設下的諸多政策,又會人亡政息。
畢竟當初朱家的藩王活躍的時候,這大明的土地不知道被他們弄走了多少。
當然,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民群眾的八卦心裏。
人民群眾本來
就是喜歡看熱鬧,唯恐天下不亂的。
“李總憲,看來是有人對我不滿意啊,”徐梁忽然開口問道。
李邦華的心一沉,他知道,該來的,總會來的。
其實文官大體上都是非常狡猾的,他們一般不敢打這種硬仗。除非經過數代人的積累,他們手中的權利,已經膨脹到了一定地步,甚至已經到了他們強勢,皇帝弱勢的地步。
他們才敢公開叫囂,去對皇帝的動作,表達什麽意圖。
可如今,誰都知道,這位皇帝雖然更多時候,喜歡在幕後做事,但是人家是開國皇帝,手中大權在握,軍隊裏的武夫唯他馬首是瞻。而朝中的封疆大吏和內閣大臣們,也有很多是皇帝陛下堅定的簇擁。
而文官集團比起皇帝的勢力來說,則跟一團散沙一樣,這些年他們在官場裏,以守舊著稱,被不知道多少新官員嫌棄。
可他們還是動手了。
事情已經發展成為了一股朝廷暗流,這種事情,李邦華首當其衝洗脫不了嫌疑。
事實上,他一點也不清白。
沒有他都察院李邦華的允許,誰敢這麽明目張膽?
“臣年老力衰,不堪大用,朝堂之事,多有疏漏,臣肯定陛下允許臣乞骸骨。”李邦華正冠而言道。
徐梁看了眼李邦華,頗有些難受道:“看來朕猜的不錯,是不是朕對你們太仁慈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徐梁明白,既然李邦華這麽說,就意味著文臣已經度過了第一階段的串聯,進入了第二階段,進攻了。
徐梁神情疲憊的坐在椅子上,開口說道:“說說吧,朕錯在哪裏,讓你們非得這般撕破臉皮。”
李邦華沒有說話。
徐梁的心似乎很痛,對於這位當初選擇以死報國的士大夫他可以說是給予十足的重用,可他給自己的迴報,真的是徐梁沒有想到的。
見李邦華不想開口,徐梁歎了口氣道:“你退下吧,你們想做什麽,朕不管,但是別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臣告退!”李邦華跪地叩首。
這對於如今的朝堂來說,已經是一件極其稀罕的事情,尤其是李邦華這樣的老臣。
因為朝廷有他的禮儀規範,皇帝陛下並不喜歡臣子這般跪地叩首。
可李邦華堅持如此,卻沒有人敢上前阻攔。
很快,李邦華的辭呈就送到了內閣,內閣之後送到中書舍人,由中書舍人送給陛下朱批。
按照古人七十致仕的傳統,李邦華似乎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
而且他確實年邁,對於如今禦史的管理已經不如年輕的官吏。而且此番他確實歸鄉意圖堅定,連下一任的左都禦史都推薦上來,顯然是沒有了轉圜的餘地。
徐梁知道事情已經沒有辦法挽留了。
李邦華心裏肯定是難過的,因為他背叛了他的君主。而且徐梁也不忍心,讓他在漩渦中煎熬。
當然還有另外一份因素,那就是讓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不能歸鄉,最後因為朝爭死在朝堂上,是一件非常不仁義的事情。
所以,還沒出正月,李邦華就得到了皇帝的聖旨。
加封太保,允許致仕。
同時命吉水知縣,要提前做好準備,迎接李邦華,幫朝廷贍養已經年邁的李邦華。
李邦華早就準備好了一切,棺材和行禮。
當他知道聖人給他太保的榮耀的時候,這位老臣默默的擦拭著眼淚。
不過他沒有選擇去皇宮最後麵見一次聖人,因為他覺得他不配。
隻是讓李邦華如何也沒有想到,徐梁早早的來到了十裏長亭。
如今這裏已經不是一座單純的亭子了。
而是一座露天的餐飲市場,為往來的官員提供酒菜和文房四寶。
李邦華走的非常落寞,因為他對於這件事情,隱瞞不發,對於帝黨來說,他這是徹徹底底的背叛,尤其是方書琦和程賢一脈,覺得李邦華就是一條喂不熟的白眼狼,恨不得半路上找人弄死他。
而對於發動此次朝爭的某些人來說,李邦華在關鍵時刻離場,使他們失去了關鍵性的力量,也是一種背叛。
所以他走的格外的落寞。
“先生,沒想到吧。”徐梁一身鎧甲,一如當初率領配軍營時候的模樣。
李邦華忽然有了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這是一道身影,李邦華就確定,當初那個意氣風發,一心為國的年輕人從始至終沒有變。
哪怕是他已經從將軍,變成了大明國的皇帝陛下。
忍不住雙膝一軟,跪在地上,嗚嗚的哭了起來。
“陛下,臣有罪。”
徐梁上前,親自攙扶起李邦華,這位老大人的雙手已經隻剩下幹枯的皮和骨頭,身子骨也沒有了力道,“先生歸鄉之後,有什麽事情一定要給朕寫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這些年輕的官員,太自負,沒有老人家的指引,是要範大錯誤的。”
“陛下,陛下。”李邦華話到嘴邊兒,卻隻剩下哽咽。
李邦華是真心不願意見到徐梁和文官集團對抗的。
但是他卻不能說出來,因為對於老派的官員來說,他們所謂的忠,其實並不是忠於皇帝,也不是忠於大明,而是所謂的名教。
徐梁敬了李邦華一杯酒,笑著說道:“你也是朝堂上叱吒風雲多年的人物,怎麽一朝致仕,反而成了孩子一般的人物?”
李邦華擦拭著眼淚,終究是忍不住開口道:“陛下,臣雖然走了,但是臣這些年給陛下留下了不小的弟子,陳子龍等人,都是不錯的一時之選。”
徐梁點點頭,將人名記在心裏。
李邦華繼續說道:“還有就是希望陛下以後做事情多三思一番,畢竟朝中的老臣終究會越來越少,剩下的年輕人又不敢違逆您的意思。”
“朕明白。”
徐梁知道,這一次多半是最後一次與李邦華見麵了,不由的也有些傷感,退到一旁,讓
仆從關了車門,看著馬車緩緩南行。
李邦華坐在車中,掏出絲巾擦去眼角的濁淚,重重靠在真皮軟座上,覺得渾身的力氣像是都耗盡了一般。
從這一刻開始,他再也不用為了大明鞠躬盡瘁,照理說應當一身輕鬆,心中卻被無盡的空虛填滿。
聽著馬車輪轂碾過官道傳來的韻律,李邦華不能不迴憶起這些年追隨陛下,打造大明盛世一路而來的艱辛。
不管怎麽說,聖人已經改變了大明,而且將大明送上了一條堅硬且平坦的大道。
就如現在腳下的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