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難時文官多能盡節?正是因為有文天祥、謝枋得等人可以效仿。
陛下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今年的工作中,樹立各種榜樣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事。”秦良玉身著戎裝,坐在主座,聲若洪鍾。
“總部的訓導要深入部隊,挖掘各種榜樣。從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到浴血奮戰死不旋踵,都要收羅到,都要樹立起來!這是我軍的軍魂,要代代相傳!”秦良玉說完,環視在座:“關於征兵宣傳的問題,皇帝陛下已經有了定論:先讓人走進來,然後再改造他們。但更重要的是從根源培養。”
眾訓導官聞言紛紛坐正,期待那個風傳已久的消息被秦都督證實。
“訓導官培訓部正式改製為皇明訓導官學堂,專門培養全軍訓導官。”秦良玉終於不負眾望,宣布了這個消息。
這代表著訓導官更受朝廷重視,受皇帝重視,日後能夠在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教員名單會隨後公布,我先宣讀京師及十七省的招生組組長名單。”秦良玉翻開自己的工作筆記本,上麵寫了一頁的人名。
與會的訓導官都是校官,各個都有機會成為分派各地招生的組長,不由提胸抬頭,豎起耳朵等待自己的名字。
這可是一個稀釋中官派的大好機會!
秦良玉很快就讀完了名單,然後宣布散會。隻是她並沒有立刻離去,所以其他人也都不敢擅動。
“照我看啊,那個劉大壯連女人都不如。”秦良玉果然是要說不能記入會議記錄的話。
她又搖頭道:“然而我朝百姓不知武勇之可貴也是沒奈何的事。你們若是不願看到軍中盡是膽怯懦弱之輩,日後出門在外就將佩劍都給我佩起來!”
移風易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說在資訊手段落後的大明,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十餘年間,人們也不能立刻轉變思路,一切向“錢”看。
國朝初立時,因為亂世的關係,武將地位遠高於文官,英宗時還有外戚走後門求著轉武職。然而現在要鼓勵百姓尚武,卻十分不容易。
總訓導部的訓導官們除了想盡辦法為士兵謀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還要與兵部爭奪基層兵員的控製權。
尤其是在“縣尉”這個職務的設定上,兵部認為應該由文官擔任。當初啟用武官,是為了方便地方安靖和剿匪。如今各地唿嘯山林的大股匪患已經平息,調用鄉勇和巡檢司的權力就該收迴兵部。
大都督府中隻有總訓最為堅定反對,因為這個職位是安頓退役老兵和士官的重要崗位,隻嫌少不嫌多,焉能讓給兵部?更何況這也是提高軍人社會地位最直接的表現。當人們現當兵也是一條出仕途徑時,自然會對未來可能出仕的士兵高看一眼。
……
範新尚正坐席上,身邊放著一柄雞翅木鞘的寶劍,劍柄包銅,這是訓導部新訂造的一批軍官佩劍。
作為漢社的起人,範新尚在一群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中占了年紀的優勢。
他已經四十有餘了。
作為一個典型的大明讀書人,範新尚在三十歲前都在為一個生員名額而努力,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十歲之後的四年裏。他一度以為自己認命了。在鄉中社學任教,給孩子們啟蒙。從老師的水平就可想而知。這些家裏縮衣節食送來的孩子未來也並不光明。他們之中最有出息的人,或許是在踏上社會之後十年二十年,成為一家商號的小小管事。
雖然殘酷,卻是大明社會的現實。
直到皇帝陛下異軍突起,範新尚以“讀書人”的身份進入了軍中。相比那些棄筆投戎的生員、舉子,範新尚沒有讀過任何兵書戰冊,對打仗沒有半分概念,甚至聞到硫磺、硝石的味道就想吐……所以他進了訓導部。繼續當教書先生,繼而成為了訓導官。
可以說,他切身經曆了“訓導官”等於“老媽子”的時期,也格外珍惜如今總訓導部成為四總部支柱之一的榮耀。
既然與兵陣天生相克,範新尚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無限的人心揣摩上,一門心思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人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套路的。小到掖被子,大到憶苦思甜會,手段萬千,運乎一心。
範新尚肯琢磨,又有人生閱曆,自然比剛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子強許多。漸漸成了一個小團隊的核心。既然有了團隊,就要有凝聚力,力往一處使。範新尚以恢複大漢尚武之氣為綱領,團結了更多年輕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在內部視宦籍訓導官為恥,對外則代表武官向文官爭權。有這兩重壓力。“漢社”日益有凝聚力,影響也漸漸擴大。乃至於傳到秦良玉的耳中。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至於徐梁,更是早就從十人團處拿到了每個漢社成員的名單和履曆,隻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有助於工作更高效的推廣,也因為他們對皇帝、皇室的忠誠,所以采取了放任展的態度。
此時坐在這間仿漢式的雅間裏一共有三個人。除了腦範新尚,還有兩個年輕人,都已經蓄了胡須,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成許多。
其中一位是大明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後,譜中錄名邦,論輩分比當代臨淮侯還要高一輩。
相對於社會底層的範新尚,李煒這樣的世家子弟更加重視“清名”。而且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和看問題的角度,他們更容易接納“民族國家”的概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正是此等士子從小要背的功課。
而且在原文中,這句話之後就是“楚雖大,非吾族也”。
想想那時候連楚人都是外族,而現在湖廣之地卻是大明糧倉,可見開疆拓土正是華夏自古以來的精髓。
“這步子還是走得太慢。光靠咱們便服佩劍就想改變風氣?難啊!”李煒歎道:“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晉時候,風流名士幹什麽,他們也跟風做什麽。無利不早起呐。”
“今日與二位賢弟會聚此間,正為此事。”範新尚道:“我大明不缺漢唐疆土,缺的是漢唐開疆拓土的鬥誌!閹人膽怯,做做老媽子尚可,要想用他們激勵將士英勇善戰,這豈非緣木求魚?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訓導官學堂主事,親手抓緊後輩教育。”
李煒點頭道:“兄所言甚是。不過我卻有個打算。”
“願聞其詳。”
李煒看了看在座兩人,抱起劍,道:“我那堂侄與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
範新尚望向李煒,半問半勸道:“君以功名之身投軍,如今得除少校職銜,前途廣大,何必執著於文官品秩?”
“我豈是要他一個補子?”李煒振聲道:“我是想以文職之身進階部堂官。他們兵部想搶我總訓在州縣之兵權,我們又如何不能抄了他們的老巢?咱們總訓又不是沒有進士出身的軍官,總參也有好幾個進士。一旦我們轉入文職,相互扶持,數年間未必不能入兵部。隻要假以時日,兵部到底算是文官還是武官,還得好好思量。”
大都督府掌兵,兵部掌調兵之權,這正是太祖高皇帝時候定下的製衡之術。
前者有兵調不得,後者可調兵卻又無兵,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穩。如果讓這夥人同流一處,有兵且又能調兵,萬一日後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大明豈非要變色了?
範新尚知道上麵不會讓這種異想天開的事生,但如果軍官退役之後能夠在地方上掌理民政,這本就是軍人地位提高的表征。
如今地方親民官數量不足,舉人、生員為知縣、知州者曾出不窮,可見科舉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政學院”畢業這一條。
無論之前功名有多低,隻要讀了行政學院並且畢業,州縣官唾手可得。
反之也是一樣,即便是進士出身,要想得授實缺,也得去行政學院再學一遭。
李煒這樣的世家子弟,要考行政學院簡直是三隻手捏螺絲,手到擒來。更何況其家中有關係,有背景,憑著軍中資曆混個知府未必不能夠。
到時候飛禽補服雖然穿在身,但我心是走獸之心,誰又能說什麽?
範新尚想通了這關節,不由為李煒的獨辟蹊徑擊節叫好。
他又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寡言少語的青年。
那青年膚色略有些偏黑,此時見會看他,清了清喉嚨道:“我欲去水師。”
水師比之陸軍更有鄉黨的問題。
別說此時水師中以浙、閩、粵三地之人為主,就是徐梁前世的共和國海軍也是閩粵人為主幹。正是因為鄉黨和出身,大明雖然在水師也將訓導官設到了各艦,但效果並不像陸軍那般成為氣候。
水師將領既沒有在大都督府管事之人,自然沒有人替他們爭取軍費,全靠皇帝盯著。他們也懶得介入這種糾紛,隻是奉命行事,沒有陸軍那般開拓疆域的雄心壯誌。總訓導部早就有心改革,卻是力不從心。
“我是粵人,正好去南洋水師,最好是在水師中建立起以我漢社為主幹的訓導官團隊。”那年輕人道。
範新尚精神一振,道:“如此甚好!陛下倡言《海權》之論,而水師之暮氣卻是積重難返。若是仲卿能夠一改舊觀,此功實不遜於霍驃騎之在廣漠!”
這兩個年輕人又望向長了他們十餘歲的範新尚,道:“那訓導官學堂之事……”
範新尚直了直腰,哈哈笑道:“既然二位賢弟早有打算,那隻有愚兄重作馮婦,去當個教書匠了。你我三人,共策共力,定要再振華夏雄心,使我大明赤幟,席卷漢唐舊域!”
“願共證此誓!”
三人滿臉肅穆地舉起酒盞,一飲而盡。
……
在三人剛剛離去之後,這間雅間的門又被拉開了。一前一後進來兩個嘴上無須的宦官,都是尋常袍服,讓人看不出深淺。
這雅間裏隻有三張矮幾,靠牆邊有一排矮櫃。矮櫃上架設著裝飾用的環刀,以及漢代的標識:紅黑兩色的漆器。屋角擺著青銅燈奴,香爐,靠門處才有一張小屏風。對於明人的審美而言實在有些太過簡單。
其中為的那個宦官穿著襪子,在桐油刷了數遍的地板上跺了跺腳,出咚咚聲響。他走到主座後麵的矮幾上,看了一眼蒲草編織的軟席,屈膝正坐,屁股剛挨到腳跟,就皺著眉頭地改成了箕坐。
“這便是漢風布置啊。”那宦官道:“還是椅子坐著舒服些。”
另一個宦官在他麵前正坐,顯然也不舒服,隻是礙於上下尊卑不得已而為之。
陛下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今年的工作中,樹立各種榜樣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事。”秦良玉身著戎裝,坐在主座,聲若洪鍾。
“總部的訓導要深入部隊,挖掘各種榜樣。從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到浴血奮戰死不旋踵,都要收羅到,都要樹立起來!這是我軍的軍魂,要代代相傳!”秦良玉說完,環視在座:“關於征兵宣傳的問題,皇帝陛下已經有了定論:先讓人走進來,然後再改造他們。但更重要的是從根源培養。”
眾訓導官聞言紛紛坐正,期待那個風傳已久的消息被秦都督證實。
“訓導官培訓部正式改製為皇明訓導官學堂,專門培養全軍訓導官。”秦良玉終於不負眾望,宣布了這個消息。
這代表著訓導官更受朝廷重視,受皇帝重視,日後能夠在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教員名單會隨後公布,我先宣讀京師及十七省的招生組組長名單。”秦良玉翻開自己的工作筆記本,上麵寫了一頁的人名。
與會的訓導官都是校官,各個都有機會成為分派各地招生的組長,不由提胸抬頭,豎起耳朵等待自己的名字。
這可是一個稀釋中官派的大好機會!
秦良玉很快就讀完了名單,然後宣布散會。隻是她並沒有立刻離去,所以其他人也都不敢擅動。
“照我看啊,那個劉大壯連女人都不如。”秦良玉果然是要說不能記入會議記錄的話。
她又搖頭道:“然而我朝百姓不知武勇之可貴也是沒奈何的事。你們若是不願看到軍中盡是膽怯懦弱之輩,日後出門在外就將佩劍都給我佩起來!”
移風易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說在資訊手段落後的大明,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十餘年間,人們也不能立刻轉變思路,一切向“錢”看。
國朝初立時,因為亂世的關係,武將地位遠高於文官,英宗時還有外戚走後門求著轉武職。然而現在要鼓勵百姓尚武,卻十分不容易。
總訓導部的訓導官們除了想盡辦法為士兵謀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還要與兵部爭奪基層兵員的控製權。
尤其是在“縣尉”這個職務的設定上,兵部認為應該由文官擔任。當初啟用武官,是為了方便地方安靖和剿匪。如今各地唿嘯山林的大股匪患已經平息,調用鄉勇和巡檢司的權力就該收迴兵部。
大都督府中隻有總訓最為堅定反對,因為這個職位是安頓退役老兵和士官的重要崗位,隻嫌少不嫌多,焉能讓給兵部?更何況這也是提高軍人社會地位最直接的表現。當人們現當兵也是一條出仕途徑時,自然會對未來可能出仕的士兵高看一眼。
……
範新尚正坐席上,身邊放著一柄雞翅木鞘的寶劍,劍柄包銅,這是訓導部新訂造的一批軍官佩劍。
作為漢社的起人,範新尚在一群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中占了年紀的優勢。
他已經四十有餘了。
作為一個典型的大明讀書人,範新尚在三十歲前都在為一個生員名額而努力,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十歲之後的四年裏。他一度以為自己認命了。在鄉中社學任教,給孩子們啟蒙。從老師的水平就可想而知。這些家裏縮衣節食送來的孩子未來也並不光明。他們之中最有出息的人,或許是在踏上社會之後十年二十年,成為一家商號的小小管事。
雖然殘酷,卻是大明社會的現實。
直到皇帝陛下異軍突起,範新尚以“讀書人”的身份進入了軍中。相比那些棄筆投戎的生員、舉子,範新尚沒有讀過任何兵書戰冊,對打仗沒有半分概念,甚至聞到硫磺、硝石的味道就想吐……所以他進了訓導部。繼續當教書先生,繼而成為了訓導官。
可以說,他切身經曆了“訓導官”等於“老媽子”的時期,也格外珍惜如今總訓導部成為四總部支柱之一的榮耀。
既然與兵陣天生相克,範新尚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無限的人心揣摩上,一門心思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人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套路的。小到掖被子,大到憶苦思甜會,手段萬千,運乎一心。
範新尚肯琢磨,又有人生閱曆,自然比剛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子強許多。漸漸成了一個小團隊的核心。既然有了團隊,就要有凝聚力,力往一處使。範新尚以恢複大漢尚武之氣為綱領,團結了更多年輕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在內部視宦籍訓導官為恥,對外則代表武官向文官爭權。有這兩重壓力。“漢社”日益有凝聚力,影響也漸漸擴大。乃至於傳到秦良玉的耳中。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至於徐梁,更是早就從十人團處拿到了每個漢社成員的名單和履曆,隻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有助於工作更高效的推廣,也因為他們對皇帝、皇室的忠誠,所以采取了放任展的態度。
此時坐在這間仿漢式的雅間裏一共有三個人。除了腦範新尚,還有兩個年輕人,都已經蓄了胡須,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成許多。
其中一位是大明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後,譜中錄名邦,論輩分比當代臨淮侯還要高一輩。
相對於社會底層的範新尚,李煒這樣的世家子弟更加重視“清名”。而且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和看問題的角度,他們更容易接納“民族國家”的概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正是此等士子從小要背的功課。
而且在原文中,這句話之後就是“楚雖大,非吾族也”。
想想那時候連楚人都是外族,而現在湖廣之地卻是大明糧倉,可見開疆拓土正是華夏自古以來的精髓。
“這步子還是走得太慢。光靠咱們便服佩劍就想改變風氣?難啊!”李煒歎道:“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晉時候,風流名士幹什麽,他們也跟風做什麽。無利不早起呐。”
“今日與二位賢弟會聚此間,正為此事。”範新尚道:“我大明不缺漢唐疆土,缺的是漢唐開疆拓土的鬥誌!閹人膽怯,做做老媽子尚可,要想用他們激勵將士英勇善戰,這豈非緣木求魚?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訓導官學堂主事,親手抓緊後輩教育。”
李煒點頭道:“兄所言甚是。不過我卻有個打算。”
“願聞其詳。”
李煒看了看在座兩人,抱起劍,道:“我那堂侄與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
範新尚望向李煒,半問半勸道:“君以功名之身投軍,如今得除少校職銜,前途廣大,何必執著於文官品秩?”
“我豈是要他一個補子?”李煒振聲道:“我是想以文職之身進階部堂官。他們兵部想搶我總訓在州縣之兵權,我們又如何不能抄了他們的老巢?咱們總訓又不是沒有進士出身的軍官,總參也有好幾個進士。一旦我們轉入文職,相互扶持,數年間未必不能入兵部。隻要假以時日,兵部到底算是文官還是武官,還得好好思量。”
大都督府掌兵,兵部掌調兵之權,這正是太祖高皇帝時候定下的製衡之術。
前者有兵調不得,後者可調兵卻又無兵,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穩。如果讓這夥人同流一處,有兵且又能調兵,萬一日後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大明豈非要變色了?
範新尚知道上麵不會讓這種異想天開的事生,但如果軍官退役之後能夠在地方上掌理民政,這本就是軍人地位提高的表征。
如今地方親民官數量不足,舉人、生員為知縣、知州者曾出不窮,可見科舉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政學院”畢業這一條。
無論之前功名有多低,隻要讀了行政學院並且畢業,州縣官唾手可得。
反之也是一樣,即便是進士出身,要想得授實缺,也得去行政學院再學一遭。
李煒這樣的世家子弟,要考行政學院簡直是三隻手捏螺絲,手到擒來。更何況其家中有關係,有背景,憑著軍中資曆混個知府未必不能夠。
到時候飛禽補服雖然穿在身,但我心是走獸之心,誰又能說什麽?
範新尚想通了這關節,不由為李煒的獨辟蹊徑擊節叫好。
他又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寡言少語的青年。
那青年膚色略有些偏黑,此時見會看他,清了清喉嚨道:“我欲去水師。”
水師比之陸軍更有鄉黨的問題。
別說此時水師中以浙、閩、粵三地之人為主,就是徐梁前世的共和國海軍也是閩粵人為主幹。正是因為鄉黨和出身,大明雖然在水師也將訓導官設到了各艦,但效果並不像陸軍那般成為氣候。
水師將領既沒有在大都督府管事之人,自然沒有人替他們爭取軍費,全靠皇帝盯著。他們也懶得介入這種糾紛,隻是奉命行事,沒有陸軍那般開拓疆域的雄心壯誌。總訓導部早就有心改革,卻是力不從心。
“我是粵人,正好去南洋水師,最好是在水師中建立起以我漢社為主幹的訓導官團隊。”那年輕人道。
範新尚精神一振,道:“如此甚好!陛下倡言《海權》之論,而水師之暮氣卻是積重難返。若是仲卿能夠一改舊觀,此功實不遜於霍驃騎之在廣漠!”
這兩個年輕人又望向長了他們十餘歲的範新尚,道:“那訓導官學堂之事……”
範新尚直了直腰,哈哈笑道:“既然二位賢弟早有打算,那隻有愚兄重作馮婦,去當個教書匠了。你我三人,共策共力,定要再振華夏雄心,使我大明赤幟,席卷漢唐舊域!”
“願共證此誓!”
三人滿臉肅穆地舉起酒盞,一飲而盡。
……
在三人剛剛離去之後,這間雅間的門又被拉開了。一前一後進來兩個嘴上無須的宦官,都是尋常袍服,讓人看不出深淺。
這雅間裏隻有三張矮幾,靠牆邊有一排矮櫃。矮櫃上架設著裝飾用的環刀,以及漢代的標識:紅黑兩色的漆器。屋角擺著青銅燈奴,香爐,靠門處才有一張小屏風。對於明人的審美而言實在有些太過簡單。
其中為的那個宦官穿著襪子,在桐油刷了數遍的地板上跺了跺腳,出咚咚聲響。他走到主座後麵的矮幾上,看了一眼蒲草編織的軟席,屈膝正坐,屁股剛挨到腳跟,就皺著眉頭地改成了箕坐。
“這便是漢風布置啊。”那宦官道:“還是椅子坐著舒服些。”
另一個宦官在他麵前正坐,顯然也不舒服,隻是礙於上下尊卑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