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挑選鳳陽,而不是選擇南京,徐梁正是打算從簡單處著手。
首先鳳陽此地政治地位頗為特殊,但鳳陽本身又不熟富庶之地,又經常遭到水災的滋擾,近百年來沒有出過真正的豪強大族。
所以從此地入手,再好不過了。
徐梁打算從北京走陸路南下,正可以沿途考察北方宗族勢力,並且視察民生恢複情況。
隨著消息的傳發,都察院又因此發起了沿途州縣官吏清查運動;吏部也提前派人進行考成,雖然有臨時抱佛腳之嫌,卻不得不說,也表明了一種無條件支持陛下的態度。
徐梁沒有耽擱,既然決定要走,當天晚上通知了柳如是,讓她安排人手先行南下,準備行轅。
至於巡陵的聖旨也是立等可取,並不耽擱時間。徐敬業親自帶領新二師侍衛南下,京畿外圍防禦圈交給了第三師和騎兵師。
錦衣衛任務最重,當夜就大批錦衣衛趕往塞外,布置針對蒙滿韃虜的情報警戒線,以免陛下前腳走他們後腳來。
一方麵又要派出隨同徐梁南下的南鎮撫司的大漢將軍,非但要樣子好看,還得能保護得了陛下的安危。錦衣衛一直想將邵一峰的貼身侍衛隊收入錦衣衛中,但陛下對此並不看好。
東廠自然也不能落在人後,更是全體發動,將陛下途徑的所有驛站、村落都放在了監控之中。
第三天,徐梁準備出發的當天,柳如是拿到通政司轉進來的《家國天下》,這封題目大得嚇人的奏疏裏封皮上貼著內閣的票擬,寫得倒是簡單,隻有幾個關鍵詞:宗法、鄉約、國法、四夷法。最後注明是來自大理寺。
柳如是隻看到“宗法”兩個字,就想起了陛下殿下那一篇“宗”字小楷,心中一動,將這奏疏放在了最上麵。
徐梁看到這奏疏的時候還以為是李明睿有了想法,展開一看卻是個叫梁子墦的大理寺寺丞所呈。
從行文上看,這個寺丞讀書不多,一個簡單的典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自己囉嗦一堆,又是“甲乙”又是“假設”。
不過細細看下去,徐梁的眉頭卻展開了。
雖然文辭不佳,但是這寺丞對於宗族、宗法卻的確有著不淺的認識和思考。在這個時代,能夠認識到宗族對國法抵觸的人絕對不多,即便是李明睿,對此認識也沒他深入。更何況這個梁子墦還能將這種抵觸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麵,認為約束子弟固守農耕,對當前的大明並不利。
大明已經到了需要更多人口參與自由流動,成為雇傭工人的階段。
這個論斷比徐梁大膽得多,因為不輕動宗族的另一
個原因就是流民的無節製產生,薄弱的大明工商業能否消化得了那麽多人口。在沒有經過經濟普查之前,徐梁並不敢輕易靠腦補來做出定論。
“讓這個人來見我。”徐梁說道,旋即看到座鍾上的時間已經該出發了。他又補了一句:“直接帶他上我的馬車。”
柳如是點頭稱是,一邊派人去找這個大理寺的梁子墦,一邊命人速度將陛下的馬車換成接見專用馬車。雖然從外形上看,兩種馬車並無區別,但是內部的座椅布局卻是如同一個小客堂,陛下居中坐,可以直麵看到車廂兩旁客座的臣下。
梁子墦在向李明睿毛遂自薦失敗之後,迴到住所寫下了這本《家國天下》的奏疏。他在大理寺這段時間,從基層到寺署,經曆了司法實務和立法準備的不同環節,心中早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浮動。
這迴陛下問“宗族宗法”,看似針對的隻是幾個小問題,然而背後隱藏著的卻是陛下想以一部國法控製整個大明的希望。這才是梁子墦有底氣站在李明睿麵前的原因,也是他不舍得通過李明睿轉達的原因——也無法轉達清楚,很多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把握了這個核心,梁子墦再反向推衍,從家國寫到了天下四方,無意中突破了國內法的範疇,進入國際法領域。這方麵他隻是憑著本能,以及曆代文人喜好的豪言壯語,為未來的國際規則描繪出一副以大明為主體,天下四方為附翼的藍圖。
非但是徐梁,就是梁子墦自己對後麵這部分也不怎麽看重,兩人都將焦點放在了前麵宗族宗法的部分。誰都不知道,這篇奏疏後來出了刪節版本,刪去的是宗族部分,節選的則是大明法對天下四方的適用,則成了法學生必讀文章。
徐梁接見了梁子墦之後,讓柳如是傳達吏部,把梁子墦的資曆轉到舍人科。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梁子墦除了一身獬豸官服之外再無別的衣裳,隻好路上新買,為此還借了徐梁三兩銀子,要等下月發俸才能還上。
這舉動有些讓人不解。或許是表示自己清廉而不與同僚有私,也或許是想學古之名士,以為標榜。反正徐梁也是見識過風雨的,既然梁子墦敢開口,他就敢借,大不了在後世史書上當個配角,卻也顯得天家度量。
至於梁子墦提出的“地方議法,局部成規”的建議,徐梁心裏還是有些不能放開。
大理寺在他手裏隻有議法權,但以後如何演變卻很難說。
是否會出現後世美國最高法院那樣的“偉大篡權”?
是否會將議法權變成了立法權?
如果對地方下放了“議法權”,則勢必要引入“司法審查”製度
,以此判斷地方鄉規是否符合皇明法律。這看似簡單,無非增加一個審查機構,結果卻可怕——這將是通往“立憲”的快車道,否則哪裏來的判斷標準呢?哪怕徐梁的兒子仍舊是個穿越者,隻要不是法學出身,仍舊極可能被新培養出來的大明法官所坑害。
現在徐梁是個大權獨攬的陛下,甚至可以說金口成憲。以他的性格來說,沒有權都要爭一爭,哪有大權在握卻自己放手的道理?
工作狂的樂趣就在於看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看到勞動成果所帶來的變化。影響越深遠、變化越巨大,自我滿足感也就越強烈。
如果沒有權力還玩什麽呢?難道跟那些失敗者一樣把大好人生浪費在花前月下?
隨著車隊前行,徐梁也沿途接見了不少村落的老人、農老、教官之人。絕大部分人見了他都敬畏如天人,激動得語無倫次。同時也抓了幾個漏網的官員,他們能逃過吏部和都察院的火眼金睛。卻逃不過陛下的慧眼:因為陛下太清楚自己給地方官員的權責了,若是在這個枷鎖之中,他們還能阿諛奉迎,那就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正好現在遼東缺少大量官員,抓一個算一個。
在十天的旅行之後,車隊到了河間府任丘縣。這個距離北京三百裏不到的縣城。梁子墦的輝煌人生就是從這裏展開,如今故地重遊,身穿一襲生員瀾衫,站在一堆“飛禽”之中,格外惹眼。
隻有他與陛下兩人穿著常服,不明真相的人看過去還真有被唬住的。
徐梁選擇在任丘停留,並非故意要看梁子墦在此地的聲名,而是因為他終於做出了決定,要在河間府任丘縣試點進行“同商共議鄉規民約”。因為梁子墦與本縣幾家大族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往來。以此作為試點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和溝通渠道。
在短短十天的旅行中,徐梁已經調整了心態,抑製了自己的權力欲,做出了妥協讓步。如果他現在不肯讓這一步,未來恐怕就有人要砍掉子孫的腦袋逼皇室讓步。時代是在前進的,就算不能搭上曆史的快車,也得避免車輪從自己身上碾過去。
最終,徐梁決定:作為地方法規的鄉規民約可以有。審查權仍舊歸於皇帝。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徐梁恍惚中有種步太祖高皇帝後塵的感覺。這難道就是血脈對人精神的影響?
控製了司法審查權,就等於用手堵住了打開龍頭的水管。後世皇帝鬆一鬆手,就會有一股激流噴湧而出。然而現在徐梁已經顧不上了,因為不順著曆史快車往前走,跟它硬撞死得更快。而且他剛剛拯救了大明,可別又讓後人說“明實亡於徐梁”之類的怪話。
首先鳳陽此地政治地位頗為特殊,但鳳陽本身又不熟富庶之地,又經常遭到水災的滋擾,近百年來沒有出過真正的豪強大族。
所以從此地入手,再好不過了。
徐梁打算從北京走陸路南下,正可以沿途考察北方宗族勢力,並且視察民生恢複情況。
隨著消息的傳發,都察院又因此發起了沿途州縣官吏清查運動;吏部也提前派人進行考成,雖然有臨時抱佛腳之嫌,卻不得不說,也表明了一種無條件支持陛下的態度。
徐梁沒有耽擱,既然決定要走,當天晚上通知了柳如是,讓她安排人手先行南下,準備行轅。
至於巡陵的聖旨也是立等可取,並不耽擱時間。徐敬業親自帶領新二師侍衛南下,京畿外圍防禦圈交給了第三師和騎兵師。
錦衣衛任務最重,當夜就大批錦衣衛趕往塞外,布置針對蒙滿韃虜的情報警戒線,以免陛下前腳走他們後腳來。
一方麵又要派出隨同徐梁南下的南鎮撫司的大漢將軍,非但要樣子好看,還得能保護得了陛下的安危。錦衣衛一直想將邵一峰的貼身侍衛隊收入錦衣衛中,但陛下對此並不看好。
東廠自然也不能落在人後,更是全體發動,將陛下途徑的所有驛站、村落都放在了監控之中。
第三天,徐梁準備出發的當天,柳如是拿到通政司轉進來的《家國天下》,這封題目大得嚇人的奏疏裏封皮上貼著內閣的票擬,寫得倒是簡單,隻有幾個關鍵詞:宗法、鄉約、國法、四夷法。最後注明是來自大理寺。
柳如是隻看到“宗法”兩個字,就想起了陛下殿下那一篇“宗”字小楷,心中一動,將這奏疏放在了最上麵。
徐梁看到這奏疏的時候還以為是李明睿有了想法,展開一看卻是個叫梁子墦的大理寺寺丞所呈。
從行文上看,這個寺丞讀書不多,一個簡單的典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自己囉嗦一堆,又是“甲乙”又是“假設”。
不過細細看下去,徐梁的眉頭卻展開了。
雖然文辭不佳,但是這寺丞對於宗族、宗法卻的確有著不淺的認識和思考。在這個時代,能夠認識到宗族對國法抵觸的人絕對不多,即便是李明睿,對此認識也沒他深入。更何況這個梁子墦還能將這種抵觸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麵,認為約束子弟固守農耕,對當前的大明並不利。
大明已經到了需要更多人口參與自由流動,成為雇傭工人的階段。
這個論斷比徐梁大膽得多,因為不輕動宗族的另一
個原因就是流民的無節製產生,薄弱的大明工商業能否消化得了那麽多人口。在沒有經過經濟普查之前,徐梁並不敢輕易靠腦補來做出定論。
“讓這個人來見我。”徐梁說道,旋即看到座鍾上的時間已經該出發了。他又補了一句:“直接帶他上我的馬車。”
柳如是點頭稱是,一邊派人去找這個大理寺的梁子墦,一邊命人速度將陛下的馬車換成接見專用馬車。雖然從外形上看,兩種馬車並無區別,但是內部的座椅布局卻是如同一個小客堂,陛下居中坐,可以直麵看到車廂兩旁客座的臣下。
梁子墦在向李明睿毛遂自薦失敗之後,迴到住所寫下了這本《家國天下》的奏疏。他在大理寺這段時間,從基層到寺署,經曆了司法實務和立法準備的不同環節,心中早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浮動。
這迴陛下問“宗族宗法”,看似針對的隻是幾個小問題,然而背後隱藏著的卻是陛下想以一部國法控製整個大明的希望。這才是梁子墦有底氣站在李明睿麵前的原因,也是他不舍得通過李明睿轉達的原因——也無法轉達清楚,很多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把握了這個核心,梁子墦再反向推衍,從家國寫到了天下四方,無意中突破了國內法的範疇,進入國際法領域。這方麵他隻是憑著本能,以及曆代文人喜好的豪言壯語,為未來的國際規則描繪出一副以大明為主體,天下四方為附翼的藍圖。
非但是徐梁,就是梁子墦自己對後麵這部分也不怎麽看重,兩人都將焦點放在了前麵宗族宗法的部分。誰都不知道,這篇奏疏後來出了刪節版本,刪去的是宗族部分,節選的則是大明法對天下四方的適用,則成了法學生必讀文章。
徐梁接見了梁子墦之後,讓柳如是傳達吏部,把梁子墦的資曆轉到舍人科。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梁子墦除了一身獬豸官服之外再無別的衣裳,隻好路上新買,為此還借了徐梁三兩銀子,要等下月發俸才能還上。
這舉動有些讓人不解。或許是表示自己清廉而不與同僚有私,也或許是想學古之名士,以為標榜。反正徐梁也是見識過風雨的,既然梁子墦敢開口,他就敢借,大不了在後世史書上當個配角,卻也顯得天家度量。
至於梁子墦提出的“地方議法,局部成規”的建議,徐梁心裏還是有些不能放開。
大理寺在他手裏隻有議法權,但以後如何演變卻很難說。
是否會出現後世美國最高法院那樣的“偉大篡權”?
是否會將議法權變成了立法權?
如果對地方下放了“議法權”,則勢必要引入“司法審查”製度
,以此判斷地方鄉規是否符合皇明法律。這看似簡單,無非增加一個審查機構,結果卻可怕——這將是通往“立憲”的快車道,否則哪裏來的判斷標準呢?哪怕徐梁的兒子仍舊是個穿越者,隻要不是法學出身,仍舊極可能被新培養出來的大明法官所坑害。
現在徐梁是個大權獨攬的陛下,甚至可以說金口成憲。以他的性格來說,沒有權都要爭一爭,哪有大權在握卻自己放手的道理?
工作狂的樂趣就在於看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看到勞動成果所帶來的變化。影響越深遠、變化越巨大,自我滿足感也就越強烈。
如果沒有權力還玩什麽呢?難道跟那些失敗者一樣把大好人生浪費在花前月下?
隨著車隊前行,徐梁也沿途接見了不少村落的老人、農老、教官之人。絕大部分人見了他都敬畏如天人,激動得語無倫次。同時也抓了幾個漏網的官員,他們能逃過吏部和都察院的火眼金睛。卻逃不過陛下的慧眼:因為陛下太清楚自己給地方官員的權責了,若是在這個枷鎖之中,他們還能阿諛奉迎,那就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正好現在遼東缺少大量官員,抓一個算一個。
在十天的旅行之後,車隊到了河間府任丘縣。這個距離北京三百裏不到的縣城。梁子墦的輝煌人生就是從這裏展開,如今故地重遊,身穿一襲生員瀾衫,站在一堆“飛禽”之中,格外惹眼。
隻有他與陛下兩人穿著常服,不明真相的人看過去還真有被唬住的。
徐梁選擇在任丘停留,並非故意要看梁子墦在此地的聲名,而是因為他終於做出了決定,要在河間府任丘縣試點進行“同商共議鄉規民約”。因為梁子墦與本縣幾家大族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往來。以此作為試點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和溝通渠道。
在短短十天的旅行中,徐梁已經調整了心態,抑製了自己的權力欲,做出了妥協讓步。如果他現在不肯讓這一步,未來恐怕就有人要砍掉子孫的腦袋逼皇室讓步。時代是在前進的,就算不能搭上曆史的快車,也得避免車輪從自己身上碾過去。
最終,徐梁決定:作為地方法規的鄉規民約可以有。審查權仍舊歸於皇帝。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徐梁恍惚中有種步太祖高皇帝後塵的感覺。這難道就是血脈對人精神的影響?
控製了司法審查權,就等於用手堵住了打開龍頭的水管。後世皇帝鬆一鬆手,就會有一股激流噴湧而出。然而現在徐梁已經顧不上了,因為不順著曆史快車往前走,跟它硬撞死得更快。而且他剛剛拯救了大明,可別又讓後人說“明實亡於徐梁”之類的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