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軍議的包括李靖,賈詡,惡來,皇家艦隊水師提督周瑜,烈焰軍統領郭子儀以及烈焰軍第四軍團軍團長周勃。
陣容豪華。
互相間有合作過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尤其是李靖,隻跟惡來在剛結束的高麗之戰有過合作,算是熟悉,對其他將領就一知半解了。
周瑜統率的皇家艦隊目前停靠在長江邊,隨時可以出征。
現在說話的是歐陽朔,“按兵部傳來的訊息,清軍多鐸部的先頭部隊在尼堪的指揮下,已經在距揚州二十裏處紮營。這是最關鍵的一戰,不容有失,軍議結束,大軍就要立即增援揚州。”
“不出意外的話,大周王朝的十萬大軍應該也會隨行。再算上多鐸部十萬大軍以及固山額真準塔部的五萬大軍,以及可預計的降軍,此戰並不輕鬆。”
說到這,歐陽朔就對江北四鎮怨念滿滿。
額山固真準塔部兵臨淮安城之時,東平伯,總兵劉澤清已望風而逃;靖南伯,總兵黃得功尚在銅陵;廣昌伯,總兵劉良左率部逃至建業。
至於興平伯,總兵高傑部,除了副總兵莊子固尚在徐州以南駐紮外,其他諸將如副總兵李成棟,副將楊繩武皆率部棄城南逃。
清多鐸部的先頭部隊在尼堪的指揮下,每日推進五十裏,直趨揚州,當史可法“邀令諸將迴援”揚州時,僅有總兵劉肇基率部4000人,副總兵莊子固率部700人而至,整個揚州守軍不足一萬之數。
如此也就意味著,異人軍團需單獨對抗清軍二十五萬大軍。如果二十萬大軍悉數上陣,未嚐不能一戰,關鍵是還有留一支部隊鎮守建業。
歐陽朔雖被封為攝政王,可身邊沒有軍隊,那也是站不穩腳跟的,遠的不說,一旦異人軍團悉數撤走,逃至建業的劉良左部就會起幺蛾子。
再有一點,歐陽朔還要負責在建業為大軍籌措糧草。成立不久的南明實則是個爛攤子,國庫空虛,根本支撐不起這樣一場大戰。
唯一的辦法就是“打土豪”了,這就又要有軍隊協助。
粗略估算,此番增援揚州之大軍,算上皇家艦隊,也不能超過十五萬之數,必須留五萬精銳坐鎮建業。
商量之下,歐陽朔決定由郭子儀率領十萬烈焰軍,會同周瑜統率的皇家艦隊以及惡來率領的三萬大夏禁衛軍北上。
剩下的四萬禁軍暫且由李靖統領,會同三千神武衛,共同坐鎮建業。
臨行前,歐陽朔囑咐說道:“揚州之戰雖是關鍵一戰,可也隻是第一戰,保住揚州之後,才是全麵反擊大清之時。”
“諾!”
郭子儀、周瑜以及惡來等將,一一行禮告辭。
…………
長江邊,望著漸漸遠去的大軍,歐陽朔眼神悠悠。
“不知道可還來得及。”
曆史上的揚州之戰,多鐸部前鋒並未急著攻城,甚至就在多鐸部主力抵達揚州城外,將揚州圍的水泄不通時,都未立即開戰。
原因很簡單,清軍八旗軍以騎兵為主,並不適合攻城,他們要等神機營運輸的紅夷大炮抵達戰場,才會開始攻城。
事實證明,本就不算堅城的揚州,在紅夷大炮的轟擊下隻堅守了一天一夜就宣告淪陷,一點兒都不堅挺。
史可法此人氣節可佳,但論能力,那還真有待商榷,指望不上。
現在有帝塵的加入,揚州之戰就存在很多變數。不管如何,歐陽朔也隻能選擇信任郭子儀等將領,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迴吧,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呢。”
歐陽朔收迴視線,騎著小青朝城內走去。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歐陽朔要率領南明逆襲成功,首要一條,就要清除南明內部的投降派,來一場小範圍的清洗。
此次隨歐陽朔現身戰役地圖的,除大軍之外,還有一支特別行動小組,那是歐陽朔從山海衛特意調來的精幹細作。
安史之亂時,歐陽朔就吃了身邊無細作之虧。
昨天開始,山海衛細作就已經行動起來,在弘光帝的配合下,按照曆史記載,將偵查重點放在軟骨頭士族身上。
禮部尚書錢謙益,自然是首當其衝。
為了不引起巨大震蕩,也堵住外界悠悠之口,說他歐陽朔剛一攝政,就排除異己,黨同伐異,在動手之前,山海衛需要搜集足夠的證據。
或是跟大清往來密函,或是平日貪贓枉法之舉。
隻要行為不點,都能作為歐陽朔“滅門抄家”之實證,快刀斬亂麻地為前線大軍籌措糧草,震懾宵小之輩。
話又說迴來,這些士族大臣有幾位身家清白的,那還不是一查一個準。一切調查取證,都是秘密進行,歐陽朔可不願打草驚蛇。
除此之外,歐陽朔還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以南明攝政王的名義,給四川大西國皇帝張獻忠去信,言明一條,“南明可亡,但華夏不能滅,此為雙方合作之基礎,望仔細斟酌。”
提起張獻忠,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這位跟闖王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
張獻忠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
此人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
崇禎年間,張獻忠組織農民軍起義,公元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
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說起來,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明末梟雄死的都有些冤。張獻忠就不說了,此前經曆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偏偏在跟清軍大戰時,被流矢擊中而死。
何其離奇!
李自成也是一樣。
公元1645年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薑大眼殺死,屍首秘密埋葬。
冤不冤?
一代闖王,竟在探路時被一群民兵給辦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起義軍領袖,在對抗明朝時那叫一個風雲際會,轉戰數千裏,縱橫捭闔,征戰無數,都活的好好的。
可一旦跟清軍對上,就一個個衰神附體,莫名其妙地死去。
大清“撿漏之王”、“補刀之王”的名號,可謂名副其實。曆史有時就是這般巧合,倘若李自成跟張獻忠不是這樣死去,或許又是另外一番局麵。
張獻忠反明,可也抗清,並非錢謙益、劉澤清一類的投降派。
就是在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孫可望等人率領大西軍向南轉移,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西南各省,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基於此,歐陽朔才有信心說服張獻忠。
陣容豪華。
互相間有合作過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尤其是李靖,隻跟惡來在剛結束的高麗之戰有過合作,算是熟悉,對其他將領就一知半解了。
周瑜統率的皇家艦隊目前停靠在長江邊,隨時可以出征。
現在說話的是歐陽朔,“按兵部傳來的訊息,清軍多鐸部的先頭部隊在尼堪的指揮下,已經在距揚州二十裏處紮營。這是最關鍵的一戰,不容有失,軍議結束,大軍就要立即增援揚州。”
“不出意外的話,大周王朝的十萬大軍應該也會隨行。再算上多鐸部十萬大軍以及固山額真準塔部的五萬大軍,以及可預計的降軍,此戰並不輕鬆。”
說到這,歐陽朔就對江北四鎮怨念滿滿。
額山固真準塔部兵臨淮安城之時,東平伯,總兵劉澤清已望風而逃;靖南伯,總兵黃得功尚在銅陵;廣昌伯,總兵劉良左率部逃至建業。
至於興平伯,總兵高傑部,除了副總兵莊子固尚在徐州以南駐紮外,其他諸將如副總兵李成棟,副將楊繩武皆率部棄城南逃。
清多鐸部的先頭部隊在尼堪的指揮下,每日推進五十裏,直趨揚州,當史可法“邀令諸將迴援”揚州時,僅有總兵劉肇基率部4000人,副總兵莊子固率部700人而至,整個揚州守軍不足一萬之數。
如此也就意味著,異人軍團需單獨對抗清軍二十五萬大軍。如果二十萬大軍悉數上陣,未嚐不能一戰,關鍵是還有留一支部隊鎮守建業。
歐陽朔雖被封為攝政王,可身邊沒有軍隊,那也是站不穩腳跟的,遠的不說,一旦異人軍團悉數撤走,逃至建業的劉良左部就會起幺蛾子。
再有一點,歐陽朔還要負責在建業為大軍籌措糧草。成立不久的南明實則是個爛攤子,國庫空虛,根本支撐不起這樣一場大戰。
唯一的辦法就是“打土豪”了,這就又要有軍隊協助。
粗略估算,此番增援揚州之大軍,算上皇家艦隊,也不能超過十五萬之數,必須留五萬精銳坐鎮建業。
商量之下,歐陽朔決定由郭子儀率領十萬烈焰軍,會同周瑜統率的皇家艦隊以及惡來率領的三萬大夏禁衛軍北上。
剩下的四萬禁軍暫且由李靖統領,會同三千神武衛,共同坐鎮建業。
臨行前,歐陽朔囑咐說道:“揚州之戰雖是關鍵一戰,可也隻是第一戰,保住揚州之後,才是全麵反擊大清之時。”
“諾!”
郭子儀、周瑜以及惡來等將,一一行禮告辭。
…………
長江邊,望著漸漸遠去的大軍,歐陽朔眼神悠悠。
“不知道可還來得及。”
曆史上的揚州之戰,多鐸部前鋒並未急著攻城,甚至就在多鐸部主力抵達揚州城外,將揚州圍的水泄不通時,都未立即開戰。
原因很簡單,清軍八旗軍以騎兵為主,並不適合攻城,他們要等神機營運輸的紅夷大炮抵達戰場,才會開始攻城。
事實證明,本就不算堅城的揚州,在紅夷大炮的轟擊下隻堅守了一天一夜就宣告淪陷,一點兒都不堅挺。
史可法此人氣節可佳,但論能力,那還真有待商榷,指望不上。
現在有帝塵的加入,揚州之戰就存在很多變數。不管如何,歐陽朔也隻能選擇信任郭子儀等將領,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迴吧,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呢。”
歐陽朔收迴視線,騎著小青朝城內走去。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歐陽朔要率領南明逆襲成功,首要一條,就要清除南明內部的投降派,來一場小範圍的清洗。
此次隨歐陽朔現身戰役地圖的,除大軍之外,還有一支特別行動小組,那是歐陽朔從山海衛特意調來的精幹細作。
安史之亂時,歐陽朔就吃了身邊無細作之虧。
昨天開始,山海衛細作就已經行動起來,在弘光帝的配合下,按照曆史記載,將偵查重點放在軟骨頭士族身上。
禮部尚書錢謙益,自然是首當其衝。
為了不引起巨大震蕩,也堵住外界悠悠之口,說他歐陽朔剛一攝政,就排除異己,黨同伐異,在動手之前,山海衛需要搜集足夠的證據。
或是跟大清往來密函,或是平日貪贓枉法之舉。
隻要行為不點,都能作為歐陽朔“滅門抄家”之實證,快刀斬亂麻地為前線大軍籌措糧草,震懾宵小之輩。
話又說迴來,這些士族大臣有幾位身家清白的,那還不是一查一個準。一切調查取證,都是秘密進行,歐陽朔可不願打草驚蛇。
除此之外,歐陽朔還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以南明攝政王的名義,給四川大西國皇帝張獻忠去信,言明一條,“南明可亡,但華夏不能滅,此為雙方合作之基礎,望仔細斟酌。”
提起張獻忠,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這位跟闖王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
張獻忠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
此人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
崇禎年間,張獻忠組織農民軍起義,公元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
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說起來,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明末梟雄死的都有些冤。張獻忠就不說了,此前經曆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偏偏在跟清軍大戰時,被流矢擊中而死。
何其離奇!
李自成也是一樣。
公元1645年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薑大眼殺死,屍首秘密埋葬。
冤不冤?
一代闖王,竟在探路時被一群民兵給辦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起義軍領袖,在對抗明朝時那叫一個風雲際會,轉戰數千裏,縱橫捭闔,征戰無數,都活的好好的。
可一旦跟清軍對上,就一個個衰神附體,莫名其妙地死去。
大清“撿漏之王”、“補刀之王”的名號,可謂名副其實。曆史有時就是這般巧合,倘若李自成跟張獻忠不是這樣死去,或許又是另外一番局麵。
張獻忠反明,可也抗清,並非錢謙益、劉澤清一類的投降派。
就是在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孫可望等人率領大西軍向南轉移,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西南各省,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基於此,歐陽朔才有信心說服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