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倘若時間戛然而止,留下的除了累累枯骨,便是無盡的洪荒。於此來說,時間也便沒了意義。悖而論之,時間的存在,不過是人類臆測出來的,以便更好的管理事情、處理事務、完成意願。而時間到底是什麽,恐怕沒人能說得清楚。
但時間是絕對公允的,無論它是什麽,都不得脫離二十四小時製度。從這一點來講,法律在時間麵前的公正性,顯得那麽蒼白無力和惹人發笑。
太史慈安靜的坐在華歆對麵,他在揣摩,這位曆經何進、董卓、袁術這些或愚蠢,或霸道,或幼稚的高官政要後的老家夥,能有什麽理由來拒絕投降。
華歆也在想,這位素來以“忠義”著稱的武夫,能有什麽理由來規勸自己投降。
一時間,屋內充滿著靜謐而又??隱晦的氣氛。
時間就從二人秘而不宣的含笑中,悄悄溜走。它在觀察,到底是哪一個按捺不住等待的煎熬,來利用自己,完成意願。
很顯然,華歆等得起,太史慈等不起。
迴顧自己的前半生,太史慈覺得已經等待了太久。他不想再把時間浪費在一個於自己意義不大的人身上,也不像再把光陰,浪費在此等虛無縹緲的人事上。他要建功立業,要名垂青史,這些,華歆都給不了。能給的,隻有戰爭,準確的說,是一個人。
於是,太史慈主動打破沉默:“慈已叨擾太守多日,今天便要離開了。”
華歆眉毛一挑,哦了一聲,故意勸道:“子義可再多住些時日,老夫也可多與子義討論討論這家國天下之事。”
太史慈暗罵一聲:老匹夫,我太史慈沒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便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而今你卻拿家國天下事,倚老賣老,來羞辱我不懂忠義!
臉上卻盡是一派要迴家的喜悅之情,拱手道:“這些日子以來,與太守大人聊盡天下大勢,對太守的眼光和分析,太史慈十分欽佩。然則,要離開時,還是有一言相勸,還望太守大人休要怪罪。”
華歆慨然一笑,心中道:早知道你憋著話??,但我就是不挑明說,我也不問,你愛說不說吧。
太史慈見華歆並沒有刻意排斥,於是朗聲道:“我覺得華太守不忠不義不孝!”
這無異於一顆平地炸雷,華歆猛然站起,眉頭凝成了疙瘩。在古代,這句“不忠不孝不義”,基本與今日“你是王八蛋、混賬東西”等話意義相同?。
見華歆站起,太史慈心裏不無得意:老匹夫,你羞辱了我,我便原話奉迴。.tw[]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直報怨,才是我等武將的座右銘。
華歆又頹然坐下,他想清楚了,這位後生晚輩,是在刺激自己。從他踏入豫章郡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然清楚了他的用意――規勸投降。等了這麽些日子,太史慈也僅僅是該吃吃,該喝喝,啥事都不往心裏擱,讓自己曾一度懷疑,他隻是想要離開孫策。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太史慈之所以一直以來都不提投降之事,是因為他極為聰明的在籠絡人心。確實,自己這不也跟他熟絡了嗎?
想到這裏,華歆不無惱怒的問道:“子義這話從何說起?給個理由先。”
太史慈清清喉嚨,說道:“而今天下群雄並起,聖上被董賊挾持,導致顛沛流離,忠君者,莫不摩拳擦掌,以為效忠,讓聖上得一片安樂之地,重著九五之尊。然而,太守大人卻隻知安享豫章,不思聖上,何來忠君之說?”
聽到太史慈這麽說,華歆內心如五江翻倒,氣脈逆流,心中惡狠狠的罵道:好你個太史慈啊太史慈,這種說法,完全是汙蔑!想我一個小小的豫章太守,即便再有能耐,能與袁紹、袁術、曹操比之萬一嗎?你這完全就是不分曲直好壞,顛倒黑白,偷換邏輯啊!我不服,我要上訴!
見華歆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太史慈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說到了華歆的心坎裏。
這規勸之事,便是如此,無論是好話還是壞話,無論是上諫君王,還是下說黎民,要想對方全神貫注的聽你說話,就要危言聳聽幾句,就要直擊他們的心理要害。否則,白開水營養於身體,白開水的話,卻無人想聽。
太史慈繼續道:“豫章郡,不過我漢室江山一彈丸地也。大丈夫生於世間,當統領三軍,馳聘天下,以報君恩之泉湧,為宗族爭光,成後人百代師!然而,華太守卻堅持固守如此彈丸之地,以虛偽的‘忠烈’為名義,固執己見,阻撓孫將軍欲護漢室之心。試問,華太守之祖上,可有此訓?即無此訓,又何談孝道?”
華歆為人迂腐,對聖人言,如數家珍,並一生為恪守之道。今天在太史慈看來,自己拒不投降,竟然是反了古人之訓,違了祖上??陰德!這是何等的強詞奪理?是何等的肆意汙蔑?若你孫策真心想維護大漢正統,則與我站在了同一戰線上,既如此,我又怎是阻撓了你前進的腳步?
平複一下心情,華歆還想聽聽太史慈接下來的“義”字作何解釋。
太史慈見他並不動怒,於是幹脆道:“華太守為讀書人,自知為官之道,乃為軍士。然,幾千軍士所為何來?為的是升官發財,為的是光宗耀祖!所以對太守不離不棄,概期望能隨太守克敵製勝,能屢建奇功。以後衣錦還鄉,門楣光耀,全都指望於太守。他們如遊子歸入父母之懷,幼弟依賴長兄之臂。但他們發現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太守自堅守豫章以來,可曾立半寸之功?可曾讓他們獲取一分之利?沒有!??你不顧他們嗷嗷待哺之心,堅守城池不出,讓他們的期望成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試問,一旦孫將軍破城之後,太守可還為太守,他們呢?有的可能不服將軍,落魄還鄉,有的可能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如此一來,太守又有何義可言?”
太史慈說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說到最後,可能也是想到了自己為武將的悲哀之處,竟然動了些許真情,臉色微微漲紅。
華歆聽完,長久的沉默不語。
是啊,之所以豫章能存,靠的就是這些軍士。而這些軍士之所以不離不棄,哪裏是因為什麽忠君報國,不過是因為期望能升官發財。
太史慈見其不語,起身道:“太史慈就此別過,還望華太守能夠三思。”
看著太史慈漸行漸遠的身影,華歆默然歎了口氣。看來,這豫章遲早是孫策的。
但時間是絕對公允的,無論它是什麽,都不得脫離二十四小時製度。從這一點來講,法律在時間麵前的公正性,顯得那麽蒼白無力和惹人發笑。
太史慈安靜的坐在華歆對麵,他在揣摩,這位曆經何進、董卓、袁術這些或愚蠢,或霸道,或幼稚的高官政要後的老家夥,能有什麽理由來拒絕投降。
華歆也在想,這位素來以“忠義”著稱的武夫,能有什麽理由來規勸自己投降。
一時間,屋內充滿著靜謐而又??隱晦的氣氛。
時間就從二人秘而不宣的含笑中,悄悄溜走。它在觀察,到底是哪一個按捺不住等待的煎熬,來利用自己,完成意願。
很顯然,華歆等得起,太史慈等不起。
迴顧自己的前半生,太史慈覺得已經等待了太久。他不想再把時間浪費在一個於自己意義不大的人身上,也不像再把光陰,浪費在此等虛無縹緲的人事上。他要建功立業,要名垂青史,這些,華歆都給不了。能給的,隻有戰爭,準確的說,是一個人。
於是,太史慈主動打破沉默:“慈已叨擾太守多日,今天便要離開了。”
華歆眉毛一挑,哦了一聲,故意勸道:“子義可再多住些時日,老夫也可多與子義討論討論這家國天下之事。”
太史慈暗罵一聲:老匹夫,我太史慈沒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便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而今你卻拿家國天下事,倚老賣老,來羞辱我不懂忠義!
臉上卻盡是一派要迴家的喜悅之情,拱手道:“這些日子以來,與太守大人聊盡天下大勢,對太守的眼光和分析,太史慈十分欽佩。然則,要離開時,還是有一言相勸,還望太守大人休要怪罪。”
華歆慨然一笑,心中道:早知道你憋著話??,但我就是不挑明說,我也不問,你愛說不說吧。
太史慈見華歆並沒有刻意排斥,於是朗聲道:“我覺得華太守不忠不義不孝!”
這無異於一顆平地炸雷,華歆猛然站起,眉頭凝成了疙瘩。在古代,這句“不忠不孝不義”,基本與今日“你是王八蛋、混賬東西”等話意義相同?。
見華歆站起,太史慈心裏不無得意:老匹夫,你羞辱了我,我便原話奉迴。.tw[]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直報怨,才是我等武將的座右銘。
華歆又頹然坐下,他想清楚了,這位後生晚輩,是在刺激自己。從他踏入豫章郡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然清楚了他的用意――規勸投降。等了這麽些日子,太史慈也僅僅是該吃吃,該喝喝,啥事都不往心裏擱,讓自己曾一度懷疑,他隻是想要離開孫策。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太史慈之所以一直以來都不提投降之事,是因為他極為聰明的在籠絡人心。確實,自己這不也跟他熟絡了嗎?
想到這裏,華歆不無惱怒的問道:“子義這話從何說起?給個理由先。”
太史慈清清喉嚨,說道:“而今天下群雄並起,聖上被董賊挾持,導致顛沛流離,忠君者,莫不摩拳擦掌,以為效忠,讓聖上得一片安樂之地,重著九五之尊。然而,太守大人卻隻知安享豫章,不思聖上,何來忠君之說?”
聽到太史慈這麽說,華歆內心如五江翻倒,氣脈逆流,心中惡狠狠的罵道:好你個太史慈啊太史慈,這種說法,完全是汙蔑!想我一個小小的豫章太守,即便再有能耐,能與袁紹、袁術、曹操比之萬一嗎?你這完全就是不分曲直好壞,顛倒黑白,偷換邏輯啊!我不服,我要上訴!
見華歆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太史慈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說到了華歆的心坎裏。
這規勸之事,便是如此,無論是好話還是壞話,無論是上諫君王,還是下說黎民,要想對方全神貫注的聽你說話,就要危言聳聽幾句,就要直擊他們的心理要害。否則,白開水營養於身體,白開水的話,卻無人想聽。
太史慈繼續道:“豫章郡,不過我漢室江山一彈丸地也。大丈夫生於世間,當統領三軍,馳聘天下,以報君恩之泉湧,為宗族爭光,成後人百代師!然而,華太守卻堅持固守如此彈丸之地,以虛偽的‘忠烈’為名義,固執己見,阻撓孫將軍欲護漢室之心。試問,華太守之祖上,可有此訓?即無此訓,又何談孝道?”
華歆為人迂腐,對聖人言,如數家珍,並一生為恪守之道。今天在太史慈看來,自己拒不投降,竟然是反了古人之訓,違了祖上??陰德!這是何等的強詞奪理?是何等的肆意汙蔑?若你孫策真心想維護大漢正統,則與我站在了同一戰線上,既如此,我又怎是阻撓了你前進的腳步?
平複一下心情,華歆還想聽聽太史慈接下來的“義”字作何解釋。
太史慈見他並不動怒,於是幹脆道:“華太守為讀書人,自知為官之道,乃為軍士。然,幾千軍士所為何來?為的是升官發財,為的是光宗耀祖!所以對太守不離不棄,概期望能隨太守克敵製勝,能屢建奇功。以後衣錦還鄉,門楣光耀,全都指望於太守。他們如遊子歸入父母之懷,幼弟依賴長兄之臂。但他們發現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太守自堅守豫章以來,可曾立半寸之功?可曾讓他們獲取一分之利?沒有!??你不顧他們嗷嗷待哺之心,堅守城池不出,讓他們的期望成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試問,一旦孫將軍破城之後,太守可還為太守,他們呢?有的可能不服將軍,落魄還鄉,有的可能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如此一來,太守又有何義可言?”
太史慈說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說到最後,可能也是想到了自己為武將的悲哀之處,竟然動了些許真情,臉色微微漲紅。
華歆聽完,長久的沉默不語。
是啊,之所以豫章能存,靠的就是這些軍士。而這些軍士之所以不離不棄,哪裏是因為什麽忠君報國,不過是因為期望能升官發財。
太史慈見其不語,起身道:“太史慈就此別過,還望華太守能夠三思。”
看著太史慈漸行漸遠的身影,華歆默然歎了口氣。看來,這豫章遲早是孫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