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對太史慈的表現極為讚揚,可也僅僅是讚揚。.tw[]從心底來講,他對太史慈依舊是蔑視的。
太史慈對這一切心知肚明,或者說,他在來之前就已經知道,劉繇會用自己,但不會重用自己。
那又何苦來哉?
很簡單,他的名字說明了一切原因。
太史慈的母親是誰,如今已不可考,但這位母親無疑是偉大的。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了為了歡聚,隻有母愛是為了分離。在兒子出生不久之後,這位母親為其取名為“慈”,字“子義”。
如果沒有理解錯誤,名者,彰其性也。字者,顯其格也。
一個人的品性、人格自然無法與名字相提並論,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代表著父輩對晚輩的期望。
令人欣慰的是,太史慈並沒有辜負這點期望。縱觀他一生所行之事,所說之言,皆未脫離“慈”和“義”。
正如其母所教導的那樣:“大丈夫生於世間,德行當為第一。”
什麽是德行?什麽是將領的德行?什麽又是國人心目中的德行?
追根揭底,隻有一點:忠君報國。固然爛俗,固然愚腐,固然種種不合時宜,但隻要自己內心堅持,依舊令後人心生搖曳。
因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
孫策迴到自己的營地之後,臉上掛著勝利者的風采。其餘諸將不明,怎的沒打贏還這麽高興?
孫策哈哈一笑:“事實上,我們已經贏了。”
諸將集體哦了一聲,依舊不明所以。
孫策看著他們疑惑的表情,清清喉嚨,解釋道:“沒想到劉繇軍中竟然能有與我棋逢對手的大將在,實在是讓我愕然。想必諸君已經看到了,其武力不在我之下。當時我還很擔心,若有此人在,我們還能跟劉繇一戰嗎?值此一人,當抵我軍百人!然而,從其言行和劉繇對他的表現來看,此人並不受劉繇重用。真是天助我也!你說,我們不是已經贏了嗎?”
還沒開戰,僅僅輕一人,而讓敵軍高興,從這一點來講,劉繇已經輸了,而且,輸的一敗塗地。
無怪乎我們的老朋友孟德公,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可務虛名,而處實禍。”當為後人警世格言之用。
後麵的劇情發展,跟孫策預先設想的相同:劉繇敗,大敗,逃,拚命逃。最後死於手下笮融之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這種大的勝利,讓外來戶孫策不禁想到了起初。(..tw好看的小說)
一切事情的初始,都意味著困難當頭。
彼時彼刻,處於亂世,兵匪不分,擾民亂取,是幾乎所有軍隊的習氣。因此,當聽說孫策要來,當地居民無不高聲呐喊:“鬼子來了!”然後,唿朋引伴,躲到山林。
寧做平世犬,不做亂世人,大概就是他們心底最大的願望。
可奇怪的是,家還是那個家,田還是那個田,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感覺奇怪的鄉民們,紛紛走出山林,想要一探究竟。
看到孫策的軍隊後,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種軍隊跟別的都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對鄉民之財產、田地、女子,皆目不斜視。
這是孫策取得成功的第一條定律:軍紀肅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然而,贏民心者贏天下固然是大勢所趨,但畢竟不能贏得敵方將士的妥協,因此,為了打破這個死循環,孫策執行了第二條定律:瓦解敵心,得用政策。
在與劉繇徹底開戰之前,孫策命手下到處發布公告。公告的內容隻有兩句話:主動投降者,官職照複,既往不咎。願意當兵者,全家免稅,不願當者,不抓壯丁。
這在當時、當地無異於平地一聲雷。當兵的圖什麽?不就是圖個生存嗎?既然孫策這麽說了,就該讓家人平安了。於是,倒戈投降者,不計其數,自願當兵者,更是如滔滔江水。
但是,這兩條定律必須要有一個大的基礎和前提,那就是,為首者的品格。
袁紹如此雄偉,霸占四州之地,終究敗給了不如自己的曹操。何也?品格低劣,才是罪魁禍首。
因此,孫策的為人,就成了這兩條定律能否徹底執行的基礎。
因為,你必須要有讓手下信服的條件,或者智謀高超,或者武藝高超。君不見,在金庸金大俠的武俠世界裏,武林盟主永遠是被武功強大的人所霸占。
孫策的智謀如果說有多高,這是不大可能的,功夫有嘛,也居於一流之下,二流之上。所以,他能令手下信服的條件之一,是他的品行。
不知是因為從小的顛沛流離讓孫策對世事通透,還是因為長子的關係,讓他懂得體恤之心,總之,孫策對於手下,隻有一條定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而且,他為人還很幽默,喜歡開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凡是見過他的女子,無不春心蕩漾,以為嫁之侍之從之喜之。
就這樣的人,想不成功,估計也難。
討得民眾歡心,奪得手下支持,就該有下一步活動了。
孫策甩甩臉,與周瑜商議前進路線問題。
周瑜道:“山賊為大患,當立即除之!”
孫策點點頭,基本同意周瑜所說,但他看得要遠些,道:“接下來,要分三步走。一,除掉山賊,不接受任何投降意見。二,鞏固勢力,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三,打擊豪族,聽者,留下當狗,不聽,斬盡殺絕!”
周瑜聞言,心中一驚。按照階級劃分,他也屬於豪強一份子。
孫策似乎看透了周瑜心中所想,臉色誠懇道:“公瑾兄不必為此感到為難,我孫策能取得今日這一切,皆拜公瑾兄所賜。我要打擊的,是不聽話的豪強。這些人不僅是國家的蛀蟲,也勢必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而且,民之所想,也無非公平二字。依我看來,若要有所發展,完成你我年少之約,非得民心而不可為。所以,鏟除豪強,不僅僅是除掉擋路的絆腳石,也是贏取民心的一種方法。”說到這裏,孫策不由自主歎了口氣:“我若是後世人,所做則更為壯烈!土豪打掉不行,打殘也不行,勢必將其打趴下!何為?分其財產與民,將其田地予眾!如此一來,民心和不所向?天下何愁不有?”
周瑜點點頭,認可道:“所言極是,然而,當務之急,應該是山賊嚴氏兄弟。”
太史慈對這一切心知肚明,或者說,他在來之前就已經知道,劉繇會用自己,但不會重用自己。
那又何苦來哉?
很簡單,他的名字說明了一切原因。
太史慈的母親是誰,如今已不可考,但這位母親無疑是偉大的。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了為了歡聚,隻有母愛是為了分離。在兒子出生不久之後,這位母親為其取名為“慈”,字“子義”。
如果沒有理解錯誤,名者,彰其性也。字者,顯其格也。
一個人的品性、人格自然無法與名字相提並論,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代表著父輩對晚輩的期望。
令人欣慰的是,太史慈並沒有辜負這點期望。縱觀他一生所行之事,所說之言,皆未脫離“慈”和“義”。
正如其母所教導的那樣:“大丈夫生於世間,德行當為第一。”
什麽是德行?什麽是將領的德行?什麽又是國人心目中的德行?
追根揭底,隻有一點:忠君報國。固然爛俗,固然愚腐,固然種種不合時宜,但隻要自己內心堅持,依舊令後人心生搖曳。
因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
孫策迴到自己的營地之後,臉上掛著勝利者的風采。其餘諸將不明,怎的沒打贏還這麽高興?
孫策哈哈一笑:“事實上,我們已經贏了。”
諸將集體哦了一聲,依舊不明所以。
孫策看著他們疑惑的表情,清清喉嚨,解釋道:“沒想到劉繇軍中竟然能有與我棋逢對手的大將在,實在是讓我愕然。想必諸君已經看到了,其武力不在我之下。當時我還很擔心,若有此人在,我們還能跟劉繇一戰嗎?值此一人,當抵我軍百人!然而,從其言行和劉繇對他的表現來看,此人並不受劉繇重用。真是天助我也!你說,我們不是已經贏了嗎?”
還沒開戰,僅僅輕一人,而讓敵軍高興,從這一點來講,劉繇已經輸了,而且,輸的一敗塗地。
無怪乎我們的老朋友孟德公,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可務虛名,而處實禍。”當為後人警世格言之用。
後麵的劇情發展,跟孫策預先設想的相同:劉繇敗,大敗,逃,拚命逃。最後死於手下笮融之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這種大的勝利,讓外來戶孫策不禁想到了起初。(..tw好看的小說)
一切事情的初始,都意味著困難當頭。
彼時彼刻,處於亂世,兵匪不分,擾民亂取,是幾乎所有軍隊的習氣。因此,當聽說孫策要來,當地居民無不高聲呐喊:“鬼子來了!”然後,唿朋引伴,躲到山林。
寧做平世犬,不做亂世人,大概就是他們心底最大的願望。
可奇怪的是,家還是那個家,田還是那個田,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感覺奇怪的鄉民們,紛紛走出山林,想要一探究竟。
看到孫策的軍隊後,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種軍隊跟別的都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對鄉民之財產、田地、女子,皆目不斜視。
這是孫策取得成功的第一條定律:軍紀肅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然而,贏民心者贏天下固然是大勢所趨,但畢竟不能贏得敵方將士的妥協,因此,為了打破這個死循環,孫策執行了第二條定律:瓦解敵心,得用政策。
在與劉繇徹底開戰之前,孫策命手下到處發布公告。公告的內容隻有兩句話:主動投降者,官職照複,既往不咎。願意當兵者,全家免稅,不願當者,不抓壯丁。
這在當時、當地無異於平地一聲雷。當兵的圖什麽?不就是圖個生存嗎?既然孫策這麽說了,就該讓家人平安了。於是,倒戈投降者,不計其數,自願當兵者,更是如滔滔江水。
但是,這兩條定律必須要有一個大的基礎和前提,那就是,為首者的品格。
袁紹如此雄偉,霸占四州之地,終究敗給了不如自己的曹操。何也?品格低劣,才是罪魁禍首。
因此,孫策的為人,就成了這兩條定律能否徹底執行的基礎。
因為,你必須要有讓手下信服的條件,或者智謀高超,或者武藝高超。君不見,在金庸金大俠的武俠世界裏,武林盟主永遠是被武功強大的人所霸占。
孫策的智謀如果說有多高,這是不大可能的,功夫有嘛,也居於一流之下,二流之上。所以,他能令手下信服的條件之一,是他的品行。
不知是因為從小的顛沛流離讓孫策對世事通透,還是因為長子的關係,讓他懂得體恤之心,總之,孫策對於手下,隻有一條定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而且,他為人還很幽默,喜歡開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凡是見過他的女子,無不春心蕩漾,以為嫁之侍之從之喜之。
就這樣的人,想不成功,估計也難。
討得民眾歡心,奪得手下支持,就該有下一步活動了。
孫策甩甩臉,與周瑜商議前進路線問題。
周瑜道:“山賊為大患,當立即除之!”
孫策點點頭,基本同意周瑜所說,但他看得要遠些,道:“接下來,要分三步走。一,除掉山賊,不接受任何投降意見。二,鞏固勢力,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三,打擊豪族,聽者,留下當狗,不聽,斬盡殺絕!”
周瑜聞言,心中一驚。按照階級劃分,他也屬於豪強一份子。
孫策似乎看透了周瑜心中所想,臉色誠懇道:“公瑾兄不必為此感到為難,我孫策能取得今日這一切,皆拜公瑾兄所賜。我要打擊的,是不聽話的豪強。這些人不僅是國家的蛀蟲,也勢必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而且,民之所想,也無非公平二字。依我看來,若要有所發展,完成你我年少之約,非得民心而不可為。所以,鏟除豪強,不僅僅是除掉擋路的絆腳石,也是贏取民心的一種方法。”說到這裏,孫策不由自主歎了口氣:“我若是後世人,所做則更為壯烈!土豪打掉不行,打殘也不行,勢必將其打趴下!何為?分其財產與民,將其田地予眾!如此一來,民心和不所向?天下何愁不有?”
周瑜點點頭,認可道:“所言極是,然而,當務之急,應該是山賊嚴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