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中,同樣有一座以修真界為取材而聞名的名山,那就是昆侖山。全本
昆侖山又名昆侖丘,昆侖嶽,昆侖墟,是中國古神話中的神山,道教奉為神仙所居的仙山。
山海經海內西經雲:“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又雲“赤水出東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
大荒西經雲:“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
淮南子地形訓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裏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複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弱水出自窮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河圖括地象曰:“昆侖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裏,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製。”lb又稱“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周圍如削。”以及“昆侖山,廣萬裏,高萬一千裏,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
其泉東南入中國,名曰河水。其山中應於天,最中,八十城布繞之”等等。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三雲:“昆侖之墟,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
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雲:“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裏。有雲氣,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
南朝宋時所出之玄中記也有“天下之弱者,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及“昆侖西北有山,周迴三萬裏,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裏。蛇居此山,飲食滄海”之說。
酈道元水經注卷一曰:“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六朝所出之洞真太霄隱書曰:“昆侖山高平地三萬六千裏,上有三隅,麵方萬裏,形似偃盆。其一隅正北,主於辰星之精,名曰閬風台;一隅正西,名曰玄圃台;一隅正東,名曰昆侖台。又有北戶山、承淵山,並是其枝幹。”
昆侖山又名昆侖丘,昆侖嶽,昆侖墟,是中國古神話中的神山,道教奉為神仙所居的仙山。
山海經海內西經雲:“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又雲“赤水出東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
大荒西經雲:“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
淮南子地形訓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裏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複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弱水出自窮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河圖括地象曰:“昆侖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裏,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製。”lb又稱“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周圍如削。”以及“昆侖山,廣萬裏,高萬一千裏,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
其泉東南入中國,名曰河水。其山中應於天,最中,八十城布繞之”等等。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三雲:“昆侖之墟,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
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十雲:“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裏。有雲氣,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
南朝宋時所出之玄中記也有“天下之弱者,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及“昆侖西北有山,周迴三萬裏,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裏。蛇居此山,飲食滄海”之說。
酈道元水經注卷一曰:“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即增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六朝所出之洞真太霄隱書曰:“昆侖山高平地三萬六千裏,上有三隅,麵方萬裏,形似偃盆。其一隅正北,主於辰星之精,名曰閬風台;一隅正西,名曰玄圃台;一隅正東,名曰昆侖台。又有北戶山、承淵山,並是其枝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