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現,鸚哥城外彌漫著薄薄的寒氣。
西城門戍卒穿戴清涼,相約倒掛在旗杆上,像猴子撈月亮似的串成幾串耍雜技、吹涼風。
城下行人如織,俱是來賣菜買糧求醫和找活計的村農。
誰都知道此間戍卒不可能親民到這種程度,故紛紛停步觀看。
有一種冷叫看著都冷,圍觀者情不自禁的緊緊衣衫,鑒於景況離奇,彼此打聽事由。
牆根下歪倒著一幫子乞丐,衣衫襤褸,麵黃肌瘦,卻掩飾不住一股很解氣的暢快感。
據知情者透露,乞丐終日在此乞食,都護嫌有礙觀瞻,經常下令驅逐。
早間城門一開,戍卒就來轟趕,天天有討飯的被打得狼號鬼叫。
境遇雖然不好,卻沒人舍得離開,留下還偶爾有善人送點吃的,假如一走,絕對是橫死荒郊野外的命。
且吃一頓餓一頓勉強度日吧,反正都熬不過今年寒冬。
乞丐越來越多,生計愈加艱難。
偏偏聽說最近有乞丐搗亂,都護征兵征糧諸事不利,遂直接動了真格,加派戍卒遇見乞丐就打。
餘處都顯順遂,唯獨在西城外碰上了硬茬。
戍卒剛揪著眾丐下死手,角落裏突兀的鑽出位陌生小乞丐,拳打腳踢不說,眼一霎,所有爪牙被其剝光衣褲,隻裹著塊遮羞布一串串掛在了旗杆上。
那時的現場估計很有趣,陳述事情的人邊說邊忍不住發笑。
然而追問小乞丐的相貌、來曆,高矮肥瘦卻說法不一,除歲數約在舞勺之年外,衣飾、醜俊亦各有各的說辭。
問罷一圈,聽者悉數傻眼,似乎在場者所見並非一人。
杜若洲暗暗稱奇,心想那絕對是極其高明的障眼法,在外人眼裏成像有別。所見者各看各的各說各的,傳出去必定被視為杜撰出來的假故事。
搶糧歸來的兵丁望見這群難兄難弟,俱覺羞慚,可惜旗杆太高,解救不易,隻得撥出腰刀叮叮當當砍旗救人。
掛在旗上這群蠢貨,摔不死的算走運,摔死了就當捐軀報國吧。
沒砍幾下,忽傳都護府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人群聞訊一哄而散,天可憐見,都護素來貪婪無度,終於良心發現了!
至於那些掛著的就暫時再掛會吧,旭日初升,一時半會絕對冷不死。
※
都護是一城統帥,掌管轄地防務、治安,司征討賊兵之職。
可恨秦都護自上任以來,不尋思與民休戚,還擅自加重徭役,大規模建倉儲糧,搜刮民脂民膏。
黎民對其恨之入骨,雖不肯輕信此賊舍得開倉賑災,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去碰碰運氣。
未多時,滿城百姓奔走相告,俱說秦都護親自出府放糧,以戶為單位每二人可領一鬥。
萬民皆喜,興衝衝地湧去領救命糧。
早年間,城南通和巷周圍是燕氏生息之地,自經變故後一片荒蕪,官府拆去民房修建義倉,每年按田畝收成和居住人口收繳錢糧以防災年。
往後戰亂爆發,都護府強征暴收,儲納糧食幾百萬石,堪稱朝廷南境抗逆的命脈之源。
杜若洲跟隨人流來湊熱鬧,一踏臨此地,驀然掛念起燕辭來。
自幽苔山一別,鬼機靈行蹤成謎,撥指算算時日,約有十六年不曾謀麵了。
關乎其蹤跡的江湖消息倒不少,有的說已重出滄海,有的說已遠赴遺荒之野,還有的說就蝸居在同塵苑修習支離秘術。
說得一本正經,可都經不住追問。不過呢,並沒有誰真正在意,畢竟有巫山神女盯著,那家夥跑不遠的。
早些年,杜若洲閉關衝擊境界,聽鬱律說燕辭曾迴來過珞珈山,隻是在那段期間經曆了幾樁煩心事,最終黯然離山而去,自此在摘星原斷了消息。
有同門不遺餘力尋找過他的影蹤,卻始終杳無音信。
思量蓑衣山到鸚哥城一路遇見的異事,杜若洲不由懷疑是鬼機靈暗地裏使壞。
假裝山神攘兇安民,化身乞丐戲弄強梁,舉止這般怪誕這般無聊,恰恰是燕辭的拿手好戲。
越尋思杜若洲越心熱,經過這許多事,原來鬼機靈還是那麽不長進啊。
再往前就是放糧點,幾乎半個城的兵卒都動了起來,忙忙亂亂的搬糧稱糧。
滿城氣氛高漲,半鬥糧雖不算多,但摻些山茅野菜、樹芽野果之類的,勉強能熬一陣子。
民以食為天,肚子不空了罵官的人自然也少了。
怨氣一散,就有人盛讚秦都護是大善人是活菩薩。
可惜此時的活菩薩自身難保,都護大人被一根麻繩吊在義倉匾額下鎮場子,畫潦草煙熏妝,眼窩處仿經炭火熏烤,暈染一片,紅的血黑的色營造出張揚的層次感,把熊貓眼描抹得深邃迷人。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西城門戍卒穿戴清涼,相約倒掛在旗杆上,像猴子撈月亮似的串成幾串耍雜技、吹涼風。
城下行人如織,俱是來賣菜買糧求醫和找活計的村農。
誰都知道此間戍卒不可能親民到這種程度,故紛紛停步觀看。
有一種冷叫看著都冷,圍觀者情不自禁的緊緊衣衫,鑒於景況離奇,彼此打聽事由。
牆根下歪倒著一幫子乞丐,衣衫襤褸,麵黃肌瘦,卻掩飾不住一股很解氣的暢快感。
據知情者透露,乞丐終日在此乞食,都護嫌有礙觀瞻,經常下令驅逐。
早間城門一開,戍卒就來轟趕,天天有討飯的被打得狼號鬼叫。
境遇雖然不好,卻沒人舍得離開,留下還偶爾有善人送點吃的,假如一走,絕對是橫死荒郊野外的命。
且吃一頓餓一頓勉強度日吧,反正都熬不過今年寒冬。
乞丐越來越多,生計愈加艱難。
偏偏聽說最近有乞丐搗亂,都護征兵征糧諸事不利,遂直接動了真格,加派戍卒遇見乞丐就打。
餘處都顯順遂,唯獨在西城外碰上了硬茬。
戍卒剛揪著眾丐下死手,角落裏突兀的鑽出位陌生小乞丐,拳打腳踢不說,眼一霎,所有爪牙被其剝光衣褲,隻裹著塊遮羞布一串串掛在了旗杆上。
那時的現場估計很有趣,陳述事情的人邊說邊忍不住發笑。
然而追問小乞丐的相貌、來曆,高矮肥瘦卻說法不一,除歲數約在舞勺之年外,衣飾、醜俊亦各有各的說辭。
問罷一圈,聽者悉數傻眼,似乎在場者所見並非一人。
杜若洲暗暗稱奇,心想那絕對是極其高明的障眼法,在外人眼裏成像有別。所見者各看各的各說各的,傳出去必定被視為杜撰出來的假故事。
搶糧歸來的兵丁望見這群難兄難弟,俱覺羞慚,可惜旗杆太高,解救不易,隻得撥出腰刀叮叮當當砍旗救人。
掛在旗上這群蠢貨,摔不死的算走運,摔死了就當捐軀報國吧。
沒砍幾下,忽傳都護府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人群聞訊一哄而散,天可憐見,都護素來貪婪無度,終於良心發現了!
至於那些掛著的就暫時再掛會吧,旭日初升,一時半會絕對冷不死。
※
都護是一城統帥,掌管轄地防務、治安,司征討賊兵之職。
可恨秦都護自上任以來,不尋思與民休戚,還擅自加重徭役,大規模建倉儲糧,搜刮民脂民膏。
黎民對其恨之入骨,雖不肯輕信此賊舍得開倉賑災,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去碰碰運氣。
未多時,滿城百姓奔走相告,俱說秦都護親自出府放糧,以戶為單位每二人可領一鬥。
萬民皆喜,興衝衝地湧去領救命糧。
早年間,城南通和巷周圍是燕氏生息之地,自經變故後一片荒蕪,官府拆去民房修建義倉,每年按田畝收成和居住人口收繳錢糧以防災年。
往後戰亂爆發,都護府強征暴收,儲納糧食幾百萬石,堪稱朝廷南境抗逆的命脈之源。
杜若洲跟隨人流來湊熱鬧,一踏臨此地,驀然掛念起燕辭來。
自幽苔山一別,鬼機靈行蹤成謎,撥指算算時日,約有十六年不曾謀麵了。
關乎其蹤跡的江湖消息倒不少,有的說已重出滄海,有的說已遠赴遺荒之野,還有的說就蝸居在同塵苑修習支離秘術。
說得一本正經,可都經不住追問。不過呢,並沒有誰真正在意,畢竟有巫山神女盯著,那家夥跑不遠的。
早些年,杜若洲閉關衝擊境界,聽鬱律說燕辭曾迴來過珞珈山,隻是在那段期間經曆了幾樁煩心事,最終黯然離山而去,自此在摘星原斷了消息。
有同門不遺餘力尋找過他的影蹤,卻始終杳無音信。
思量蓑衣山到鸚哥城一路遇見的異事,杜若洲不由懷疑是鬼機靈暗地裏使壞。
假裝山神攘兇安民,化身乞丐戲弄強梁,舉止這般怪誕這般無聊,恰恰是燕辭的拿手好戲。
越尋思杜若洲越心熱,經過這許多事,原來鬼機靈還是那麽不長進啊。
再往前就是放糧點,幾乎半個城的兵卒都動了起來,忙忙亂亂的搬糧稱糧。
滿城氣氛高漲,半鬥糧雖不算多,但摻些山茅野菜、樹芽野果之類的,勉強能熬一陣子。
民以食為天,肚子不空了罵官的人自然也少了。
怨氣一散,就有人盛讚秦都護是大善人是活菩薩。
可惜此時的活菩薩自身難保,都護大人被一根麻繩吊在義倉匾額下鎮場子,畫潦草煙熏妝,眼窩處仿經炭火熏烤,暈染一片,紅的血黑的色營造出張揚的層次感,把熊貓眼描抹得深邃迷人。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