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玉佩被交到江忱手上,他拿著來迴看了看,小侯爺別的不在行,看個古董啥的還是可以的。
這東西一看就是有年頭的了,而且刻印也是皇族中人用的,下方這盤成正體的字他也不會認錯。“是隨親王府的印信。”
梅先生說,這是那位故人拜托他代為保管的。因為似乎已經有人對他們一家起了疑心,這東西要是被那些人找到,似乎有什麽不好的後果。
這個事情是出乎了權柔和江忱意料的。
大周隨親王是世襲爵位。
但是從第一任襲爵的親王開始,這個爵位每一任的親王都活不過而立之年。
有些幸運的留下了子嗣,有些,壓根就沒活到能有子嗣的年紀。所以隨親王這個爵位,完全就是過繼遠親來繼承的。
到了這一代隨親王這邊,都已經不知道是和皇家隔了多遠的親戚了。
而且這代的隨親王也繼承了前幾代的“優秀傳統”,未到而立之年人就沒了,剩一個隨親王妃一直撐著。
按道理來說,是要過繼的。
可是這代的隨親王妃說什麽都不肯過繼。
如今皇權旁落,京中皇帝還忙著對付身邊一群豺狼虎豹呢,壓根沒空搭理遠在金陵的這位老王妃,不過繼也就不過繼唄,反正這隨親王的爵位到了這一代也就是隻剩下一個名頭了。
漸漸的,人們也就忘了這迴事情。
江忱也隻是在小的時候見過一次隨親王妃,老王妃那時候也已經年紀大了,整個人身上毫無生氣,江忱隻記住了她那雙渾濁的眼睛,還有一身繁瑣而沉重的大妝服飾。
這位老王妃從獨居以來就極少出門見人了,每每出門,必定是按品大妝的。
金陵這邊住的都是皇親國戚,樂意給她老人家一個麵子,辦什麽事情都給她去一份帖子,來不來是老王妃的事情。
這麽多帖子遞進去,都像是石沉大海了一樣。隻有一次,匯安郡主給江小侯爺辦的接風宴上,這位老王妃出席了。
那時候江忱也不過五六歲?他記得應該是從京都楚王府迴來,他娘親說什麽都要給他開一次接風宴,江忱就是在那天見到了隨親王妃的。
可能是因為隨親王妃的裝扮太過陰沉,到現在江忱迴憶起來,也還是覺得滿身都起了雞皮疙瘩。“你的故人之子和隨親王府的人有關係,是什麽關係?隨親王沒留下什麽後代吧?”
權柔也不知道這個點,她對於梅先生的身世來曆都不甚清楚。信任他,很大的原因是由於閔先生的引薦。
閔先生是謝韻的親信,權柔一直都信得過她。
因而對於梅先生的身世,他既然是不想說的話,權柔也就沒有多問過。
所以現在江小侯爺提出的問題也是權柔想問的。
於是倆人的眼睛齊刷刷看向了梅先生。
梅先生隻覺得身上冷汗淩然,瞬間提起了精神來,迴答的也比往常要更快了一些,“小侯爺說笑了,我口中的故人自然不可能是隨親王的血緣親族啊……”
“這故人的身世,說來也很複雜,他們乃第一代隨親王妃的陪嫁的後代,到一代隨親王去世後,被王妃遣散出去,”梅先生咳嗽一聲,“據他所說,他們每代人的任務,就是撫養一名孩子,那孩子由金陵隨親王府的人送出來,他們代為撫養,而後等這代隨親王去世之後,自有人來接走……”
權柔和江忱兩個人聽到這裏,思緒逐漸迷糊起來。
“先生的意思是?他們一家隱姓埋名的,是為了替隨親王府養育什麽人?”權柔在梅先生那些話中抓出了這個點來。
江忱對於這些關係要比權柔更加清楚一些,他想了想,問,“那小孩兒,該不會就是隨親王的親子吧?”
梅先生輕笑道,“小侯爺果真聰明絕頂!”
這個詞在江忱耳朵裏聽著不是什麽好詞,他揮了揮手,“得了得了,不過這也說不通啊,隨親王藥師有子嗣為什麽一定要送出去養著?第一代隨親王不是開國皇帝的胞兄嗎?而且在封爵以後,這隨親王就自請離京來了金陵,交出了手中虎符,隻得了一個名頭和封賞啊。”
作為一個侯府子弟,雖然不學無術了些,但是這些東西江忱還是聽得明明白白的。
梅先生的說法在他這裏顯然說不通。
皇帝何必為了一個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胞兄的傳承而大費周章呢?
這隨親王又是怎麽想的,把親生子送往外麵養著,等自己按著皇帝的意思殞命了,又叫人接迴來繼承爵位?這不是害了孩子嗎?到底圖什麽啊。
權柔就更想不通了。
“若是先生說的是真的,那這一代的隨親王妃為何不接受繼子呢?”
那不就是她兒子嗎?
“這一代隨親王妃,比隨親王大了六歲。我那位故人說了,她不接受繼子,是因為那孩子壓根就不是她的。她寧願看著隨親王一脈就此殞沒,也不要一個野孩子。”
梅先生似乎是想到了什麽不大好的事情,臉色也變了許多,說完話後,微微歎了口氣,目光在明顯還沒能想通的權柔和江忱身上轉了一圈,“很多情況,梅某也不甚清楚,小侯爺和姑娘若是想知道,隻等著這件事告一段落,梅某自當請了故人前來拜見二位。”
這廂拱了拱手,便又開始說著趙德的事情。
“故人此次肯鼎力相助,也是有事情想求一求姑娘與小侯爺。”
江忱聽他剛才說了半天的故事,腦子裏也轉過彎兒來了,“該不會他想讓這個孩子繼承隨親王的位置吧?”
“不,”梅先生擦了擦手上的玉佩,“他想了結恩怨,斬除,”他一隻手指了指天,臉上露出的笑讓江忱整個人都有點不好了。
上天,上天。梅先生指著上天說的話,皇帝又稱天子,這不就是說,梅先生這位故人,想要斬除天子?
換句話來說,這不是要造反嗎?
權柔也明白過來了,不過她沒覺得有什麽不好的,她知道想造反的人多了去了,可不少這一個。
這東西一看就是有年頭的了,而且刻印也是皇族中人用的,下方這盤成正體的字他也不會認錯。“是隨親王府的印信。”
梅先生說,這是那位故人拜托他代為保管的。因為似乎已經有人對他們一家起了疑心,這東西要是被那些人找到,似乎有什麽不好的後果。
這個事情是出乎了權柔和江忱意料的。
大周隨親王是世襲爵位。
但是從第一任襲爵的親王開始,這個爵位每一任的親王都活不過而立之年。
有些幸運的留下了子嗣,有些,壓根就沒活到能有子嗣的年紀。所以隨親王這個爵位,完全就是過繼遠親來繼承的。
到了這一代隨親王這邊,都已經不知道是和皇家隔了多遠的親戚了。
而且這代的隨親王也繼承了前幾代的“優秀傳統”,未到而立之年人就沒了,剩一個隨親王妃一直撐著。
按道理來說,是要過繼的。
可是這代的隨親王妃說什麽都不肯過繼。
如今皇權旁落,京中皇帝還忙著對付身邊一群豺狼虎豹呢,壓根沒空搭理遠在金陵的這位老王妃,不過繼也就不過繼唄,反正這隨親王的爵位到了這一代也就是隻剩下一個名頭了。
漸漸的,人們也就忘了這迴事情。
江忱也隻是在小的時候見過一次隨親王妃,老王妃那時候也已經年紀大了,整個人身上毫無生氣,江忱隻記住了她那雙渾濁的眼睛,還有一身繁瑣而沉重的大妝服飾。
這位老王妃從獨居以來就極少出門見人了,每每出門,必定是按品大妝的。
金陵這邊住的都是皇親國戚,樂意給她老人家一個麵子,辦什麽事情都給她去一份帖子,來不來是老王妃的事情。
這麽多帖子遞進去,都像是石沉大海了一樣。隻有一次,匯安郡主給江小侯爺辦的接風宴上,這位老王妃出席了。
那時候江忱也不過五六歲?他記得應該是從京都楚王府迴來,他娘親說什麽都要給他開一次接風宴,江忱就是在那天見到了隨親王妃的。
可能是因為隨親王妃的裝扮太過陰沉,到現在江忱迴憶起來,也還是覺得滿身都起了雞皮疙瘩。“你的故人之子和隨親王府的人有關係,是什麽關係?隨親王沒留下什麽後代吧?”
權柔也不知道這個點,她對於梅先生的身世來曆都不甚清楚。信任他,很大的原因是由於閔先生的引薦。
閔先生是謝韻的親信,權柔一直都信得過她。
因而對於梅先生的身世,他既然是不想說的話,權柔也就沒有多問過。
所以現在江小侯爺提出的問題也是權柔想問的。
於是倆人的眼睛齊刷刷看向了梅先生。
梅先生隻覺得身上冷汗淩然,瞬間提起了精神來,迴答的也比往常要更快了一些,“小侯爺說笑了,我口中的故人自然不可能是隨親王的血緣親族啊……”
“這故人的身世,說來也很複雜,他們乃第一代隨親王妃的陪嫁的後代,到一代隨親王去世後,被王妃遣散出去,”梅先生咳嗽一聲,“據他所說,他們每代人的任務,就是撫養一名孩子,那孩子由金陵隨親王府的人送出來,他們代為撫養,而後等這代隨親王去世之後,自有人來接走……”
權柔和江忱兩個人聽到這裏,思緒逐漸迷糊起來。
“先生的意思是?他們一家隱姓埋名的,是為了替隨親王府養育什麽人?”權柔在梅先生那些話中抓出了這個點來。
江忱對於這些關係要比權柔更加清楚一些,他想了想,問,“那小孩兒,該不會就是隨親王的親子吧?”
梅先生輕笑道,“小侯爺果真聰明絕頂!”
這個詞在江忱耳朵裏聽著不是什麽好詞,他揮了揮手,“得了得了,不過這也說不通啊,隨親王藥師有子嗣為什麽一定要送出去養著?第一代隨親王不是開國皇帝的胞兄嗎?而且在封爵以後,這隨親王就自請離京來了金陵,交出了手中虎符,隻得了一個名頭和封賞啊。”
作為一個侯府子弟,雖然不學無術了些,但是這些東西江忱還是聽得明明白白的。
梅先生的說法在他這裏顯然說不通。
皇帝何必為了一個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胞兄的傳承而大費周章呢?
這隨親王又是怎麽想的,把親生子送往外麵養著,等自己按著皇帝的意思殞命了,又叫人接迴來繼承爵位?這不是害了孩子嗎?到底圖什麽啊。
權柔就更想不通了。
“若是先生說的是真的,那這一代的隨親王妃為何不接受繼子呢?”
那不就是她兒子嗎?
“這一代隨親王妃,比隨親王大了六歲。我那位故人說了,她不接受繼子,是因為那孩子壓根就不是她的。她寧願看著隨親王一脈就此殞沒,也不要一個野孩子。”
梅先生似乎是想到了什麽不大好的事情,臉色也變了許多,說完話後,微微歎了口氣,目光在明顯還沒能想通的權柔和江忱身上轉了一圈,“很多情況,梅某也不甚清楚,小侯爺和姑娘若是想知道,隻等著這件事告一段落,梅某自當請了故人前來拜見二位。”
這廂拱了拱手,便又開始說著趙德的事情。
“故人此次肯鼎力相助,也是有事情想求一求姑娘與小侯爺。”
江忱聽他剛才說了半天的故事,腦子裏也轉過彎兒來了,“該不會他想讓這個孩子繼承隨親王的位置吧?”
“不,”梅先生擦了擦手上的玉佩,“他想了結恩怨,斬除,”他一隻手指了指天,臉上露出的笑讓江忱整個人都有點不好了。
上天,上天。梅先生指著上天說的話,皇帝又稱天子,這不就是說,梅先生這位故人,想要斬除天子?
換句話來說,這不是要造反嗎?
權柔也明白過來了,不過她沒覺得有什麽不好的,她知道想造反的人多了去了,可不少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