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鈞數次兵敗宋軍後,也逐漸認清了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憑借北漢幾州狹小之地,軍力,國力有限,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戰爭已成氣候的宋國,也難以在興複大漢。


    而劉鈞之所以軍力越來越弱,其實也是走入了一個極端的誤區,這個時期遼國廢物期皇帝耶律述律仍然是以軍事發展為主的,而劉鈞卻逆其道而行之,轉頭開始重視儒生治國。重用儒生實際上也並沒有不對,然而劉鈞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在戰亂時期誰的軍事裝備硬,誰就能坐穩政權。


    劉鈞重用儒生的開端,其實還是與趙匡胤有關,這個就要追溯到當時宋開國之初的李筠叛亂,李筠叛亂北宋時,劉鈞聽從武將楊業楊無敵的建議出兵幫助李筠。


    而當時的仆射趙華,則力勸劉鈞不可出兵助李筠反宋,結果劉鈞一意孤行在潞州損兵折將,也就是從這以後,劉鈞極端重用趙華,郭無為等儒生,導致北漢軍事實力急劇衰退。


    這也就是為什麽,連此時軍事指揮能力及差的趙光義都能來到沁州給他痛打一頓,北漢兵敗實際上還要在現在南唐的冒牌皇帝稱帝之前,在960年的時候,李繼勳就已經為新任昭義軍節度使,率兵攻打北漢南境俘獲了大量的財物,而此次趙光義為軍統領兵從潞州北攻,再次大敗了北漢軍。


    就在李繼勳一鼓作氣決心從遼州北上一路打下太原之時,趙光義突然讓李繼勳屯兵邢州,而自己則領部分軍隊南下,但南下的路線卻並非是由澤州至衛州迴開封府,而是沿懷州水路再至河陽去往了河南府—洛陽。


    “晉王從潞州南下了?”洛陽龍光門,趙德昭負手而行,向一旁的洛陽使相範質問道。


    “三日前便從潞州南下了,眼下...應該已過了河陽。”範質拱手一禮,卻無再多言語。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趙德昭作為趙匡胤的次子,哪怕趙光義現在已經被封為百官之首加中書門下平章事,令得晉王之稱,而趙德昭此時非但沒封王,連一個正兒八經的軍職都沒有。


    “我這叔叔...還真是眼疾手快!追著祭天的官隊就過來了...”趙德昭對範質的舉動也不意外,隻自顧自言語道。


    “定是因為官家要遷都洛陽才來此。”未等範質迴話,司空王溥不迭答應,繼而肅然道。


    “王司空以為,晉王是同意遷都,還是,來勸阻遷都呢?”趙德昭轉而迴頭,帶有玩味的看著王溥。


    “這還用猜麽,晉王得知官家來此祭天,又數日不歸汴梁,現在官家幹脆住在這不願意走了,於官家來說,遷都是已經決定了,而晉王在潞州領兵,如今幹脆仗也不打了一路從澤州南下直奔洛陽,那必然是...不願官家遷都的。”


    王溥倒也沒有範質一般謹言慎行,甚至也不顧後方還有個虎捷右廂都指揮使黨進,抬著頭便開口道。


    “官家向來聽從晉王之言,遷都洛陽恐怕要作罷了!”


    ......


    是說,趙光義領兵殺至北漢沁州,並且一路逼遼州,汾陽的消息傳到金陵,無論是李煜,還是潘佑等人,都是有些驚慌的,李煜也並非沒有想過北漢可能抵擋不住宋軍兵威,隻是沒想到劉鈞的軍隊目前竟然弱到了如此地步,這也難怪,自從劉鈞重用了趙華,郭無為等人後,號稱北漢楊無敵的楊業逐漸失去了君寵,被調離了太原府。


    然而,當聽到趙匡胤領朝臣去洛陽祭天,又數日不歸汴梁之時,李煜是更加不安的,趙匡胤本就是在洛陽出生,所以對洛陽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遷都洛陽也說明了趙匡胤屬實難對付。


    遼國占據幽州為南京後,實際上汴京一直是提心吊膽的,不像金陵有天險可守,遼國一旦發兵從幽州南下,若汴梁外圍屏城接連失守,汴梁也會很快淪陷,這也是為什麽靖康之恥時,宋徽宗和宋欽宗連逃命都來不及,即便是逃出了汴梁,也會很快被金兵追上。


    然而,福禍總是相依的,不管宋國遷都洛陽會不會落實,最起碼的趙光義放棄了一舉攻入太原府滅北漢的機會,著急的南下去洛陽找趙匡胤進行友好交流了,而遷都這個事情,不是三日十日就能定下來的,不遷都這個事情,同樣也不是三日十日可以勸下來的。


    那麽在趙光義與他哥哥對遷不遷都這個事情友好交流的時間段,唐國仍然是有機會再吞並武平甚至是對吳越用兵的,雖然拿下武平甚至是吳越與宋國對峙仍然有劣勢,但就如方才說的,長江天險,即便是宋國仗著兵力優勢來攻,也並不能這麽容易攻下。


    再說如今的洛陽城內,多數重臣畢竟從晉見過開始,再到後來的周,現在的宋,家底子全在汴梁,所以他們也是不同意遷都的,這也是為什麽趙匡胤想遷都占據山河之險有人反對,趙德昭想在洛陽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有人反對。


    而反對者當然也清楚遷都一事是利大於弊的,隻是有時候對的不一定是對的,錯的也不一定是錯的,眼下就是眾臣耍起了流氓,我知道你對,但是我就不認。


    當眾臣輪番勸諫趙匡胤不管用的時候,也隻有通過黨進,來傳信趙光義,讓趙光義南下入洛陽勸下遷都之事。


    “子平,遷都一事,你也反對麽?”洛陽明德殿內,趙匡胤略有失望的看向了薛居正。


    “官家,遷都一事,臣並非是反對,隻是現在強行遷都,隻怕...眾臣與官家,與大宋離心呐!”此時已稍年邁的薛居正看著趙匡胤,歎了口氣而道。


    “臣也知曉,官家是打算效仿北魏時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之名遷都洛陽,可拓跋宏是因為當時的魏都平城氣候惡劣,不宜民居,民商滯後,才不得已遷都洛陽。”


    “子平,汴梁的確富庶,且四方通達,不過,就是因為汴梁四方太過通達,若一個不慎,北遼可隨時南下滅了我大宋!這一點,你豈會不知?”趙匡胤向著薛居正上前一步,幾乎是挨著他問道。


    毫無疑問,這個時候趙匡胤的擔憂是正確的,然而這個時候本一貫支持趙匡胤的薛居正此刻突然又做起了遷都反對派,無疑是有私心的。


    雖說從劉知遠開始都城就在汴梁,汴梁也因為成為了幾國都城而日益繁榮富庶起來,但地勢的確被動,倘若幽雲十六州沒有被遼國占據,那汴梁當然是無憂的,可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已經被遼國占據,並且日益加強了控製,汴梁才變得岌岌可危。


    “官家所言,臣亦不是不知,隻是眼下北漢未滅,遷都一事亦不可一蹴而就,且,若是我大宋滅了北漢,得了太原府,以太原,鎮定二府為屏障,加強重兵,汴梁仍然是無憂的!”興許是天氣炎熱,耀陽高照,薛居正有些曆史皺紋的臉上出了些汗的反光,皮肉微動,頂著濕透的身子對著趙匡胤拱手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為蒼生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為蒼生醉並收藏隆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