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說的天花亂墜,我大宋皇帝就是天命所歸!以你這南國小地對抗天命,實在愚蠢!”
李懷瑾的一句話,頓時惹得禦帳中一眾唐臣麵色搵怒,尤其是林仁肇,麵色狠辣,意圖代皇帝將其殺之。
再說與李懷瑾一道而來的十二營指揮使,眼見這個刺頭渾然不懼死,倒也想看看這唐國皇帝會如何處理,再做之後的打算。
“這麽說,你是寧死也不願降朕了?”
“我李懷瑾生為宋人,死亦為宋魂!閣下不必再勸。”
“好,既如此,朕便成全你。”李煜也不多言,手中佩刀緩緩拔出,刀光閃過,看的一眾文臣膽寒,迄今為止,還是頭迴見天子殺人。
“且慢!我主在北,我亦不可向南而死!還望大唐皇帝成全!”李懷瑾絲毫為懼李煜手中佩刀,徑直轉過身麵向北處,看至此刻,眾人心中皆已了然,兩萬之眾的降軍,絕不可能再交給一個忠宋之將來掌管,所以李懷瑾今日必須要死。
“你執意做個忠宋之臣,朕亦不會阻撓,你死後,朕會將你的屍身送至汴梁,讓宋人將你好生安葬!”
李懷瑾轉過身後,抬起頭閉著雙眼麵向北處,身後李煜卻絲毫未被他這忠心之舉所感,握起刀柄,提起刀身,便直直插入李懷瑾後背,又貫穿其前身心髒之處。
“大宋萬年!萬...”
本是將死之人,卻硬撐著幾口氣沉聲怒喊,然此刻他的忠心卻無人可知,李懷瑾閉著眼倒地後,李煜又提著帶血的橫刀走向十二營指揮使,但潘佑已然察覺情況不妙。
兩萬降軍,必須由能讓宋兵臣服的將領代天子掌控,如今李懷瑾已死,若是十二營指揮使全是一條心,皆要求死,那也隻能將他們趕盡殺絕,可若是十二營指揮使全喪命在此,泅地的兩萬宋軍也可能要盡數坑殺以絕後患,也就代表此次與宋戰爭大唐半分便宜未占,還白白損失了一萬兵士。
“你們十二人,可有話要與朕說嗎!”
李煜刀鋒一轉,先靠近受綁的一人,刀光閃至,這人不敢直視李煜,又將目光甩向了身旁其餘指揮使,發現這些人也還在觀望,索性直接跪地。
“皇帝饒命!小人王德,願為大唐鞍前馬後!”
“王德!你怎敢降唐,你這是背叛官家!”
“背叛官家?官家在何處?怎不見官家來救我等,官家就是要避免自己的精銳有損,才拋下我等,我等卻要為他愚忠而死!我王德今天就是要降唐!你等自己看著辦吧!”王德語罷跪地俯首,對著李煜狠狠磕了幾個響頭。
“來人,給他鬆綁,送他去泅地軍,再賜他好酒好肉。”
“多謝皇帝賞賜!小人告退!”
眼見王德被鬆了綁,活了命走出這方禦帳,剩下十一個指揮使也一副動搖之相,竟當著李煜的麵開始爭討。
“王德此言有理,官家都拋棄我等了,我等何必還為官家去死!不值啊!”
“也對,方才我見這軍地軍士個個好吃好喝,且聽人說唐軍俸祿還要高於文官,跟了這位皇帝,我等也不吃虧!”
“那...那我等...”
聽到這些討論,李煜心知目的已然達到,就等這些人老老實實的跪地稱臣,再讓這十二營指揮使暫時帶他去掌管降軍,一旦時機成熟,再將這些人除掉,屆時宋人降軍已融於唐地,便可為己所用。
“王德都降了!我也不替他趙官家幹了!我也願降於大唐皇帝!”
“我等共進!”
“共進!”
......
“如此便好!你等也先迴泅軍地替朕看管降軍,切勿發生起兵亂的蠢事,否則朕這龍潛山精銳片刻即至,隻消片刻便可將你等盡數誅殺!”
“皇帝放心!我等已看清趙官家的真麵目,亦知曉唯大唐皇帝才能厚待我等軍士!我等定不會反!也願為大唐鞍前馬後!”
且說,十二營指揮使皆被送去泅地軍後,李懷瑾的屍體也被李煜派人抬走,卻不知,十二營指揮使到了遠處後,有些人已然對身後禦帳漏出鄙夷之色,甚至內心對李煜的蠢行深覺好笑。
再說帳內,為首的韓熙載漸漸清楚,為什麽這天子自知不敵趙匡胤卻反複去招惹於趙匡胤,不僅招惹,還逼著趙匡胤南下。北方漢遼作亂,騎兵戰力不可小覷,趙匡胤奪周時的十萬精銳實際上都由曹翰帶領,陳兵北地。
如今趙匡胤作勢南下不僅沒嚇倒李煜,反而讓李煜折了宋軍兵威,又通過北方劉漢文書旁敲側擊,給趙匡胤傳意,南國勢重,短期定然無法被滅。為宋所考量,於情於理,最好還是先去北地滅漢,唯有統一了北境,才有機會一舉平南。
所以,李煜此次擋住趙匡胤,也是讓趙匡胤先放下伐南的念頭,一旦趙匡胤將目標真正對準劉漢甚至是遼國,則唐國,便迎來了稱霸南地的最佳時機。
“宋國短期內已不會南下,今日召眾卿家來此,也是要聽聽眾卿家之意,為今之計,我大唐該將目標對準何處!”
於唐來說,現在儼然有多個選擇,首先是南地弱國眾多,龍翔軍建製已成雛形,可伺機快速吞掉一國壯大唐國國力,其次,仍然可以選擇趙匡胤北上滅漢之際,開辟敵後戰場,趁宋人不備繼續掠奪糧草司稅。
“聖上!眼下南平王高氏為高繼衝主國!此人生性軟弱又年紀尚輕!且南平地域狹小,僅占得荊州,峽州,歸州三地!我大唐可趁此將其滅之!”
潘佑見時機成熟,趕忙出策,不僅潘佑圖謀南平地域,實際上劉仁贍,林仁肇二人也早在李璟主國時,上表奏請先吞南平,隻可惜當時李璟突然病重,身死洪州,吞並南平之事,也不了了之。
毫無疑問,弱國無外交,李煜魂穿不久早就在研究南平,南平在這幾國之中毫無尊嚴可言,總在四處討好,四處結盟,夾在大國中間,隻能做個朝貢之地,又無爭霸的資本,軍力最為薄弱,所以先滅南平,無疑是上上之選。
“聖上!眼下吳越國在我唐國腹下!若未能快速平滅南平!隻怕這吳越錢氏兩麵三刀!會在我唐國腹下捅上一刀啊!”
徐鉉此刻也站出,奏事之間又左眼瞅了瞅潘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自包穎身死楚州後,徐鉉便與潘佑生了隔閡,隻因那日在興慶宮內,徐鉉力勸皇帝早早增兵楚州,可潘佑卻故意一拖再拖勸天子一等再等,結果失去了援救楚州的最佳時期,雖然李重進及時趕到,但畢竟兵力不如新建的龍翔軍,還是未能救得包穎性命。
“徐尚書,吳越國畢竟地大軍眾,怎可快速滅之?倘若我大唐出兵吳越,短時未取吳越國國都,難道西境的武平,西北境的南平!南境的漢國又都會袖手旁觀嗎?”韓熙載見徐鉉站出,也不甘示弱,提著官柄便同跪出策道。
“韓相,且說南平國北境接壤宋國房州,複州,郢州之地;西境又近蜀國施州!南處又是原楚國武平之地!若我大唐出兵南平就不會四處求援了嗎!屆時南平四方來援,吳越出兵刺我腹背!則我大唐災禍片刻而至!”
徐鉉絲毫不讓,陳述出兵南平利害,此刻是聽得李煜也有些舉棋不定,雖說知曉這是文臣在各自爭寵權鬥,但又覺著說的都有道理。
“徐尚書之言,老夫不敢苟同!如今我大唐兵力日盛,不僅龍翔軍以財力支撐擴軍至十萬,各州又皆有兵力,再說聖上又剛剛收編了兩萬宋軍!三日內滅南平國都,絕不是誇張之談!”
劉仁贍見二方文臣各持己見,又見李煜有些舉棋不定,思忖半刻,也認為如今還是先滅南平最為穩妥,便也跪在李煜麵前陳述己見。
“這!我倒要問問劉老將軍,若是吳越國決意出兵!但憑常州,歆州那些兵力,何以擋吳越國數萬精銳!”
“徐尚書也未免太看不上我南境唐兵了!老夫駐守南境之時,亦不是沒有與吳越國交戰!吳越國屢次想犯我唐境皆被老夫退迴!”
“此一時彼一時!南漢高家都知曉唇亡齒寒的道理,想方設法苟活至今,吳越國錢氏也不是個癡傻之人!怎可能坐看我大唐出兵滅了南平!”
“什麽此一時彼一時!若按徐尚書所言,事事皆畏首畏尾,屆時趙匡胤出兵滅了北漢,我大唐還有機會在南眾國之中稱霸嗎!”
林仁肇見這文臣如此有膽,還敢直嗆劉仁贍這猛人,雖有些欽佩,但看到劉仁贍求助的目光,也趕忙跪在劉仁贍右側,替他這老戰友說上幾句。
“朕知曉你等都是為了大唐!可也犯不著在朕這龍帳內爭個你死我活,怎麽?諸位這是要當著朕的麵玩黨派鬥爭了嗎?”
原本隻是擔心韓,徐兩派各自爭鬥,可李煜愈發覺得情況不對,且說自己為了削弱文臣權利,才在政事堂,天子營內讓軍將問國事,可近日來又隱隱覺得軍將過重,又隱隱有文武相互結援,共持國政的兆頭。
李懷瑾的一句話,頓時惹得禦帳中一眾唐臣麵色搵怒,尤其是林仁肇,麵色狠辣,意圖代皇帝將其殺之。
再說與李懷瑾一道而來的十二營指揮使,眼見這個刺頭渾然不懼死,倒也想看看這唐國皇帝會如何處理,再做之後的打算。
“這麽說,你是寧死也不願降朕了?”
“我李懷瑾生為宋人,死亦為宋魂!閣下不必再勸。”
“好,既如此,朕便成全你。”李煜也不多言,手中佩刀緩緩拔出,刀光閃過,看的一眾文臣膽寒,迄今為止,還是頭迴見天子殺人。
“且慢!我主在北,我亦不可向南而死!還望大唐皇帝成全!”李懷瑾絲毫為懼李煜手中佩刀,徑直轉過身麵向北處,看至此刻,眾人心中皆已了然,兩萬之眾的降軍,絕不可能再交給一個忠宋之將來掌管,所以李懷瑾今日必須要死。
“你執意做個忠宋之臣,朕亦不會阻撓,你死後,朕會將你的屍身送至汴梁,讓宋人將你好生安葬!”
李懷瑾轉過身後,抬起頭閉著雙眼麵向北處,身後李煜卻絲毫未被他這忠心之舉所感,握起刀柄,提起刀身,便直直插入李懷瑾後背,又貫穿其前身心髒之處。
“大宋萬年!萬...”
本是將死之人,卻硬撐著幾口氣沉聲怒喊,然此刻他的忠心卻無人可知,李懷瑾閉著眼倒地後,李煜又提著帶血的橫刀走向十二營指揮使,但潘佑已然察覺情況不妙。
兩萬降軍,必須由能讓宋兵臣服的將領代天子掌控,如今李懷瑾已死,若是十二營指揮使全是一條心,皆要求死,那也隻能將他們趕盡殺絕,可若是十二營指揮使全喪命在此,泅地的兩萬宋軍也可能要盡數坑殺以絕後患,也就代表此次與宋戰爭大唐半分便宜未占,還白白損失了一萬兵士。
“你們十二人,可有話要與朕說嗎!”
李煜刀鋒一轉,先靠近受綁的一人,刀光閃至,這人不敢直視李煜,又將目光甩向了身旁其餘指揮使,發現這些人也還在觀望,索性直接跪地。
“皇帝饒命!小人王德,願為大唐鞍前馬後!”
“王德!你怎敢降唐,你這是背叛官家!”
“背叛官家?官家在何處?怎不見官家來救我等,官家就是要避免自己的精銳有損,才拋下我等,我等卻要為他愚忠而死!我王德今天就是要降唐!你等自己看著辦吧!”王德語罷跪地俯首,對著李煜狠狠磕了幾個響頭。
“來人,給他鬆綁,送他去泅地軍,再賜他好酒好肉。”
“多謝皇帝賞賜!小人告退!”
眼見王德被鬆了綁,活了命走出這方禦帳,剩下十一個指揮使也一副動搖之相,竟當著李煜的麵開始爭討。
“王德此言有理,官家都拋棄我等了,我等何必還為官家去死!不值啊!”
“也對,方才我見這軍地軍士個個好吃好喝,且聽人說唐軍俸祿還要高於文官,跟了這位皇帝,我等也不吃虧!”
“那...那我等...”
聽到這些討論,李煜心知目的已然達到,就等這些人老老實實的跪地稱臣,再讓這十二營指揮使暫時帶他去掌管降軍,一旦時機成熟,再將這些人除掉,屆時宋人降軍已融於唐地,便可為己所用。
“王德都降了!我也不替他趙官家幹了!我也願降於大唐皇帝!”
“我等共進!”
“共進!”
......
“如此便好!你等也先迴泅軍地替朕看管降軍,切勿發生起兵亂的蠢事,否則朕這龍潛山精銳片刻即至,隻消片刻便可將你等盡數誅殺!”
“皇帝放心!我等已看清趙官家的真麵目,亦知曉唯大唐皇帝才能厚待我等軍士!我等定不會反!也願為大唐鞍前馬後!”
且說,十二營指揮使皆被送去泅地軍後,李懷瑾的屍體也被李煜派人抬走,卻不知,十二營指揮使到了遠處後,有些人已然對身後禦帳漏出鄙夷之色,甚至內心對李煜的蠢行深覺好笑。
再說帳內,為首的韓熙載漸漸清楚,為什麽這天子自知不敵趙匡胤卻反複去招惹於趙匡胤,不僅招惹,還逼著趙匡胤南下。北方漢遼作亂,騎兵戰力不可小覷,趙匡胤奪周時的十萬精銳實際上都由曹翰帶領,陳兵北地。
如今趙匡胤作勢南下不僅沒嚇倒李煜,反而讓李煜折了宋軍兵威,又通過北方劉漢文書旁敲側擊,給趙匡胤傳意,南國勢重,短期定然無法被滅。為宋所考量,於情於理,最好還是先去北地滅漢,唯有統一了北境,才有機會一舉平南。
所以,李煜此次擋住趙匡胤,也是讓趙匡胤先放下伐南的念頭,一旦趙匡胤將目標真正對準劉漢甚至是遼國,則唐國,便迎來了稱霸南地的最佳時機。
“宋國短期內已不會南下,今日召眾卿家來此,也是要聽聽眾卿家之意,為今之計,我大唐該將目標對準何處!”
於唐來說,現在儼然有多個選擇,首先是南地弱國眾多,龍翔軍建製已成雛形,可伺機快速吞掉一國壯大唐國國力,其次,仍然可以選擇趙匡胤北上滅漢之際,開辟敵後戰場,趁宋人不備繼續掠奪糧草司稅。
“聖上!眼下南平王高氏為高繼衝主國!此人生性軟弱又年紀尚輕!且南平地域狹小,僅占得荊州,峽州,歸州三地!我大唐可趁此將其滅之!”
潘佑見時機成熟,趕忙出策,不僅潘佑圖謀南平地域,實際上劉仁贍,林仁肇二人也早在李璟主國時,上表奏請先吞南平,隻可惜當時李璟突然病重,身死洪州,吞並南平之事,也不了了之。
毫無疑問,弱國無外交,李煜魂穿不久早就在研究南平,南平在這幾國之中毫無尊嚴可言,總在四處討好,四處結盟,夾在大國中間,隻能做個朝貢之地,又無爭霸的資本,軍力最為薄弱,所以先滅南平,無疑是上上之選。
“聖上!眼下吳越國在我唐國腹下!若未能快速平滅南平!隻怕這吳越錢氏兩麵三刀!會在我唐國腹下捅上一刀啊!”
徐鉉此刻也站出,奏事之間又左眼瞅了瞅潘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自包穎身死楚州後,徐鉉便與潘佑生了隔閡,隻因那日在興慶宮內,徐鉉力勸皇帝早早增兵楚州,可潘佑卻故意一拖再拖勸天子一等再等,結果失去了援救楚州的最佳時期,雖然李重進及時趕到,但畢竟兵力不如新建的龍翔軍,還是未能救得包穎性命。
“徐尚書,吳越國畢竟地大軍眾,怎可快速滅之?倘若我大唐出兵吳越,短時未取吳越國國都,難道西境的武平,西北境的南平!南境的漢國又都會袖手旁觀嗎?”韓熙載見徐鉉站出,也不甘示弱,提著官柄便同跪出策道。
“韓相,且說南平國北境接壤宋國房州,複州,郢州之地;西境又近蜀國施州!南處又是原楚國武平之地!若我大唐出兵南平就不會四處求援了嗎!屆時南平四方來援,吳越出兵刺我腹背!則我大唐災禍片刻而至!”
徐鉉絲毫不讓,陳述出兵南平利害,此刻是聽得李煜也有些舉棋不定,雖說知曉這是文臣在各自爭寵權鬥,但又覺著說的都有道理。
“徐尚書之言,老夫不敢苟同!如今我大唐兵力日盛,不僅龍翔軍以財力支撐擴軍至十萬,各州又皆有兵力,再說聖上又剛剛收編了兩萬宋軍!三日內滅南平國都,絕不是誇張之談!”
劉仁贍見二方文臣各持己見,又見李煜有些舉棋不定,思忖半刻,也認為如今還是先滅南平最為穩妥,便也跪在李煜麵前陳述己見。
“這!我倒要問問劉老將軍,若是吳越國決意出兵!但憑常州,歆州那些兵力,何以擋吳越國數萬精銳!”
“徐尚書也未免太看不上我南境唐兵了!老夫駐守南境之時,亦不是沒有與吳越國交戰!吳越國屢次想犯我唐境皆被老夫退迴!”
“此一時彼一時!南漢高家都知曉唇亡齒寒的道理,想方設法苟活至今,吳越國錢氏也不是個癡傻之人!怎可能坐看我大唐出兵滅了南平!”
“什麽此一時彼一時!若按徐尚書所言,事事皆畏首畏尾,屆時趙匡胤出兵滅了北漢,我大唐還有機會在南眾國之中稱霸嗎!”
林仁肇見這文臣如此有膽,還敢直嗆劉仁贍這猛人,雖有些欽佩,但看到劉仁贍求助的目光,也趕忙跪在劉仁贍右側,替他這老戰友說上幾句。
“朕知曉你等都是為了大唐!可也犯不著在朕這龍帳內爭個你死我活,怎麽?諸位這是要當著朕的麵玩黨派鬥爭了嗎?”
原本隻是擔心韓,徐兩派各自爭鬥,可李煜愈發覺得情況不對,且說自己為了削弱文臣權利,才在政事堂,天子營內讓軍將問國事,可近日來又隱隱覺得軍將過重,又隱隱有文武相互結援,共持國政的兆頭。